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于带有活性能量射线固化被膜的塑料薄膜的底涂剂及带有活性能量射线固化被膜的塑料薄膜

用于带有活性能量射线固化被膜的塑料薄膜的底涂剂及带有活性能量射线固化被膜的塑料薄膜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底涂剂,该底涂剂能够以良好的生产率形成与包含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材料的固化被膜和塑料薄膜两者良好密合的底涂层。本发明使用用于带有活性能量射线固化被膜的塑料薄膜的底涂剂及带有活性能量射线固化被膜的塑料薄膜,所述底涂剂含有:羧酸根阴离子基团的含量为0.3~1.5mmol/g的聚酯树脂(A);具有至少一个羧酸根阴离子基团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B);和具有至少三个氮丙啶基的化合物(C)。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19940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1-09-2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110037011.3

  • 发明设计人 伊藤良树;藤井裕二;伊藤淳;

    申请日2011-02-10

  • 分类号C09J4/02;C09J4/06;C09J11/06;B32B27/06;

  • 代理机构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王海川

  • 地址 日本大阪府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3:21:4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1-24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C09J 4/02 专利号:ZL2011100370113 申请日:20110210 授权公告日:20140604

    专利权的终止

  • 2014-06-04

    授权

    授权

  • 2013-02-2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9J4/02 申请日:201102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1-09-2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用于使活性能量射线固化被膜层与塑料薄膜层密合的底涂剂。

背景技术

由聚酯、聚苯乙烯、聚烯烃等热塑性树脂形成的塑料薄膜被用于各种工业用途中,尤其是聚酯薄膜,由于机械强度、透明性等优良,因此被应用于各种制品中。

不过,塑料薄膜有时难以与油墨、胶粘剂等的固化被膜密合,因而通过电晕放电或喷砂等表面处理来实现密合性的提高。但是,其效果有限,并且还存在密合性随时间推移而降低等问题。因此,在该领域中,有时在塑料薄膜的表面预先设置具有易胶粘性的底涂层。

然而,根据经验可知,与塑料薄膜良好密合的底涂层,与通过活性能量射线固化的材料(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等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等)所形成的固化层的密合性较差;相反地,与固化层密合性良好的底涂层,与塑料薄膜的密合性较差。因此,迫切盼望一种与光固化性材料的固化被膜层和塑料薄膜两者的密合性均优良的实用的底涂剂。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所述密合性优良的底涂剂,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溶剂可溶性饱和聚酯树脂、多异氰酸酯和利用活性能量射线进行聚合的丙烯酸酯化合物为必要成分的组合物,但是其效果并不充分。另外,为了通过该方法形成底涂层需要较长的适用期(约1~约6天),因此存在对作为基材的聚酯薄膜产生不良影响的担忧,而且从生 产率的方面考虑也存在困难。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3-1211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底涂剂,该底涂剂能够在比较低的温度下且在短时间内形成与包含活性射线固化型材料的固化被膜和塑料薄膜两者均具有优良密合性(以下有时简称为密合性)的底涂层。

本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利用以下的底涂剂能够解决上述课题,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带有活性能量射线固化被膜的塑料薄膜的底涂剂,其含有:羧酸根阴离子基团的含量为0.3~1.5mmol/g的聚酯树脂(A);具有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官能团和羧酸根阴离子基团的化合物(B);和具有至少三个氮丙啶基的化合物(C)。另外涉及一种带有活性能量射线固化被膜的塑料薄膜,其通过在塑料薄膜的至少单面依次层叠包含该底涂剂的底涂层和活性能量射线固化被膜层而形成。

发明效果

包含本发明的底涂剂的底涂层,与包含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材料的固化被膜和塑料薄膜(尤其是聚酯薄膜)两者均良好地密合。另外,还实现了即使在高温多湿的条件下密合性也难以降低的预料之外的效果。

另外,该底涂层能够在比较低的温度下且在短时间内获得,因此除了特别适合于薄膜的塑料薄膜之外,能量成本较低,生产率也优良。

因此,该底涂剂适合于具有活性能量射线固化被膜的各种塑料薄膜例如制版用薄膜、包装用薄膜、光学部件用薄膜、半导体加工胶带用薄膜等、以及塑料纤维或片、塑料成型体等的制造。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的底涂剂是含有以下成分的组合物:羧酸根阴离子基团的含量为0.3~1.5mmol/g的聚酯树脂(A)(以下称为(A)成分);具有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官能团和羧酸根阴离子基团的化合物(B)(以下称为(B)成分);和具有至少三个氮丙啶基的化合物(C)(以下称为(C)成分)。

该底涂剂的特征在于,所述(A)成分~(C)成分通过羧酸根阴离子基团与氮丙啶基的反应一体地进行交联反应,从而形成底涂层,结果实现了预期的效果。

作为(A)成分,只要是具有羧酸根阴离子基团(-COO-)的聚酯树脂,则可以没有特别限定地使用各种公知的聚酯树脂。另外,羧酸根阴离子基团的含量为0.3~1.5mmol/g,优选为0.4~1.3mmol/g,若脱离该范围,则密合性等不良。另外,羧酸根阴离子基团含量是指1g(A)成分(以不挥发成分换算)中所含的羧酸根阴离子基团的毫摩尔数,是计算值。

作为(A)成分的具体例,优选将脱水缩合物与三羧酸类(a4)(以下称为(a4)成分)的反应物进行中和而得到的物质,所述脱水缩合物由二羧酸类(a1)(以下称为(a1)成分)、二醇类(a2)(以下称为(a2)成分)和根据需要使用的三醇类(a3)(以下称为(a3)成分)形成。

作为(a1)成分的具体例,可以列举: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二苯基甲烷-4,4’-二甲酸等芳香族二羧酸;草酸、丙二酸、琥珀酸、戊二酸、己二酸、庚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十一烷二酸、十二烷二酸、十三烷二酸、马来酸、富马酸、琥珀酸、柠康酸等脂肪族(不饱和)二羧酸;六氢邻苯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酸、1,2- 环己烷二甲酸等脂环族二羧酸类;它们的单烷基酯或二烷基酯(烷基的碳原子数均为约1~约3);以及相应的酸酐等。作为(a1)成分,从密合性等方面考虑,优选芳香族二羧酸,特别优选含有选自由对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二甲酯、间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二甲酯和邻苯二甲酸酐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物质。另外,(a1)成分中的芳香族二羧酸的含量通常为约30摩尔%~约100摩尔%。

作为(a2)成分的具体例,可以列举:乙二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3-丁二醇、1,4-丁二醇、1,5-戊二醇、1,6-己二醇、新戊二醇、3-甲基-1,5-戊二醇、2-甲基-1,3-丙二醇等脂肪族二醇;环己烷二甲醇、环己二醇、氢化双酚A的环氧乙烷加成物等脂环族二醇;邻苯二酚、间苯二酚、苯二甲醇、双(羟基乙氧基)苯等芳香族二醇;作为除此之外的二醇,可以列举聚乙二醇、聚丙二醇等聚亚烷基二醇等。

(a3)成分是用于向(A)成分中引入交联结构或支链结构的任选成分,通过使用(a3)成分,能够容易地将羧酸根阴离子基团含量设定为比较高的数值。作为其具体例,可以列举:甘油、三羟甲基丙烷、三羟甲基乙烷、1,2,6-己三醇、1,2,4-丁三醇等。另外,也可以组合使用赤藓醇、山梨糖醇、季戊四醇、二季戊四醇等四醇。

(a4)成分是用于对(A)成分赋予所述羧酸根阴离子基团含量的必要成分,作为其具体例,可以列举偏苯三酸、偏苯三酸酐、均苯三酸等。另外,出于同样的目的,也可以组合使用均苯四酸、均苯四酸酐等四羧酸。

(a1)成分~(a4)成分的使用量没有特别限定,考虑所述羧酸根阴离子基团的含量等来适当决定。通常,在将(a1)成分和(a2)成分的总计设为100重量份时,(a1)成分为约30重量份~约70重量份,(a2)成分为约70重量份~约30重量份。另外,在使用(a3)成分的情况下,其量相对于 (a1)成分和(a2)成分的总计100重量份通常为约0.5重量份~约5重量份。另外,(a4)成分的使用量相对于(a1)成分和(a2)成分的总计100重量份通常为约0.5重量份~约10重量份。

使(a1)成分、(a2)成分和根据需要使用的(a3)成分反应而得到的脱水缩合物,可以根据各种公知的聚酯制造法来获得。具体而言,例如,使各成分依次或同时在约160℃~约250℃的条件下反应约1小时~约10小时即可。另外,该脱水缩合物与(a4)成分的反应物(以下称为未中和聚酯树脂)也可以以同样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来获得。另外,两酯化反应可以在常压下或减压下进行,两酯化反应时可以使用各种公知的有机溶剂或酯化催化剂。

作为有机溶剂,可以列举:丙酮、甲乙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等酮类有机溶剂;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异丙酯、乙酸丁酯、乙酸戊酯、甲酸乙酯、丙酸丁酯、乙酸甲氧基丙酯、甲基溶纤剂乙酸酯、乙酸溶纤剂等酯类有机溶剂;二 烷、乙醚、四氢呋喃等醚类有机溶剂;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等非质子极性有机溶剂等。

作为酯化催化剂,可以列举:三氧化锑、钛酸四丙酯、钛酸四丁酯、钛酸四硬脂酯、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二丁基二氯化锡、氧化锌、辛酸钴等,相对于(a1)成分~(a4)成分的总重量,其使用量通常为约0重量%~约5重量%。

作为将未中和的聚酯树脂的中和时所用的碱性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氨;单甲胺、二甲胺、三甲胺、三乙胺、单乙胺、二乙胺、单丁胺、环己胺、苯胺、芳胺、烷醇胺等挥发性胺类;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碱金属化合物等。这些物质中,使用挥发性胺类、特别是三乙胺时,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得到底涂层,因此优选。碱性化合物的使用量相对于未中和的聚酯树脂所具有的全部羧基,通常为约80摩尔%~ 约300摩尔%的比例。

从密合等观点考虑,这样得到的(A)成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通常为约0℃~约80℃,优选约10℃~约60℃。另外,数均分子量(由凝胶渗透色谱法得到的聚苯乙烯换算值)通常为约3000~约20000,优选约5000~约18000。

(B)成分只要是具有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官能团和羧酸根阴离子基团(-COO-)的化合物,则可以没有特别限定地使用各种公知的物质。作为该聚合性官能团,具体可以列举选自由(甲基)丙烯酰基、烯丙基、烯丙基醚基、乙烯基和乙烯基醚基等组成的组中的一种官能团。特别是具有(甲基)丙烯酰基的(B)成分由于容易获得而优选。

作为(B)成分的具体例,可以列举选自由单羧基单(甲基)丙烯酸酯类的中和物(B-1)(以下称为(B-1)成分)、单羧基多(甲基)丙烯酸酯类的中和物(B-2)(以下称为(B-2)成分)和含(甲基)丙烯酰基的聚酯类的中和物(B-3)(以下称为(B-3)成分,不包括属于(B-1)成分、(B-2)成分的物质)组成的组中的物质。各中和物所使用的碱性化合物与(A)成分的制备时使用的物质相同,出于上述同样的理由,优选挥发性胺类、特别是三乙胺。另外,中和方法使用各种公知的手段。

作为形成(B-1)成分的单羧基单(甲基)丙烯酸酯类,可以列举例如:(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2-羧基乙酯、琥珀酸(甲基)丙烯酰氧基乙酯、(甲基)丙烯酰氧基苯甲酸等。

作为形成(B-2)成分的单羧基多(甲基)丙烯酸酯类,可以列举例如:多羧酸类(b1)(以下称为(b1)成分)与各种含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b2)(以下称为(b2)成分)的反应物。作为该(b1)成分,例如优选己二酸、邻苯二甲酸、马来酸(酐)、琥珀酸(酐)等。作为(b1)成分,可以使用与所述(a1)成分和/或(a4)成分同样的物质。另外,作为该(b2)成分的具体 例,可以列举:甘油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单羟基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单羟基五(甲基)丙烯酸酯等。该单羧基多(甲基)丙烯酸酯类例如可以为“ARONIX M-510”、“ARONIX M-520”等市售品(均为东亚合成株式会社制造)。

作为形成(B-3)成分的含(甲基)丙烯酰基的聚酯类,可以列举例如使所述(B-1)成分与、所述(b1)成分和多元醇类(b3)(以下称为(b3)成分)的脱水缩合物所具有的羟基反应而得到的物质。该情况下,作为该(b1)成分,例如优选己二酸、邻苯二甲酸、马来酸(酐)、琥珀酸(酐)等。另外,作为(b2)成分,可以使用与所述(a2)成分和/或(a3)成分同样的物质,例如优选甘油、聚乙二醇等。另外,作为该(B-1)成分,例如优选(甲基)丙烯酸。该含(甲基)丙烯酰基的聚酯类例如可以为“ARONIX M-7100”、“ARONIX M-8560”等市售品(均为东亚合成株式会社制造)。

除此之外,作为(B)成分,例如,可以使用乙烯基苯甲酸等单乙烯基单羧基化合物的中和物,或日本特开平1-268709号公报、日本特开平8-301977号公报、日本特开平11-181021号公报中记载的化合物的中和物等。

(B)成分的物性没有特别限定,从密合性等方面考虑,例如羧酸根阴离子基团含量通常为约0.1mmol/g~约14mmol/g,优选为1~7mmol/g。另外,该含量是指1g(B)成分(以不挥发成分换算)中所含的羧酸根阴离子基团的毫摩尔数,是计算值。

另外,从密合性等方面考虑,(B)成分中的活性能量射线聚合性官能团的含量通常为约50eq/g~约500eq/g,优选为80~300eq/g。另外,该含量是指1g(B)成分(以不挥发成分换算)中所含的聚合性官能团的当量(个数),是计算值。

(C)成分为与(A)成分和(B)成分两者反应的成分,只要是在分子中 具有至少三个氮丙啶基的化合物,则可以没有特别限定地使用各种公知的物质。从密合性、容易获得性等方面考虑,特别优选下述通式表示的物质。

(式中,X1表示氢、碳原子数1~6的烷基或碳原子数1~3的羟烷基。R1表示氢或甲基。R2和R3分别表示氢或碳原子数1~6的烷基)

作为该式表示的化合物,可以列举例如:甘油三[2-丙基-(1-氮丙啶基)]丙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1-氮丙啶基丙酸酯)、四羟甲基甲烷三(β-氮丙啶基丙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β-氮丙啶基丙酸酯)、甘油三(β-氮丙啶基丙酸酯)等。

除此之外,可以列举:四氮丙啶基间苯二甲胺、四氮丙啶基甲基对苯二甲胺、四甲基丙烷四氮丙啶基丙酸酯等四官能氮丙啶化合物,或日本特开2003-104970号公报中记载的六官能氮丙啶化合物等。

另外,可以与(C)成分一起组合使用新戊二醇二(β-氮丙啶基丙酸酯)、4,4’-异亚丙基二苯酚二(β-氮丙啶基丙酸酯)、4,4’-亚甲基二苯酚二(β-氮丙啶基丙酸酯)等二官能氮丙啶化合物;氮丙啶、2-甲基氮丙啶、2-乙基氮丙啶、2,2-二甲基氮丙啶、2,3-二甲基氮丙啶、2-苯基氮丙啶等单官能氮丙啶化合物。

另外,本发明的底涂剂中可以还含有多异氰酸酯类固化剂(D)(以下称为(D)成分)。作为(D)成分,可以列举:甲苯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 氰酸酯、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等芳香族二异氰酸酯;1,6-己二异氰酸酯、三甲基1,6-己二异氰酸酯、赖氨酸二异氰酸酯等脂肪族二异氰酸酯;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1,4-环己烷二异氰酸酯、氢化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氢化甲苯二异氰酸酯等脂环式二异氰酸酯等二异氰酸酯化合物(D)、(D)成分的二聚物、三聚物等。

另外,所述三聚物中包含下述通式(1)表示的二异氰酸酯的异氰脲酸酯体(ジイソシアネ一トヌレ一ト体)(D-1)和/或通式(2)表示的二异氰酸酯加合物(ジイソシアネ一トアダクト体)(D-2)。通过使用这些物质,可以在不损害底涂剂的稳定性(非凝胶化性)的情况下适当地提高底涂被膜的固化速度和硬度。

(式(1)中,R4表示芳香族二异氰酸酯残基、脂肪族二异氰酸酯残基和脂环式二异氰酸酯残基中的任意一种)

(式(2)中,R5表示碳原子数1~3的烷基或OCN-R6-HN-C(=O)-O-CH2-所示的官能团。另外,R6表示芳香族二异氰酸酯残基、脂肪族二异氰酸酯残基和脂环式二异氰酸酯残基中的任意一种)

本发明的底涂剂中的、(B)成分相对于100重量%(以不挥发成分换算)(A)成分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从密合性等观点考虑,通常为0.5~30重量%,优选为1~20重量%。

另外,(A)成分~(C)成分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从密合性等方面考虑,为如下量:设(A)成分的羧酸根阴离子基团为x mol、(B)成分的羧酸根阴离子基团为y mol、(C)成分的氮丙啶基设为z mol时,(x+y)/z通常在约0.05~约3、优选0.2~2.5的范围内。另外,(D)成分的使用量也没有特别限定,通常相对于(A)成分~(C)成分的总计100重量%(以不挥发成分换算)为约0重量%~约30重量%、优选5~15重量%。

本发明的底涂剂可以应用前述有机溶剂(优选酮类有机溶剂)作为稀释溶剂,而得到非水性底涂剂。另外,不挥发成分没有特别限定,从便于使用的方面考虑,通常为10~50重量%。

本发明的底涂剂中可以配合流平剂、防滑剂、防腐剂、防锈剂、pH调节剂、抗氧化剂、颜料、染料、润滑剂、无机填料(胶态二氧化硅、氧化锌、碳酸钙、硫酸钡、氧化钛、高岭土、氢氧化铝等)、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等添加剂,或氮丙啶基开环催化剂(对甲苯磺酸等)等。

本发明的带有活性能量射线固化被膜的塑料薄膜(以下,有时简称为层叠薄膜)是通过在塑料薄膜的至少单面依次层叠包含本发明底涂剂的底涂层和活性能量射线固化被膜层而形成的。

作为塑料薄膜,可以列举例如:聚苯乙烯薄膜、聚碳酸酯薄膜、聚酯薄膜、ABS薄膜、聚氯乙烯薄膜、聚酯薄膜、聚烯烃薄膜、三乙酰纤维素薄膜等,这些薄膜可以实施电晕放电等表面处理。本发明的底涂剂由于在比较低的温度下固化,因而即使对于通常被认为耐热性差的聚酯薄膜、特别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等也能够适合使用。

底涂层通过将本发明的底涂剂涂布到所述塑料薄膜上并将其干燥而获得。作为涂布手段,可以列举:辊涂机、反转辊涂布机、凹版涂布机、刮刀涂布机、刮棒涂布机等。涂布量以干燥的不挥发成分计通常为约0.01g/m2~约10g/m2。另外,膜厚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为约0.1μm~约10μm。另外,干燥温度通常为约室温~约150℃,干燥时间通常为约10秒~约3分钟。

活性能量射线固化被膜层通过将各种公知的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材料用所述手段涂布到所述底涂层上,并照射活性能量射线而获得。另外,固化被膜层的膜厚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为约1μm~约75μm。

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材料可以是单体型、低聚物型、聚合物型中的任一种。作为具体例,可以列举:所述(B)成分;所述(b2)成分;(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异癸酯、(甲基)丙烯酸异辛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环戊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双环戊烯基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等单(甲基)丙烯酸酯类;1,3-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双酚A的环氧乙烷改性二(甲基)丙烯酸酯等二(甲基)丙烯酸酯类;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丙烷改性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二(三羟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甘油三(甲基)丙烯酸酯等至少具有三个(甲基)丙烯酰基的化合物等;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酯、所述聚酯聚(甲基)丙烯酸酯等低聚物;分子中具有多个(甲基)丙烯酰基等聚合性官能团和羟基的丙烯酸类树脂等非共聚物型材料,也可以是将两种以上这些物质混合而得到的物质。

另外,该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材料中,作为聚合物型材料,可以 列举分子中具有多个(甲基)丙烯酰基等聚合性官能团和羟基的丙烯酸类树脂。作为该丙烯酸类树脂,可以使用例如:使含羧基的(甲基)丙烯酸类化合物与由包含具有环氧基的乙烯基化合物的聚合性化合物得到的聚合物进行加成反应而得到的反应生成物(参考日本特开2009-286972号公报等)。作为该具有环氧基的乙烯基化合物,可以列举(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甲基)丙烯酸-4-羟基丁酯缩水甘油醚等,作为其它聚合性化合物,可以列举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等具有链状烷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类等。另外,作为该含羧基的(甲基)丙烯酸类化合物,可以列举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等。另外,该反应生成物的物性没有特别限定,重均分子量(由凝胶渗透色谱法得到的聚苯乙烯换算值)为约9000~约60000,(甲基)丙烯酸当量为约210g/eq~约780g/eq,酸值为约0.1mgKOH/g~约5mgKOH/g。

另外,该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材料中可以配合各种公知的聚合引发剂。作为具体例,可以列举:二苯甲酮、苯甲酰苯甲酸、邻苯甲酰苯甲酸甲酯、对二甲基氨基苯甲酸酯、苯甲酰苯甲酸甲酯、苯基二苯甲酮、三甲基二苯甲酮、羟基二苯甲酮等二苯甲酮类聚合引发剂;苯氧基二氯苯乙酮、丁基二氯苯乙酮、二乙氧基苯乙酮、羟基甲基苯丙酮、异丙基苯基羟基甲基丙酮、羟基环己基苯基酮、羟基环己基苯基酮等苯乙酮类聚合引发剂;噻吨酮、氯噻吨酮、甲基噻吨酮、异丙基噻吨酮、二氯噻吨酮、二乙基噻吨酮、二异丙基噻吨酮等噻吨酮类聚合引发剂等。除此之外,该材料中可以配合前述有机溶剂或添加剂。

作为活性能量射线,可以列举紫外线、电子射线。作为紫外线的供给源,可以列举例如高压汞灯、金属卤化物灯等,其供给量通常为约100mJ/cm2~约2000mJ/cm2。另外,作为电子射线的供给方式,可以列举例如扫描式电子射线照射、帘式电子射线照射法等,其照射能量通常为约10kGy~约200kGy。

[实施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和比较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例子。另外,各例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份和%为重量基准。

制造例1

<(A)成分的制造>

在具备搅拌机、冷凝器、温度计和氮气导入管的反应容器中加入480份对苯二甲酸、432份间苯二甲酸、54份壬二酸、256份乙二醇、355份1,6-己二醇和23份甘油,在搅拌下将反应体系加热,使它们熔融。接着,在将脱水缩合反应中生成的水除去的同时,用3小时将反应体系从160℃缓缓升温至200℃,进而在200℃保温1小时。接着加入0.16份三氧化锑。然后,将真空减压装置连接到反应容器上,在235℃、2.8kPa的条件下进行1小时减压缩聚反应。然后,解除减压状态,并将反应体系冷却至150℃,向反应体系中加入207份偏苯三酸酐,并保温1小时。接着,加入466份甲基异丁基酮、466份甲乙酮并均匀溶解。这样,得到不挥发成分为60%、羧酸根阴离子基团的含量(由原料的加料重量算出的计算值)为1.3mmol/g、玻璃化转变温度(利用SeikoInstruments Inc.制造的制品名“DSC6200”得到的测定值。下同)为17℃、数均分子量(利用凝胶渗透色谱装置(制品名“HLC-8220GPC”,东曹株式会社制造)得到的聚苯乙烯换算值。下同)为5000的聚酯树脂(A-1)的溶液。

制造例2~6、比较制造例1

除了变更为表1的组成之外,利用与制造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聚酯树脂(A-2)~(A-6)、(i)的溶液。

[表1]

表1中,各符号的含义如下。

TPA:对苯二甲酸

IPA:间苯二甲酸

AZE:壬二酸

CHDA:环己烷二甲酸

EG:乙二醇

1,6HG:1,6-己二醇

NPG:新戊二醇

BEPD:2-丁基-2-乙基-1,3-丙二醇

CHDM:环己烷二甲醇

Gly:甘油

TMP:三羟甲基丙烷

TMAn:偏苯三酸酐

C:羧酸根阴离子基团含量(mmol/g)

Tg(℃):玻璃化转变温度

Mn:数均分子量

<底涂剂的制备>

实施例1

向制造例1中得到的聚酯树脂(A-1)的溶液100份(不挥发成分60%)中添加作为(B)成分的1.2份丙烯酸2-羧乙酯、6.2份三乙胺(TEA),并混合。接着,向该溶液中添加作为(C)成分的13.4份三羟甲基丙烷三(β-氮丙啶基丙酸酯),用178份甲乙酮稀释,得到不挥发成分为25%的底涂剂。

实施例2~27、比较例1~14

除了变更为表2所示的原料种类、使用量以外,按照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底涂剂(不挥发成分均为25%)。

实施例28

向(A-1)成分的溶液100份(不挥发成分60%)中添加表1所示的(B)成分6份、TEA 6.2份后,向该溶液中添加表1所示的(C)成分13.8份、作为(D)成分的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18.7份,用230.6份甲乙酮稀释,得到不挥发成分为25%的底涂剂。

<活性能量射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的制备>

将70份市售的聚酯丙烯酸酯(商品名“ARONIX M-9050”,东亚合成株式会社制造)、30份1,6-己二醇丙烯酸酯(商品名“HDDA”,DAICEL-CYTEC株式会社制造)、5份光引发剂(商品名“IRGACURE184”,汽巴精化株式会社制造)和1份聚硅氧烷类流平剂(商品名“BYK340”,BYK-Chemie Japan株式会社制造)充分混合,制备紫外线固化型组合物。

<层叠薄膜的制作>

在市售PET薄膜(商品名“Lumirror T60”,东丽株式会社制造)上利用刮棒涂布机涂布实施例1所述的底涂剂,使干燥膜厚为1μm, 并在120℃下干燥30秒。接着,在底涂层表面上用刮棒涂布机涂布所述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使固化后的膜厚为5μm。接着,在大气中,使涂布后的薄膜在高压汞灯(80W、汞灯高度10cm、输送速度10m/分钟)下通过三次,从而制作层叠薄膜。对于实施例2~28和比较例1~14的底涂剂,也同样地制作层叠薄膜。

实施例29

在Lumirror T60上利用刮棒涂布机涂布实施例2所述的底涂剂,使干燥膜厚为1μm,并在120℃下干燥30秒。接着,在底涂层表面上,作为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用刮棒涂布机涂布在将以二季戊四醇多丙烯酸酯为主要成分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商品名“BS700”,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用乙酸乙酯稀释而得到的溶液(不挥发成分80重量%)中添加5份IRGACURE 184而得到的组合物,使固化后的膜厚为5μm,然后将被膜在80℃下干燥30秒。接着,在前述条件下制作层叠薄膜。

<初期密合性>

依据JIS 5400,在实施例1所述的层叠薄膜上以棋盘格状制作100格1mm见方的格子,然后粘贴胶带,沿垂直方向将其迅速剥离。接着,根据以下基准,通过固化被膜的残存量评价其密合性。对于其它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层叠薄膜,也同样地评价密合性。

6:残存90%以上

5:残存80%以上且小于90%

4:残存70%以上且小于80%

3:残存60%以上且小于70%

2:残存50%以上且小于60%

1:残存小于50%

<耐久密合性>

将实施例1所述的层叠薄膜在恒温恒湿槽(60℃、95%RH)中放置4天后,利用与初期密合性同样的方法,根据以下基准评价固化被膜的 密合性。对于其它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层叠薄膜,也同样地评价耐久密合性。

6:残存90%以上

5:残存80%以上且小于90%

4:残存70%以上且小于80%

3:残存60%以上且小于70%

2:残存50%以上且小于60%

1:残存小于50%

表2中,各符号的含义如下。

β-CEA:丙烯酸2-羧乙酯(商品名“β-CEA”,DAICEL-CYTEC株式会社制造,羧酸根阴离子基团含量6.5mmol/g,丙烯酰基含量144eq/g)

M-510:酸改性丙烯酸酯低聚物(商品名“ARONIX M-510”,东亚合成株式会社制造,羧酸根阴离子基团含量1.6mmol/g)

M-520:酸改性丙烯酸酯低聚物(商品名“ARONIX M-520”,东亚合成株式会社制造,羧酸根阴离子基团含量0.43mmol/g)

M-7100:聚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商品名“ARONIX M-7100”,东亚合成株式会社制造,羧酸根阴离子基团含量0.18mmol/g)

M-8560:聚酯丙烯酸酯低聚物(商品名“ARONIX M-8560”,东亚合成株式会社制造,羧酸根阴离子基团含量0.19mmol/g)

M-306: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商品名“ARONIX M-306”,东亚合成株式会社制造,羧酸根阴离子基团含量0mmol/g)

HEA:丙烯酸羟乙酯

PZ-33:市售三氮丙啶类交联剂(三羟甲基丙烷三(β-氮丙啶基丙酸酯),商品名“PZ-33”,株式会社日本触媒制造)

TAZO:市售三氮丙啶类交联剂(四羟甲基甲烷三(β-氮丙啶基丙酸酯),商品名“TAZO”,相互药工株式会社制造)

EX-622:市售环氧类交联剂(商品名“DENACOL EX-622”,NagaseChemteX株式会社制造)

V-07:市售碳二亚胺交联剂(商品名“carbodilite V-07”,日清纺绩株式会社制造)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