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避涝作物栽培方法

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避涝作物栽培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避涝作物栽培方法,其步骤是:a.作物种植体系布局,种植牧草;b.洼地作物避涝栽培方法,马铃薯避涝栽培,播种,种薯选择及催芽,选择表皮柔嫩、色泽新鲜光洁的薯块做种薯,播种前,先将种薯堆放贮藏,整地、施肥,整地前,施肥;播种,选择雨后土壤水分充分时播种,管理,收获;c.玉米避涝栽培,引种玉米新品种,采用地膜覆盖,地膜覆盖在玉米生长前期,将玉米成熟期提前种植玉米,追肥;d.洼地牧草避涝栽培:播种时施肥,抓好田间管理与施肥,中耕和除杂草,中耕的同时结合施肥,提高植株的抗逆性,促进灾后牧草的快速生长。本发明方法易行,易于操作,增加了经济收入,对生态环境无破坏。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41128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09-04-2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申请/专利号CN200810197648.7

  • 发明设计人 苏以荣;何寻阳;王克林;

    申请日2008-11-14

  • 分类号A01G1/00(20060101);A01C1/00(20060101);A01C21/00(20060101);A01B79/02(20060101);

  • 代理机构42001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王敏锋

  • 地址 410125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远大2路1071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7 21:44:5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3-01-16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01G1/00 授权公告日:20101222 终止日期:20111114 申请日:20081114

    专利权的终止

  • 2010-12-22

    授权

    授权

  • 2009-06-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09-04-22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生态和作物栽培领域,更具体涉及一套洼地作物避涝栽培方法,该技术适合于农民、种子公司、农业科研与农技推广等部门进行喀斯特峰丛洼地作物布局及栽培技术推广。

背景技术

西南喀斯特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通常4-8月集中了全年降雨的70-80%。峰丛洼地的地貌特征决定该区雨季无法及时排泄大暴雨产生的洼地积水,特别是暴雨集中的6-7月,峰丛洼地经常被淹,淹涝时间短则3-5天,长达半月。而生活在该区农民赖以生存的作物种植地大多集中在低洼地带,由于雨季恰是作物生长旺季,这种淹涝常常使得生长在低洼地的当季作物绝收。据统计,在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因淹涝导致当季作物绝收的概率约为40%。无赖之下,当地农民不得不开垦土层较薄且镶嵌在石缝中的坡地来种植粮食作物,这会加剧喀斯特峰丛洼地的水土流失并导致生态系统退化。因此,如何合理进行作物布局与栽培成为喀斯特峰丛洼地可持续农业发展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避涝作物栽培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易行,通过合理布局、地膜覆盖、精选抗涝牧草品种与科学管理,成功构建喀斯特峰丛洼地农作物布局,且避免或减轻雨季洼地洪涝灾害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2006-2008连续3年的试验证明,在喀斯特峰丛洼地采用避涝作物栽培方法,可将洪涝灾害导致的农作物减产,控制在正常年份(没有洪涝灾害)的10-20%。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1)引种抗涝性强的作物(如桂牧1号和皇竹草),引种玉米优质高产品种(湘玉7号、湘玉8号、正大系列及液单系列)和种植马铃薯(克新系列、早大白、台湾红皮),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及特性,在喀斯特峰丛洼地合理布局农作物,结合避涝栽培技术,实现稳产、高产。

(2)适时播种与地膜覆盖相结合,使玉米、马铃薯主产农作物安全避开洪涝灾害高发时期(6月底-7月中旬)。为实现玉米避涝、高产的目的,将播种期提早到2月20-25日,结合地膜覆盖技术,争取玉米提早成熟,同时使玉米抽雄开花和灌浆成熟期尽可能与较好的气候条件同步实现玉米高产。

(3)引种抗涝性强的牧草品种并采取增强作物抗涝性的管理措施,结合种植任豆、木豆等木本饲料作物,构建喀斯特峰丛洼地可持续农业种植体系。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①合理抗涝作物种植体系构建。通过引种避涝、抗涝作物,根据作物生长特性和喀斯特峰丛洼地气候特点,合理配置农作物种植体系,成功避免雨季洼地洪涝灾害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实现农民经济收入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双重目标。

②在安全播种期内尽可能提早播种,争取玉米提早成熟,使玉米抽雄开花和灌浆成熟期尽可能与较好的气候条件同步;结合地膜覆盖栽培,避免早春玉米苗期受寒害,达到保墒保肥,抑制杂草生长、减少虫害、增加积温,促进玉米生长发育、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实现避涝、高产的目的。

③在喀斯特峰丛洼地引种抗涝性强、产量高的优良牧草品种,结合科学管理(播种、施肥与病虫害防治等),同时,引入任豆、木豆等木本饲料作物,构建了一套以圈养菜牛为主导经济产业的喀斯特峰丛洼地作物种植体系,既保证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又促进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效果。表1列出了2007年在桂西北环江县古周村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开展作物避涝栽培法试验示范的结果,可见在喀斯特峰丛洼地采用作物避涝栽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和农民的经济收入。

表1 喀斯特峰丛洼地作物避涝栽培法对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2007年古周示范区)

注:1.2007年古周示范区于6月25日发生涝灾,淹水4天。

2.玉米价格按1.50元/kg、土豆按1.00元/kg计算,牧草经济效益按同期(传统玉米的生育期为3月1日至7月10日)内每亩牧草供养1头菜牛、菜牛生长速率按0.5kg/天·头、菜牛价格按16元/kg计算。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适合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避涝作物栽培方法如下:

1)作物种植体系布局:地势最低的地方种植牧草;地势略高、土层较厚、土壤肥力相对较高的地方种植马铃薯和玉米;地势较高(正常年份不受淹涝影响)的地方种植桑树或果树;坡地全部退耕还林。考虑农民长远经济利益,退耕还林的树种以板栗为主,结合当地菜牛养殖业的发展适当种植木本饲料作物如任豆、木豆。

2)洼地作物避涝栽培方法

A、马铃薯避涝栽培:

马铃薯是一种适应性较广的块茎繁殖作物,对栽培管理技术要求不高,适宜播种时间长,引种马铃薯是避涝的有效措施之一。根据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的气候特点,选择目前广泛种植的优良品种。实施冬种:即将播种期控制在每年的12月15日至12月25日,收获期则在每年4月20日至5月10日,可以成功避开雨季洪涝灾害的影响。喀斯特峰丛洼地马铃薯种植主要抓好种薯选择及催芽,将种薯堆放贮藏20天,利于幼芽萌发,整地,播种,管理与收获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的操作要点如下。

a)种薯选择及催芽。适合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种植的马铃薯品种有克新3号、克新18号、早大白、台湾红皮,品种选定后在北方或附近地区调运种薯,品种选定后可在北方或附近地区调运种薯(种薯产地必须是没有传染性病害的马铃薯种植区)。选择具备本品种特性、表皮柔嫩、色泽新鲜光洁的薯块做种薯。播种前,先催芽:即将种薯堆放贮藏约20天,以利于幼芽萌发。待芽长0.5-1cm时,将种薯个重50-60g的切成2块、70-80g的切成3块、100g以上的切成4-6块,从脐部先斜切,再纵切成块,保证每个薯块至少有2个以上芽眼。然后,将切好的薯块拌草木灰,堆放2-3小时,即可播种。

b)精细整地、施足底肥。整地前,每亩施过磷酸钙30kg,尿素5kg,堆沤发酵15-20天后的腐熟农家肥1.5-2吨,再精细整地,使之田平土细。1.6米开垄,1.3米垄面,沟深13-15cm。每垄播4行,行距40-45cm,穴距18-20cm,4500-5000穴/亩。打穴深度为8-10cm,将打穴的土堆在播种穴旁,以备播种。

c)播种。每年的12月15日至12月25日,选择雨后土壤水分适宜时播种。播种时将穴深由8-10cm加深到15-20cm,每亩用尿素5kg、硫酸钾20kg,混合后施入播穴,然后播种,播种后覆土7-10cm,使播种穴形成“小盆坑”。

d)管理。苗高6.6-10cm时,进行第一次中耕,中耕深8-12cm,并结合间苗除草;苗高16-20cm时,进行第二次中耕,深度较第一次浅(5-8cm),同时,每亩用7.5-10kg尿素兑水浇施。第三次中耕在现蕾时进行。比第二次更浅,离根际远些,进行培土,不施肥;若后期出现脱肥,可用0.1%磷酸二氢钾喷施1-2次。马铃薯主要病虫害有青枯病,晚疫病、蚜虫和地老虎,以药剂防治为主,按常规防治。

e)收获。西南喀斯特峰丛洼地冬植马铃薯的收获期在每年的4月20日至5月10日。收获时间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当茎叶由绿变淡黄,植株下部叶片干枯,块茎颜色由浅变深且易从葡萄茎上脱落时可收获。高温使马铃薯品质降低,应在高温前收获。

B、玉米避涝栽培:

第一,引种优质高产的玉米新品种,如湘玉7号、湘玉8号、正大系列及液单系列等。第二,为了避开6月20日至7月20日的洪涝灾害,宜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地膜覆盖在玉米生长前期增温效果明显,可将玉米成熟期提前7-10天,同时地膜覆盖还有保水、保肥的作用。第三,当地农民种植玉米一般3月初播种、7月上旬成熟,成熟时正是洪涝季节,为了避开洪涝灾害实行提前播种(2月10-15日)。实践证明:结合地膜覆盖播种期可提前20-25d,这样就可将玉米的成熟期调节到6月15日之前,成功避开洪涝灾害。玉米种植密度控制在3000-3300株/亩,肥料用量为每亩施尿素20kg、45%复合肥(15-15-15)25kg、钙镁磷肥20kg、钾肥(氯化钾或硫酸钾)5-7kg。其中基肥为每亩钙镁磷肥20kg、45%复合肥12kg;第一次追肥在3月15-20日进行,此时苗高约25-30cm,肥料用量为每亩尿素10kg、45%复合肥7kg、钾肥3kg;第二次追肥在4月25-30日进行,肥料用量为每亩尿素10kg、45%复合肥6kg、钾肥3kg。

5)洼地牧草避涝栽培:

首先,应选择抗性强、且产量高的品种(桂牧1号或皇竹草)。桂牧1号和皇竹草均为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播种方式类似甘蔗,即以成熟茎作为种子,播种前将桂牧1号或皇竹草的成熟茎切成小段(每段2个芽),将小段放入开好行的地里即可。可秋季(10月20日到11月10日)播种、亦可冬季(12月20日到元月20日)播种,播种时应施足底肥(每亩施用45%复合肥30kg,或钙镁磷肥30kg、钾肥10kg、尿素10kg)。其次,应抓好田间管理与追肥;田间管理在春季(一般为3月10-20日)和每次刈割后进行。播种后的第一年要注意中耕和除杂草,从第二年开始就不需要中耕了,桂牧1号和皇竹草播种一次可以维持6-8年。第一年的施肥除播种时的底肥外,还应在生长旺季(5-9月)每月追肥1次,每次每亩施用尿素和钾肥各5kg;从第二年开始,(每年宜在2月15-25日)每亩施用过磷酸钙50kg或钙镁磷肥70kg,氮肥和钾肥在每次刈割后施用,用量为每亩尿素5-6kg、钾肥为每亩氯化钾4-5kg。在西南喀斯特地区桂牧1号每年可刈割5-6次。桂牧1号和皇竹草对洪涝灾害具有较强的耐性,3-4d的淹涝对鲜草产量的影响较小,5-7d的淹涝明显影响牧草的生长,可在洪涝灾害发生前1d或在灾害后2-3天喷施0.1%的磷酸二氢钾,提高植株的抗逆性,促进灾后牧草的快速生长。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