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肢体疼痛的中药汤剂

一种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肢体疼痛的中药汤剂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一种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肢体疼痛的中药汤剂,它是由玉米须、黄连、生地、麦冬、玄参、当归、丹参、赤芍、川芎、益母草、桃仁泥、黄芪、苍术、细辛、茯苓、泽泻、红花、鸡血藤、延胡索、五味子、甘草、酸枣仁组成。本发明成本低、疗效高、无毒副作用,具有养阴生津,活血化瘀,通络祛痛功能。总有效率95%,缓解率80%,好转率15%,无效5%。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61440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08-0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刘英晓;

    申请/专利号CN201210108983.1

  • 发明设计人 刘英晓;

    申请日2012-04-06

  • 分类号A61K36/899;A61P3/10;A61P25/02;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264400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市米山东路3号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内分泌科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6:12:5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5-24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61K36/899 授权公告日:20150311 终止日期:20160406 申请日:20120406

    专利权的终止

  • 2015-03-11

    授权

    授权

  • 2013-09-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36/899 申请日:2012040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08-0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肢体疼痛的中 药汤剂。

背景技术: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主要由微血管病变及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以致山梨醇增 多等所致,其病变部位以周围神经为最常见,通常为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 病情进展缓慢。临床上先出现肢端感觉异常,有时伴痛觉过敏。随后有肢痛,呈 隐痛、刺痛或烧灼样痛,夜间及寒冷季节加重。本病的病因与遗传易感性、高血 糖、氧化应激、非酶糖化和多元醇代谢旁路、蛋白激酶C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影 响有关。治疗上主要是应用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及止痛治疗,但治 标不治本,且治疗效果差,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及精神、经济上的负担。为 此,我们运用中医理论,采集22味中草药煎汤,为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肢体疼 痛的治疗创造了一种新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成本低、疗效高、无毒副作用, 具有养阴生津,活血化瘀,通络祛痛功能的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肢体疼痛的 中药汤剂。

一种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肢体疼痛的中药汤剂,其特征在于是由下列重 量配比的原料药物的组分组成:玉米须10-13%、黄连2-3%、生地7-8%、麦冬 7-8%、玄参5-6%、当归5-6%、丹参8-9%、赤芍2-3%、川芎2-3%、益母草8-9%、 桃仁泥2-3%、黄芪6-7%、苍术3-4%、细辛1-2%、茯苓4-5%、泽泻3-4%、红 花1-2%、鸡血藤6-7%、延胡索3-4%、五味子1-2%、甘草1-2%、酸枣仁3-4%。

药理分析:玉米须,味甘、平。归肝、肾、膀胱经。利水渗湿,平肝利胆, 生津止渴。用于水湿停聚,膀胱湿热,适用口渴多饮不止,热病伤阴。黄连,味 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清热泻火。有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生地,味甘、寒。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养 阴生津。用治热入营血所致壮热、烦渴,热病伤津及阴虚内热所致发热口渴。麦 冬,味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用 治内热消渴、舌干少津,有抗缺氧、降血糖及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玄参,味甘、 苦、咸、寒。归肺、胃、肾经。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热养阴。用于热入营血, 热病伤阴,烦渴便燥。当归,味甘、辛、温。归肝、心、脾经。活血止痛。具有 抗炎、镇痛的作用。丹参,味苦、微寒。归心、肝经。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凉 血消肿,清心除烦。有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及粘附的作用。赤芍,味苦、微 寒。归肝经。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主治热入营血,肝郁胁痛,瘀血阻络。川芎 味辛、温。归肝、胆、心包经。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瘀血阻滞所致各种痛 证,治风寒湿痹所致关节冷痛。益母草,味苦、辛、微寒。归肝、心、肾经。活 血祛瘀,利水消肿,清热解毒。桃仁泥,味苦、甘、平。归心、肝、大肠经。活 血祛瘀。用于瘀血阻滞所致疼痛,有降低周围血管阻力的作用。黄芪,味甘、微 温。归肺、脾经。补气升阳,益气利水,益气摄血,益气活血。用治气虚血瘀所 致肌肤麻木不仁。苍术,味辛、苦、温。归脾、胃、肝经。燥湿健脾,祛风除湿, 散寒解表。用治风寒湿邪引起的关节疼痛、肢体困重,煎剂可使血糖降低。细辛 味辛、温。归心、肺、肾经。散寒解表,祛风止痛。用于风寒湿痹所致四肢关节 疼痛,有明显镇痛作用。茯苓,味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利水渗湿,补 中健脾,宁心安神。有镇静作用。泽泻,味甘、寒。归肾、膀胱经。清热利湿, 渗湿止泻。有抗炎、降血脂的作用。红花,味辛、温。归心、肝经。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具有抗凝、镇痛、镇静及扩张外周血管的作用。鸡血藤,味苦、甘、 温。归肝、肾经。活血,舒筋通络,养血补血。主治风湿痹痛,血不养筋。延胡 索,味辛、苦、温。归肝、脾经。活血通络,行气止痛。主治气滞血瘀,肝郁气 滞,诸种痛证。五味子,味酸、甘、温。归肺、心、肾经。收敛固涩,生津止渴, 宁心安神。用治阴虚内热、消渴多饮。甘草,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治筋脉失养所致挛急作痛,减轻 或缓和药物的偏性和毒性。酸枣仁,味甘、酸、平。归心、肝、胆经。养心安神, 敛汗生津。有明显镇痛、镇静作用。22味中药巧妙组方,养血补血,养阴生津。 药物之间达到相须、相使、相畏的作用,使药物疗效增强,提高主药功效,并使 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以达到活血化瘀,通络祛痛,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 肢体疼痛之特效。

剂型及用法:取上述方药350g,在室温下将20种中草药加水至900-1000ml, 浸泡4小时,武火煮沸会改文火煎熬至100-120分钟左右,去渣得滤液200ml, 药渣再加水300-400ml,煎熬30-40分钟,去渣得滤液100ml,两遍共煎熬药汤 300ml。每日一剂分两次口服,每次空腹服150ml,每天一次,七天一疗程,服 用至临床症状消失,再巩固疗效服用一疗程,一般用五个疗程。

临床疗效总结:

(一)一般资料:共收治病人3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最 大73岁,最小24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最长者60天,最短者15天,平均 28天。

(二)诊断标准: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在诊断糖尿病之时或之后出现四肢 或双下肢有持续性疼痛和(或)感觉障碍。以下5项中有2项或2项以上异常: ①温度觉异常;②尼龙丝检查,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③振动觉异常;④踝反射 消失;⑤神经传导速度有2项或2项以上减慢。除外颈腰椎病、脑梗、格林巴利 等疾病。

(三)疗效评定标准。

缓解:自觉临床症状消失,神经传导速度或足部感觉改善。

好转:自觉症状减轻。

未愈:服药后病情无变化。

(四)治疗效果。

服药7天为一疗程,轻者2-3疗程缓解,重者4-5疗程好转。总有效率95%, 缓解率80%,好转率15%,无效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一种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肢体疼痛的中药汤剂,它是由下列 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的组分组成:玉米须10.7、黄连2.6、生地7.1、麦冬 7.6、玄参5.1、当归5.6、丹参8.7、赤芍2.3、川芎2.8、益母草8.4、桃仁泥2.5、 黄芪6.2、苍术3.4、细辛1.1、茯苓4.8、泽泻3.7、红花1.3、鸡血藤6.6、延胡 索3.4、五味子1.3、甘草1.1、酸枣仁3.7。

实施例2:一种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肢体疼痛的中药汤剂,它是由下列 重量(%)配比的原料药物的组分组成:玉米须12.7、黄连2.1、生地7.6、麦冬 7.2、玄参5.4、当归5.1、丹参8.4、赤芍2.5、川芎2.3、益母草8.1、桃仁泥2.7、 黄芪6.4、苍术3.1、细辛1.5、茯苓4.2、泽泻3.1、红花1.6、鸡血藤6.2、延胡 索3.5、五味子1.4、甘草1.5、酸枣仁3.4。

该种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肢体疼痛的中药汤剂因病人而异,只调整玉米 须、黄连、生地、麦冬、玄参、当归、丹参、赤芍、川芎、益母草、桃仁泥、黄 芪、苍术、细辛、茯苓、泽泻、红花、鸡血藤、延胡索、五味子、甘草、酸枣仁 的加入量,其他操作方法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基本相同,其含量如下表所示, 重量单位为克。

药汤实施例(重量%)

  实施例   例13   例14   例18   玉米须   10.7   11.1   11.1   黄连   2.7   2.3   2.4   生地   7.2   7.8   7.3   麦冬   7.1   7.5   7.8   玄参   5.2   5.8   5.5   当归   5.3   5.5   5.2   丹参   8.2   8.3   8.6   赤芍   2.4   2.7   2.1   川芎   2.5   2.7   2.4   益母草   8.6   8.2   8.5   桃仁泥   2.3   2.1   2.2   黄芪   6.6   6.3   6.7   苍术   3.7   3.5   3.2   细辛   1.6   1.2   1.4   茯苓   4.3   4.6   4.4   泽泻   3.5   3.2   3.4   红花   1.7   1.2   1.8   鸡血藤   6.3   6.8   6.4   延胡索   3.7   3.2   3.1   五味子   1.2   1.6   1.5   甘草   1.7   1.2   1.4   酸枣仁   3.5   3.2   3.6   总计   100   100   100

典型病例:

病例1:张某,女,48岁,农民,2007年10月就诊。自述于30天前出现四 肢持续性烧灼痛,以双下肢为重,伴麻木,昼轻夜重。未诊治。往有“2型糖尿 病”病史10年。查体:双足皮肤痛觉减退,温度觉减退,舌苔白腻,脉沉细。 据其症状体征,辨证为寒湿阻络,给予活血化瘀,通络祛痛。用本方药服用三疗 程,症状明显减轻,继服一疗程,诸症消失而缓解。

病例2:孙某,男,60岁,退休工人,2007年8月就诊。自述2月前出现双 下肢针刺痛、麻木,夜间重,无法入睡。在附近诊所自购“维生素B1”,“甲钴 胺”等,服后效果不佳,故来本院就诊。查体:双足皮肤痛温觉减退,舌苔白腻, 脉沉细。诊为寒湿阻络,给予本方药服用四疗程,症状稍改善,继服一疗程,诸 症状缓解。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