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创伤外洗中药制剂及其颗粒剂的制备方法

创伤外洗中药制剂及其颗粒剂的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创伤外洗中药制剂及其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它解决了目前治疗创伤的中药外洗制剂煎煮麻烦,一旦处理不当会影响药效的问题,具有既方便、实用,又保证良好疗效,易于携带使用等优点,白芷4-8克,防风6-12克,当归6-12克,牛膝6-12克,没药6-12克,乳香6-12克,茜草6-12克,麻黄6-12克,浮萍草10-14克,蒲公英10-14克,紫花地丁10-14克,木瓜12-18克。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89547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7-01-1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王大伟;杨增敏;王锋;

    申请/专利号CN200610044809.X

  • 发明设计人 王大伟;杨增敏;王锋;吕茜;周娅;

    申请日2006-06-15

  • 分类号A61K36/88(20060101);A61K9/16(20060101);A61P17/02(20060101);

  • 代理机构济南圣达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王峻梅

  • 地址 252500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西路67号市人民医院骨外科

  • 入库时间 2023-12-17 18:08:1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3-07-31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61K36/888 授权公告日:20080618 终止日期:20120615 申请日:20060615

    专利权的终止

  • 2008-06-18

    授权

    授权

  • 2007-03-14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7-01-1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创伤外洗中药制剂。

背景技术

创伤后肿胀是骨外科常见症状,主要是由于组织遭受损伤,毛细血管大量破裂,渗血,组织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炎性介质聚集所致,机体不易进行自我修复。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带来了很多痛苦和后遗症。通过内服药物、外洗药物、理疗、功能锻炼等等,都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中药外洗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也具有非常可靠的疗效。但是很多患者因为不熟悉中药的煎煮方法,感到使用不便,煎煮不当也会影响治疗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目前治疗创伤的中药外洗制剂煎煮麻烦,一旦处理不当会影响药效的问题,提供一种既方便、实用,又保证良好疗效,易于携带使用等优点的创伤外洗中药制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创伤外洗中药制剂,它的配方按重量克组成为,白芷4-8克,防风6-12克,当归6-12克,牛膝6-12克,没药6-12克,乳香6-12克,茜草6-12克,麻黄6-12克,浮萍草10-14克,蒲公英10-14克,紫花地丁10-14克,木瓜12-18克。

它的配方按重量克组成还可为,白芷4克,防风6克,当归6克,牛膝6克,没药6克,乳香6克,茜草6克,麻黄6克,浮萍草10克,蒲公英10克,紫花地丁10克,木瓜12克。

它的配方按重量克组成还可为,白芷8克,防风12克,当归12克,牛膝12克,没药12克,乳香12克,茜草12克,麻黄12克,浮萍草14克,蒲公英14克,紫花地丁14克,木瓜18克。

它的配方按重量克组成还可为,白芷6克,防风9克,当归9克,牛膝9克,没药9克,乳香9克,茜草9克,麻黄9克、浮萍草12克,蒲公英12克,紫花地丁12克,木瓜15克。

一种前述创伤外洗中药制剂的颗粒剂制备方法,它将白芷4-8克,防风6-12克,当归6-12克,牛膝6-12克,没药6-12克,乳香6-12克,茜草6-12克,麻黄6-12克,浮萍草10-14克,蒲公英10-14克,紫花地丁10-14克,木瓜12-18克,加适量水煎煮二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液,静置沉淀24小时,过滤,在50℃~60℃下将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4的稠膏,取稠膏40g,加淀粉100g、药用糊精20g,按2∶5∶1的比例及乙醇适量,12目筛制粒,70℃干燥后,整粒,得颗粒150g,分装成每包50g即可。

本发明采用了了多种具有治疗创伤的中药成分,其组方分析如下:

(1)白芷

白芷味辛性温,归肺、胃经,能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用于外感风寒,头痛、鼻塞。用于阳明头痛,齿痛,鼻渊,风湿痹痛。风寒湿痹,腰背疼痛,常与羌活、独活、威灵仙同用。本品能消肿排脓,止痛。此外,本品尚可用治皮肤风湿瘙痒及毒蛇咬伤。

白芷水煎剂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曹,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水浸剂对奥杜盎小芽胞癣菌等致病真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2)防风

防风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肝,脾经。能发表散凡胜湿止痛,止痉,止泻。用于感冒头痛,风疹瘙痒。本品辛温发散,气味俱升,以辛为用,功善疗风;既散肌表风邪,又除经络留湿,止痛功良,微温不燥。用于风湿痹痛。本品祛风散寒,胜湿止痛,适用于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者,可配伍羌活、桂枝、姜黄等祛风湿药,如蠲痹汤。

《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

《本草汇言》:“主诸风周身不遂,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痿痹痫痉等症。”

本品含挥发油、甘露醇、苦味甙、酚类、多糖类及有机酸等。本品有解热、抗炎、镇痛、抗惊厥作用,防风新鲜汁对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抗菌作用,煎剂对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3)当归

当归味甘、辛,性温。归肝、心、脾经。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用于血虚,血滞而兼有寒凝,以及跌打损伤,风湿痹阻的疼痛证。当归补血活血,又兼能散寒止痛,故可随证配伍应用。如治跌打损伤,常配乳香、没药等。一般生用,为加强活血则酒炒用。

《本经》:“主咳逆上气……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

《景岳全书·本草正》:“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

当归含有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藁本内酯等、当归酮、香荆芥酚等。另含水溶性成分阿魏酸、丁二酸、菸酸,尿嘧啶、腺嘌呤,豆甾醇-D-葡萄糖甙、香荚兰酸,钩吻萤光素等。此外,尚含当归多糖,多种氨基酸,维生紊A、B12、E及多种为人体必需的多种元素等。并证明阿魏酸能改善外周循环,当归对实验性高血脂症有降低血脂作用。对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都看增强作用。此外,还有镇静、镇痛、抗炎、抗缺氧、抗辐射损伤及抑制某些肿瘤株生长和体外抗菌作用等。

现代药理学研究:①扩血管作用:当归对血管有扩张作用。当归水提物静脉注射,可使麻醉犬冠脉、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当归挥发油及其成分藁本内酯等能对抗血小板TXA2引起的血管收缩。阿魏酸钠则具有抑制TXA2生成的作用,这些都是当归扩血管作用的有效成分。②对微循环的影响:当归对静脉注射高分子右旋糖酐所致的家兔软脑膜急性微循环使血流速度增快,血细胞解聚,流态改善。阿魏酸钠腹腔或皮下注射均能升高小度,表明有改善外周微循环和扩张血管作用。阿魏酸是当归“温化寒瘀”的重要成分。

(4)牛膝

牛膝味苦、甘、酸,性平。归肝、肾经。能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用于瘀血阻滞的经闭、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腹痛等及跌打伤痛。本品性善下行,活血通经,治妇科经产诸疾、跌打损伤,腰膝瘀痛者,配续断、当归、乳香、没药等同用。

《本经》:“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

(5)乳香

乳香味辛、苦,性温。归肝、心、脾经。能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用于外伤科跌打损伤,疮疡痈肿。本品既能活血化瘀止痛,又能活血消痈,去腐生肌,为外伤科要药。治跌打损伤瘀滞肿痛,常与没药,血竭等配伍,如七厘散。用于瘀血阻滞诸痛证。如心腹瘀痛,症瘕积聚及风湿痹痛等。本品辛散温通,能活血行气。止痛,又能化瘀伸筋蠲痹,故治上述诸证。治心腹瘀痛,症瘕积聚,常配当归、丹参、没药同用,如活络效灵丹。治风寒湿痹,肢体疼痛麻木,常配羌独活、秦艽等同用,如《医学心悟》蠲痹汤。

《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一疗风瘾疹痒毒。”

《本草纲目》:“消痈疽诸毒,托里护心,活血定痛伸筋,治妇人难产,折伤。”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品含树脂(主要为游离α、β-乳香脂酸,结合乳香脂酸,乳香树脂烃),树胶(主要为阿糖酸的钙盐和镁盐,西黄芪胶粘素),挥发油,及少量苦味质。有镇痛作用。

(6)没药

没药味苦、辛,性平。归心、肝、脾经。能活血止痛,消肿生肌。本品功效主治与乳香相似。治跌打损伤瘀滞肿痛,外科痈疽肿痛,疮疡溃后久不收口以及一切瘀滞心腹诸痛,常与乳香相须为用。二者之区别在于乳香偏于行气,伸筋,没药偏于散血化瘀。

《药性论》:“主打磕损,心腹血瘀,伤折倭跌,筋骨瘀痛,金刃所损,痛不可忍。”《本草纲目》:散血消肿,定痛生肌。”乳香活血,没药散血,皆能止痛消肿生肌,故二药每每相兼而用。”《医学衷中参西录》:“乳香、没药,二药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故凡心胃胁腹肢体关节诸疼痛皆能治之。其通气活血之力,又善治风寒湿痹,周身麻木,四肢不遂及一切疮疡肿疼,或其疮硬不疼。外用为粉以敷疮疡,能解毒消肿,生肌止疼。虽为开通之品,不至耗伤气血,诚良药也。”

本品含树脂(α及β罕没药酸,α、β与γ没药酸,没药尼酸,α与β罕没药酚),树胶(水解得阿拉伯糖,半乳糖和木糖),挥发油等。对多种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树脂对雄兔高胆固醇血症有降血脂作用并能防止斑块形成。

(7)茜草

茜草味苦性寒,归肝经。能凉血化瘀止血,通经。用于血热挟瘀的出血证,如吐血、衄血、崩漏、尿血、便血等。本品苦寒泄降,专入肝经血分,能凉血止血,又能活血散瘀。用于血瘀经闭及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本品能消瘀滞,通血脉,利关节。治跌打损伤及风湿痹痛,可单味泡酒服,或配其他活血疗伤药及祛风通络药同用。

《日华子本草》:“止鼻洪,带下,产后血运,乳结,月经不止,肠风,痔痿,排脓,治疮疖,泄精,尿血,扑损瘀血。”

《本草纲目》:“通经脉,治骨节风痛,活血行血。”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品含蒽醌类物质,如茜素、茜草素、黑茜草素等。能缩短家兔凝血时间,有一定止血作用,茜草素同血液内钙离子结合,有轻度抗凝血效应,水提取物有兴奋子宫作用,茜草提取物及人工合成的茜草双酯,均有升白细胞作用,茜草中的环己肽有抗肿瘤作用,此外,对多种细菌及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8)麻黄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风寒感冒。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功能开腠理,透毛窍,发汗解表以散风寒,为辛温解表峻品。用于风水水肿。本品上开肺气,下输膀胱,为宣肺利尿之要药。对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的。

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作用,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本品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并含少量伪麻黄碱、挥发油等。麻黄挥发油有发汗作用,麻黄碱能使处于高温环境中的人汗腺分泌增多增快。麻黄挥发油乳剂有解热作用。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

(9)浮萍草

浮萍草味辛,性寒,归肺、膀胱经。能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用于风热表证,发热无汗。本品辛寒,质轻上浮,有宣肺发汗,疏散风热之功。本品又具有祛风止痒之功,常配荆芥、防风、地肤子等同用。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本品上可开宜肺气而发汗,下可通调水道而利尿,故可用治小便不利兼风热表证者为宜,可单用,或配麻黄、连翘、冬瓜皮等同用。

《本经》:“主暴热身痒,下水气。”

《本草从新》:“发汗去风,利尿消肿。”

本品含红草素、牡荆素、芹菜糖,木犀草黄素,此外,还含有醋酸钾、氯化钾、碘、溴等物质。具有强心利尿及微弱的解热作用。

(10)蒲公英

蒲公英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能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本品苦以泄降,甘以解毒,寒能清热兼散滞气,为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佳品。

《新修本草》:“主妇人乳痈肿。”

《本草衍义补遗》:“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消恶疮结核疔肿。”

《本草各要》“专治痈肿、疗毒,亦为通淋妙品。”

本品含蒲公英甾醇、蒲公英素、蒲公英苦素等。蒲公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肺炎双球菌、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卡,他球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尚有利胆、保肝,利尿、健胃及轻泻作用。煎剂还有激发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11)紫花地丁

紫花地丁味苦、辛,性寒,归心、肝经。能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用于痈肿疔疮,乳痈肠痈,丹毒肿痛。本品苦泄辛散,寒能清热,入心肝经血分,故能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为治热血壅滞,红肿热痛,痈肿疮毒的常用药物,尤以治疗毒为其特长。用治痈肿、疔疮、丹毒等,可单用鲜品捣汁内服,以渣外敷。也可配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等清热解毒之品,如五味消毒饮,用治乳痈,常与蒲公英同用,煎汤内服,或以渣外敷,均有良效,用治肠痈,常与大黄,红藤、白花蛇舌草等同用。

《本草纲目》:“治一切痈疽发背,疔疮瘰疬,无名肿毒,恶疮。”

《本草正义》,“地丁专为痈肿疗毒通用之药。”“然辛凉散肿,长于退热。

本品含甙类、黄酮类。对结核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皮肤真菌及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此外,尚有解热、消肿、消炎等作用。

(12)木瓜

木瓜味酸,性温,归肝、脾经,能舒筋活络,除湿和胃。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脚气肿痛。本品有较好的舒筋活络作用,且能去湿除痹,为久风顽痹、筋脉拘急之要药。治筋急项强,不可转侧,以木瓜配乳香、没药、生地,如木瓜煎。

《别录》“主湿痹邪气,霍乱大吐下,转筋不止。”

《本草正》:“木瓜,用此者用其酸敛,酸能走筋,敛能固脱,得木味之正,故尤专入肝,益筋走血。疗腰膝无力,脚气,引经所不可缺。”

木瓜含皂甙、黄酮类、维生素C、苹果酸、酒石酸、构橼酸等,此外,还含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鞣质等。本品对动物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消肿作用,似有缓和胃肠肌痉挛和四肢肌肉痉挛的作用。

本发明的疗效机理为:

中药外洗时其有效成分通过透皮吸收直接到达病所,也就是“靶器官”,直接发挥作用。其作用比内服以后通过体内代谢达到病所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衰减少,透皮吸收以后,发挥药效,然后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经过体内代谢,肝脏解毒,排出体外。药效直接、毒副作用小,这也是外用药物的优点。

中药外洗的时候,可以不必遵循“辨证论治”,按照“辨病论治”即可,因为外伤后淤血、肿胀、疼痛症状对于局部来说属于“气滞血瘀”的实证表现,至于全身是否存在“虚实夹杂”无须考虑,因为药物直达病所,不会对全身发生明显影响。

药物渗透通过皮肤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途径有二,一是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即表皮途径,这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在这条途径中,药物可以穿过角质层细胞到达活性表皮,也可以通过角质层细胞间隙到达活性表皮。由于角质层细胞扩散阻力大,药物分子主要由细胞间隙扩散通过角质层。角质层细胞间隙是类脂分子形成的多层脂质双分子层,类脂分子的亲水部分结合水分子形成水性区,而类脂分子的烃链部分形成疏水区。极性药物分子经角质层细胞间隙的水性区渗透,而非极性药物分子经由疏水区渗透。

药物通过皮肤的另一条途径是通过皮肤的附属器,即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药物通过皮肤附属器的渗透速率要比表皮途径快,但皮肤附属器在皮肤表面所占的面积只有0.1%左右,因此不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当药物渗透开始时,药物首先通过皮肤附属器途径被吸收,当通过表皮途径的药物到达血液循环后,药物的渗透过程达稳态,则附属器途径的作用可被忽略。离子型药物及水溶性大分子药物难以通过富含类脂的角质层,表皮途径的渗透速率很慢,则附属器途径显得重要。皮肤附属器亦是离子导入过程中离子型药物通过皮肤的重要通道。

药物应用到皮肤上后,首先从制剂中释放到皮肤表面,溶解的药物分配进入角质层,扩散通过角质层到达活性表皮的界面,药物分配进入水性的活性表皮,继续扩散到达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皮肤的水化能改变皮肤的渗透性。当皮肤上覆盖塑料薄膜或软膏后,妨碍水分蒸发,汗在皮肤内积蓄,使角质层水化。水化的角质层密度降低,渗透性变大。所以一定时间的浸泡可以增加药物的吸收。当达到一定时间以后,皮肤角质层会出现溶解、破坏,对皮肤造成损害,所以不能无休止地进行外洗,必须给皮肤自我修复、调整的时间。

为验证本发明的治疗效果,取70例对年龄在18-70周岁的踝关节扭伤病人,其中男40例,女30例;年龄20~65岁,平均40岁;病程1天至1周,平均3天。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A(20例)、对照组B(20例),其年龄、性别病情无显著差异(P>0.05)。在X线片检查无骨折、脱位;压痛点位于下胫腓联合前方、内踝远侧、足部压痛、肿胀,功能受限时,对其施药,施药时给予中药颗粒剂外洗,每日两剂,早晚各一次,每次20分钟,两周为一疗程;对照组A例给予汤剂外洗,方法同治疗组;对照组B给予蒸馏水温洗,方法同前。同时各组均进行局部按摩、功能锻炼。采集外洗3天、7天、10天、14天后的各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安全性观测项目(1)一般检测项目:心率、脉搏、呼吸、血压;(2)皮肤色泽、质地变化(3)肢端血运、感觉、活动状况;(4)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疗效性观察项目(1)肿胀消退情况;(2)疼痛缓解情况(3)功能恢复情况(4)运动恢复情况。

主要疗效指标分级与评分

(1)肿胀:测量踝关节水平周径变化。以mm计算。

(2)疼痛:分四级。

0=无压痛,计分40分;

1=轻度压痛,重压时有压痛,被动活动不受限,计分30分;

2=中度压痛,重压时有压痛,被动活动轻度受限,计分20分;

3=重度压痛,重压时有压痛,且退缩逃避,被动活动严重受限,计分10。

(3)功能:跖屈、背伸范围总和(单位:°)。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Takakura踝关节评分系统。

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均数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以统计软件包SPSS10.0作为数据处理工具。

治疗结果分析

治疗组临床症状与体征治疗前后比较有明显改变(P<0.05);对照组各项临床指标治疗后也有明显好转(P<0.05)。但三组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A无显著差异,治疗组、对照组A与对照组B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

肿胀的疗效比较及分析

                            表1对肿胀的分析(X±S)

  项目  试验组(n=30)  对照组A(n=20)  对照组B(n=20)  治疗前  3天后  7天后  10天后  14天后 317.600±22.563* 18.933±6.972#△  34.600±12.445#△  49.433±15.341#△  64.900±18.483#△ 326.100±19.623* 19.150±7.471#△  37.350±14.543#△  51.650±18.234#△  65.350±19.826#△ 316.400±23.143* 5.350±1.843△  11.250±3.640△  117.950±5.196△  22.900±25.162△

*治疗前各组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A能有效地缓解肢体肿胀,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都显著优于对照组B,P<0.01。

疼痛的疗效比较及分析

                         表2对疼痛的分析(X±S)

  项目  试验组(n=30)  对照组A(n=20)  对照组B(n=20)  治疗前  3天后  7天后  10天后  14天后 10±0* 20±0#△  20±0#△  30±0#△  31.666±3.791#△ 10±0* 20±0#△  20±0#△  30±0#△  32.000±4.103#△ 10±0* 10±0△  20±0△  20±0△  22.000±4.103△

*治疗前各组数据无显著差异#试验组能有效地缓解肢体疼痛,和对照组A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都显著优于对照组B,P<0.01。其中第7天各组无显著差异,可能与创伤修复机制有关。

功能的疗效比较与分析(表3)

为防止过早主动活动影响损伤组织修复,所以功能评价在治疗7天、14天各测量一次。

                    表3对功能的分析(跖曲°+背伸°X±S)

  项目  试验组(n=30)  对照组A(n=20)  对照组B(n=20)  治疗前  7天后  14天后  41.166±9.574*  42.200±9.045#△    68.800±6.535#△  47.550±9.133*  45.050±6.142#△    72.050±5.404#△  38.650±8.616*  37.950±7.351△    50.250±9.759△

*治疗前谷组数据无显著差异#试验组和对照组A能有效地改善肢体功能,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都显著优于对照组B,P<0.01。

对安全指标的监测

三组70例患者心率、血压、呼吸、脉搏、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正常。

临床实验研究证明,本发明对于踝关节创伤后肿胀的症状、体征有明显治疗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疼痛、消除肿胀、改善关节功能,对组织无损害,对机体无不良影响。颗粒剂携带、应用方便,效果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取白芷4克,防风6克,当归6克,牛膝6克,没药6克,乳香6克,茜草6克,麻黄6克,浮萍草10克,蒲公英10克,紫花地丁10克,木瓜12克,加适量水煎煮二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液,静置沉淀24小时,过滤,在50℃~60℃下将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4的稠膏,取稠膏40g,加淀粉100g、药用糊精20g,按2∶5∶1的比例及乙醇适量,12目筛制粒,70℃干燥后,整粒,得颗粒150g,分装成每包50g即可。

实施例二:

取白芷8克,防风12克,当归12克,牛膝12克,没药12克,乳香12克,茜草12克,麻黄12克,浮萍草14克,蒲公英14克,紫花地丁14克,木瓜18克,然后按按照实施例一的方方法制备颗粒剂即可。

实施例三:

取白芷6克,防风9克,当归9克,牛膝9克,没药9克,乳香9克,茜草9克,麻黄9克、浮萍草12克,蒲公英12克,紫花地丁12克,木瓜15克,然后按按照实施例一的方方法制备颗粒剂即可。

实施例四:

取白芷5克,防风7克,当归7克,牛膝7克,没药7克,乳香7克,茜草7克,麻黄7克、浮萍草10克,蒲公英10克,紫花地丁10克,木瓜13克,然后按按照实施例一的方方法制备颗粒剂即可。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