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防治苯丙胺类和阿片类药物依赖的药物

一种防治苯丙胺类和阿片类药物依赖的药物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用配制品,具体涉及一种防治苯丙胺类和阿片类药物依赖的药物,该药物由有效成分和医学上可接受的辅料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效成分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钩藤总碱20~80,五味子总木脂素10~60;其中,所述的钩藤总碱由钩藤依次经乙醇渗漉提取和乙醚加热回流提取得到的提取物,其中总生物碱的含量为55~60%;所述的五味子总木脂素由五味子经乙醇提取、石油醚萃取和硅胶柱纯化得到的提取物,其中五味子总木脂素的含量为40~45%。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00857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1-04-1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南方医科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010575253.3

  • 发明设计人 莫志贤;翁建霖;蔡红兵;罗超华;

    申请日2010-12-03

  • 分类号A61K36/74;A61K36/57;A61P25/30;

  • 代理机构广州市天河庐阳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胡济元

  • 地址 510515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沙太南路1023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2:00:44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2-03-21

    授权

    授权

  • 2011-06-01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36/74 申请日:2010120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04-1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医用配制品。

技术背景

药物依赖,即成瘾,是指长期持续使用或周期性使用某种药物或物质,所产生的一种身体适应状态,以及对药物表现出一种强迫性的连续或定期应用该药的行为或其它反应。一旦断药,生理功能就会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严重生理反应,称之为戒断症状。形成依赖性的药物主要有巴比妥类、苯丙胺类、阿片类、大麻、可卡因及致幻剂等药物或物质。当前,全球化的毒品问题已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重大威胁。以阿片类为代表的传统麻醉药品和以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Amphetamine-type Stimulants,ATS)为代表的新型毒品是主要的滥用毒品。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戒毒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对于阿片类物质成瘾的治疗主要有阿片类制剂的替代递减法,如美沙酮替代疗法。对于ATS滥用成瘾者的药物治疗多为对症处理,如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物、镇静安眠药等。由于以上化学合成药物大多具有明显的神经毒性作用,而且一些药物本身具有精神依赖潜力或可增强某些精神活性物质的依赖性,因此限制了这些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

与化学合成药物相比,资源广泛的天然植物药及有效成分具有低毒高效,使用安全的优点。近年来,国内上市的戒毒中药制剂多为由几味或十几味中药组成的复方。多数戒毒中药产品存在适应证较多,治疗范围广,疗效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等缺点。

钩藤总碱是中药钩藤的主要活性部位,主要存在于茜草科钩藤属植物中。钩藤总碱以吲哚类生物碱为主,主要有钩藤碱(rhynchophylline)、异钩藤碱(isorhynchophylline)、去氢钩藤碱(corynoxeine)、异去氢钩藤碱(isocorynoxeine)、柯诺辛碱(corynoxine)、柯诺辛碱B(corynoxine B)、毛钩藤碱(hirsutine)、去氢硬毛钩藤碱(hirsuteine)等。钩藤生物碱具有降压、镇静、安眠、解痉、抗心律失常等作用,钩藤碱具有抗吗啡依赖、抗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依赖的作用。本发明人研究发现,钩藤碱或钩藤总碱制成的药物虽具有防治苯丙胺类和阿片类药物依赖的作用,但是,单独使用钩藤碱或钩藤总碱治疗阿片类和苯丙胺类药物依赖的效果尚不十分理想,特别对于毒品引起的心脑功能损害和成瘾戒断后的机体康复方面,钩藤碱和钩藤总碱的作用是有限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疗效明确,针对性强,毒性小,无成瘾性的戒毒药物,该药物具有中药活性化学成分群多靶点、多途径、多机制的作用,表现出中药的整体效果,又能很好解决毒品依赖所致的心脑功能损害等问题,促进机体的康复。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治苯丙胺类和阿片类药物依赖的药物,该药物由有效成分和医学上可接受的辅料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效成分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钩藤总碱20~80,五味子总木脂素10~60;其中,

所述的钩藤总碱由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取钩藤带钩茎枝,粉碎成粗粉,用8~10倍量75%~95%乙醇冷浸20~40h,装入渗漏筒中渗漉提取;收取渗漉液,减压回收乙醇后浓缩,得浸膏,用2-4倍量的3%盐酸溶液溶解、过滤;滤液用氨水调pH9~10,用6~8倍量的乙醚加热回流提取3~5次,回收溶剂,过滤,干燥,得到总生物碱含量为55~60%的钩藤总碱;

所述的五味子总木脂素由以下方法制备得到:取五味子药材,干燥,粉碎成粗粉,加4~8倍量80%~90%乙醇,回流提取2~4h,提取2~3次,合并醇提液,减压回收乙醇,得醇提取物;再用4~6倍量石油醚萃取五味子醇提物,萃取物上硅胶柱,用洗脱液洗脱,得木脂素含量为40~45%的五味子总木脂素;其中所述的洗脱液是体积比为n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0.9∶0.9∶1的混合溶液。

本发明药物中,所用的原料药的用量较佳为钩藤总碱40~70重量份和五味子总木脂素25~45重量份,最佳为钩藤总碱65重量份和五味子总木脂素35重量份。

本发明药物中,所述的钩藤是茜草科钩藤属植物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Miq.)Miq.Ex Havil.、华钩藤U.sinensis(Oliv.)Havil.、大叶钩藤U.macrophylla Wall.、毛钩藤U.hirsute Havil.或无柄果钩藤U.sessilifructus Roxb.;所述的五味子可以是五味子科五味子属或南五味子属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chinensis(Turcz.)Baill.,或者华中五味子S.sphenanthera Rehd.et Wils.,也可以是其它同属植物。

本发明药物中,所述的钩藤中含有调节中枢神经细胞,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天然活性生物碱,可作用于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调节被毒品麻醉的大脑神经元,使之恢复正常的兴奋与抑制状态,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从钩藤中提出的钩藤总碱具有较明显的抗药物依赖作用,对机体功能的恢复起到了整体调节的作用。实验证明,钩藤总碱中的钩藤碱和毛钩藤碱对吗啡依赖大、小鼠的躯体依赖催促戒断症状具有治疗作用,能抑制吗啡依赖模型动物的戒断反应,减轻戒断症状引起的体重下降,促进机体的恢复;钩藤碱和毛钩藤碱对吗啡、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诱导的动物条件性位置偏爱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减轻模型动物的精神依赖性。

本发明药物中,所述的五味子木脂素具有明显的抗氧化、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保护心脑功能等作用,能明显改善成瘾戒断后机体的各种不良反应。

本发明将钩藤生物碱和五味子木脂素合用可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均具有明显的镇静、催眠、镇痛和抗焦虑作用,显著缓解戒断反应的疼痛、失眠、烦燥不安、焦虑等症状,增强对成瘾戒断的防治效果。

此外,本发明药物的本身不具有身体依赖的特性,不会诱导动物产生位置偏爱性,也无身体依赖性、精神依赖性潜力和成瘾性;本发明组合物由天然植物活性成分制成,不含任何化学合成物质,长期使用无明显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使用安全。

本发明药物采用中药有效部位配伍,与中药复方比较,具有疗效明确,针对性强等优点;与化合物单体相比,有效部位集各种化合物单体相须相使、相互协调,表现出多靶点、多途径、多机制的协同作用,使药物功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各种化合物单体之间又相互制约而使药物的毒性减弱。

下面将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组合物的抗药物依赖作用和技术效果。以下各实验所用的受试药物1均为实施例2的片剂,受试药物2均为实施例4的口服液,受试药物3均为实施例6的丸剂;实验前用蒸馏水将各受试药物溶解后配成合适的浓度。

1.吗啡依赖小鼠催促戒断试验

(1)动物分组:取昆明小鼠,体重20-24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8组,即空白对照组,吗啡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钩藤碱组、五味子乙素组、受试药物1组、受试药物2组、受试药物3组。每组10只动物。

(2)模型复制: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采用皮下注射吗啡、剂量递增法制作小鼠吗啡依赖模型。每天给予小鼠sc吗啡,每天给药2次(8:30,16:30),给药体积为0.2ml/10g。剂量从25mg/kg起,逐日递增,于第6天增至150mg/kg,即制成吗啡依赖的小鼠模型。于第7天进行纳洛酮催促戒断试验。

(3)药物治疗:于实验第7天,停用吗啡,开始给药治疗,连续给药3天。各组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理:空白对照组和吗啡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20ml/kg),阳性对照组给予丁丙诺啡(0.4mg/kg),钩藤碱组按剂量60mg/kg给药,五味子乙素组按剂量60mg/kg给药,受试药物1、2、3组均按剂量60mg/kg给药。各组均为灌胃(ig)给药。各组小鼠药后45min给予纳洛酮(6mg/kg,ip)催促,观察并记录30min内小鼠出现的跳跃次数及1h后小鼠的体重变化。

(4)结果:

A、药物对小鼠跳跃反应的影响:采用皮下注射吗啡、剂量递增法制作小鼠吗啡依赖模型。在使用纳洛酮催瘾后,吗啡模型组小鼠出现明显的跳跃反应,并伴有体重下降,生理盐水对照组小鼠在ip纳洛酮后,仅偶有个别小鼠一次性跳跃反应,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表明本实验的动物模型制作成功。各药物组小鼠分别在给纳洛酮前30min灌胃钩藤碱、五味子乙素或各受试药物,成瘾小鼠的戒断症状明显减轻,表现在纳洛酮催促后,成瘾小鼠的跳跃次数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表明药物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吗啡依赖小鼠的戒断症状。见表1。

表1吗啡依赖小鼠催促戒断跳跃反应次数(n=10)

*P<0.05,**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吗啡模型组比较。

B.药物对小鼠体重的影响:不给予吗啡的空白对照组小鼠体重随时间增长,实验的第7、8、9天(即戒断的d1、d2、d3)体重均较给药前明显增加,P<0.01,有显著性差异。各吗啡依赖小鼠经纳洛酮催促后,随着戒断症状的出现,小鼠体重均明显下降。吗啡模型组及给予丁丙诺啡的阳性组小鼠体重与给药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给予钩藤碱或各受试药物治疗后,小鼠体重有所增加。在戒断后的d3,钩藤碱组及受试药物1、2、3组小鼠体重与纵给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各组小鼠体重(g)变化结果(n=10)

*P<0.05,**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给药前比较。

2.吗啡依赖大鼠催促戒断试验

(1)动物分组:取SD大鼠,体重200-240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7组,即空白对照组,吗啡模型组,阳性药对照组,钩藤碱组、受试药物1、2、3组。每组10只动物。

(2)模型复制: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采用腹腔注射吗啡、剂量递增法复制大鼠吗啡依赖模型。每天注射吗啡2次(8:00、20:00),剂量从每次5mg/kg起,依次递增至90mg/kg,续用至第10天,即制成吗啡依赖的大鼠模型。于第11天进行纳洛酮催促戒断试验。

(3)药物治疗:于实验第11天,停用吗啡,开始给药治疗。各组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理:空白对照组和吗啡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给予丁丙诺啡(0.2mg/kg,ip),钩藤碱组和受试药物1、2、3组均按剂量30mg/kg给药。各组均为灌胃(ig)给药。连续给药5天。大鼠饮水、进食自由。在治疗d1、d3、d5给药1h后给予纳洛酮(4.0mg/kg,ip)催瘾,观察30min内大鼠的戒断反应及催促戒断后1h大鼠的体重变化情况。

(4)结果:

A.药物对吗啡依赖大鼠催促戒断症状的影响:空白对照组给予纳洛酮后,大鼠无明显戒断症状。各组吗啡依赖大鼠,经纳洛酮催促后均出现明显的戒断症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吗啡依赖大鼠模型复制成功。吗啡依赖大鼠经受试药物1、2、3治疗后,戒断症状分值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各给药组的戒断症状分值与吗啡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钩藤碱组大鼠d3和d5的戒断分值与吗啡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d1的戒断分值与吗啡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吗啡依赖大鼠催促戒断症状评分值(n=10)

*P<0.05,**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吗啡模型组比较。

B.药物对吗啡依赖大鼠催促戒断体重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给予吗啡的空白对照组大鼠体重随时间增长,实验的第11、13、15天(即戒断的d1、d3、d5)体重均较给药前明显增加,P<0.05,有显著性差异。各吗啡依赖大鼠经纳洛酮催促后,随着戒断症状的出现,大鼠体重均明显下降。给予各受试药物治疗后,大鼠体重有所增加。在戒断的d1,d3和d5,各给药治疗组大鼠体重与吗啡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表4。

表4各组催促戒断大鼠体重(g)变化结果(n=10)

*P<0.05,**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吗啡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给药前比较。

3.苯丙胺诱导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试验

(1)动物分组:取经过自然位置偏爱测定合格的昆明种小鼠,体重20-24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7组,即空白对照组,苯丙胺模型组,钩藤碱组,五味子甲素组,受试药物1组、受试药物2组及受试药物3组。每组10只动物。

(2)模型复制: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采用黑白位置偏爱箱倾向性训练程序复制苯丙胺诱导小鼠位置偏爱模型。奇数天上午(8:00)腹腔注射(ip)苯丙胺(4mg/kg)后立即将小鼠置于白箱60min。偶数天上午(8:00)腹腔注射(ip)等体积生理盐水,立即将小鼠置于黑箱60min。以后的6d均按上述方法操作,共训练8天。在第9天上午8:00进行位置偏爱检测,通过动物行为学分析系统,记录并分析小鼠15min内在白箱(伴药箱)中停留的时间。

(3)药物治疗:各药物治疗组于实验的第6天开始给药,每天下午16:00分别按相应剂量给药。空白对照组和吗啡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钩藤碱组按剂量60mg/kg给药,五味子甲素组按60mg/kg给药,受试药物1、2、3组均按剂量60mg/kg给药。各组均为灌胃(ig)给药。持续给药3天,实验期间小鼠自由饮水和进食。

(4)结果:空白对照组小鼠药后在白色箱体中停留的时间与药前无明显差异(P>0.05)。苯丙胺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小鼠在白箱停留的时间显著延长(P<0.01),与给药前相比,小鼠在白箱中停留的时间也显著延长(P<0.01),显示小鼠产生了明显的位置偏爱效应。各给药组连续给药3天,钩藤碱组(60mg/kg),及受试药物1、2、3组(60mg/k)与苯丙胺模型组比较,小鼠在白箱中停留的时间显著缩短,(P<0.05或P<0.01),与给药前比较及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小鼠在白箱中停留的时间未见明显延长(P>0.05)。表5。

表5药物对苯丙胺诱导小鼠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n=10)

*P<0.05,**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苯丙胺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给药前比较。

4.甲基苯丙胺诱导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试验

(1)动物分组:取经过自然位置偏爱测定合格的SD大鼠,体重200-240g,雄性,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钩藤碱组、受试药物1、2、3组。每组10只动物。

(2)模型复制: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采用黑白位置偏爱箱倾向性训练程序复制甲基苯丙胺诱导大鼠位置偏爱模型。奇数天上午(8:00)腹腔注射(ip)甲基苯丙胺(2mg/kg),然后立即将大鼠置于白箱。偶数天上午(8:00)腹腔注射(ip)等体积生理盐水,立即将大鼠置于黑箱。放置时间均为1h。以后的6d均按上述方法操作,共训练8天。在第9天上午8:00进行位置偏爱检测,通过动物行为学分析系统,记录并分析大鼠15min内在白箱中停留的时间。

(3)药物治疗:各药物治疗组于实验的第4天开始给药,每天下午16:00分别按相应剂量给药。空白对照组和吗啡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钩藤碱组按剂量30mg/kg给药,受试药物1、2、3组给药剂量为30mg/kg。各组均为灌胃(ig)给药。持续给药5天,实验期间大鼠自由饮水和进食。

(4)结果:空白对照组大鼠药后在白色箱体中停留的时间与药前无明显差异(P>0.05)。甲基苯丙胺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大鼠在白箱停留的时间显著延长(P<0.01),与给药前相比,大鼠在白箱中停留的时间也显著延长(P<0.01),表示大鼠对甲基苯丙胺产生了明显的位置偏爱效应。各给药组连续给药5天,钩藤碱组(30mg/kg)、受试药物1、2、3组(30mg/k)与甲苯丙胺模型组比较,大鼠在白箱中停留的时间显著缩短,(P<0.05或P<0.01),与给药前比较及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大鼠在白箱中停留的时间未见明显延长(P>0.05)。表6。

表6药物对甲基苯丙胺诱导大鼠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n=10)

*P<0.05,**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甲基苯丙胺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给药前比较。

5.本发明组合物的身体依赖性评价试验

取SPF级SD大鼠5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3组,即阴性对照组,吗啡对照组、受试药物1组,每组10只动物。吗啡对照组、组合物组均采用递增给药法,吗啡对照组皮下注射(sc)盐酸吗啡,受试药物1组灌胃给药,每12小时(8:00am,8:00pm)给药一次。按剂量递增原则,吗啡的给药剂量均从每次5mg/kg起,依次递增,至每次60mg/kg,续用至第9天。受试药物1组的给药剂量从10mg/kg起,依次递增,至每次100mg/kg,续用至第9天。阴性对照组每天灌胃同容量生理盐水,给药时间及次数同给药组。第9天各组大鼠在8:00给药后60min,给予纳洛酮(4mg/kg,ip)催促。观察催促戒断后1h内大鼠的戒断状态及催促前后体重变化情况。对大鼠的戒断症状进行评分,并对各组大鼠体重变化百分率进行统计处理。[大鼠体重变化百分率=(戒断体重-戒断前体重)/戒断后体重×100%]

实验结果表明,吗啡对照组大鼠经纳洛酮催促后,受试动物的戒断症状分值和体重下降百分率均明显高于阴对照组(P<0.01),表明吗啡组大鼠形成了明显的身体依赖性。本受试药物1组大鼠按剂量递增法连续给药9天,经纳洛酮催促,不表现明显的戒断症状,大鼠的评分值及体重下降百分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别(P>0.05);与吗啡对照组则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表明受试药物1组大鼠用药后并没有形成身体依赖性反应。见表7。

表7各组大鼠催促戒断反应分值及体重变化百分率(n=10)

**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1,与吗啡组比较。

6.本发明组合物的精神依赖性潜力评价试验

取经过自然位置偏爱测定合格的SPF级昆明种小鼠5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同体积生理盐水),吗啡对照组(9mg/kg)、受试药物1组(60mg/kg)、受试药物2组(60mg/kg)、受试药物3组(60mg/kg)。每组10只动物。各组动物每天给药两次,两次给药间隔8h(8:00,16:00)。阴性对照组两次均ip生理盐水,吗啡组sc盐酸吗啡和生理盐水各一次,受试药物1、2、3组分别按剂量灌胃相应药液和生理盐水各一次。各给药组均上午给予药物,下午给生理盐水。小鼠给药后置于非偏爱侧白色箱体,给予生理盐水后置于偏爱侧黑色箱体。小鼠在箱内放置时间为40min。共训练6d。在末次给药24h后进行位置偏爱检测。将偏爱箱隔板抽出,把小鼠逐只放入箱体中间,观察15min,以小鼠的头部为准记录小鼠在伴药盒的停留时间。

实验结果表明,吗啡对照组小鼠用药6d后,受试动物在伴药盒的逗留时间明显较给药前延长(P<0.01),也明显长于阴性对照组(P<0.05)。表明吗啡诱导小鼠产生了明显的位置偏爱效应。受试药物1、2、3组小鼠用药6d后,小鼠在伴药盒的逗留时间均无明显延长,与给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与阴性对照组比,亦无显著差异(P>0.05),与吗啡对照组则有非常显著差异,P<0.05或P<0.01。表明小鼠对本发明组合物并没有产生奖赏效应或厌恶效应。见表8。

表8各组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n=10)

*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吗啡组比较。△△P<0.01,与给药前比较.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组合物对吗啡依赖大、小鼠的躯体依赖催促戒断症状具有治疗作用,能抑制吗啡依赖模型动物的戒断反应,减轻戒断症状引起的体重下降,促进机体的恢复。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是80年代在国外发展起来用于评价药物精神依赖性潜力的一种较新的方法。上述实验结果表明,本组合物对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组合物的作用,减轻了大、小鼠的精神依赖性。

上述实验数据显示单体成分五味子甲素及五味子乙素单独使用对吗啡依赖小鼠的戒断症状和苯丙胺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无明显影响,而相同剂量的组合物给药后,对受试动物的戒断症状和位置偏爱均表现明显的抑制作用。受试药物的作用与较钩藤碱组作用明显。表明组合物各成分间表现一定程度的协同作用,其作用较单一成分的作用显著。

上述实验同时证明了本发明组合物本身并不具有身体依赖的特性,也不能诱导动物产生位置偏爱性,表明组合物无身体依赖性及精神依赖性潜力。本发明通过药理学实验和药物依赖性实验证明本发明组合物具有抗阿片类物质和苯丙胺类中枢兴奋剂依赖,防治戒断症状的作用,并且组合物本身不具有身体依赖性及精神依赖性,无成瘾性。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胶囊剂)

配方:钩藤总碱750克、五味子总木脂素250克、微粉硅胶30克、淀粉70克、硬脂酸镁10克。

制备:

首先按以下方法处理药材,制备各原料药:

(1)取钩藤带钩茎枝,粉碎成粗粉,用10倍量75%乙醇冷浸24h,装入渗漏筒中渗漉提取。收取渗漉液,减压回收乙醇后浓缩,得浸膏,用3倍量3%盐酸溶液溶解、过滤。滤液用氨水碱化,调pH到9,用6倍量乙醚加热回流提取5次,回收溶剂,过滤,干燥,得到钩藤总碱。

钩藤总碱含量的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此方法为检测总生物碱的常规方法。本研究参照文献报道的方法[仲耘,冯瑞芝.钩藤及其同属植物生物碱含量的紫外分光、HPLC测定.中草药,1993,24(9):462;杨家强,等.钩藤中钩藤碱的成分分析.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6):2378-2379],具体如下:

对照品:钩藤碱(纯度99.67%),由日本Wako Pure Chemical Industries,Ltd.提供。检测仪器:UV-2401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产品),检测波长:242nm。先检测递度浓度的对照品,以浓度(C)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回归方程A=0.0573C-0.0401,相关系数r=0.9989。样品溶液经甲醇稀释后,在检测波长为242nm处测其吸光度A值,将A值代入上述标准曲线计算总生物碱浓度。结果所得提取物中钩藤总碱含量为57.8%。

(2)取五味子药材,干燥,粉碎成粗粉,加5倍量90%乙醇,回流提取4h,提取3次,合并醇提液,减压回收乙醇,得醇提取物。再用6倍量石油醚萃取五味子醇提物,萃取物上硅胶柱,用n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0.9∶0.9∶1,v/v)洗脱,得五味子总木脂素。

五味子总木脂素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HPLC)法。此方法为检测木脂素类成分的常规使用方法。本研究参照《中国药典》和相关文献报道的方法[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61-62;田振坤,等.高效液相色谱法优选五味子浸膏的提取工艺.中医药学报,2009,37(2):43-45],具体如下:

对照品: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酯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对照品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色谱条件:色谱柱:Hypersil-C18(250mm×416mm,5μL),流动相甲醇-水(V/V),梯度洗脱,0~36min(60∶40~66∶34),36~65min(66∶34~80∶20),65~70min(80∶20),70~75min(80∶20~100∶0);流速0.5mL/min;检测波长254;柱温:室温;进样量20μL.按照上述色谱条件进行测定,五味子各成分理论板数不低于3000。经HPLC检测,提取物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酯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含量(%)分别为41.3%、6.2%、7.7%、6.0%、9.5%。结果所得提取物中总木脂素含量为43.7%。

将钩藤总碱和五味子总木脂素混合均匀,加入微粉硅胶、淀粉和硬脂酸镁制粒,干燥,整粒,混匀,装胶囊,制成胶囊剂。

服用方法:口服,一次3粒,一日3-4次。

实施例2(片剂)

配方:钩藤总碱650克、五味子总木脂素350克、糊精50克、微粉硅胶30克、淀粉100克。

制备:

取钩藤带钩茎枝,粉碎成粗粉,用9倍量85%乙醇冷浸24h,装入渗漏筒中渗漉提取。收取渗漉液,减压回收乙醇后浓缩,得浸膏,用2倍量的3%盐酸溶液溶解、过滤。滤液用氨水调pH10,用8倍量的乙醚加热回流提取4次,回收溶剂,过滤,干燥,得到钩藤总碱。按实施例1中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总生物碱含量为59.1%。

取五味子药材,干燥,粉碎成粗粉,加8倍量85%乙醇,回流提取2h,提取2次,合并醇提液,减压回收乙醇,得醇提取物。再用5倍量石油醚萃取五味子醇提物,萃取物上硅胶柱,用n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0.9∶0.9∶1,v/v)洗脱,得五味子总木脂素。按实施例1中的PHLC法测得木脂素含量为42.5%。

将钩藤总生物碱和五味子总木脂素混合,加入微晶纤维素、淀粉和微粉硅胶,充分混匀后过100目筛,制粒,低温干燥,整粒,压片,包薄膜衣,制成薄膜衣片。

服用方法:口服,一次3片,一日3-4次。

实施例3(滴丸)

配方:钩藤总碱400克、五味子总木脂素600克、PEG 800克。

制备:

取钩藤带钩茎枝,粉碎成粗粉,用10倍量80%乙醇冷浸24h,装入渗漏筒中渗漉提取。收取渗漉液,减压回收乙醇后浓缩,得浸膏,用4倍量的3%盐酸溶液溶解、过滤。滤液用氨水调pH10,用8倍量的乙醚加热回流提取5次,回收溶剂,过滤,干燥,得到钩藤总碱。按实施例1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总生物碱含量为60%。

取五味子药材,干燥,粉碎成粗粉,加4倍量95%乙醇,回流提取2h,提取2次,合并醇提液,减压回收乙醇,得醇提取物。再用4倍量石油醚萃取五味子醇提物,萃取物上硅胶柱,用n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0.9∶0.9∶1,v/v)洗脱,得五味子总木脂素。按实施例1的PHLC法测得木脂素含量为40.8%。

将钩藤生物碱和五味子木脂素混合,低温干燥,粉碎,加入已熔化的PEG中,搅拌均匀,等药物完全分散在液态的载体中后,置滴丸设备中,滴入液体石蜡,滴制成小丸。

服用方法:口服,一次4粒,一日4次。

实施例4(口服液)

配方:钩藤总碱200克、五味子总木脂素600克、蔗糖400克、尼泊金乙酯0.3克。

制备:

取钩藤带钩茎枝,粉碎成粗粉,用8倍量95%乙醇冷浸24h,装入渗漏筒中渗漉提取。收取渗漉液,减压回收乙醇后浓缩,得浸膏,用3倍量的3%盐酸溶液溶解、过滤。滤液用氨水调pH10,用7倍量的乙醚加热回流提取4次,回收溶剂,过滤,干燥,得到钩藤总碱。按实施例1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总生物碱含量为59.5%。

取五味子药材,干燥,粉碎成粗粉,加7倍量90%乙醇,回流提取4h,提取3次,合并醇提液,减压回收乙醇,得醇提取物。再用6倍量石油醚萃取五味子醇提物,萃取物上硅胶柱,用n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0.9∶0.9∶1,v/v)洗脱,得五味子总木脂素。按实施例1的PHLC法测得木脂素含量为44.0%。

将钩藤生物碱和五味子木脂素提取物混合。取400g蔗糖加1000ml水溶解煮沸,加入0.3g尼泊金乙酯,搅拌溶解后过滤,然后加入上述两种提取物,搅拌溶解,过滤,灌装,灭菌,即得本发明组合物口服液。

服用方法:口服,一次10ml,一日3-4次。

实施例5(软胶囊)

配方:钩藤总碱500克、五味子总木脂素500克。食用植物油500克、明胶50克、甘油50克。

制备:

取钩藤带钩茎枝,粉碎成粗粉,用8倍量90%乙醇冷浸24h,装入渗漏筒中渗漉提取。收取渗漉液,减压回收乙醇后浓缩,得浸膏,用4倍量的3%盐酸溶液溶解、过滤。滤液用氨水调pH9.5,用6倍量的乙醚加热回流提取5次,回收溶剂,过滤,干燥,得到钩藤总碱。按实施例1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总生物碱含量为56%。

取五味子药材,干燥,粉碎成粗粉,加8倍量80%乙醇,回流提取3h,提取3次,合并醇提液,减压回收乙醇,得醇提取物。再用5倍量石油醚萃取五味子醇提物,萃取物上硅胶柱,用n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0.9∶0.9∶1,v/v)洗脱,得五味子总木脂素。按实施例1的PHLC法测得木脂素含量为45%。

按照实施例1中的方法处理药材,制备原料药钩藤总生物碱和五味子总木脂素。将提取到的生物碱和木脂素混合、干燥、粉碎,然后与经加热灭菌、澄清的食用植物混合,搅拌均匀,放入药液贮槽内,将明胶、甘油和水混合的明胶液置于明胶液贮槽中,加工制成软胶囊。

服用方法:口服,一次3粒,一日4次。

实施例6(丸剂)

配方:钩藤总碱800克、五味子总木脂素100克。

制备:

取钩藤带钩茎枝,粉碎成粗粉,用9倍量75%乙醇冷浸24h,装入渗漏筒中渗漉提取。收取渗漉液,减压回收乙醇后浓缩,得浸膏,用2倍量的3%盐酸溶液溶解、过滤。滤液用氨水调pH9,用6倍量的乙醚加热回流提取3次,回收溶剂,过滤,干燥,得到钩藤总碱。按实施例1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总生物碱含量为55%。

取五味子药材,干燥,粉碎成粗粉,加6倍量90%乙醇,回流提取4h,提取3次,合并醇提液,减压回收乙醇,得醇提取物。再用6倍量石油醚萃取五味子醇提物,萃取物上硅胶柱,用n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0.9∶0.9∶1,v/v)洗脱,得五味子总木脂素。按实施例1的PHLC法测得木脂素含量为45%。

将以上两种原料药混合、干燥、粉碎,过100目筛得细粉,然后用水泛丸,干燥,得丸剂,每100丸约重1g,即得。

服用方法:口服,一次3g,一日3-4次。

实施例7(微丸剂)

配方:钩藤总碱700克、五味子总木脂素250克、微晶纤维素50克、硬脂酸镁10克。

制备:

取钩藤带钩茎枝,粉碎成粗粉,用9倍量90%乙醇冷浸24h,装入渗漏筒中渗漉提取。收取渗漉液,减压回收乙醇后浓缩,得浸膏,用4倍量的3%盐酸溶液溶解、过滤。滤液用氨水调pH9,用7倍量的乙醚加热回流提取4次,回收溶剂,过滤,干燥,得到钩藤总碱。按实施例1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得总生物碱含量为59.4%。

取五味子药材,干燥,粉碎成粗粉,加4倍量95%乙醇,回流提取4h,提取3次,合并醇提液,减压回收乙醇,得醇提取物。再用4倍量石油醚萃取五味子醇提物,萃取物上硅胶柱,用n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0.9∶0.9∶1,v/v)洗脱,得五味子总木脂素。按实施例1的PHLC法测得木脂素含量为44.6%。

将两种提取物混合、干燥、粉碎,过100目筛得细粉,加入微晶纤维素和硬脂酸镁,制备微丸,将其干燥即得。制得的微丸可直接服用或装入空胶囊中使用。

服用方法:口服,一次3g,一日3-4次。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