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型锻保持方法和结构、型锻辊、型锻机及型锻保持工件

型锻保持方法和结构、型锻辊、型锻机及型锻保持工件

摘要

本发明涉及型锻保持方法、型锻保持结构、型锻辊、型锻机及型锻保持工件。除了在执行型锻时施加的用于型锻的压力外,通过由型锻辊(24)施加的压力向轴承保持架(8)的压力接收边角部(8y)施加在与由被型锻部(8b)施加的保持力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的压力。结果,促进了在未被弯曲的周壁部(8c)中的弹性变形,并且轴承保持架(8)在轴向方向上的弹性变形量减小,从而可增加轴承保持架(8)与外圈(14a)之间的弹性变形量差异。因此,与普通型锻的情况相比,在型锻完成之后,在轴承保持架(8)中的轴向残余应力增加。从而,可增强用于保持外圈(14a)的保持力。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168368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0-03-3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0910174235.1

  • 发明设计人 古久保太郎;石田岳史;

    申请日2009-09-25

  • 分类号B21J5/00;B21J9/00;B21J13/00;

  • 代理机构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马江立

  • 地址 日本爱知县

  • 入库时间 2023-12-17 23:48:3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1-09-07

    授权

    授权

  • 2010-05-1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21J5/00 申请日:2009092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0-03-3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型锻保持方法、型锻保持结构、型锻辊、型锻机及型锻保持工件,它们用于通过进行型锻以弯曲工件的端部来形成被型锻部,以通过由该被型锻部施加的保持力沿该工件的基部保持被保持部件。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这样的旋转/直线运动转换致动器,要被该旋转/直线运动转换致动器驱动的目标装置例如是内燃机,并且该旋转/直线运动转换致动器安装在该目标装置上以向该目标装置提供直线运动驱动力(见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7-303408(JP-A-2007-303408),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7-303479(JP-A-2007-303479))。JP-A-2007-303408和JP-A-2007-303479描述了驱动用于内燃机的气门提升机构的旋转/直线运动转换致动器。旋转轴经由轴承被可旋转地支承在该旋转/直线运动转换致动器的本体壳体内。该旋转轴被马达驱动旋转,其使得螺杆轴在轴向方向上直线移动,从而驱动该气门提升机构。

在JP-A-2007-303408和JP-A-2007-303479中,为了将用于可旋转地支承旋转轴的轴承固定在外壳中,在该外壳中设置环状支承部件,并且利用螺栓将该支承部件紧固在该外壳的内表面上。

由于在这种构造中用于固定轴承的环状支承部件被设置在外壳内部并且利用螺栓紧固,所以外壳的尺寸趋向于变大。可考虑结合使用型锻工艺(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1-50291(JP-A-2001-50291)、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0-6610(JP-A-2000-6610)和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2002-21867(JP-A-2002-21867))来支承轴承。

但是,当需要一定程度的保持力的被保持部件例如轴承被壳体保持时,如果仅通过型锻壳体来保持该被保持部件,则存在用于保持该被保持部件的保持力不足的危险。具体来说,当通过增加在执行型锻时施加的压力来试图增强由壳体的被型锻部施加的保持力时,压力增加量的大部分促使在被型锻部的沿垂直于轴向方向的径向方向上的塑性变形增加。因此,已存在这样的问题,即不能充分增大应最终产生保持力的壳体中的轴向残余应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使得可通过增大已被型锻的工件的基部中的轴向残余应力,来增强用于保持被保持部件的保持力。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一种在型锻中用于保持被保持部件的型锻保持方法,该方法包括通过进行型锻以弯曲工件的端部来形成被型锻部,以通过由该被型锻部施加的保持力沿该工件的基部保持该被保持部件,其中,在执行型锻时,执行在与所述保持力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向所述工件的所述基部施加压力的压力施加步骤。

所述形成不是简单地通过进行型锻以弯曲工件的端部来执行。当执行型锻时执行压力施加步骤。在压力施加步骤中,在与用于保持被保持部件的保持力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向工件的基部施加压力。

在型锻中,当形成被型锻部时,由当执行型锻时施加的压力导致未弯曲的工件的基部在发生弹性变形的同时还发生塑性变形。因此,在基部和被保持部件之间造成弹性变形量的差异,这产生了轴向残余应力。

在本发明中,当执行型锻时附加地执行压力施加步骤。因此,除了用于型锻的压力之外,在与保持力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向工件的基部施加压力,这样导致工件的基部的塑性变形量增加。由于弹性变形量相应于塑性变形量的增加而减小,与仅执行型锻的情况相比,基部与被保持部件之间的弹性变形量的差异增大。结果,增加了轴向残余应力。

因此,可增加已被型锻的工件的基部中的轴向残余应力,并且从而可增强用于保持被保持部件的保持力。特别地,由于同时执行型锻和压力施加步骤,在工件的端部的位置借助于在执行型锻时施加的型锻压力而被固定的状态下执行压力施加步骤。因此,不需要固定工件来执行压力施加步骤,从而简化了操作。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是一种在型锻中用于保持被保持部件的型锻保持方法,该方法包括:通过进行型锻以弯曲工件的端部来形成被型锻部,以通过由该被型锻部施加的保持力沿该工件的基部保持该被保持部件;以及在执行所述型锻之后,执行在与所述保持力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向所述工件的所述基部施加导致塑性变形的压力的压力施加步骤。

所述形成不是简单地通过进行型锻以弯曲工件的端部来执行。在执行型锻之后执行压力施加步骤。在压力施加步骤中,在与保持力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向工件的基部施加导致该基部塑性变形的压力。

在型锻中,当形成被型锻部时,由当执行型锻时施加的压力导致未弯曲的工件的基部在发生弹性变形的同时发生塑性变形。因此,在基部和被保持部件之间造成弹性变形量的差异,这产生了轴向残余应力。

在本发明中,在执行型锻之后另外执行压力施加步骤。因此,在与保持力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向工件的基部施加压力,这导致在执行型锻之后工件的基部的塑性变形量增加。在型锻之后剩余的弹性变形量可相应于塑性变形量的增加而减小。因而,与仅执行型锻的情况相比,基部与被保持部件之间的弹性变形量的差异增大。结果,轴向残余应力增加。

因此,可增加已被型锻的工件的基部中的轴向残余应力,并且从而可增强用于保持被保持部件的保持力。在根据第一和第二方面的型锻保持方法中,可在所述工件的所述基部中在所述基部的与所述被型锻部相邻的区域中形成边角部,该边角部在与所述端部被弯曲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突出;以及可在所述压力施加步骤中向所述边角部施加压力。

当这样形成边角部时,可容易地向工件的基部施加压力。在根据第一和第二方面的型锻保持方法中,所述工件可为圆筒状;所述边角部可形成在所述工件的外周侧;以及在所述型锻中,可通过朝该工件的内周侧弯曲所述工件的所述端部来形成所述被型锻部。

当这样设定边角部与被型锻部之间的位置关系时,可容易地向工件的基部施加压力。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型锻保持方法中,可使用型锻辊同时执行所述型锻和所述压力施加步骤,所述型锻辊具有在所述型锻辊的外周表面上形成的型锻表面和压力施加表面。

当使用具有在外周表面上形成的型锻表面和压力施加表面的型锻辊同时执行使用型锻表面的型锻步骤和使用压力施加表面的压力施加步骤时,可容易地且迅速地完成用于保持被保持部件的型锻。

在根据第一和第二方面的型锻保持方法中,所述被保持部件可以是轴承;以及所述工件可以是壳体或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轴承保持架,在所述壳体中容纳经由所述轴承可旋转地设置的旋转部件。

本发明可用于以此方式在壳体中或者轴承保持架中保持轴承,并且与常规情况相比,可增加轴承与壳体或轴承保持架之间在轴向方向上的弹性变形量的差异。因此,与常规型锻的情况相比,壳体或轴承保持架中的轴向残余应力增加,因此可执行型锻以便利用增强的用于保持轴承的保持力进行保持。

由于可执行用于保持的型锻,使得保持力增大而无需另外提供用于利用螺栓等将轴承固定在壳体或轴承保持架中的机构。因此,可减小壳体或轴承保持架的整体尺寸。

在根据第一和第二方面的型锻保持方法中,所述轴承以及所述壳体或所述轴承保持架可以是旋转/直线运动转换致动器的轴承以及壳体或轴承保持架;并且所述旋转/直线运动转换致动器可以为:所述旋转部件经由轴承可旋转地设置在连接到被驱动装置的所述轴承保持架或所述壳体中,通过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在所述工件的轴向方向上移动的输出轴设置成所述输出轴从所述壳体突出到外部的状态,以及驱动力从所述输出轴传递到所述被驱动装置。

本发明可应用于这种旋转/直线运动转换致动器的制造。在此情况下,可在壳体或轴承保持架中产生大的轴向残余应力,因此可通过型锻获得足够强度的轴承保持力。因而,可减小旋转/直线运动转换致动器的尺寸,这样也有助于被驱动装置整体的尺寸减小。

在根据第一和第二方面的型锻保持方法中,所述旋转部件可以是行星差动螺旋型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螺母;该输出轴可以是太阳轴;行星轴可设置在所述螺母和所述太阳轴之间,从而可由在所述螺母中由所述太阳轴、所述行星轴和所述螺母的啮合而形成的机构执行旋转/直线运动转换。

所述旋转/直线运动转换致动器可以是这样的行星差动螺旋型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并且可产生类似的作用和效果。在根据第一和第二方面的型锻保持方法中,所述被驱动装置可以是内燃机。

通过此构型,可减小内燃机整体的尺寸。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型锻保持结构的特征在于,通过执行根据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型锻保持方法中的所述型锻和所述压力施加步骤,在所述工件中保持所述被保持部件。

在其中通过执行根据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型锻保持方法来保持被保持部件的型锻保持结构中,如上所述,在被保持部件和保持该被保持部件的工件之间的在保持方向上的弹性变形量的差异增加。因此,工件的基部中的轴向残余应力增加。因此,本发明的型锻保持结构增强了用于保持被保持部件的保持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型锻辊是这样一种型锻辊,所述型锻辊通过进行型锻以弯曲圆筒状工件的端部来形成被型锻部,以通过由所述被型锻部施加的保持力沿所述工件的基部保持被保持部件,所述型锻辊的特征在于包括:通过弯曲所述工件的所述端部来形成被型锻部的型锻表面;以及在与所述保持力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向所述工件的所述基部施加压力的压力施加表面。

当使用此型锻辊执行型锻时,可执行型锻并且同时执行在与保持力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向工件的基部施加压力的压力施加步骤。因此,通过使用此型锻辊进行型锻在工件中形成的型锻保持结构如上所述地增强了用于保持被保持部件的保持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型锻机包括根据第四方面的型锻辊,并且在与所述型锻辊的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由所述型锻表面挤压和弯曲所述工件的所述端部以形成被型锻部,以及同时,由所述压力施加表面在与所述保持力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向所述工件的所述基部施加压力。

通过使用这样的型锻机执行型锻而在工件中形成的型锻保持结构如上所述地增强了用于保持被保持部件的保持力。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型锻保持工件是这样的型锻保持工件,所述型锻保持工件的端部通过进行型锻而被弯曲以形成被型锻部,以通过由所述被型锻部施加的保持力沿所述工件的基部来保持被保持部件,所述型锻保持工件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工件的所述基部中在所述基部的与所述被型锻部相邻的区域中形成压力接收边角部,所述压力接收边角部在与所述端部被弯曲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突出。

当使用形成有压力接收边角部的型锻保持工件时,可容易地在型锻端部的同时向压力接收边角部施加压力。因此,可容易地形成增强用于保持被保持部件的保持力的型锻保持结构。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型锻保持工件中,所述被保持部件可以是轴承;并且所述型锻保持工件可以是壳体或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轴承保持架,在所述壳体中容纳经由所述轴承可旋转地设置的旋转部件。

如上所述,本发明可应用于这样的型锻保持工件,该型锻保持工件是壳体或轴承保持架,其中通过型锻将轴承保持在该壳体或轴承保持架中。因此,与常规情况相比,可增加轴承与壳体或轴承保持架之间在轴向方向上的弹性变形量的差异。因而,与常规型锻的情况相比,壳体或轴承保持架中的轴向残余应力增加,因此可增强用于保持轴承的保持力。

由于不需要另外提供用于利用螺栓等将轴承固定在壳体或轴承保持架中的机构来增强保持力,因此,可减小壳体或轴承保持架的整体尺寸。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型锻保持工件中,所述轴承以及所述壳体或所述轴承保持架可以是旋转/直线运动转换致动器的轴承以及壳体或轴承保持架;并且所述旋转/直线运动转换致动器可以为:所述旋转部件经由所述轴承可旋转地设置在连接到被驱动装置的所述壳体或所述轴承保持架中,通过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在所述工件的轴向方向上移动的输出轴设置成所述输出轴从所述壳体突出到外部的状态,以及驱动力从所述输出轴传递到所述被驱动装置。

本发明可应用于这样的旋转/直线运动转换致动器。在此情况下,可在壳体或轴承保持架中产生大的轴向残余应力,因此可实现轴承的可靠保持。因而,可减小旋转/直线运动转换致动器的大小,这样也有助于被驱动装置整体的尺寸减小。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型锻保持工件中,所述旋转部件可以是行星差动螺旋型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螺母;所述输出轴可以是太阳轴;行星轴可设置在所述螺母和所述太阳轴之间,从而可由在所述螺母中由所述太阳轴、所述行星轴和所述螺母的啮合而形成的机构执行旋转/直线运动转换。

所述旋转/直线运动转换致动器可以是这样的行星差动螺旋型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同样,在此情况下,可在壳体或轴承保持架中产生大的轴向残余应力,因此可实现轴承的可靠保持。因而,可减小旋转/直线运动转换致动器的尺寸,这样也有助于被驱动装置整体的尺寸减小。

关于根据第六方面的型锻保持工件,所述被驱动装置可以是内燃机。在此情况下,可减小内燃机整体的尺寸。

附图说明

在下文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中将描述本发明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重要性,其中类似的标号指示类似的元件,附图中:

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旋转/直线运动转换致动器的纵断面图;

图2是用作旋转/直线运动转换致动器的行星差动螺旋型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的部分剖开的透视图;

图3是示出在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下的在紧邻执行型锻之前的组装状态的纵断面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例中的型锻辊和轴承保持架的布置状态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型锻加工状态的说明图;

图6A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型锻辊的说明图;

图6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型锻加工状态的说明图;

图7是示出第二实施例中的型锻辊和轴承保持架的布置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型锻加工状态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型锻加工状态的说明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压力施加步骤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1所示的纵断面图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旋转/直线运动转换致动器(下文被称为“致动器”)2的构造。要被致动器2驱动的装置是内燃机,且致动器2安装在该内燃机的凸轮承载件(凸轮轴支座,cam carrier)或气缸盖的外表面上。具体来说,为了驱动气缸盖上的可变气门机构,致动器2轴向驱动设置在该可变气门机构中的控制轴。在此情况下,如点划线所示,致动器2安装在凸轮承载件4的外周表面4a上。

在致动器2的壳体6内,在前方侧(图1中的F侧)利用螺栓紧固轴承保持架8,并且在后方侧(图1中的B侧)利用螺栓紧固定子10。壳体6的后端被控制面板12封闭。

在轴承保持架8的后方侧,安装有轴承14。轴承保持架8经由轴承14可旋转地支承螺母16a,该螺母16a形成行星差动螺旋型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16的外周。

行星差动螺旋型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16在壳体6中设置成延伸通过壳体6的内部空间。如作为局部剖开的透视图的图2所示,行星差动螺旋型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16包括:作为旋转部件的螺母16a;作为太阳轴的输出轴16b;以及设置在螺母16a和输出轴16b之间的行星轴16c。螺母16a和行星轴16c经由齿轮和螺杆相互啮合,并且行星轴16c和输出轴16b也经由齿轮和螺杆相互啮合。

如图1所示,转子18压配合到螺母16a的后端部上,并且根据来自控制面板12的驱动信号由上述定子10驱动转子18旋转,由此螺母16a围绕轴线旋转。螺母16a的旋转使得行星轴16c围绕各自轴线自转,且同时围绕输出轴16b公转。通过行星轴16c的自转和公转产生的螺杆的差动作用,使花键配合到轴承保持架8的末端部并因此被阻止围绕轴线旋转的输出轴16b轴向移动。位于凸轮承载件4的空间内的可变气门机构的控制轴随着输出轴16b的轴向移动而轴向移动,从而连续调整内燃机的各气缸的进气门的最大气门升程。

关于支承整个行星差动螺旋型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16的轴承14,其外圈14a(用作被保持部件)沿轴向被以阶梯形式设置在轴承保持架8内部的接触面8a和位于后端部的被型锻部8b支承。因此,整个行星差动螺旋型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16被轴承保持架8保持在壳体6内的基准位置处。

接下来将描述用于形成被型锻部8b的型锻加工。图3中的断面图示出在执行型锻之前不久的组装状态。在执行型锻之前,轴承保持架8的后端(用作工件)是未加工部8x,其具有直立的、圆筒形形状。因此,该后端是开放的,并且行星差动螺旋型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16从后端侧插入该轴承保持架8。在插入之前,行星差动螺旋型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16处于这样的状态:轴承14装配到螺母16a的外周上并且由卡环20固定。另外,密封环22也预先从后端侧插入轴承保持架8并且设置在预定位置。应注意,密封环22可预先装配到行星差动螺旋型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16上,以与行星差动螺旋型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16的插入同时地放置密封环22。

图3所示的组件设置在滚锻机中。然后,如图4所示,使用型锻辊24、24执行未加工部8x的型锻加工。型锻辊24、24围绕轴承保持架8的轴向B以180度的相位间隔布置,并且各型锻辊24、24围绕旋转轴线A旋转。应注意,在图4中,型锻辊24、24的旋转轴线A和轴承保持架8的轴线B被示出为处于这些轴线与绘图面平行的状态。此外,旋转轴线A和轴线B相互正交。

在各辊24、24的型锻表面26、26压靠在未加工部8x上时,各型锻辊24、24围绕轴线A自转,且同时围绕轴承保持架8的轴线B公转。于是,未加工部8x被型锻表面26、26加压。通过这样进行加压,未加工部8x相对于轴承保持架8向内弯曲,从而配合外圈14a的端面14b,由此形成如图5所示的被型锻部8b。

在使用型锻表面26、26执行型锻的同时,与型锻表面26相邻的型锻辊24的外周表面24a用作压力施加表面,其与在轴承保持架8的外周侧邻接未加工部8x设置的压力接收边角部8y接触,并且向该压力接收边角部8y施加压力。

在利用型锻表面26进行型锻期间从未加工部8x侧施加的压力,在型锻期间沿平行于轴线B的方向(保持力方向)施加到将不会被弯曲的周壁部8c(用作轴承保持架8的基部)。另外,各辊24、24的外周表面24a也如上所述地对该压力接收边角部8y加压,从而也从压力接收边角部8y向周壁部8c施加压力。

在周壁部8c中,由未加工部8x在型锻期间的变形导致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关于两者的比例,由于从压力接收边角部8y施加的压力,塑性变形的量增加而弹性变形的量相应地减小。应注意,在型锻期间通过未加工部8x(在型锻之后的被型锻部8b)接收来自端面14b的压力的轴承14的外圈14a由硬材料制成,从而仅弹性变形。例如,尽管轴承保持架8和外圈14a都由钢材料制成,但外圈14a由比轴承保持架8的钢材料硬的钢材料制成。例如,轴承保持架8由普通不锈钢制成,而外圈14a由硬钢例如高碳铬钢制成。

在执行型锻之后,轴承14的外圈14a的弹性变形量与轴承保持架8的周壁部8c的弹性变形量之间的差异在轴承保持架8中产生轴向残余应力。由于此轴向残余应力,外圈14a在外圈14a与接触表面8a接触的状态下接收来自被型锻部8b的保持压力,因此整个轴承14被保持在轴承保持架8中。于是,行星差动螺旋型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16的螺母16a被可旋转地支承在轴承保持架8中。

图6A和6B是示出型锻表面26和相邻的、辊24的外周表面24a的局部放大视图。图6A是辊24的主要部分放大视图。图6B是当执行型锻时的主要部分放大视图。如图6A和6B所示,在型锻表面26的各部分中,周壁支承面26a是防止在执行型锻时不弯曲的周壁部8c向外扭曲的表面。另外,型锻表面26包括:围绕旋转轴线A圆筒状地形成的并且使未加工部8x朝外圈14a的端面14b弯曲的加压周面26b;和连接在加压周面26b与周壁支承面26a之间的圆角状加压周面26c。

当使用加压周面26b和圆角状加压周面26c执行型锻时,如图6B中的虚线所示,沿朝向被型锻部8b的末端的方向发生塑性流动,并且还沿朝向周壁部8c的方向发生塑性流动。特别是,各辊24、24的外周表面24a对压力接收边角部8y加压,从而如实线箭头所示,在周壁部8c的方向上的塑性流动增加。

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实现了以下效果。(1)通过使用具有如上所述地构造的辊24、24的型锻机来执行如上所述构造地轴承保持架8的型锻,当在执行型锻时,除了用于型锻的压力外,在与由被型锻部8b产生的保持力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的压力施加到压力接收边角部8y上。这样,促进了轴承保持架8的周壁部8c的塑性变形,从而可减小当执行型锻时在保持力的方向上的轴承保持架8的弹性变形量,因此,与普通型锻的情况相比,可增加轴承保持架8的弹性变形量与外圈14a的弹性变形量之间的差异。

在型锻完成后,外圈14a从该外圈14a由于在加压时的弹性变形而被压缩的压缩状态恢复,并且同时,轴承保持架8的周壁部8c也试图从压缩状态恢复。在此情况下,塑性变形是不可逆的,并且在型锻完成后,与普通型锻的情况相比轴承保持架8中的轴向残余应力增加。因此,可增强保持外圈14a的保持力。

(2)特别是,如果当执行型锻时执行压力施加步骤,则在压力施加步骤期间,未加工部8x(被型锻部8b)被夹在外圈14a与加压周面26b和圆角状加压周面26c两者之间。因此,在压力施加步骤期间为防止轴承保持架8的端部向外离开外圈14a而进行的轴承保持架8的固定不仅由周壁支承面26a执行,而且由加压周面26b和圆角状加压周面26c执行。结果,用于压力施加步骤的固定操作不是必需的,并且操作可被简化。

(3)由于型锻和压力施加步骤两者都由辊24、24执行,因此可容易地和迅速地完成型锻以便保持轴承14。(4)在与被型锻部8b被弯曲的一侧(轴承保持架的内周侧)相对的一侧(外周侧)上突出的压力接收边角部8y在周壁部8c上形成,该周壁部8c是轴承保持架8的基部。在压力施加步骤中,当执行型锻时通过辊24、24的外周表面24a向压力接收边角部8y施加压力。因此,可容易地向轴承保持架8的周壁部8c施加压力。

(5)由于可执行型锻以便进行保持,使得在无需另外提供用于使用螺栓等将轴承14固定在轴承保持架8上的机构的情况下,增强了保持力。因此,可减小轴承保持架8的整体尺寸。结果,还可减小容纳轴承保持架8的壳体6的尺寸,从而可减小致动器2的整体尺寸。另外,可减小装有致动器2的内燃机的尺寸。

(第二实施例)

图7中示出当在第二实施例的情况下执行型锻时的布置。在此实施例中,轴承保持架8、轴承14、行星差动螺旋型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16的形状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将使用相同的标号对其进行描述。

在此实施例中,以180度的相位间隔布置的两个辊124、124仅在各自的型锻表面126、126上型锻未加工部8x,而不对压力接收边角部8y加压。作为替代,如图8所示,当使用辊124、124执行型锻时,使用环形加压部件128借助于液压力、弹簧力等向压力接收边角部8y施加压力。

于是,当使用辊124、124执行型锻时施加的压力沿轴线B的方向从未加工部8x侧施加到在执行型锻时将不会被弯曲的周壁部8c。同时,来自环形加压部件128的压力(图8中的实线箭头)也通过压力接收边角部8y施加到周壁部8c。

如同第一实施例的情况,当在未加工部8x被型锻时周壁部8c变形时,在周壁部8c中发生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者。在这些变形之间的比率中,由于通过压力接收边角部8y施加压力而使得塑性变形量增加,并且弹性变形量相应地减小。

根据上述第二实施例,实现了以下效果。(1)尽管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施加到未加工部8x上的型锻压力是由辊124、124施加的,而施加到压力接收边角部8y上的用以增加塑性变形量的压力是由环形加压部件128施加的,但是在第二实施例的型锻保持方法中也可实现第一实施例的效果(1)、(2)、(4)和(5)。

(2)特别地,增加塑性变形量的压力由环形加压部件128独立于辊124、124施加到压力接收边角部8y上,从而,可设定轴向残余应力而不会严重影响通过型锻形成的被型锻部8b的状况,因此可提高设置轴向残余应力的自由度。

(第三实施例)

在第三实施例中,使用与第二实施例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执行型锻。如图9所示,使用辊124、124执行未加工部8x的型锻以在轴承保持架8的边角部处形成被型锻部8b。然后,作为压力施加步骤,如图10所示,在短时间内由环形加压部件128向压力接收边角部8y施加压力(图10中的实线箭头),以沿轴线B在与被型锻部8b施加保持力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产生一定量的塑性变形。这样,可增加周壁部8c中的轴向残余应力。

根据上述第三实施例,实现了以下效果。(2)产生第一实施例的效果(1)、(4)和(5)以及第二实施例的效果(2)。

(其它实施例)

(a)尽管在第三实施例中,在型锻完成之后执行压力施加步骤,但是型锻和压力施加步骤可在任意的定时执行。因此,例如,整个处理可以如下方式完成:在第一步骤中,执行一定程度的型锻;并且此后,在第二步骤中,同时执行最终型锻和压力施加步骤。

(b)在上述实施例中,采用了其中围绕轴承保持架的轴线以180度的相位间隔设置两个型锻辊的型锻机。但是,型锻辊的数量可以是一个。可替代的,可使用其中三个型锻辊以120度的相位间隔设置的型锻机,或者其中四个型锻辊以90度的相位间隔设置的型锻机。

(c)在上述实施例中,轴承的外圈被轴承保持架保持。但是,可采用其中没有使用轴承保持架而是通过型锻直接在壳体上形成被型锻部以利用壳体直接保持轴承的外圈的构造。同样在此情况下,当在该壳体中形成压力接收边角部并且执行压力施加步骤时,可实现与如上所述的当由轴承保持架保持外圈时获得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d)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其中在轴承保持架或壳体中形成用于执行压力施加步骤的特殊的压力接收边角部的示例。但是,如果已经存在可借以在保持外圈的力的方向上向轴承保持架或壳体施加压力的部分,则可使用这样的部分。

(e)在上述实施例中,由致动器驱动的机构是连续调节内燃机中设置的进气门的最大气门升程的可变气门机构。但是,由致动器驱动的机构可以是连续调节内燃机中设置的排气门的最大气门升程的可变气门机构。此外,由致动器驱动的机构并不局限于可变气门机构,还可以是另外的机构。该应用不局限于内燃机。

(f)在上述实施例中,行星差动螺旋型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被用作旋转/直线运动转换机构。但是,可使用进给螺杆机构。

尽管已经参照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的实施例或构造。相反,本发明将涵盖各种变型和等同布置。另外,尽管示例性实施例的各要素被以各种组合和构造示出,但是包括更多的、更少的或仅一个要素的其它组合和构造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