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用于绿化人工或自然表面的具有较低和/或较高的植物的植被元件以及用于制造该植被元件的方法

用于绿化人工或自然表面的具有较低和/或较高的植物的植被元件以及用于制造该植被元件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绿化人工或自然表面的植被元件(10),该植被元件具有较低和/或较高的植物(22)。植被元件具有可被根部穿过的支承件(18),由压缩土壤(14)组成的下部层以及用作植物(22)的培养土壤的基底,其中植被元件(10)是可机械剥除的且设计为可卷起的。在本发明中,可被根部穿过的薄膜(16)布置在由压缩土壤(14)组成的层上,以及支承件(18)铺设在所述薄膜(16)上。在支承件上布置了基底层(20),在所述基底层(20)中插入较高或较低的植物(22)的能发芽的植物材料,形成的植物的根部(24)延伸并固定在基底层(20)中、经过支承件(18)、穿过薄膜(16)并且延伸至由压缩土壤(14)组成的下部层中。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275300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2-10-2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XF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080063634.1

  • 发明设计人 W·贝伦斯;

    申请日2010-12-16

  • 分类号A01G1/00;A01C1/04;

  • 代理机构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吴鹏

  • 地址 荷兰安海姆

  • 入库时间 2023-12-18 07:07:0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5-02-25

    授权

    授权

  • 2013-02-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G1/00 申请日:201012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2-10-24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绿化人工或 自然表面的具有较低和/或较高的植物的植被元件,以及涉及一种用于制造 该植被元件的方法。

背景技术

已经由EP1139717B1已知了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植被元 件,这是本发明的基础。

对于现有技术的植被元件,优点在于,在制造滚动草坪或成品草坪时 使用的技术可以转用在利用双子叶植物进行人工绿化的领域,该双子叶植 物尤其是具有弱根系的肉质植物(景天属)、草本植物、藓类、蕨类、地 衣等。因此,能够实现把植被元件的制造设计为价廉的且非劳动密集型的, 由此植被元件相对物美价廉。

对于现有技术的植被元件,所述优点如此实现,即在其上进行植被元 件的栽培的已有的土壤为无菌的。已有的土壤通常是另外农业上使用的耕 地或农田或者人工形成的和堆积的土壤。在此,“无菌的”不仅表示土壤 消毒,因为在此仅杀死了有害动物,尤其是线虫和微生物。尤其重要的是, 完全杀死杂草种子/籽、杂草芽和不期望的植物部分。

如果对于现有技术的植被元件土壤不是无菌的,处于土壤中的不期望 的植物类型将从下向上生长进入植被元件中并因此破坏植被元件的相应的 栽培。因此,恰好在植被元件的关键的发芽和生长阶段中,土壤的无菌状 态特别重要,因为另外生长的不期望的植物类型将与植被元件的植物竞争 根部空间以及水分平衡和养料平衡。

在已知的植被元件中,通过利用已知的商品名为Basamid(棉隆)的 药剂进行毒气处理使土壤化学无菌。当然目前这种利用Basamid的土壤灭 菌在整个欧盟范围内不再允许,尤其是因为在毒气处理时可能释放有毒的 气体且因为会出现毒副作用。

为了避免不期望的、处于已有的土壤中的外来种子的发芽,尽管可以 想到机械地处理土壤、即消除杂草。然而,这种方法劳动花费极大且费时。 结果,禁止进一步使用Basamid意味着,已知的植被元件的显著优点不再 有效。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一种植被元件,该植被元件像之前一 样物美价廉且劳动花费小,而已有的土壤没有设计为无菌的。此外,实现 一种用于制造这种植被元件的方法,该方法像之前一样可将在制造成品草 坪或滚动草坪时使用的技术转用于人工绿化领域。

对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植被元件来说,该目的通过权利 要求1的特征部分的特征实现。在方法方面,该目的通过权利要求8的特 征部分的特征实现。

在本发明中,可被根部穿过的薄膜以新型的方式位于由压缩土壤组成 的层上,支承件放置在所述薄膜上。基底层位于支承件上,在所述基底层 中插入较高和/或较低的植物的能发芽的植物材料。在成品植被元件中,当 在基底层中的栽培阶段结束后较高和/或较低的植物的根部延伸通过支承 部并穿过薄膜并进入由压缩土壤组成的下部层中。

本发明的显著优点在于,不需要为了使土壤无菌而进行土壤的化学处 理。因此,不会再出现有毒的气体且也不存在毒副作用。这通过以新型方 式使用的薄膜实现,该薄膜实现了基本上对土壤消毒,且同时不使用有毒 药剂Basamid。

即通过薄膜使位于薄膜之下的已有的土壤不能获取光,由此抑制了不 期望的植物类型在土壤中的发芽。即薄膜用作障碍物来遮盖已有的土壤中 不期望的外来植被种子。此外,薄膜还起到了机械障碍物的作用,因为其 阻止了在已有的土壤中不期望的外来植被穿过薄膜生长。因此,在本发明 中像在已知的植被元件中那样实现了无菌的土壤,却没有使用化学药剂。 因为薄膜和支承件设计为可被根部穿过,所以较高和/或较低的植物的根部 能以期望的方式延伸至下部的土壤中。

本发明相对于已知的植被元件的另一个优点在于,不再需要独立的土 壤改良基底,以及可以取消为现有技术的植被元件提供的在压力下基底和 土壤的上部层的混合。

即通过使用薄膜进行已有的土壤和施加的基底之间的分离,从而不负 面影响处于薄膜下方的土壤的pH值以及土壤可供进一步的农业利用。

在本发明的有利的改进方案中,薄膜是可生物降解的,以及如此设定 薄膜的腐烂时间:即在机械收获植被元件的时间点至少大部分的薄膜已经 腐烂。

例如,可以通过混合不敏感的天然油性可生物降解材料(例如可降解 的脂族聚酯或聚乙烯醇(PVA))或者由可再生原料(例如基于淀粉、纤 维素、聚乳酸的原料)组成的塑料来调节薄膜的使用寿命。

当在本发明中如此设定薄膜的腐烂时间使得在机械收获的时间点薄膜 基本上腐烂时,以有利的方式实现了,薄膜不会阻止植被元件的机械收获 过程。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设计方案,支承件也设计为可生物降解的。在此, 如此设定腐烂时间:即在收获之后且在新的使用地点布置植被元件之后, 支承件才腐烂。

支承件的用途在于机械地稳定植被元件以及吸收在植被元件的收获期 间以及在成品的植被元件的运输和在确定地点的使用期间(例如在绿化屋 顶时)产生的拉力。目前为止,由合成材料制成的编织筛所构成的支承件 是非可生物降解的。这样的缺点在于,当机械收获植被元件时,合成材料 的残余物会留在土壤中,因此显著损害了现有的土壤。

在本发明的提及的有利的设计方案中,支承件为可生物降解的且设定 腐烂时间使得在收获且在新的确定地点加工植被元件之后支承件才腐烂, 那么在新的确定地点加工植被元件之后绝对没有残余。尽管在之前收获时 会在土壤中留下一定的残余物,然而因为支承件会腐烂所以未出现不利之 处。所有元件—薄膜和支承件—都由于可生物降解性而进入自然循环。然 而,因为支承件在收获期间尚未腐烂,所以其可以履行其任务并用于机械 的稳定和增大抗拉强度。

保证在收获期间植被元件的抗拉强度是必要的,因为有些被使用的织 物,像景天属,形成较不紧密的且较低矮的根球,因此根部不会充分地穿 过基底以确保在收获的过程中植被元件的足够的稳定性。

根据另一个有利的设计方案,通过网状物、通过网格织物、通过随机 铺层或通过混纺织物形成支承件。这样的设计方案保证了,支承件可以尤 其好地用作较低和/或较高的植物的根部的锚固点。此外,也赋予了植被元 件足够的抗拉强度。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中,薄膜被穿孔。因此,打孔的薄 膜在一定程度上为透水的,因此多余的水可以通过穿孔渗入已有的土壤中 并阻止有害的水蓄积。在下雨或人工降雨时会出现多余的水。此外,通过 对薄膜的打孔实现了较低和/或较高的植物能更好地穿过薄膜扎根在已有 的土壤中。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有利的设计方案,薄膜和支承件彼此连接并形成 一单元。为此,薄膜和支承件彼此衍缝缝合。由此使薄膜和网格织物容易 地铺放至压缩土壤上,因为仅需安装由薄膜和支承件组成的单元而不是两 个单独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在支承件上布置了抓紧层,基 底层位于该抓紧层中。本身已经已知的抓紧层可以由抵抗紫外线光的、由 塑料或由椰壳纤维织物组成的织物形成。通过抓紧层阻止了基底层由于水 和风而被移动、冲走或腐蚀。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薄膜、支承件和抓紧层彼此连 接并形成一复合结构。由此使三个组成部分,薄膜、支承件和抓紧层向压 缩土壤的铺放变得容易。此外,在现场安装期间,三个组成部分的铺放不 依赖于无风条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干燥粘合剂混合在基底层中。 干燥粘合剂可以作为抓紧层的替换,该干燥粘合剂像抓紧层一样也用于保 护基底层不受腐蚀。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制造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被元件的方法具有如 下方法步骤:

a)压缩用作栽培基础的原始土壤,从而产生由压缩土壤形成的层,

b)在由压缩土壤形成的层上布置可被根部穿过的薄膜,

c)在薄膜上布置可被根部穿过的支承件,

d)在支承件上堆积了用于形成基底层的基底,该基底层用作较低和/或较 高的植物的苗床,

e)将较低和/或较高的植物的能发芽的植物材料播种或散播在基底层中,

f)对形成的植物元件进行园艺保养,直至较低和/或较高的植物已经形成,

g)机械地剥除并收获植被元件。

根据方法步骤b),在由压缩土壤形成的层上放置可被根部穿过的薄 膜,这是特别重要的。由于在本发明中有意地放弃了利用化学药剂使已有 的土壤无菌,因此必然假设,在已有的土壤中存在不期望的植物残余和外 来植物种子。通过薄膜使已有的土壤中的不期望的植物种子不获取光,由 此阻止不期望的植物种子成功地发芽并因此没有不期望的植物能从下部向 上生长进入植被元件中。此外,薄膜也起到机械屏障的作用,因为其阻止 了可能向上生长的不期望的植物会穿过薄膜生长。因为薄膜设计为可被根 部穿过,所以希望的较低和/或较高的植物的根部仍然可以穿过薄膜延伸至 位于薄膜之下的原始土壤中。

按照用于制造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被元件的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种 方法,在由压缩土壤组成的层上放置了一单元,该单元由可被根部穿过的 薄膜和可被根部穿过的支承件组成。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另外的方法步 骤保持不变。通过使用该单元简化了在场地或在已有的土壤上的安装。

最后,在用于制造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植被元件的根据本发明的另 一种方法中,在由压缩土壤组成的层上放置了一复合结构,该复合结构由 可被根部穿过的薄膜、可被根部穿过的支承件和抓紧层组成。在抓紧层中 插入了基底以便形成基底层,该基底层用作较低和/或较高的植物的苗床。 保留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另外的方法步骤。通过抓紧层保证基底层不受 腐蚀。此外,通过复合结构显著简化了三个组成部分,薄膜、支承件和抓 紧层的铺放;此外,在铺放期间,铺放不依赖于是否有无风条件。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在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发明。附图示出: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植被元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示意性的剖视图;以 及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植被元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的植被元件10包括多个层,为了更好的解释清楚,该多个层彼 此间隔开示出。首先,原始土壤12被压缩从而形成由压缩土壤14组成的 层。通过对原始土壤12的压缩确保了在随后利用相应的收割机进行收获时 可在土壤上行驶。

在压缩土壤14上铺放了可被根部穿过的薄膜16,在薄膜16上布置了 支承件18。薄膜16被穿孔,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透水,通常该薄膜16 可以是具有有机或无机物质的薄膜。例如,支承件18由PP网形成。最后, 在支承件18上还放置了基底层20,该基底层用作较高和/或较低的植物22 的苗床。基底层的厚度在0.5cm和5.0cm之间。

基底层20包括透气的矿物混合物,根据使用的植物的类型向矿物混合 物添加了有机物质。在基底层20中播种较低和/或较高的植物的能发芽的 植物材料或者把能发芽的植物材料散播在基底层20上。

随后对植被元件10进行园艺保养,直至较高和/或较低的植物22已经 形成。较高和/或较低的植物22的根部24在基底层20中延伸、穿过支承 件18并穿过薄膜16、并进入压缩土壤14中。当在园艺保养之后植被元件 10准备就绪时,利用切割刀具沿着切割线26从土壤12去除并卷起植被元 件10,以已知的方式沿着切割线26收获植被元件10。如此产生的卷筒被 运输至期望的使用地点,以便例如利用植被元件10绿化屋顶。

在图1中薄膜16和支承件18彼此连接成一单元30,从而两个元件(即 支承件18和薄膜16)能在一个工序中被铺放在压缩土壤14上。

根据图2的植被元件10基本上与图1中的植被元件10相同。然而, 在图2中在支承件18上设置了抓紧层28,基底层20位于抓紧层28中。 薄膜16、支承件18和抓紧层28彼此连接—例如彼此衍缝缝合,并形成一 复合结构32,该复合结构可以在一个工序中被铺放在压缩土壤14上。通 过抓紧层28保护位于抓紧层中的基底层20不受腐蚀。

有利的是,薄膜16至少沿纵向稍微覆盖支承件18。由此实现了,在 植被元件10的并排布置的幅面中,始终由薄膜16形成封闭的层,从而不 期望的植物或杂草不会从土壤12向上生长。

无论在图1中还是在图2中可被根部穿过的薄膜16和可被根部穿过的 支承件18都是可生物降解的。因此,当元件薄膜16和支承件18已经履行 了它们的功能后,在其腐烂之后进入自然循环中。

附图标记列表(是说明书的一部分)

10植被元件

12原始土壤

14压缩土壤

16薄膜

18支承件

20基底层

22植物

24根部

26切割线

28抓紧层

30单元

32复合结构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