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稻田套养浮萍来减少福寿螺对水稻危害的方法

一种稻田套养浮萍来减少福寿螺对水稻危害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生态防控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在稻田中套养浮萍来减少福寿螺对水稻危害的方法;是在水稻秧苗移栽前2~5?d在稻田中投放浮萍;在稻田生境中套养浮萍,通过浮萍原位诱集福寿螺取食,从而能够减少福寿螺对水稻幼苗的危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减少福寿螺危害水稻的过程中无需使用化学杀螺剂,因而有利于保障农产品生产和农田生态环境安全,而且田间操作方便,便于实际推广应用,最终产生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23045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1-1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华南农业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510643530.2

  • 申请日2015-10-08

  • 分类号A01G31/00;A01K61/00;A01G16/00;A01G13/00;

  • 代理机构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林丽明

  • 地址 510642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3:33:3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3-05

    授权

    授权

  • 2016-02-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G31/00 申请日:201510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1-13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态防控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稻田套养浮萍来减少福寿螺对水稻危害的方法。

背景技术

福寿螺(Pomaceacanaliculata)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两栖淡水贝类软体动物,于1981年被作为食用经济动物引入到广东省中山市,并在80年代迅速推广到全国10多个省份。在市场化失败和食味不佳等因素影响下,福寿螺遭养殖户弃养,因其具备食性杂、适应能力强、繁殖力高等特点,福寿螺已入侵到我国13个省(市),受害农田超过3000万亩,仅广东省目前已达到800万亩。另外,寄生于福寿螺体内的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cantonensis)可引起人体嗜酸性脑膜炎。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将福寿螺列入了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外来物种的“黑名单”。

面对福寿螺在全国范围内造成的农业和生态危害,化学杀螺剂作为大部分农民的首选,被广泛应用于福寿螺防控中,结果导致了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下降以及粮食安全问题。近年来,生物防治因其具备可持续性及潜在的生态效益而成为福寿螺防控方法中具有前景的发展方向。在生物防治中,一些对福寿螺有诱集作用的植物也可发挥重要的防控作用。浮萍(Lemnaminor)作为一类生长快、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水生漂浮植物,繁殖速度快,常生于稻田、池沼、水沟等有机质丰富的静水水域,和福寿螺具有同样的生境,在我国南方稻田中均有生长。对福寿螺而言,由于浮萍比水稻秧苗具有更好的适口性,而且繁殖生长速度快,故可以通过浮萍在稻田中诱集福寿螺取食,从而减少福寿螺对水稻的危害,因而,可以通过这种生态农业技术措施对福寿螺的危害进行原位防控,从而减少或替代化学杀螺剂的使用,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和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农业生物多样性,现有技术中还没有利用浮萍来减少福寿螺对水稻危害的有效措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在稻田套养浮萍来减少福寿螺对水稻危害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稻田套养浮萍来减少福寿螺对水稻危害的方法,是在水稻秧苗移栽前2~5d在稻田中投放浮萍。

浮萍是福寿螺的饵料,现有技术中公开在水稻秧苗期在稻田中添加浮萍可以作为防止福寿螺危害水稻的一种临时手段,然而申请人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发现,在水稻秧苗期投放浮萍,福寿螺对秧苗的危害仍然较为严重,而在水稻秧苗移栽前2~5d投放浮萍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福寿螺对水稻的危害,这是因为:在水稻秧苗期2~5d投放浮萍,此时浮萍在稻田中生长到最适合福寿螺取食的程度,这样,在水稻秧苗移栽后,对水稻的危害最小。

另外,在投放浮萍后,稻田内的水位管理同样重要,优选地,在水稻秧苗移栽后到水稻有效分蘖期,稻田中水位保持在1~5cm,此时福寿螺在稻田中处于搁浅状态,容易死亡;且水层过浅时,福寿螺爬行受到明显限制,使得其对水稻的危害减小。更优选地,稻田中水位保持在2~3cm。

不同的水稻品种,所述方法的效果略有差别,优选地,上述方法中,所述水稻品种为黄华占、美香占、黄莉占或粤香占。

优选地,上述方法中,所述水稻秧苗移栽日龄为20~35d,此时秧苗较为健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福寿螺;更优选地,所属水稻品种为黄华占,秧苗移栽日龄为25~30d。

优选地,上述方法中,所述浮萍的投放量以稻田中成年螺(一般壳高≥20mm或体重≥2g)的密度为准,其中,当成年螺的密度为6~10只/m2稻田,浮萍的投放量为80~120g/m2,稻田水面覆盖率为50~75%;当成年螺的密度为1~5只/m2稻田,浮萍的投放量为15~50g/m2,稻田水面覆盖率为10~30%。

更优选地,当成年螺的密度为6~10只/m2稻田时,浮萍的投放量为100g/m2;当成年螺的密度为1~5只/m2稻田,浮萍的投放量为30g/m2

所述浮萍为青浮萍、红浮萍;针对不同种类的浮萍,其浮萍的投放日期有所不同,优选地,当所述浮萍为青浮萍时,其在水稻秧苗移栽前2~4d在稻田中投放;当所述浮萍为红浮萍时,其在水稻秧苗移栽前3~5d在稻田中投放。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稻田套养浮萍来减少福寿螺对水稻危害的方法,是在水稻秧苗移栽前2~5d在稻田中投放浮萍;在水稻秧苗移栽前套养浮萍,即通过“稻萍共生”生态农业技术模式,进行食物替代和干扰来减少福寿螺对水稻幼苗的危害,从而达到减少或不使用化学杀螺剂来控制福寿螺危害的目的。

在稻田中套养适量的浮萍,一方面,浮萍是福寿螺的喜食植物,从而成为减少福寿螺对水稻危害的替代植物(即作为“陷阱”植物被福寿螺优先取食),从而形成食物的“密度冗余”效应;另一方面,田间水面上一定密度的浮萍覆盖和低水位调控,不利于福寿螺的运动和取食行为,从而形成了对福寿螺危害水稻的“物理阻挡”效应,通过这两方面的作用,减少和替代了化学杀螺剂的使用,保障了粮食安全和环境安全。同时,稻田中套养浮萍,充分利用了稻田的时空生态位,且在稻田落干、水稻收获后,浮萍生物体经衰败腐烂后又可变成有机肥进入土壤,进而供给水稻生长所需养分之用,本发明所述方法克服了现行大量使用化学杀螺剂防控福寿螺技术引起的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15日龄水稻套养浮萍后福寿螺对水稻的危害。

图2为30日龄水稻套养浮萍后福寿螺对水稻的危害。

图3为不同浮萍投放时间下福寿螺对30日龄水稻的危害。

图4为不同水层条件下福寿螺对15日龄(A)和30日龄(B)水稻的危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内容,但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对本发明方法、步骤或条件所作的简单修改或替换,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若未特别指明,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手段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

实施例1

本实施例选取的水稻品种为黄华占(粤审稻2005010),浮萍为野外稻田采集的青浮萍,试验地点设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室外阳台,在规格为77cm×50cm×36cm的塑料箱中进行,塑料箱底部为水稻土,土层为10cm左右,水深约5cm。水稻秧苗以4株为1穴,每箱按20cm×15cm的规格均匀插入9穴秧苗。试验共有6个箱子,其中3个塑料箱于移栽当天加入15g新鲜浮萍,作为处理组,另外3个设为对照组。每个箱子中投入福寿螺8只,壳高15~20mm、20~25mm、25~30mm、30~35mm的各2只。自投放上述数量的福寿螺后,每天同一时间统计水稻秧苗受损情况,整个水稻茎秆被咬断记为死亡,试验调查持续3d。

试验结果如图1,当福寿螺引入到只有水稻种植的稻田生境中,尤其是水稻秧苗特别幼嫩(日龄15d)时,1d时间后仅有22.2%的秧苗不被咬食,但当稻田中引入适量的浮萍后,部分福寿螺会选择取食浮萍,从而使水稻的受害率减小,同样规格的福寿螺引入到稻-萍共生环境1d后,水稻存活率为46.3%;当福寿螺引入时间延长至2d时,有、无浮萍存在条件下水稻的存活率分别为27.8%和4.6%,差异性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5);水稻常规种植方式下引入福寿螺3d后,秧苗全部被螺取食掉,存活率下降至0,明显低于有浮萍存在的处理(16.7%;P<0.05)。

当水稻秧苗移栽日龄从15d改为30d,此时水稻生长得较为“硬朗”,在福寿螺存在下的水稻受害率明显降低,水稻常规单一种植方式下的水稻受福寿螺危害1d后,存活率为79.6%;而引入浮萍共生的处理组,水稻存活率会更高,达到91.7%;不管是水稻常规单一种植还是稻萍共生环境下,随着遭受螺害时间的延长,水稻的存活率持续下降;而引入福寿螺3d后,稻萍共生下水稻的存活率降至60.2%,且显著高于同时期的水稻常规单一种植方式(48.1%)(图2)。

实施例2

本实施例选取的水稻品种为黄华占(粤审稻2005010),浮萍为野外稻田采集,试验地点设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室外阳台,在规格为77cm×50cm×36cm的塑料箱中进行,塑料箱底部为水稻土,土层为10cm左右,水深约5cm。水稻秧苗以4株为1穴,每箱按20cm×15cm的规格均匀插入9穴30日龄的秧苗。试验共有12个箱子,每个箱子在移栽水稻后投入福寿螺8只,壳高15~20mm、20~25mm、25~30mm、30~35mm的各2只。以投放福寿螺为时间节点,其中3个塑料箱于投放福寿螺的同时加入15g新鲜浮萍,作为处理组1;处理组2和处理组3均有3个箱子,分别于投放福寿螺1d和2d后加入15g新鲜浮萍;另外3个设为对照组,始终不加入浮萍。自投放上述数量的福寿螺后,每天同一时间统计水稻秧苗受损情况,整个水稻茎秆被咬断记为死亡,试验调查持续3d,相应的处理组1、处理组2和处理组3中稻-萍共生时长分别为3d、2d和1d。

试验结果如图3,当福寿螺引入到只有30日龄水稻种植的稻田生境中,福寿螺别无选择,全部取食水稻,3d后水稻的存活率降至48.1%,低于投放浮萍的另外3个处理组;当稻田中引入适量的浮萍后,因浮萍的适口性好,大部分福寿螺偏向于浮萍,从而减少了福寿螺对水稻的危害。处理组1、处理组2和处理组3在引入福寿螺3d后,水稻秧苗的存活率随着稻-萍共生时间的缩短而呈现一个递减的趋势,依次是60.19%、57.14%和53.70%。

实施例3

本实施例选取的水稻品种为美香占(粤审稻2006009),试验地点设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室外阳台,在规格为38cm×27cm×13cm的塑料箱中进行,塑料箱底部为5cm深水稻土,水深设置了3个梯度,分别设置为0cm、2cm、5cm。并选取15日龄和30日龄秧苗用于实验,不同水层的塑料箱均插入15日龄或30日龄的秧苗120株。水稻栽插后,每箱内放入2只活跃的同一螺级的福寿螺,福寿螺选取了3个螺级,分别是仔螺(壳高10~15mm)、中螺(壳高15~20mm)、成螺(壳高>20mm)。不同水深、不同日龄水稻和不同螺级福寿螺三因素之间相互交叉,各处理均重复了4次,24h后统计不同大小福寿螺在不同水深条件下对不同日龄水稻的影响。

试验结果如图4所示,在水稻不同苗龄期(15日龄和30日龄),随水深增加(0~5cm),水稻被取食也越严重,但当稻田中没有水层(0cm)时,不同螺级福寿螺对水稻的危害并不差别(P>0.05);福寿螺个体越大(仔螺、中螺到成螺),对水稻取食量也越大,成螺对水稻取食量最大,均显著高于同时期仔螺对水稻的危害(P<0.05)。水稻的苗龄越小,各级福寿螺对其取食量越大,以5cm水深时为例,成螺在24h内对15日龄水稻的危害量达到55.75株,而对30日龄水稻的危害量仅9.5株。结果表明:在不影响水稻生长的情况下,水稻移栽越晚、水层越浅,福寿螺对水稻的危害就越小。

实施例4

一种在稻田套养浮萍来减少福寿螺对水稻危害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水稻育秧:按照每亩大田3kg的标准准备稻种(水稻品种为粤香占),育秧时间约30d。

(2)施肥施药管理:施用300kg鸡粪作为基肥,整个生育期内不施用化肥、杀螺剂和除草剂。同时设置对照处理:水稻常规单一种植方式(即施用化肥和杀螺剂)。

(3)浮萍投放与秧苗移栽:于水稻秧苗移栽前3d投放浮萍,每m2投放浮萍80g。

(4)稻田水分管理:水稻秧苗移栽后至水稻有效分蘖期,稻田水层保持在3cm。

本实施例结果表明,在稻田中套种浮萍能够明显降低福寿螺对水稻幼苗的危害程度。水稻幼苗期套养浮萍在减少福寿螺危害上能取得显著效果,且具有一定的持效性。在水稻移栽后至水稻有效分蘖期,稻田套养浮萍方式下的水稻秧苗存活率明显高于水稻常规单一种植方式。

实施例5

一种在稻田套养浮萍来减少福寿螺对水稻危害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水稻育秧:按照每亩大田3kg的标准准备稻种(水稻品种为黄莉占),育秧时间约28d。

(2)施肥施药管理:施用300kg鸡粪作为基肥,整个生育期内不施用化肥、杀螺剂和除草剂。同时设置对照处理:水稻常规单一种植方式(即施用化肥和杀螺剂)。

(3)浮萍投放与秧苗移栽:于水稻移栽前5d投放浮萍,每m2投放浮萍50g。

(4)稻田水分管理:水稻移栽后至水稻有效分蘖期,稻田水层保持在2cm。

本实施例结果也表明,在稻田中套种浮萍能够明显降低福寿螺对水稻幼苗的危害程度。水稻幼苗期套养浮萍在减少福寿螺危害上能取得显著效果,且具有一定的持效性。在水稻移栽后至水稻有效分蘖期,稻田套养浮萍处理组的水稻秧苗存活率明显高于水稻常规单一种植方式。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