首页> 中国专利> 具有可供选择的提升运动和零重力位置的家具动力机构

具有可供选择的提升运动和零重力位置的家具动力机构

摘要

一种具有底框的家具机构。第一机构连接底框,并且包括连接底框的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扭力杆连接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并且通过操作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被位移。第一和第二旋转连接件都分别旋转连接底框和连接扭力杆。第一和第二旋连接件通过操作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使扭力杆位移,从而使第二机构旋转至后倾位置或向前提升位置。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43349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5-03-2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La-Z-男孩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410475339.7

  • 发明设计人 拉里·P·拉普安特;

    申请日2014-09-17

  • 分类号A47C23/00;

  • 代理机构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赵郁军

  • 地址 美国密西根州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3:18:4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4-27

    授权

    授权

  • 2015-10-1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47C23/00 申请日:201409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5-03-2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通过动力提升的家具,其具有动力机构来移动家具的部件。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本发明的背景资料,其不一定是在先公开技术。

家具如躺椅、沙发、双人沙发和长软椅等等一般都设有支撑身体的构架, 可以使身体从坐直的操作位置或坐下的操作位置倾前至一提升位置,从而把家 具使用者提升至大约相当于站立位置的升起位置。提升机构由动力驱动,以协 助一些未必能够很好地从家具正常的坐直位置站立起来的用户。已知能够做出 这种提升运动的机构不能同时容许身体向后倾斜至一零重力位置而又能同时在 所有背靠位置与墙体保持距离。

发明内容

本部分是本发明内容的概述,并非本发明所有内容和特征的详尽公开。

根据几方面,本发明的家具具有一机构,其可以选择使家具向后倾或使家 具向前提升。所述家具包括一底框,使家具支撑在地面上。与底框连接的第一 机构包括连接底框的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一扭力杆连接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 并通过操作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来使其位移。第一和第二旋转连接件都分别地 与底框旋转连接,并且与扭力杆连接。通过操作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使扭力杆 位移,第一和第二旋转连接件可使第二机构旋转至后倾位置或向前提升位置。

根据几方面,家具包括把家具支撑于地面上的底框。与底框旋转连接的第 一机构包括与底框旋转连接的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一扭力杆通过一延伸轴与 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连接。通过操作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延伸轴可以轴向位 移。一枢轴管通过侧框与扭力杆连接,并且通过第一和第二轴颈轴承与底框连 接。家具的底部与侧框连接,并且通过操作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连同第二机构 通过操作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旋转至后倾位置或向前提升位置。

根据几方面,可以实现向后倾斜和向前提升操作的家具包括把家具支撑于 地面的底框。与底框旋转连接的第一机构包括与底框可移动地连接的第一倾斜 和提升马达。连接一延伸轴的扭力杆通过操作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被位移。一 枢轴管与第一机构连接,并且通过第一和第二轴颈轴承与底框连接。第二机构 由第一机构支撑和旋转。第二机构包括第二马达。第一和第二旋转连接件都分 别地与底框旋转连接并且与扭力杆连接。通过操作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使扭力 杆位移,第一和第二旋转连接件使第二机构旋转至枢轴杆位置低于扭力杆的后 倾位置或枢轴杆位置高于扭力杆的向前提升位置。

下面的描述将使本发明其它领域的应用变得明显。在本概述中的描述和具 体例子仅为了说明本发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附图仅用于说明选定的实施例,并不包括所有可能的实施方式, 也不应理解为用于限制本发明。

图1是具有零重力和后倾位置的家具动力机构的后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家具的右视图。

图3是图1的家具的俯视图。

图4是图1的家具处于后倾位置时的后立体图。

图5是图4处于后倾位置的家具的右视图。

图6是图4处于后倾位置的家具的搁脚组合处于完全伸展位置时的后立体 图。

图7是图6所示处于后倾位置和搁脚组合处于完全伸展位置的家具的右视 图。

图8是图6所示家具的俯视图。

图9是图6所示处于后倾位置和搁脚组合处于完全伸展位置的家具其背靠 处于完全躺下位置时的后立体图。

图10是图9所示家具的右视图。

图11是图1所示家具的搁脚处于完全伸展位置时的后立体图。

图12是图1所示家具处于完全向前提升位置时的后立体图。

图13是图12所示家具的右视图。

图14是图12所示家具的俯视图。

图15是家具处于图4所示位置时其机构组合的后立体图。

图16是图15所示机构组合的左视图。

图17是机构组合处于类似图12所示家具的完全向前提升位置时的后立体 图。

图18是图17所示机构组合的右视图。

图19是从后方观察图1所示的区域19时区域19的左侧立体视图。

图20是图19的左侧立体视图,但其中增设了多一件紧固件。

不同的附图中相应的标号表示相应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现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参考图1,其中家具10显示为一摇摆躺椅,其包括底部12,所述底部12界 定了一框架,例如木制或木和复合材料结合制成的框架,所述框架包括当使用 者坐于家具10时在家具10右侧的第一扶手14和在左侧的第二扶手16。背靠18相 对于底部12可旋转地设置。底部12和背靠18均支撑于底框20上,底框20可以由 例如木及/或金属制成,根据附图所示,底框20是由L形金属部件紧扣而成。底 部12可相对于底框20旋转,而且可以通过相对枢轴管22的运动倾斜并且向前位 移。枢轴管22邻近于底框20的后交叉部设置。

为了支撑家具10使用者的脚,搁脚联动组合24设置于底部12内,并且可以 操作以伸展或收回搁脚26。在图1,搁脚26显示为处于收回位置或收纳位置。搁 脚联动组合24在搁脚收纳位置时处于坐位框28下面,坐位框28连接第一扶手14 和第二扶手16。将于其后参考图4-5更详细地描述的家具10倾斜功能通过枢轴管 22的运动使底部12旋转和位移,而倾斜功能是通过启动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30 来实现。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30设置于底部12内,并且和底框20连接。根据几 方面,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30是直流电马达。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30的动力通 过一功率变换器32提供。功率变换器32可以与家用电力输出端插接。功率变换 器32把家用的115交流电压转为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30所用的直流电。另设有一 控制器33,以协助于一提升位置时的操作。所述提升位置于图12-15会有更详细 的描述。为了独立操作家具不同的运动,本发明也设有例如是手持关关的控制 装置34。

现参考图2并再次参考图1,家具10显示为处于坐直位置,其中搁脚26处于 收纳位置,背靠18处于完全坐直位置。以向前旋转方向A旋转背靠18,即可得 到所述完全坐直位置。底框20进一步包括延伸支撑脚35,35’(图2只示出了右延 伸支撑脚35)和相对的侧框36,36’(图2只示出了其中一个侧框36)。每一个侧 框36,36’均各自设有多个高度调节支撑脚38中的一个。高度调节支撑脚38可以 调节底框20相对于地面40的方向,从而也调节了家具10相对于地面的方向。当 家具10处于坐直位置时,家具10中根据背靠18后上角而界定出来的最后点42处 于一平面44上,该平面44与墙面46保持距离,以界定一额定墙体间隙WCnom, 以供放置椅套(图中未示)以及在家具10的多种操作模式下旋转和移动背靠18。

现参考图3并再次参考图1-2,与倾斜操作相关的部件界定了第一机构47。 第一机构47包括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30、直接支撑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30的驱 动壳体48、直接连接驱动壳体48的轴壳体50以及可从轴壳体50延伸出去或收回 轴壳体50的延伸轴52。图3显出的延伸轴52处于完全收回位置,因此其大体上 处于轴壳体50内。延伸轴52连接一联轴端54,联轴端54的功能会参考图4更详 细地描述。根据几方面,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30和第一机构47的相关部件处于 家具10一横向中心线55的一边,并且部分地与底框20连接并且支撑于底框20 上。

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30和第一机构47处于横向中心线55的一边,使第一扶 手14和第二扶手16之间有空位,让一驱动或第二机构57处于中央位置。第二机 构57包括一驱动或第二马达56,用以伸展和收回搁脚26以及旋转背靠18。第二 机构57的部件连接第一机构47,因此可以在第一机构47导致的运动出现时位 移。第二马达56也是一直流电马达,并且和第二驱动壳体58直接连接。一滑动 组合60可滑动地设置于滑动架62上,滑动架62与第二驱动壳体58连接。滑动架 62内设有一齿轮组合,例如蜗轮(图中未示)。当操作第二马达56时,滑动架 62使滑动组合60轴向滑动地位移。第二马达56可以与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30同 时操作,或可独立于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30操作。滑动组合60连接界定搁脚联 动组合24右手边和左手边的右搁脚联动组合24a和左搁脚联动组合24b,并使右 搁脚联动组合24a和左搁脚联动组合24b位移。第二马达56通过一枢轴安装架64 可旋转地连接枢轴管22,使家具10在不同的操作模式下旋转第二马达56。

参考图4并再次参考图1-3,图4显示操作包括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30的第一 机构47的部件后,家具10的状态,其中家具10被移离图1-3所示的坐直位置至图 4所示的后倾位置。操作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30使延伸轴52轴向向前延伸,其中 延伸轴52与一连接托架66连接,连接托架66与底框20连接。在倾斜模式时,延 伸轴52的轴向延伸使底部12相对于底框20朝向前位移方向B位移。底部12也通 过操作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30根据一向后旋转弧形C向后倾斜。在图中所示的 后倾位置时,枢轴管22在第一和第二扭力杆122,124下面(将参考图15-16描 述)。

为了把枢轴管22连接至底框20,枢轴管22扣接了第一轴颈轴承68和第二轴 颈轴承70。第一轴颈轴承68通过第一轴颈连接件72连接至第一连接板76,第二 轴颈轴承70通过第二轴颈连接件74连接至第二连接板78。第一连接板76固定于 底框20的第一L形框部件80,同样地,第二连接板78固定于底框20的第二L形框 部件82。第一和第二轴颈承68,70使枢轴管22在操作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30可 以同时轴向旋转(来实现倾斜运动)和纵向位移(来实现朝向前位移方向B的位 移),这项功能将于下述参考图14-17有更详细的描述。

现参考图5并再次参考图2和4。当底部12在操作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30时 以向后旋转弧形C向后旋转时,背靠18保持其完全坐直位置。由于底部12可以 朝向前位移方向B位移并且同时倾斜旋转,最后点42大体上没有被移近墙面46, 从而提供墙体间隙WC1。墙体间隙WC1和图2所示的额定墙体间隙WCnom基本 上相同。为了获得底部12的倾斜位置,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30的操作使第一旋 转连接件84相对于连接第一L形框部件80的第一旋转紧固件86旋转(图5没有示 出位于左侧的第二旋转连接件84’)。第一旋转连接件84的向前旋转改变了底部 12的底部底面88的朝向,使底部底前角90提升至底部底后角92之上。底部底面 88的朝向在底部底面88和地面40之间成一旋转角或第一倾斜旋转角α。如前所 述,在倾斜操作时,枢轴管22会朝向前位移方向B位移,这样确保家具10和墙 面46之间的墙体间隙WC1与额定墙体间隙WCnom大体上保持相同。

再参考图5,操作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30时枢轴管22向前位移的第一距离 Dist1大体上等于第二距离Dist2。第二距离Dist2被界定为家具10向后旋转至后倾 位置时家具10中连接底部12的背靠18上的最后点42向后位移的距离。由于第一 距离Dist1大体上等于第二距离Dist2,最后点42和靠近墙面46之间的墙体间隙 WC1在图2所示的家具10坐直位置(此位置有额定墙体间隙WCnom)变为家具 10后倾位置(此位置有墙体间隙WC1)时仍能保持不变。

现参考图6并且再次参考图5,其中所示的家具10处于倾斜位置。使用者可 以选择操作第二马达56,当第二马达56启动时,其如前所述使滑动组合60滑动 地向前位移。滑动组合60通过旋转框架集合94连接一驱动杆96。驱动杆96的两 个相对的端分别滑动地处于两个相对的V形槽98(图6只示出右侧的V形槽)。V 形槽98形成于第一墙部件100中,并且分别与第一扶手14和第二扶手16连接。 当旋转框架集合94相对于滑动组合60的向前运动位移时,驱动杆96如图6所示 从V形槽98的后端移动至V形槽98的中心下方位置。当驱动杆96在V形槽98中移 动时,右搁脚联动组合24a和左搁脚联动组合24b朝搁脚伸展方向D向前和向外 伸展,使搁脚26从收纳位置移动至完全伸展位置(如图6所示)。需要注意,当 家具10处于如图6所示的倾斜位置时,搁脚26便处于完全伸展位置。

现参考图7并再次参考图5-6。当搁脚伸展时,底部12朝向前提升/伸展方向 E做出进一步位移。由于背靠18在此操作中保持完全坐直位置,当底部12到达 倾斜位置而搁脚26处于完全伸展位置时,便界定了第二墙体间隙WC1。当搁脚 26处于完全伸展位置时,底部底面88与地面40形成第二倾斜角B。根据几方面, 第二倾斜角β大于只有坐椅倾斜时出现的第一倾斜旋转角α。在第二倾斜角β的位 置获得进一步的坐椅倾斜,这样可协助家具10上的使手者102的定位,令使用者 102的心脏提升点104大体上与使用者102的脚部提升点106呈同一水平,或低于 脚部提升点106。如图7所示,底部底前角90相对于底部底后角92进一步被提升。 此外,底部底后角92相对于图5所示和描述的第一倾斜位置时的情况进一步被降 低。

现参考图8并再次参考图6-7。如前所述,第二马达56的操作使滑动组合60 朝滑动位移方向F向前位移,而且驱动杆96同时相对应地与滑动组合60的向前 位移一同向前位移。当搁脚26到达如图所示的完全伸展位置时,可停止第二马 达56的操作。

现参考图9并再次参考图6-8。若搁脚26到达完全伸展位置时用户仍然继续 操作第二马达56,滑动组合60继续向前的滑动位移会使旋转框架集合94位移, 从而进一步使驱动杆96向前位移,直至驱动杆96到达V形槽98的前槽端108。当 驱动杆96在V形槽98中持续向前移动时,驱动杆96的向前位置使背靠18沿背靠 躺下方向G向后旋转。背靠18躺下的运动由分别设置于家具10相对的右手边和 左手边的弧形连接件110,110’的位移来实现。当驱动杆96接触前槽端108时,背 靠18便向后旋转至图中所示的完全躺下位置。当搁脚26位移时,第一和第二轴 颈承68,70也发生少许旋转,这是基于通过枢轴安装架64旋转连接第二驱动壳 体58和枢轴管22所做成的。当背靠18旋转时,第一和第二轴颈承68,70也会进 一步旋转。

现参考图10并再次参考图1-9。背靠18沿背靠躺下方向G向后旋转至完全躺 下位置,使背靠18的最后点42处于和墙面46距离最接近的一点上,而这一点与 墙面46之间的距离被界定为最少墙体间隙WCmin。最少墙体间隙WCmin是预设 的,以提供足够的空隙放置家具背靠18常有的椅套,使椅套在背靠18处于完全 躺下位置时仍然不会接触到墙面46。当背靠18躺下时,底部12朝向前提升/伸展 方向E进一步位移,这进一步向前的伸展使第三旋转连接件112旋转(图10没有 示出左侧的第四旋转连接件112’)。第三旋转连接件112与第一L形框部件80旋 转连接。由于第三旋转连接件112向前旋转,当背靠18到达完全躺下位置时,底 部底面88进一步被提升,与地面40形成第三倾斜角Y。根据几方面,第三倾斜角 Y大于前述的第二倾斜角β和第一倾斜旋转角α。此外,底部底后角92和底部底前 角90相比其在前述底部12的背靠完全伸展位置和/或倾斜位置时被进一步提升。

现参考图11并再次参考图1。在底部12相对于底框20实现任何倾斜位置之 前,通过单独操作第二马达56,搁脚26可以从收纳位置伸展至图11所示的完全 伸展位置,而不需要操作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30。当底部12处于完全坐直位置 时,如前所述对第二马达56的操作使驱动杆96向前位移,从而伸展右搁脚联动 组合24a和左搁脚联动组合24b。因此,使用者可以在不需要底部12处于任何倾 斜位置的情况下选择令搁脚26完全伸展。

现参考图12并再次参考图1-4。通过改装第一机构47,家具10可以独立地 当作提升椅来操作。在提升模式的操作中,当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30启动时, 便使底部12沿提升旋转方向H向前旋转,而非如前述使底部12向后倾斜。第一 旋转连接件84和第二旋转连接件84’分别通过第一旋转紧固件114和第二旋转紧 固件114’分别连接第一L形框部件80和第二L形框部件82(图12仅示出第二旋转 紧固件114’)。在提升椅模式中,底部12相对于旋转轴116旋转,旋转轴116由 第一旋转紧固件114和第二旋转紧固件114’的中心轴来界定。因此,提升椅模式 协助提升用户至接近站立位置,以便离开家具10。在操作提升椅模式时,通过 控制器33的闭锁程序,禁闭操作第二马达56,从而防止搁脚联动组合24从收纳 位置伸展出去。第一连接板76和第二连接板78连同第一旋转连接件84和第二旋 转连接件84’作为底部12的旋转支撑。第一连接板76和第二连接板78的后端分别 连接第一和第二轴颈承68,70,前端则分别通过第三旋转紧固件118和第四旋转 紧固件118’(图12仅示出第三旋转紧固件118’)在第一旋转紧固件114和第二旋 转紧固件114’后面的位置分别旋转连接第一L形框部件80和第二L形框部件82。

现参考图13并再次参考图12。家具10在提升位置时,侧框36,36’(图13 仅示出其中一个侧框36)的倾斜方向和座椅倾斜时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一连接 板76和第二连接板78旋转连接侧框36,36’的位置界定了一旋转后轴120。

现参考图14。在提升操作模式中,当延伸轴52完全向前位移时,第一倾斜 和提升马达30停止操作。如前所述,在提升操作模式中,第二马达56被禁闭操 作。

现参考图15并再次参考图4。图15示出了当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30促成了 如图4所示的后倾位置时,第一机构47的状态。操作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30时, 由于延伸轴52从轴壳体50轴向延伸出去,连接托架66被引导向前旋转,从而使 连接第一和第二旋转连接件84,84’的第一和第二扭力杆122,124产生位移。第 一和第二架设托架连接第一和第二旋转连接件84,84’,从而界定第一机构47的 范围,使第一机构47形成家具10的第一支撑部。第一和第二旋转连接件84,84’ 的向前旋转运动使第一和第二轴颈承68,70也向前旋转。由于第一和第二旋转连 接件84,84’的长度大于第一轴颈连接件72和第二轴颈连接件74的长度,第一和 第二扭力杆122,124提升的幅度大于枢轴管22的提升幅度。第一轴颈连接件72 和第二轴颈连接件74在倾斜旋转模式时的旋转通过连接第一和第二连接板76, 78的轴颈旋转紧固件来实现。

现参考图16并再次参考图4和图15。如前所述,延伸轴52向外延伸使第一 和第二旋转连接件84,84’相对于第一旋转紧固件86,86’向前旋转,使第一和第 二旋转连接件84,84’沿连接件旋转弧形J旋转。同样地,第一轴颈连接件72和第 二轴颈连接件74(图16仅示出第二轴颈连接件74)沿轴颈旋转弧形K旋转。根 据几方面,轴颈旋转弧形K的弧形长度短于连接件旋转弧形J的弧形长度。第一 和第二旋转连接件84,84’的长度大于第一轴颈连接件72和第二轴颈连接件74, 使枢轴管22在后倾位置时处于低于第一和第二扭力杆122,124的位置。

现参考图17并再次参考图1-3和15-16。图17示出第一机构47的向前提升位 置。如前所述,第一机构47的部件包括第一倾斜和提升马达30、驱动壳体48、 轴壳体50、延伸轴52和联轴端54。第一机构47的部件连接底框20后端(即图17 中的右侧)的后框部件121,也连接家具10前端的第一和第二扭力杆122,124。 根据几方面,第一和第二扭力杆122,124相互固定,也分别固定至彼此相对的 杆连接板126,126’。根据另外一些方面,第一和第二扭力杆122,124可以由单 一扭力杆取代。杆连接板126,126’分别连接第一和第二旋转连接件84,84’。如 前所述,第一和第二旋转连接件84,84’通过第一旋转紧固件86,86’分别和第一L 形框部件80和第二L形框部件82连接。连接托架66与第一和第二扭力杆122,124 固定,使延伸轴52的轴向位移使第一扭力杆122、第二扭力杆124和杆连接板126, 126’向前和向上地位移,而这样的位移使第一和第二旋转连接件84,84’相对于 由第一旋转紧固件86,86’所界定的旋转轴116向前旋转。

驱动壳体48的后端通过U形夹和销组合128连接至一马达架设板129。马达架 设板129另一方面也固定于后框部件121。因此,U形夹和销组合128使驱动壳体 48在延伸轴52轴向延伸或返回时旋转。第一支撑托架130,130’通过旋转紧固件 132,132’与第一和第二旋转连接件84,84’旋转连接。每个第一支撑托架130, 130’分别连接和支撑第一支撑架136和第二支撑架136’(为求清晰,图17仅示出 第一支撑架136)。第一支撑架136和第二支撑架136’都连接枢轴管22并分别连 接第一和第二L形框部件80,82。

若独立使用第一紧固件138,140,可把第一和第二轴颈连接件72,74分别旋 转连接至第一和第二连接板76,78,从而容许后倾模式的操作。图20的描述将 会更清晰地说明,当固定连接第一和第二轴颈连接件72,74至第一和第二连接板 76,78的第二紧固件连同第一紧固件138,140一同使用时,可防止第一和第二轴 颈连接件72,74相对第一和第二连接板76,78旋转,从而实现家具10的提升模式 操作。在图17所示的向前提升位置时,枢轴管22的位置高于第一和第二扭力杆 122,124。为了在提升模式操作时为家具10提供进一步的结构支撑,可以通过 第一和第二支撑杆142,142’增设延伸支撑脚35,35’。第一和第二支撑杆142, 142’与延伸支撑脚35,35’固定,并且分别与第一和第二L形框部件80,82固定。

现参考图18并再次参考图17,第一和第二旋转连接件84,84’的长度短于第 一和第二连接板76,78。第一和第二旋转连接件84,84’相对于延伸穿过第一旋转 紧固件86,86’的共有纵向轴的旋转界定了连接件旋转弧形J。第一和第二连接板 76,78相对于延伸穿过第三旋转紧固件118和第四旋转紧固件118’的共有纵向轴 的旋转界定了轴颈旋转弧形K。轴颈旋转弧形K的径向长度大于连接件旋转弧形 J的径向长度,从而可以使用之前在倾斜模式用来提供倾斜旋转的延伸轴52相同 的轴向延伸来实现提升旋转和提升模式。

现参考图19并再次参考图17-18,其中对第一轴颈连接件72的描述也同样 适用于第二轴颈连接件74(图19没有示出第二轴颈连接件74)。当紧固件138 插入第一轴颈连接件72的孔144中,并且穿过第一连接板76时,紧固件138容许 第一轴颈连接件72相对于第一连接板76旋转。这样,第一轴颈轴承68和枢轴管 22可以旋转,从而使家具10能实现如图4-5所示的倾斜旋转。

现参考图20并再次参考图17-19,其中对第一轴颈连接件72的描述也同样 适用于第二轴颈连接件74(图20没有示出第二轴颈连接件74)。紧固件138插 入第一轴颈连接件72的孔144中,并且穿过第一连接板76。另一紧固件146插入 第一轴颈连接件72的另一个孔148中,并且穿过第一连接板76。两个紧固件138, 146共同防止第一轴颈连接件72相对于第一连接板76旋转。这样,便防止了第 一轴颈轴承68和枢轴管22相对于第一连接板76轴向旋转,从而实现如图12-14 所示的家具10提升运动。只需增设或移除所述另一紧固件146,便可使家具10 的第一机构47从倾斜模式的机构变为提升模式的机构,或从提升模式的机构变 为倾斜模式的机构。

上述作为例子的实施例旨在向本领域技术人员深入充分的传达本公开内 容。所述的许多具体细节如特定组件,设备和方法的例子旨在深入解说本公开 的内容。本领域人员显然知道,不必一一使用上述的具体细节,示例性实施例 可以体现为许多不同的形式,任何一种形式也不应被解释为限制披露范围。在 一些实施例中,没有详细描写公知的过程,公知的器件结构和公知的技术。

这里使用的术语仅是用来描述特定的实施例,绝非限制性的描述。本文所用 的单数形式的描述可包含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的指示。术语“包含” 和“具有”等仅指含有,即表示含有所述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组件和/或 组件的存在,但不排除存在其他的一个或多个特征、整体、步骤、操作、组件、 组件和/或其组合。这里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和操作不一定要按照这里所讨论 或描述的特定次序执行,除非特别指明执行次序。可理解的是,可使用额外的 或替代的步骤。

当组件或层被称为“在......上”“接合于”或“连接到”另一组件或层时,它可以直 接在其他组件或层上、或直接接合或连接到其他组件或层,但也可以存在中间 组件或层。相反,当使用了“直接”一词时,则可没有中间的组件或层。描述组件 之间的关系的其他词语也应按此解释(例如,“之间”与“直接在......之间”,“相邻” 与“直接相邻”等)。本文所用的“和/或”包括任何一个或多个相关条目以及其所有 组合。

尽管本文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描述各种组件,部件,区域,层和/ 或部分,这些组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分不受这些词限定。这些词仅用来 区分一个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个区域,层或部分。这里使用的 诸如“第一”,“第二”,和其他数字术语不包含次序或顺序,除非上下文清楚表示。 因此,以下讨论中所谓第一组件,第一部件,第一区域,第一层或第一部分在 不脱离实施例的情况下也可以被称为第二组件,第二组件,第二区域,第二层 或第二部分。

这里使用的相对空间术语,如“内”,“外”,“下面”,“下方”,“下部”,“上方”, “上面”等,是用于描述图示的一个组件或特征与另外一个组件或特征的关系。相 对空间术语在实际使用或操作设备时可包含除了附图描述的方向之外的其它方 向。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翻转,描述为在其他组件或特征“下方”或“下面”的 组件将被定向为在其他组件或特征“上面”。因此,术语“下方”的例子可包括上方 和下方两个方向。装置也可另行定向(旋转90度或其它定向),那么空间术语 也要相应调整。

前面描述的实施例用于提供说明和描述。它的目的不是要穷尽或限制本发 明。特定的实施例中的某个组件或特征一般不只限于该特定实施例的描述,在 适用的情况下,它们可以互换,并可用在即使没有在此具体表现或描述的实施 例中。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有很多方面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是不脱离本公 开内容的,且都包括在本公开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