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以牡蛎壳为材料的刺参增养殖海珍礁及其增养殖方法

一种以牡蛎壳为材料的刺参增养殖海珍礁及其增养殖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刺参的增养殖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以牡蛎壳为材料的刺参增养殖海珍礁及其增养殖方法。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单体包括牡蛎壳、包裹牡蛎壳的网衣、捆扎海珍礁单体的绳索等;将牡蛎壳投放入包裹牡蛎壳的网衣中并用绳索捆扎后形成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单体;多个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单体构成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多组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按一定布局投放入养殖海区形成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群。通过人工投放刺参苗种或者自然采苗,实现刺参的增养殖,经过一年至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刺参可达到商品规格,经人工采捕回收刺参。本发明造价低廉、聚参效果明显、刺参回捕率高、易于操作和收获、不易淤积,且能起到明显的固碳作用。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1-05-11

    授权

    授权

  • 2010-03-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0-01-2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刺参的浅海底播增养殖设施及其增养殖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以牡蛎壳为材料制作的刺参增养殖海珍礁及其增养殖技术。

背景技术:

刺参是我国重要的海珍品,近年来,我国刺参养殖业发展迅猛,2007年,我国北方沿海刺参产量已突破7万吨,产值已过150亿元,是我国第一个单种产值过百亿的水产品。

当前,刺参的浅海底播养殖广泛采用参礁或附着基,只限于石块、瓦片、水泥管、塑料管等。这些参礁或附着基存在功能单一,且多数存在不易移动、造价较高、操作复杂、易于淤积等缺点。在养殖水体中堆积石块是目前生产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刺参养殖方法。虽然该方式模拟了海参天然的生长环境,养殖效果较好。但是,为保障石块间留有一定的空隙,以便刺参出入,石块不能太小,其表面提供附着物生长的面积就很有限。同时,投入水体的石头往往会因沉积而缓慢部分地埋入泥沙,从而失去了石块应有的生态学功能,给刺参的捕捞又带来极大不便,并且投石养殖刺参的方法也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水体堆砌瓦片是另一种比较广泛使用的海参礁,虽然其实刺参良好的遮匿场所,但其见光的面积有限,不利于藻类等附着生物的生长,不能很好的为刺参提供天然饵料,同时搬动困难,不便于刺参的捕获。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刺参浅海底播养殖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以牡蛎壳为材料的刺参增养殖海珍礁及其增养殖方法,该设施中牡蛎壳表面较大的表面积,为微藻和大型藻类提供的良好的附着基,牡蛎壳所具有的特有空间结构,为刺参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更多的附着空间和遮蔽场所。采用多个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单体组合放置,便于形成上升流,利于营养盐的输送,使礁体表面及附近可以富集更多的营养物,为藻类和刺参提供营养及饵料,充分利用养殖水体,方便管理和收获,并且能够起到固碳作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以牡蛎壳为材料的刺参增养殖海珍礁,该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单体包括牡蛎壳、包裹牡蛎壳的网衣、捆扎海珍礁单体的绳索,牡蛎壳装于包裹牡蛎壳的网衣中,包裹牡蛎壳的网衣通过捆扎海珍礁单体的绳索捆扎网衣端部开口,形成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单体。

所述的以牡蛎壳为材料的刺参增养殖海珍礁,多个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单体相互堆砌组成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

所述的以牡蛎壳为材料的刺参增养殖海珍礁,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一般为4组到10组,其堆砌方式为三角锥型,以利于形成上升流,促进营养盐的对流和交换。

所述的以牡蛎壳为材料的刺参增养殖海珍礁,多组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按一定布局投放入养殖海区形成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群。

所述的以牡蛎壳为材料的刺参增养殖海珍礁,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群中,相邻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之间的距离为2m-5m。

所述的以牡蛎壳为材料的刺参增养殖海珍礁,牡蛎壳为活体牡蛎加工食用或自然死亡后的普通牡蛎单壳或其他双壳贝类、螺类等的外壳,牡蛎壳的壳高为5cm以上;包裹牡蛎壳的网衣为多股聚乙烯绳或其他类似的绳索编制而成的网目大小为3cm-5cm的、一端开口的大网袋;捆扎海珍礁单体的绳索为普通市售聚乙烯绳或其他可用于捆扎的材料。

所述的以牡蛎壳为材料的刺参增养殖海珍礁,将牡蛎壳投放入包裹牡蛎壳的网衣中,待投放到一定量,海珍礁单体的直径在40cm-100cm的扁圆球体,球体高度在20cm-80cm,重量在25kg-75kg时,用捆扎海珍礁单体的绳索捆扎网衣端部开口,形成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单体。

利用上述的以牡蛎壳为材料的刺参增养殖海珍礁的增养殖方法,多个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单体相互堆砌组成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多组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投放入养殖海区形成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群,在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群放置的海区,通过人工投放刺参苗种或者自然采苗,实现刺参的增养殖,待刺参达到商品规格,经人工采捕回收刺参。

所述的以牡蛎壳为材料的刺参增养殖方法,人工投放刺参苗种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份前后,具体时间根据当地水温及苗种规格确定;刺参苗种应选择150-800头/kg的健康苗种,按照15-40头/m2的投放量投放;加强养殖海区的日常巡视及管理,避免污染物等的排放注入,确保养殖海区水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

所述的以牡蛎壳为材料的刺参增养殖方法,自然采苗或者人工投放的刺参苗种经过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刺参可达到商品规格,潜水员至养殖海区的以牡蛎壳为材料的刺参增养殖海珍礁上及以牡蛎壳为材料的刺参增养殖海珍礁群附近捕获商品规格刺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采用牡蛎壳作为刺参附着基,牡蛎壳特有的多褶皱结构相互堆砌为刺参提供充足的遮蔽空间,同时适于刺参的正常生长与夏眠;

2、本发明中牡蛎壳特有的多褶皱结构有利于藻类等刺参天然饵料的附着与生长,为刺参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

3、本发明采用的网袋式结构和普通废弃牡蛎壳,结构简单,取材方便,造价低廉;

4、本发明采用的网袋式单体结构,便于礁群根据海区的底质条件和风、浪、流的状况合理布局;

5、本发明将大量废弃牡蛎壳等贝壳类材料投入海底,起到明显的固碳作用;

6、本发明操作简便,减轻劳动强度,便于管理和收获;

7、本发明减弱养殖对自然海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于养殖海域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综合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适用于泥底海域的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单体中包裹牡蛎壳的网衣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适用于泥底海域的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单体中的牡蛎壳实物图。

图3是本发明适用于泥底海域的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单体实物图。

图4是本发明适用于泥底海域的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群布局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适用于泥底海域的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礁体上刺参聚集效果。

图6是本发明适用于泥底海域的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单体上刺参聚集效果。

图中,1、牡蛎壳;2、包裹牡蛎壳的网衣;3、捆扎海珍礁单体的绳索;4、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单体;5、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6、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群。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以牡蛎壳为材料的刺参增养殖海珍礁及其增养殖方法,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单体4(图3、图4)包括牡蛎壳1(图2、图3)、包裹牡蛎壳的网衣2(图1、图3)、捆扎海珍礁单体的绳索3(图1、图3),牡蛎壳1装于包裹牡蛎壳的网衣2中,包裹牡蛎壳的网衣2通过捆扎海珍礁单体的绳索3封口;多个(两个以上)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单体4相互堆砌组成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5(图4);多组(两组以上)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5按一定布局投放入养殖海区形成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群6(图4);通过人工投放刺参苗种或者自然采苗,实现刺参的增养殖;经过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刺参可达到商品规格,经人工采捕回收刺参。

牡蛎壳1(图2、图3)为活体牡蛎加工食用或自然死亡后的普通牡蛎单壳或其他双壳贝类、螺类等的外壳,牡蛎壳1的壳高为5cm以上(一般为5cm-10cm);包裹牡蛎壳的网衣2(图1、图3)为多股聚乙烯绳或其他类似的绳索编制而成的网目大小为3cm左右的、一端开口的大网袋;捆扎海珍礁单体的绳索3(图1、图3)为普通市售聚乙烯绳或其他可用于捆扎的材料。

将牡蛎壳1(图2、图3)投放入包裹牡蛎壳的网衣2(图1、图3)中,待投放到一定量,海珍礁单体的直径在40cm-100cm的扁圆球体,球体高度在20cm-80cm左右,重量在25kg-75kg左右时,用捆扎海珍礁单体的绳索3(图1、图3)捆扎网衣端部开口,形成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单体4(图3、图4)。

多个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单体4(图3、图4)相互堆砌组成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5(图4),一般为4组到10组,其堆砌方式为三角锥型,以利于形成上升流,促进营养盐的对流和交换。

多组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5(图4)按一定布局投放入泥底海域的养殖海区形成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群6(图4);相邻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5之间的距离为2m-5m,具体间距根据养殖海区的底质特征、营养物状况与海流情况确定。

在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群6(图4)放置的海区,通过人工投放刺参苗种或者自然采苗,实现刺参的增养殖;经过一年至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刺参可达到商品规格,经人工采捕回收刺参。

人工投放刺参苗种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份前后,具体时间根据当地水温及苗种规格确定;刺参苗种应选择150-800头/kg的健康苗种,按照15-40头/m2的投放量投放;加强养殖海区的日常巡视及管理,避免污染物等的排放注入,确保养殖海区水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

自然采苗或者人工投放的刺参苗种经过一年至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刺参可达到商品规格,潜水员至养殖海区的以牡蛎壳为材料的刺参增养殖海珍礁5(图4)上及以牡蛎壳为材料的刺参增养殖海珍礁群6(图4)附近捕获商品规格刺参。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本实施将以牡蛎壳为材料的刺参增养殖海珍礁及其增养殖方法,应用于浅海近岸海域的刺参养殖。将壳高为5cm以上的牡蛎壳1(图2、图3)投放入包裹牡蛎壳的网衣2(图1、图3)中,经捆扎海珍礁单体的绳索3(图1、图3)捆扎网衣开口后形成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单体4(图3、图4),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单体4为直径为60-70cm左右的扁圆球体,球体高度在30cm-50cm左右,重量控制在40kg左右。10个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单体4(图3、图4)相互堆砌组成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5,其堆砌方式为三角锥型(图4)。多组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5按如图4所示的布局投放在胶州湾红岛(36°10.702′N,120°18.643′E)养殖海区形成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群6(图4);相邻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5之间的距离为3m左右。2007年11月按照150-160头/kg投放参苗,按照15-20头/m2的投放量投放;2009年4月18日平均体重75.7±20.2g,总体平均密度15.2头/平方米,平均每个海珍礁单体可聚参8头,养殖刺参移动的距离礁体最远距离80cm。礁体上刺参聚集效果如下:水下摄像照片显示,礁体上附着的较多的微藻为刺参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刺参在礁体上摄食、生长等状况良好,礁体淤积现象不明显(图5)。

实施例2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将以牡蛎壳为材料的刺参增养殖海珍礁及其增养殖方法,应用于浅海近岸海域的刺参养殖。将壳高为5cm以上的牡蛎壳1(图2、图3)投放入包裹牡蛎壳的网衣2(图1、图3)中,经捆扎海珍礁单体的绳索3(图1、图3)捆扎网衣开口后形成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单体4(图3、图4),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单体为直径为60-70cm左右的扁圆球体,球体高度在30cm-50cm左右,重量控制在40kg左右。9个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单体4(图3、图4)相互堆砌组成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5,其堆砌方式为三角锥型(图4)。多组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5按如图4所示的布局投放在胶州湾红岛(36°10.981′N,120°18.772′E)养殖海区形成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群6(图4);相邻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之间的距离为2m左右。2008年11月按照400-800头/kg投放参苗,按照20-30头/m2的投放量投放;2009年4月18日平均体重56.1±18.5g,总体平均密度17.8头/平方米,平均每个海珍礁单体可聚参11头,养殖刺参移动的距离礁体最远距离80cm。以牡蛎壳为材料的刺参增养殖海珍礁单体上刺参聚集效果如下:提至水上的海珍礁单体上可见,附着的较多的微藻为刺参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附着在海珍礁单体表面上的刺参的摄食、生长等状况良好,海珍礁单体的内部空间可为刺参提供更多的遮蔽空间(图6)。

实施例结果表明,本发明中所采用的牡蛎壳材料,其较大的表面积为微藻和大型藻类提供的良好的附着基,牡蛎壳所具有的特有空间结构,为刺参提供丰富的天然饵料、更多的附着空间和遮蔽场所。采用多个以牡蛎壳为材料的海珍礁单体组合放置,便于形成上升流,利于营养盐的输送,使礁体表面及附近可以富集更多的营养物,为藻类和刺参提供营养及饵料,充分利用养殖水体,方便管理和收获,并且能够起到固碳作用。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