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绿豆象人工扩繁小蠹蒲螨的方法及在小蠹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用绿豆象人工扩繁小蠹蒲螨的方法及在小蠹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摘要

一种人工扩繁小蠹蒲螨的方法及在小蠹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该用绿豆象人工扩繁小蠹蒲螨的方法按下述步骤进行:第一步替代寄主绿豆象生产;第二步小蠹蒲螨原种的准备;第三步小蠹蒲螨的扩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解决了扩繁殖小蠹蒲螨替代寄主的难题,实现了大量繁殖小蠹蒲螨,操作简便,能够进行规模化生产,应用于防治杏、桃、李等林、果树多毛小蠹害虫,解决小蠹蒲螨寄生率较低而导致杏、桃、李等林、果树被多毛小蠹害虫危害使其整枝或全株干枯死的问题,从而满足了林、果业生产的需要,并且不对环境产生污染,是绿色环保防治多毛小蠹害虫的有效技术手段。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52419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7-0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新疆农业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210043792.1

  • 发明设计人 赵莉;张鲁豫;任金龙;范毅;

    申请日2012-02-26

  • 分类号A01K67/033;A01M99/00;

  • 代理机构乌鲁木齐合纵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汤建武

  • 地址 83005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南昌路42号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5:34:2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6-04-06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01K67/033 授权公告日:20140319 终止日期:20150226 申请日:20120226

    专利权的终止

  • 2014-03-19

    授权

    授权

  • 2012-09-0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K67/033 申请日:201202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7-0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工扩繁小蠹蒲螨的方法及在小蠹害虫生物防治的技术领域,是一种人工扩繁小蠹蒲螨的方法及在小蠹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多毛小蠹(Scolytus seulensis Murayama)属小蠹科,在新疆均范围内均有发生,以阿克苏、库尔勒、轮台县、库车县一带发生较为严重,主要危害杏、桃、李等果树枝干,造成韧皮部输导组织损坏,阻碍水分和营养物质的运输,最终导致整枝或全株干枯枯死。造成树体疏导组织死亡。

《新疆农业科技》,1993,(5):第215页至第216页中由李中等发表的“多毛小蠢虫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一文作了如下报道:80年代中期多毛小蠹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的库车、沙雅、新和就有发生,在库车对0.25×104hm2受害严重的杏园调查,平均有虫株率达17.5%,枯死率达9.23%,危害严重杏园有虫株率高达88%至100%,枯死率达52%至81%。

《植保技术与推广》1995(2):第11页至第12页中由赵林忠等发表的“杏树多毛小蠹的发生和防治研究”一文作了如下的报道:哈密地区1991—1999年杏园内受害株率达8.2%至42.6%,产量损失率高达64.96%至78.14%。

《植物保护》2009,35(6):第135页至第138页中由李宏等发表的“喀什地区多毛小蠹发生与为害规律”一文作了如下的报道:喀什地区2005年受多毛小蠹为害致死杏树不足1%,2008年在杏园内为害高达25.9%。轮台县自2002年以来,多毛小蠹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不断增加。据统计2007年全县杏树小蠹发生面积高达4.5万亩,其中20年生的老杏园危害率最高达80%,已造成十多万株(枝)杏树枯死,对全县杏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构成了极大威胁。

目前,防治多毛小蠹害虫的主要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化学杀虫剂毒杀害虫,由于多毛小蠹是钻蛀危害,因此给有效防治增加了困难;另一种是利用害虫的天敌来消灭害虫,在自然界发现了寄生多毛小蠹的天敌即小蠹蒲螨,此螨自然寄生率为10%至30%,但是这远不能阻止多毛小蠹害虫的繁殖,从而导致整枝或全株干枯死,严重影响了杏、桃、李等果林业的发展,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由于多毛小蠹、脐腹小蠹幼虫饲养起来较为困难,并且小蠹蒲螨的自然寄生率又较低,因此大量繁殖小蠹蒲螨较困难,从而也影响用小蠹蒲螨防治多毛小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绿豆象人工扩繁小蠹蒲螨的方法,克服了现有技术之不足,解决了不能大量繁殖小蠹蒲螨的问题。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绿豆象人工扩繁小蠹蒲螨在小蠹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克服了现有技术之不足,解决小蠹蒲螨寄生率较低而导致杏、桃、李等果树被多毛小蠹害虫危害使其整枝或全株干枯死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一是通过以下方式得到的:一种用绿豆象人工扩繁小蠹蒲螨的方法,其按下述步骤进行:

第一步替代寄主绿豆象生产:将绿豆象成虫接入盛有绿豆或豇豆的保鲜盒内,待豆表面产有卵后,饲养在温度20℃至32℃,相对湿度40%至90%条件下,在豆面看到幼虫咬成1个圆形的羽化孔、种皮保留透明时,将透明的种皮挑破,准备接入小蠹蒲螨;

第二步小蠹蒲螨原种的准备: 从野外采集多毛小蠹幼虫或蛹体上的小蠹蒲螨,置于培养皿中,在温度20℃至30℃、相对湿度40%至70%下,饲养6天至13天,饲养得到的小蠹蒲螨作为原种;

第三步小蠹蒲螨的扩繁:将内有绿豆象大龄幼虫和蛹的透明种皮被挑破的绿豆置入纱网袋中,以小蠹蒲螨原种与替代寄主绿豆象幼虫或蛹1∶4的比例接入,将接种的纱网袋置入带有沙网的保鲜盒中,再放入温度20℃至30℃、相对湿度40%至70%下,饲养6天至13天,这样就繁育出大量的小蠹蒲螨。

下面是对上述技术方案之一的进一步优化和/或选择:

上述培养皿的直径为9厘米。

在上述培养皿周围涂有凡士林。

上述保鲜盒的长度为30厘米、宽度为20厘米、高度为8厘米,盒盖及两侧带沙网。

在上述第三步中,纱网袋的长度为5、宽度为7厘米,绿豆的加入量为纱网袋的四分之一的容量,纱网袋为80目至100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二是通过以下方式得到的:一种根据上述用绿豆象人工扩繁小蠹蒲螨的方法得到的小蠹蒲螨在小蠹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当繁育的小蠹蒲螨大量产出时,将纱网袋一侧被钉入到杏树有小蠹虫的钻蛀孔旁。

下面是对上述技术方案之二的进一步优化和/或选择:

上述小蠹蒲螨在新疆南疆野外释放的时间为:每年4月底至6月初或8月底至9月底。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解决了扩繁殖小蠹蒲螨替代寄主的难题,实现了大量繁殖小蠹蒲螨,操作简便,能够进行规模化生产,应用于防治杏、桃、李等林、果树多毛小蠹害虫,解决小蠹蒲螨寄生率较低而导致杏、桃、李等林、果树被多毛小蠹害虫危害使其整枝或全株干枯死的问题,从而满足了林、果业生产的需要,并且不对环境产生污染,是绿色环保防治多毛小蠹害虫的有效技术手段。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上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论述:

实施例1,该用绿豆象人工扩繁小蠹蒲螨的方法按下述步骤进行:

第一步替代寄主绿豆象生产:将绿豆象成虫接入盛有绿豆或豇豆的保鲜盒内,待豆表面产有卵后,饲养在温度20℃至32℃,相对湿度40%至90%条件下,在豆面看到幼虫咬成1个圆形的羽化孔、种皮保留透明时,将透明的种皮挑破,准备接入小蠹蒲螨;

第二步小蠹蒲螨原种的准备: 从野外(一般可从有多毛小蠹害虫的杏树上)采集多毛小蠹幼虫或蛹体上的小蠹蒲螨,置于培养皿中,在温度20℃至30℃、相对湿度40%至70%下,饲养6天至13天,饲养得到的小蠹蒲螨作为原种;

第三步小蠹蒲螨的扩繁:将内有绿豆象大龄幼虫和蛹的透明种皮被挑破的绿豆置入80目至100目的纱网袋中,以小蠹蒲螨原种与替代寄主绿豆象幼虫或蛹1∶4的比例接入,将接种的纱网袋置入带有沙网的保鲜盒中,再放入温度20℃至30℃、相对湿度40%至70%下,饲养6天至13天,这样就繁育出大量的小蠹蒲螨。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2的培养皿的直径为9厘米。

实施例3,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3的培养皿周围涂有凡士林。

实施例4,与实施例1至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4的保鲜盒的长度为30厘米、宽度为20厘米、高度为8厘米,盒盖及两侧带沙网。

实施例5,与实施例1至实施例4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5的第三步中,纱网袋的长度为5、宽度为7厘米,绿豆的加入量为纱网袋的四分之一的容量,纱网袋为80目至100目的。

在实施例1至5中,接种到绿豆象幼虫和蛹体上的小蠹蒲螨,其寄生率都达到了100%。

绿豆象幼虫可蛀食各种豆粒,最喜食绿豆、小豆及豇豆,材料易得;绿豆象1年发生4代至5代,如环境适宜或仓内繁殖,1年可发生11代;周年繁殖,每完成1代需20天至67天。雌成虫寿命4天至25天,雄成虫5天至33天。

因此,本发明不但解决了大量繁殖小蠹蒲螨的问题,而且简单易操作。

实施例6,与实施例1至实施例5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6是将实施例1至实施例5所得到的小蠹蒲螨在小蠹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当繁育的小蠹蒲螨大量产出时,将纱网袋一侧被钉入到杏树有小蠹虫的钻蛀孔旁。

实施例7,与实施例6的不同之处在于:实施例7的小蠹蒲螨在新疆南疆野外释放的时间为:每年4月底至6月初或8月底至9月底。

将实施例6和实施例7应用在杏果树上,小蠹蒲螨在多毛小蠹的寄生率平均为45.2%,极大提高了其寄生率,有效降低多毛小蠹的危害而导致杏树的枝干枯死,对杏果品极为安全。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