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火烧防火隔离带设立方法

一种火烧防火隔离带设立方法

摘要

一种火烧防火隔离带设立方法,属于森林和草原防火技术,现有方法火烧隔离带时难以控制、易跑火引发森林火灾,本发明是在秋冬季防火期前、植物生长基本停止时,割去隔离带上的植被;隔离带中间设有若干植被保留条;两侧各有1条植被清理条;待到割下来植被自然干燥后一并予以烧除。该火烧防火隔离带设立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可靠性,点火燃烧时不易跑火而引发森林火灾,还能节省大量人力资金。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38050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9-03-1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杜宏彬;

    申请/专利号CN200710071052.8

  • 发明设计人 杜宏彬;

    申请日2007-09-06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胡龙祥

  • 地址 312500 浙江省新昌县城关镇南明街道茶亭新村61幢121号新昌县苦丁茶研究所

  • 入库时间 2023-12-17 21:36:2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3-10-30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62C3/02 授权公告日:20110803 终止日期:20120906 申请日:20070906

    专利权的终止

  • 2011-08-03

    授权

    授权

  • 2010-05-19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A62C3/02 变更前: 变更后: 登记生效日:20100412 申请日:20070906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09-05-06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9-03-1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森林和草原防火隔离带设立方法,尤其是一种在非防火期内,有计划烧除隔离带植被、以火防火的火烧防火隔离带的方法。

背景技术

森林和草原防火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积极消灭”和“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在森林和草地及其边际区域,按一定范围或面积建立防火隔离带,是预防森林火灾的重要措施和设施。目前各地森林和草原防火隔离带的建立方式有以下几种:

1、开辟生土带是在防火季节或防火期来临之前,将隔离带上所有植被(树木、草灌等)连根挖起,清除干净,形成生土防火带。

2、防火林带即生物防火带是在隔离带内栽植木荷等抗火力强的植物,形成防火屏障。

3、火烧防火隔离带是在防火期内,有计划地烧除隔离带内植被,以火防火,消除可燃之物,达到隔离火源之目的。这种方式多应用于北方,浙江省新昌县芹塘村,历史上有“烧火路”习惯,也属同一方式。

上述三种方式中的前二种,有较好的防火效果,安全可靠性高,但要化费大批人力财力。第三种方式,系有计划烧除,也能有效防火,成本较低,便于大面积实施,但须在防火期内进行,人为控制难度较大。由于此时隔离带容易跑火而引发森林火灾,故有很大局限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提出的技术任务是要克服现有火烧隔离带时难以控制、易跑火引发森林火灾的弊病,提供一种火烧防火隔离带设立方法,以在植被生长尚未完全停止的非防火期内,把隔离带内植被割除并任其干燥,继而点火烧除,达到以火防火,即在防火期前安全用火,防火期内隔离火源,避免引发火灾之目的。为此,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火烧防火隔离带设立方法,其特征是在秋冬季森林防火期前,植物生长末期,割去隔离带上植被置于隔离带上待到自然干燥,并于秋冬季防火期到来之前予以烧除,形成为防火隔离带。隔离带植被割去和烧除的时间,均须在秋冬季防火期前,此时植物生长基本停止、尚未完全停止,火烧后不再萌发或长出新植株。该方法着眼于隔离带内外植被干燥和潮湿程度之明显不同:在隔离带内,点火燃烧时植被业已干燥,易于烧除;在隔离带外,植被潮湿青绿,仍然生机盎然,难以燃烧,不易跑火。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本发明包括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隔离带中间留有保留带,隔离带两侧设有清理带。隔离带两侧清理条的植被,要清理干净并摆放到中间去。保留带的植被不予清除,等到火烧隔离带时,与其他植被一并烧除,此举既不影响植被计划烧除,又有利于控制火源,确保用火安全。隔离带内植被保留带的条数,根据隔离带宽度和植被生长状况而定,隔离带愈宽,植被长势愈好,则保留带的条数可适当增多。

防火隔离带宽度,视植被长势、植物种类和林龄等情况而定,一般为10~30米;保留带为1~5条,宽0.5~1米;两侧的清理带各为1条,宽度0.8~1.5米。在南方,一般为10米~30米。

摊放隔离带上割下来的植被时,中央位置厚于其它位置;并把部分植被撒到保留带上及其附近。

隔离带上植被的割除时间为秋冬季防火期之前35~50天。此时,植被生长期接近结束但尚未完全停止。经割除后,当年基本不会萌发出新植株或只有少量萌发。

隔离带上的植被要从基部割去。

隔离带植被点火燃烧时间在秋冬季防火期前5~25天。此时植被已自然干燥,烧除后不再萌发或长出新植株。

隔离带点火燃烧时,在坡地要从高到低、自上而下、先外后内进行。

隔离带植被点火燃烧之日,正值隔离带外植被生长末期,依然保持着青绿状态,未到枯黄干燥之时。

火烧隔离带要选择晴天或阴天,无风或少风天气。其中晴天宜在下午3时之后或夜间点火燃烧。

火烧防火隔离带时,要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要两侧把守,手持灭火工具,防止跑火,消灭余火,确保安全。并须经一定的审批程序,严格执行《森林防火条例》和《草原防火条例》。

本发明的火烧防火隔离带设立方法,与常规火烧防火隔离带方法有本质上的区别:

1、点火烧除时间不同常规方法的点火烧除时间在防火期内,因为只有此时,植物才能燃烧;本发明方法则在秋冬季防火期来临之前。

2、隔离带植被处理不一样常规方法对隔离带植被不作任何处理;本发明方法则对隔离带植被要先作割除干燥处理。

3、防火隔离带内外植被状况各异常规方法点火烧除时,已进入防火期,隔离带内外植被干枯一致;本发明方法在点火燃烧时,森林尚未进入防火期,但隔离带内植被业已干燥,而隔离带外植物仍保持青绿。

4、隔离带设立方法特殊常规方法在隔离带及其两侧植被不予清理,中间也无保留带(条);本发明方法,在隔离带两侧均设植被清理带(条),中间有1~5条植被保留带。

5、防火效果及安全性有别常规方法虽能达到一定防火效果,但火烧隔离带时,由于正处于防火期间,容易跑火而引发火灾,因此须组织大批人员加以严防控制;而本发明方法,火烧防火烧隔离带时,处于秋冬季防火期之前,隔离带之外植物尚未完全停止生长,仍然保持青绿状态。因此火烧时不易跑火引发火灾,人为控制也容易,比较安全可靠。

本发明具备以下优点:

1、防火隔离带设立,操作容易,简便易行:

2、与开辟生土带、防火林带两种常规方法相比较,能提高效率500%以上,节省大批经费;

3、和常规的火烧防火隔离带相比较,可节省人工及经费50%~80%;

4、点火烧除防火隔离带时,不易跑火而引发森林火灾,安全可靠性高。

本发明的效果机理是:

发生森林火灾有三大因素:森林可燃物、火险天气和火源。这三大因素同时具备才会发生森林火灾。其中可燃物(包括树木、草灌等植物)是发生森林火灾的物质基础。可燃物和火源是可以人为控制的。本发明方法主要是基于对可燃物的控制。即通过在防火期前割除隔离带植被,任其干燥,使之在非防火期内具备可燃的条件。此时隔离带外植被,仍处于生长末期,未到枯黄季节,保持着青绿状态,不具备或基本不具备可燃条件。故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就可以顺利烧除隔离带内植被(又不致在火烧后当年萌发生长出新植株);而隔离带之外植被则不会燃烧或不易燃烧,容易控制。而且隔离带中还设有植被保留条(带)和清理条(带),更进一步增强了用火的安全性。从而可以避免跑火而引发森林火灾,达到建立防火隔离带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防火隔离带植被割除示意图。

图2:火烧防火隔离带植被烧除示意图。

图中:1-隔离带内植被的割除,2-割除植被的清理,3-山岗,4-植被保留条(带),5-隔离带宽度,6-隔离带外植被,7-始点火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做具体说明。

实施例一

1、概况:林区坡度25~32度;植被种类:白茅、杜鹃、白栎等,长势一般;隔离带两侧为黄山松和杉木幼林;海拔高度750米。

2、沿山岗设立防火隔离带:宽度10米,长度600米。

3、隔离带植被割除时间:9月20日,两侧各1米宽植被割下后,撒向中间。隔离带中间设有1米宽的植被保留带(条)1条。

4、隔离带烧除时间:10月11日下午3时始烧;当日晴天,无风天气,共组织10人,进行作业。

5、结果:经2小时烧除完毕,未发生跑火现象。比建立生土带方法,提高工效500%以上,节省人工及经费75%以上。

实施例二

1、概况:峰岗坡度15~25度;植被种类白茅、斑茅等禾本科植物,长势较旺盛;隔离带左侧为黄山松幼林,右侧是荒山;海拔900米。

2、防火隔离带沿山岗设立:宽度15米,长度1000米;隔离带两侧各设1米宽的清理带(条);中间设有0.5~1米宽的保留带2条;将清理条和隔离带上多余植被,撒到2条保留带之间。

3、防火隔离带植被割除时间:9月10日。

4、防火隔离带火烧时间:9月25日,其时为阴天,少风天气;整个隔离带分二部分燃烧;组织12人,手持灭火工具,防范跑火。

5、结果:历时3小时,烧除作业完毕,植被彻底烧除(包括保留带植被)。安全可靠。比其他隔离带方法提高工作效率65%以上,节省人工及经费60%以上。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