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附加浓度决定方法、立体形成方法及立体形成装置

附加浓度决定方法、立体形成方法及立体形成装置

摘要

一种决定热吸收剂的附加浓度的附加浓度决定方法,上述热吸收剂的附加浓度是对于由于加热而发泡的介质的表面在对该介质加热前附加的上述热吸收剂的附加浓度,并且该热吸收剂的附加浓度针对与上述介质的表面对应的多个像素的每个像素而设定,在上述多个像素中的关注像素的原始的附加浓度满足第1规定条件时,将基于第1平均浓度和第2平均浓度决定的浓度设定为该关注像素的附加浓度,该第1平均浓度基于处于上述关注像素的周边的第1多个周边像素的原始的附加浓度,该第2平均浓度基于第2多个周边像素的原始的附加浓度。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26999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1-2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510367123.3

  • 发明设计人 山崎修一;

    申请日2015-06-29

  • 分类号B41M3/06;B41J2/01;

  • 代理机构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王成坤

  • 地址 日本东京都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3:57:21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6-26

    授权

    授权

  • 2016-02-2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41M3/06 申请日:201506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1-2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本申请主张以2014年6月30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4 -134972号为基础的优先权,该基础申请的内容全部被取入到本申 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附加浓度决定方法、立体形成方法及立体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基于立体形成方法的立体印刷,是通过面向盲文印刷、基 于UV墨的复涂方式、物理的挤压法、三维打印机等来实现的。例如, 提出了如下的立体图像的形成方法,即,在通过加热来发泡使其体积 增加的热膨胀性薄片之上形成图像,对整面进行同样强的光照射,由 于光的吸收差使图像部选择性地加热隆起而使图像立体化的方法。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然而,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以往的立体图像形成方法,立体印刷 的制作耗费时间,工序多而费工夫,因此除了有成本变高等的种种问 题点以外,由于先形成图像之后使之热膨胀而使图像面隆起,所以在 膨胀后的画面的表面形成裂缝。因此,存在立体图像的图像品质显著 降低的课题。

为了解决该课题,提出了能够以高质量、简单且低价地制作使图 像的期望的部位立体化的印刷物的立体印刷装置、立体印刷系统及立 体印刷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该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技术中的立体印刷方法,例如具备用于基 于在图11(a)、(b)、(c)所示的热发泡性的记录介质上制作立体面 的基本概念而在热发泡性的记录介质上制作立体面的、例如图12 (a)~(g)所示的处理工序。

简单地对其进行说明,图11(a)是表示热发泡性的记录介质的 结构的图,图11(b)是说明使热发泡性的记录介质选择性地发泡而 部分隆起的加工的原理的图,图11(c)是表示加工结果的截面图。

图11(a)所示的记录介质1由基材2、及涂层于该基材2上的 包含热发泡剂的发泡树脂层3构成。作为由该基材2和发泡树脂层3 构成的记录介质1,能够使用已知的市面销售品。

在该记录介质1的发泡树脂层3的想要使其立体化的部分,例如 通过电子照片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来印刷黑色墨粉的纯色图像(solid image)4。然后,如图11(b)所示,通过加热装置5的热源加热器 6对印刷有黑色墨粉的纯色图像4的记录介质1的发泡树脂层3的面 进行加热。

加热装置5为,在载置台7的两侧端部面形成有引导槽8,沿着 该引导槽8立设有能够如以双向箭头a表示那样往复移动的2根热源 加热器支撑柱9,两端部被这些热源加热器支撑柱9支撑的热源加热 器6与热源加热器支撑柱9一起相对于载置台7相对地移动,同时对 记录介质1的发泡树脂层3的面放射热辐射线。

由此,黑色墨粉的纯色图像4吸收热辐射线,将该热传递至发泡 树脂层3所包含的热发泡剂,热发泡剂发生热膨胀反应,如图11(c) 所示,记录介质1的印刷了黑色墨粉的纯色图像4的部分G膨胀而 隆起。

这样,用热源加热器6加热后的记录介质1,由于用黑色墨粉印 刷的部分G与未印刷的部分H的热吸收率之差,仅仅是用黑色墨粉 印刷的部分G的发泡剂发泡从而印刷面立体化。

图12(a)~图12(g)是说明对于热发泡性的记录介质的立体 图像印刷的处理工序的图。首先,取得如图12(a)那样对以街道树 11a、11b为背景而处在停车中的自动三轮车12进行拍摄得到的数字 图像。接着如图12(b)那样,从该图像中切出街道树11a、11b和自 动三轮车12。

如图12(c)那样将切出的图像变换为纯黑图像13。如图12(d) 那样在记录介质1的发泡树脂面的表面印刷纯黑图像13。如图12(e) 那样从热源加热器6放射热光线14使纯黑图像部分膨胀而隆起。如 图12(f)那样在记录介质1的表面前面印刷纯白16。如图12(g) 那样基于切出前的原图像数据印刷全色图像。

这样形成的立体图像在图12(g)中不能明确地看到,但2棵街 道树11a及11b和自动三轮车12的图像部分与其他的部分相比隆起。 并且,隆起后印刷图像,因此在隆起部分完全没有如裂缝那样的裂纹。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4-08963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71317号公报

但是,基于专利文献2的方法的用于形成立体图像的由发泡进行 的立体化,在发泡性薄片的想发泡的部位附加热吸收性的黑墨,并用 卤素灯将该发泡性薄片的表面整体地加热,因此热量也传递到附加了 黑墨的部分的周围的不想发泡的部分,发生连未附加黑墨的周围的白 色的部分也发泡的“异常发泡”的现象。

图13(a)、(b)、(c)是表示这种异常发泡的例子的图。图13(a) 表示用黑墨附加的“相”字。在对该附加部分加热后,如图13(b)所 示那样附加了黑墨的部分的周围的白色的部分由于黑墨附加部分的 热的影响而异常发泡,用多个箭头b表示的接近的笔画的部分相连 接。

图13(c)易于理解地表示上述的接近的笔画部分的连接处。互 相接近地附加了黑墨的部分(用虚线将笔画的外廓包围的白色的部 分)和以短的双向箭头表示的笔画与笔画间的白色的部分表示异常发 泡的部分。关于针对这种不必要的发泡的应对对策,此前不为人们所 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上述以往的课题,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介质的不 必要的发泡的热吸收剂的附加浓度决定方法、立体形成方法及立体形 成装置。

一种附加浓度决定方法,决定热吸收剂的附加浓度,上述附加浓 度决定方法的特征在于,上述热吸收剂的附加浓度是在对由于加热而 发泡的介质加热前对该介质的表面附加的上述热吸收剂的附加浓度, 并且该热吸收剂的附加浓度针对与上述介质的表面对应的多个像素 的每个像素而设定,在上述多个像素中的关注像素的原始的附加浓度 满足第1规定条件时,将基于第1平均浓度和第2平均浓度决定的浓 度设定为该关注像素的附加浓度,该第1平均浓度基于处于上述关注 像素的周边的第1多个周边像素的原始的附加浓度,该第2平均浓度 基于第2多个周边像素的原始的附加浓度。

一种立体形成方法,对介质的表面加热而使之发泡,上述立体形 成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决定热吸收剂的附加浓度的处理,该热吸收 剂的附加浓度是对上述介质加热前对该介质的表面附加的上述热吸 收剂的附加浓度,并且该热吸收剂的附加浓度针对与上述介质的表面 对应的多个像素的每个像素而设定,决定上述热吸收剂的附加浓度的 处理为,在上述多个像素中的关注像素的原始的附加浓度满足第1规 定条件时,将基于第1平均浓度和第2平均浓度决定的浓度设定为该 关注像素的附加浓度,该第1平均浓度基于处于上述关注像素的周边 的第1多个周边像素的原始的附加浓度,该第2平均浓度基于第2多 个周边像素的原始的附加浓度。

一种立体形成装置,对介质的表面加热而使之发泡,上述立体形 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控制部,决定热吸收剂的附加浓度,该热 吸收剂的附加浓度是对上述介质加热前对该介质的表面附加的上述 热吸收剂的附加浓度,并且该热吸收剂的附加浓度针对与上述介质的 表面对应的多个像素的每个像素而设定;印刷部,按照所决定的上述 热吸收剂的附加浓度,在对上述介质加热前向该介质的表面附加上述 热吸收剂;及加热部,将上述热吸收剂加热,上述控制部在决定上述 热吸收剂的附加浓度时,在上述多个像素中的关注像素的原始的附加 浓度满足第1规定条件时,将基于第1平均浓度和第2平均浓度决定 的浓度设定为该关注像素的附加浓度,该第1平均浓度基于处于上述 关注像素的周边的第1多个周边像素的原始的附加浓度,该第2平均 浓度基于第2多个周边像素的原始的附加浓度。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抑制介质的不必要的发泡的热吸收剂 的附加浓度决定方法、立体形成方法及立体形成装置。

附图说明

结合下面的附图来考虑以下的详细的记述时,可获得本申请的更 深的理解。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黑色墨粉印刷装置的内部构造的 截面图。

图2是实施例1的黑色墨粉印刷装置的控制装置的功能框图。

图3是表示对于由实施例1的黑色墨粉印刷装置印刷过的热发泡 性薄片的加热发泡所使用的加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4(a)及(b)是说明热发泡性薄片(发泡纸)的热膨胀的不 良的图,(c)是表示该不良的消除对策的原理的图。

图5(a)是作为通过发泡而应当表现在发泡纸上的原始图像而 将图4(a)的图再次表示的图,(b)是表示将各像素的浓度置换为 该像素和周围的8个像素共计9个像素的平均浓度的例子的图,(c) 是将在用9个像素平均浓度置换时浓度过于降低的像素的浓度矫正 为原始的浓度的图,(d)是将0%~100%的浓度易于理解地分为5个 阶段表示的图。

图6(a)、(b)是说明针对浓度整体较低图像应用了9个像素平 均的情况下的浓度降低到规定浓度以下的现象的图,(c)是表示将9 个像素平均的像素浓度为浓度0.5以下的像素的浓度维持(返回)到 原始图像的浓度的图像的图。

图7(a)、(b)是表示对发泡性的图像整体地一律通过9个像素 平均的方法进行了浓度变换的情况下发生的不良的其他的例子的图, (c)是将“Ri≤A”的像素维持在原始像素的浓度的图。

图8(a)是在图7(a)的图形中加入浓度“0”的数值并放大后再 次表示的图,(b)是将121个像素平均浓度为0.15以下的像素全部 维持在原始的浓度1,并对剩余的像素应用9个像素平均浓度的图。

图9(a)~(g)是表示关于针对121个像素浓度平均值的阈值 B通过模拟来找到适当范围的上限值的结果的图。

图10(a)是将用二个数式表示的适当浓度变换处理的一系列处 理归纳表示的流程图,(b)是作为成为流程图的处理对象的图像的例 子而将图9(a)再次表示的图。

图11(a)是表示以往的表示热发泡性的记录介质的结构的图, (b)是说明使热发泡性的记录介质选择性地发泡而部分隆起的加工 的原理的图,(c)是表示加工结果的截面图。

图12(a)~(g)是说明针对以往的热发泡性的记录介质的立 体图像印刷的处理工序的图。

图13(a)、(b)、(c)是表示以往的热发泡性的记录介质的异常 发泡的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来详细地说明。此外, 在以下的说明中,打印和印刷以相同意思来使用。

[实施例1]

图1是示意地表示实施例1的黑色墨粉印刷装置的内部构造的截 面图。如图1所示,黑色墨粉印刷装置20在装置框体21的内部的大 致中央具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不间断的转印带22。

转印带22通过没有图示的张紧设置机构张紧设置,并架设于驱 动辊23和从动辊24,由驱动辊23来驱动,该转印带22沿以图中的 箭头c表示的逆时针旋转方向循环移动。

与转印带22的上循环移动面接触地配设有图像形成单元25的感 光鼓26。在感光鼓26上,以包围其周面的方式接着省略了图示的清 洁器、初始化带电器、光写入头而配置有显影辊27等。

上述的显影辊27配置于墨粉容器28的侧部开口部。在墨粉容器 28中收容有黑色墨粉K。黑色墨粉K由非磁性一成分墨粉构成。此 外,也可以使用由载体和墨粉构成的二成分显影剂。

上述的显影辊27在表面上承载被收容在墨粉容器28中的黑色墨 粉K的薄层,并通过光写入头将黑色墨粉K的图像显影为形成于感 光鼓26的周面上的静电潜影。

在感光鼓26的下部,隔着转印带22而压接一次转印辊29,在 这里形成一次转印部。从没有图示的偏压电源对一次转印辊29供给 偏压电压。

一次转印辊29在一次转印部将从偏压电源供给的偏压电压施加 给转印带22,将显影于感光鼓26的周面上的黑色墨粉K的图像转印 到转印带22上。

在架设有转印带22的图示的右端部的从动辊24上,隔着转印带 22而压接二次转印辊31,在这里形成二次转印部。从没有图示的偏 压电源对二次转印辊31供给偏压电压。

二次转印辊31在二次转印部将从偏压电源供给的偏压电压施加 给转印带22,将被一次转印到转印带22上的黑色墨粉K的图像,转 印到如箭头所示沿着图像形成输送路径32从图的下方输送来的记录 介质33上。此外,本例的记录介质33使用热发泡性薄片。

上述的记录介质33装载并收容于由供纸盒等构成的记录介质收 容部34,最上部的一张被没有图示的供纸辊、纸张分离部件等取出, 被送出到图像形成输送路径32,进一步在图像形成输送路径32上输 送后,在通过上述的二次转印部的同时转印黑色墨粉K的图像。

在转印黑色墨粉K的图像的同时在二次转印部通过的记录介质 33,沿着定影输送路径35被搬动到定影部36。定影部36的加热辊 37和推压辊38夹持记录介质33,并在加以热和压力的同时输送。

由此,记录介质33将二次转印的黑色墨粉K的图像定影到纸面 上,被加热辊37和推压辊38进一步输送后,输送被交接给定影部排 出辊对39,在排出输送路径41通过,并由排纸辊对42排除到在装 置框体21的上面形成的排纸盘43。

这里,定影部36中的记录介质33(热发泡性薄片)的输送速度 比较快,因此热发泡性薄片的黑色墨粉印刷部分不会由于加热辊37 的加热而发泡并膨胀。

此外,在装置框体21的内部的左上方部,沿着内壁配设有空气 冷却用风扇44,在其内侧并列地配置有电装部40。在电装部40安装 有电路基板,该电路基板上搭载有由多个电子零部件构成的控制装 置。

图2是上述结构的黑色墨粉印刷装置20的包括控制装置的电路 块图。如图2所示,电路块以CPU(centralprocessingunit,控制部) 45为中心,该CPU45分别经由数据总线连接有I/F_CONT(接口控 制器)46、PR_CONT(打印机控制器)47及图像剪切部48。

上述的PR_CONT47上连接有打印机打印部49。并且,图像剪 切部48在另一方还连接于I/F_CONT46。该图像剪切部48上搭载有 与搭载于个人计算机等的应用相同的图像处理应用。

并且,CPU45上连接有ROM(readonlymemory)51、EEPROM (electricallyerasableprogrammableROM)52、主体操作部的操作面 板53及被输入来自配置于各部的传感器的输出的传感器部54。 ROM51保存系统程序。操作面板53具备触摸式的显示画面。

CPU45读出保存在ROM51中的系统程序,按照该读出的系统程 序控制各部并进行处理。

即,在各部,首先,I/F_CONT46将从例如个人计算机等的主机 设备供给的打印数据变换为位图数据,并在帧存储器55中展开。

帧存储器55中设定有与黑色墨粉K的打印数据对应的存储区 域,在该存储区域中展开上述黑色墨粉K的打印数据。展开后的数 据被输出到PR_CONT47,并从PR_CONT47输出到打印机打印部 49。这里,黑色墨粉K的打印数据包含与对与印刷黑色墨粉的介质 的表面对应的多个像素的每个像素设定的该黑色墨粉的附加浓度有 关的信息、或者与对这多个像素设定的该黑色墨粉的多个附加浓度有 关的信息。

打印机打印部49是引擎部,在来自PR_CONT47的控制下,控 制对图像形成单元25的施加电压、及对转印带22、定影部36的驱 动等的处理负载的驱动输出,其中,该图像形成单元25具有:包括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单元25的感光鼓26、一次转印辊29等的旋转 驱动系统、及具有图1中省略了图示的初始化带电器、光写入头等的 被驱动部。

并且,从PR_CONT47输出的黑色墨粉K的图像数据,从打印 机打印部49被供给到图1所示的作为黑色墨粉印刷部的图像形成单 元(印刷部)25的省略了图示的光写入头。

图3是表示针对通过上述的黑色墨粉印刷装置20印刷过的记录 介质(热发泡性薄片)33的加热发泡所使用的加热装置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本例的加热装置(加热部)56具备:长条的基座 57、从该基座57的长度方向两端部分别向横向左右突出的支撑部件 58、及设置在上述支撑部件58的两端的共计4个脚轮59。

在支撑部件58上分别立设有板状的支撑柱61。在支撑柱61的 上端,固定并支撑长方形的载置台62的长度方向两端的中央部分。 载置台6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面分别能够移动地卡合有轨道63。

在轨道63的一方(图的左方)的端部,通过保持部件64保持有 卤素灯单元65。此外,在图3中,还表示出了载置在载置台62上的 记录介质(热发泡性薄片)33。

卤素灯单元65能够从图3所示的原位置(homeposition)起、 沿着记录介质(热发泡性薄片)33的上面,向用箭头d表示的另一 方的端部方向伴随着轨道63的移动而移动。

卤素灯单元65对被涂布了包含热膨胀性微胶囊(microcapsules) 的墨的记录介质33的表面照射光进行加热,同时从上述的原位置向 另一方的端部方向移动。此时,记录介质33的黑色墨粉印刷部分吸 收与黑色墨粉的印刷浓度相应的热量,并将吸收到的热量向记录介质 33传递。作为其结果,记录介质33中的印刷了黑色墨粉的部分被赋 予了与黑色墨粉的印刷浓度相应的热量。

这里,对用图13(b)、(c)说明过的热发泡性薄片的热膨胀的 不良进行研究。作为研究的对象,如图13(a)那样的文字难以理解, 所以用简单的图形进行说明。

图4(a)、(b)是说明热发泡性薄片(以下,称为发泡纸33)的 热膨胀的不良的图,图4(c)是表示该不良的消除对策的原理的图。 此外,图4(a)、(c)所示的发泡纸33将一个分区作为1个像素,仅 表示了横22个像素、纵27个像素的印刷区域。

图4(a)表示在发泡纸33上用作为热吸收剂的黑色墨粉纯色印 刷某图像,即以浓度100%进行印刷的图。像素内的区域整体被涂黑 的像素表示想发泡的像素,这以外的像素表示不想发泡的像素。在对 该黑色墨粉浓度100%的纯黑图像进行加热时,尽管本来想以与图像 (想发泡的全部的像素区域)相同的形状发泡,但实际上热被传导到 加热部分的周围即不想发泡的像素。

为此,在笔画的内外,一直发泡到图4(b)的用倒剖面线表示 的大致1个像素量相当的宽度e及宽度f的多余的部分66为止。

因此,考虑如图4(c)所示以如下方式进行印刷,即,关于图 像的纯黑部分的中心部的像素,维持原始的浓度而保持纯黑不变进行 印刷,对于想发泡的像素中的保持纯黑不变的像素以外的像素即保持 纯黑不变的像素的周围的用剖面线表示的周围部分67,使黑印刷浓 度下降而进行印刷。

这样,一方面,纯黑部分的热也被传导到周围部分67,因此连 周围部分67也相应于纯黑部分的发泡而稍微发泡,另一方面,周围 部分67由于使印刷浓度下降因此虽然其自身发泡,但对其周围的白 部分的热的传导量是限定性的,周围的白部分不发泡。作为其结果, 认为能够以与图4(a)所示的原始图像相近的形状发泡。

为此,认为为了避免原始图像的高浓度的印刷部分一直发泡到空 白部,只要对于构成原始图像的多个像素中的至少一部分像素变更印 刷浓度即可。具体而言,对构成原始图像的多个像素进行扫描,取得 每个像素的浓度(原始的附加浓度),将各像素的印刷浓度置换为该 关注像素的周围的9个像素的平均浓度(9个像素平均浓度)。其中, 空白部(浓度0%)保持空白不变。

图5(a)是作为对通过发泡应当在发泡纸33上表现的原始图像 进行表示的图对图4(a)所示的图像(以下,也称为图形或者笔画) 进行再次表示的图,图5(b)是表示将该图形的各像素的浓度置换 为该像素和周围的8个像素计9个像素的平均浓度的例子的图。

图5(c)表示对于最外侧的四角的像素68-1~68-4和下方白 区域中央的6个像素中的像素72-1,用9个像素平均浓度进行置换 时使浓度过于降低(图5(b)),因此使这些像素的浓度维持原始的 浓度的图,图5(d)是将0%~100%的浓度易于理解地分为5个阶段 表示的图。

此外,在图5(a)、(b)、(c)所示的例子中,将一个分区作为1 个像素,表示出横25个像素、纵31个像素的印刷区域。并且,用白 色素色表示浓度0%的像素(分区),用纯黑表示浓度100%的像素(分 区)。

这里,设为,用“0”表示浓度0%的白色素色的像素的浓度的值, 用“1”表示浓度100%的纯黑的像素的浓度的值,用“0”到“1”的中间的 值表示浓度0%到浓度100%的中间的浓度的像素的值。

首先,考虑将图5(a)的左上角的像素68的浓度“1”置换为9 个像素平均的浓度。将左上角的像素作为中心的9个像素的浓度从上 到下、从左列到右列依次为“0,0,0,0,1,1,0,1,1”。

因此,平均值为“4/9=0.4444≒0.4”,即图5(b)所示的左上角 的像素68-1的浓度为0.4。其他的3角(右上角、右下角、左下角) 的像素也同样地,浓度为0.4。

并且,角以外的周边部的像素的情况下,将在左外侧纵向上排列 的像素69作为例子时,以各个像素为中心的9个像素的浓度为“0,0, 0,1,1,1,1,1,1”,因而平均值为“6/9=0.6666≒0.7”即如图5(b) 所示那样纵向周边部的像素69-1的浓度为0.7。

并且,将在上外侧横向上排列的像素71作为例子时,以各个像 素为中心的9个像素的浓度为“0,1,1,0,1,1,0,1,1”,所以 在此情况下也是,平均值为“6/9=0.6666≒0.7”即如图5(b)所示那 样横向周边部的像素71-1的浓度为0.7。

并且,关于在下方的白区域的中央集合的6个像素72,在通过 上述的9个像素平均方式算出平均浓度时,两侧的各自2个像素72 -1的浓度为0.4,中央的2个像素72-2大致为0.7。这里,对图5 (d)所示的5个阶段的浓度进行说明。

在设浓度变换前的像素的浓度为Ci,设浓度变换后的像素的浓 度(决定的附加浓度)为Ri时,图5(d)所示的5个阶段的浓度从 左到右,白表示“Ci(或者Ri)=0”,纵剖面线表示“0<Ci(或者Ri) ≤0.15”,斜剖面线表示“0.15<Ci(或者Ri)<0.5”,双剖面线表示 “0.5≤Ci(或者Ri)<1”,纯黑表示“Ci(或者Ri)=1”。

但是,即使是与图5(a)相同笔画的图像,对于整体地浓度设 定为比Ci=1低的图像应用9个像素平均时,除了上述的角部4个像 素68-1~68-4、下方6个像素的两端的像素72-1以外,浓度降 低到规定浓度以下的现象会发生。

图6(a)、(b)是说明对于整体地浓度被设定得较低的图像应用 9个像素平均的情况下的浓度降低到规定浓度以下的现象的图。图6 (a)所示的图像的笔画与图5(a)的情况相同,但整体的浓度为50% 以上并且比100%低的“0.5≤Ci<1(双剖面线)”的浓度。

例如,图6(a)的全部的像素是50%的情况下,对发泡性的图 像整体一律用上述的9个像素平均的方法进行浓度变换时,如图6(b) 所示,笔画的中央,以各个像素为中心的9个像素的浓度为“0.5,0.5, 0.5,0.5,0.5,0.5,0.5,0.5,0.5”,所以平均值为“0.5”,结果,维 持原始的浓度。但是,其外侧及内侧的浓度为“0.15<Ri<0.5(斜剖 面线)”,具体的数值,降低到0.3或0.4、特别低的浓度的话,降低 到0.2为止。

但是,在对象像素的平均浓度小于浓度0.5时,热吸收性降低, 不使周围的白地发泡,在此以上还降低对象像素本身的发泡性,所以 不能实现与原始图像对应的发泡性。

因此,作为对策,对于通过9个像素平均而成为浓度0.5以下的 像素,维持原始的浓度,并且,如果原始图像的浓度为浓度0.5以下, 则不进行9个像素平均的浓度变换而维持原始的浓度。

如果这样,即使在如图6(a)所示的图像那样浓度为0.5这一浓 度较低的图像的情况下,图像的各像素的浓度全部为0.5或者小于 0.5,所以结果,对于全部的像素,维持原始的浓度,如图6(c)所 示那样成为原始图像不变,能够维持原始图像的发泡性。

这里,归纳上述的情况,在设浓度变换前的原始像素的浓度(原 始的附加浓度)为Ci、设浓度变换后的像素的浓度(决定的附加浓 度)为Ri、设浓度的阈值A=0.5时,在“Ci≤A”或者“Ri≤A”时,维持 原始像素的浓度。

图5(c)所示的图像为,将在图5(b)中成为“Ri≤A”的像素68 -1~68-4、72-1、72-2的浓度Ri以维持原始像素的浓度Ci的方 式设为“Ri=Ci”的图像。这些像素的周围被较大的白地包围,所以热 不会向周围分散而使周围发泡。并且,这些像素自身能够维持发泡性。

图7(a)、(b)是表示对发泡性的图像整体一律用9个像素平均 的方法进行了浓度变换的情况下产生的不良的其他的例子的图,图7 (c)是将“Ri≤A”的像素维持原始像素的浓度的图。

在图7(a)中,表示出了三条横线,但通过9个像素平均的方 法,如图7(b)所示最上部的粗线处,四角的像素的浓度Ri过于降 低到“0.15<Ri<0.5(斜剖面线)”。

并且,下方的2个像素横向连续的线和1个像素横向连续的线这 较细的二条线的情况下,浓度大大降低,不能维持对原始图像设定的 发泡性。

可是,在“Ri≤A”的情况下,即使采用维持原始像素的浓度的方法, 最下部的细线也为阈值A以下,因而能够矫正为原始的浓度的1.0, 但中央的线为,两端各2个像素以外超过阈值A,所以保持通过9个 像素平均的方法得到的浓度0.7不变,该线图像的发泡性的降低得以 避免。

认为这是由于,上述的仅使用9个像素平均及浓度阈值A的方 法,是仅着眼于浓度的方法,未应对面积。

因此,为了对根据笔画的形状而发泡性降低的情况进行抑制,引 入将关注像素作为中心的121个像素的平均值“(1/y)ΣCi”(y=121) 的概念。例如图7(a)的图形中,将最上部左上角的像素作为关注 像素,算出该关注像素的周围的121个像素的平均浓度(121个像素 平均浓度)。

图8(a)是在图7(a)的图形中加入浓度“0”的数值并放大后再 次表示的图。纯黑部分在图中数值失去作用而看不到,但浓度是“1”。 将最上部的粗线的最上部左上角的像素73作为中心的121个像素的 范围为,用横范围74表示的横11个像素及用纵范围75表示的纵11 个像素,全部为11×11=121。

上述的像素74的情况下,该像素也包含在内、浓度1的像素为 3×6=18个,所以121个像素的平均值“(1/y)ΣCi”(y=121)为18/121 =0.14。该像素74是想维持原始的浓度1的像素,所以121个像素 的平均值为0.15以下的话,将该对象像素(此情况下为像素74)维 持原始的浓度。

在图8(a)中,将121个像素的平均值为0.15以下的像素全部 维持原始的浓度1,对于剩余的像素的浓度,设为9个像素平均值, 但在图8(b)中,这样采用121个像素的平均值时,最下段的细线 维持浓度1,并且周围被大量白像素包围,所以对白地部分的热影响 也被抑制得较低。

并且,中间的稍粗的细线为,距最下段的细线近一方的像素可能 与最下段的细线的发热协同动作而对中间的白像素的部分造成热影 响,所以认为保持9个像素平均值的浓度0.7不变为好。然而,在变 换为全部9个像素平均值的浓度0.7后,如前所述,整体的发泡性降 低。

关于该部分,如图8(a)所示,121个像素的平均值为0.15以 下,所以维持原始的浓度1。由此,能够抑制发泡性的降低。并且, 最上部的粗线,笔画较粗,所以与图4(b)所示同样地、对周围的 白像素的部分造成热影响的可能性大。

因此,在应用9个像素平均值的浓度变换,但保持不变时,如图 7(b)所示四角的像素的浓度极度降低而对发泡性有不好影响。关于 这些像素,也包含中间夹着的1个像素在内,在计算121个像素平均 时,浓度为0.14,即为0.15以下,所以这些像素也如图8(b)所示 那样维持原始浓度“1”。

归纳以上的结果,将浓度变换前的对象像素浓度设定为Ci,将 浓度变换后的对象像素浓度设定为Ri,将9个像素平均值设定为 “(1/x)ΣCi”(x=9,i为9以下的正的整数),将121个像素平均值 设为“(1/y)ΣCi”(y=121,i为121以下的正的整数),将121个像 素平均值的阈值设定为B=0.15。此外,“(1/n)ΣCi”表示n个像素 平均。

通过该设定,原始图像的黑打印が变换原始图像的黑打印的浓 度,以避免一直发泡到空白部。关于浓度变换的设定值,在“(1/y) ΣCi”≤B时,设为Ri=Ci。在“(1/y)ΣCi>B”时,设为Ri=“(1/x) ΣCi”。

归纳为语言,将某像素的浓度置换为其周围的x个像素的平均浓 度。此时,空白(浓度0%)保持空白不变,即不置换为周围的平均 浓度。在原始图像的浓度为事前设定的阈值A以下时,维持原始的 浓度。X个像素平均后的值低于阈值A的情况下也维持原始的浓度。 取某像素的周围y个像素的平均值,虽然成为阈值B以下,但不变换。

将其归纳为数式,浓度变换后的浓度Ri的算出式为,

若“Ci<A”或者“(1/x)ΣCi<A”或者“(1/y)ΣCi≤B”,

则Ri=Ci,式(1)

若“Ci≥A”并且“(1/x)ΣCi≥A”并且“(1/y)ΣCi>B”,

则Ri=(1/x)ΣCi,式(2)

其中,x<y,A>0,B>0

在上述的例子中,x=9,y=121,A=0.5,B=0.15。使其为算 出式时,

若Ci<0.5、或者(1/9)ΣCi<0.5、或者(1/121)ΣCi≤0.15,则 能够表示为Ri=Ci,

若Ci≥0.5、并且(1/9)ΣCi≥0.5、并且(1/121)ΣCi>0.15,则能 够表示为Ri=(1/9)ΣCi。

图9(a)~(g)是表示对于阈值B通过模拟来找到适当范围的 上限值的结果的图。图9(a)是浓度变换前的原始图像,以能够将 模拟的对象应用于种种图像的方式,将此前实验的图形的特征组合而 作为一个图像。

即,图9(a)的图形由如下部分组成,浓度“1”的图5(a)的上 部1/2和下空白部中央的6个像素、与图6(a)的下部1/2相同形状 且大部分以斜剖面线表示的浓度“0.15<Ci<0.5”的图形、下部横一列 的像素以纵剖面线表示的浓度“0<Ci≤0.15”的图形、及最下部为图7 (a)所示的图像的最下部的浓度“1”的细线。

这里,设像素数的系数x=9,系数y=121,设相对于9个像素 平均值的阈值A=0.5。并且,仅使相对于121个像素平均值的阈值B 变化到0.1、0.2、……、0.6为止。

然后,针对图9(a)的图形,沿箭头x方向进行主扫描,沿箭 头y方向进行副扫描,对于白像素(浓度“0”的像素)以外的像素, 通过式(1)及式(2)计算变换后的像素浓度Ri,得到图9(b)~ 图9(g)作为浓度变换后的图像。对于白像素,变换后的像素浓度 Ri=0。

图9(b)是B=0.1的情况,图9(c)是B=0.2的情况,图9 (d)是B=0.3的情况,图9(e)是B=0.4的情况,图9(f)是B =0.5的情况,图9(g)是B=0.6的情况。

可知图9(b)~图9(d)的浓度变换后图像是乍一看具有适当 的浓度的发泡用图像。可知图9(e)~图9(g),这也是乍一看浓度 应当降低的部分被维持原始的浓度“1”而具有不适当的浓度的发泡用 图像。

图9(b)~图9(d)所示的具有适当的浓度的发泡用图像,是 阈值B为0.1、0.2及0.3的情况。因此,如果将阈值B定义为数值性 的,则为“0<B≤0.3”。下面,将阈值A称为第1阈值A,将阈值B 称为第2阈值B。

图10(a)是将用上述的式(1)及式(2)表示的适当浓度变换 处理的一系列处理归纳表示的流程图,图10(b)是作为成为流程图 的处理对象的图像的例子而将图9(a)再次表示的图。

在图1中,对于记录介质33印刷基于黑色墨粉K的热吸收性图 像时,图2所示的CPU45将从外部的主机设备向I/F_CONT46输入 的图像数据,按照图10(a)所示的流程图进行浓度变换处理后执行 印刷。

即,在图10(a)所示的处理中,CPU45按每一分区即每一像素 沿用箭头x表示的主扫描方向和用箭头y表示的副扫描方向依次扫描 多个像素,这多个像素构成在I/F_CONT46的帧存储器55中展开的 例如图10(b)所示的作为热吸收剂的黑色墨粉K的原始图像76。

图10(b)所示的扫描顺序的最初的像素序号是“1”(将其设为像 素p1,下面是同样的)。原始图像76由横25个像素、纵31个像素 构成,因此,最初的主扫描1行的右端的像素p25的像素序号是“25”。

并且,在下面的说明中,在将对构成原始图像76的多个像素p1、 p2、……p775的每个像素设定的原始的浓度设为Ci时,根据后述的 各个条件,决定将热吸收剂印刷于该像素时的浓度(下面,也称为热 吸收剂的附加浓度或者简称为附加浓度)Ri。并且,CPU45将在帧存 储器55中展开的像素p1、p2、……、p775的原始的浓度Ci依次置 换为附加浓度Ri。

在图10(a)中,CPU45首先对n寄存器设定扫描顺序的像素序 号的最初的“1”(步骤S1)。接着,CPU45判断该像素的浓度是否是0 (浓度0%,下面是同样的)(步骤S2)。在本说明书中,将被上述那 样扫描并且成为进行当前判断的对象的像素也称为关注像素。

最初的关注像素即像素序号1的像素p1的浓度为0,所以判断 为是,在该情况下,CPU45对附加浓度Ri设定0(步骤S3),并使n 寄存器的值增加“1”(步骤S4),并判断n寄存器的值是否超过最后 的像素+1、即是否超过最后的像素p775的像素序号775(步骤S5)。

像素p1是最初的关注像素,所以步骤S5的判断为否,返回到步 骤S2,反复进行步骤S2~S5的处理。

在关注像素的浓度为0期间、即像素p1~p130,反复进行与此 同样的处理。并且,在步骤S5中,n寄存器的值(下面,简称为n 的值)成为131时,像素p131的浓度Ci为“1”、即Ci≠0,所以步骤 S2的判断为否。

接着,CPU45判断该关注像素p131的浓度Ci是否为第1阈值A (=0.5)以上(步骤S6)。该关注像素p131的浓度Ci是“1”,所以 该判断成为是。

接着,CPU45判断是否是(1/x)ΣCi≥A(步骤S7)。这里,x=9, (1/x)ΣCi表示以关注像素为中心处于其周边的9个像素的平均浓度 (9个像素平均浓度)。关注像素p131的9个像素平均浓度在运算后 为0.4。为此,在图5(a)中,与关注像素p131对应的像素即像素 68-1以斜剖面线表示。

如上所述,9个像素平均浓度(1/x)ΣCi是0.4,其小于第1阈 值A(=0.5),所以在图10(a)的步骤S7中判断为否。此时,CPU45 将关注像素p131的原始的浓度Ci设定为附加浓度Ri(步骤S9)。

CPU45在步骤S9的处理后,进行步骤S4的处理,使n的值增 加“1”,在步骤S5的判断中,还未超过最后的像素,所以返回到步骤 S2。

在对下一个关注像素即像素p132的处理中,步骤S2的判断为否, 步骤S6的判断为是。接着,CPU45判断是否是(1/x)ΣCi≥A(步骤 S7)。在运算后,关注像素p132的9个像素平均浓度为0.7。为此, 在图5(a)中,与关注像素p132对应的像素即像素71-1用双剖面 线表示。

如上所述,9个像素平均浓度(1/x)ΣCi为0.7,其为第1阈值A (=0.5)以上,所以图10(a)的步骤S7中判断为是。接着,CPU45 对于该关注像素p132,判断是否是(1/y)ΣCi>B(步骤S8)。

这里,y=121,(1/y)ΣCi表示以关注像素为中心处于其周边的 121个像素的平均浓度(121个像素平均浓度)。在运算后,关注像素 p132的121个像素平均浓度为0.25。121个像素平均浓度(1/y)ΣCi 是0.25,其大于第2阈值B(=0.15),所以在图10(a)的步骤S8 中判断为是。

在该情况下,CPU45将9个像素平均浓度(1/x)ΣCi设定为附 加浓度Ri(步骤S10)。图5(c)表示该结果,与关注像素p132对 应的像素即像素71-1用双剖面线表示。

在运算后,像素p132~p144的121个像素平均浓度(1/y)ΣCi 为“30/121=0.25”、“33/121=0.27”、“36/121=0.29”、“39/121=0.32”、 “42/121=0.35”、“39/121=0.32”、“39/121=0.32”、“39/121=0.32”, 都大于B。并且,原始的浓度Ci也为A以上。

因此,图10(b)所示的像素p132~p144,反复进行行进到图10 (a)的步骤S2、S6、S7、S8、S10、S4、S5的处理。图5(c)表示 该结果,将与各关注像素p132至像素p144对应的像素即像素71-1 都用双剖面线表示。

通过反复进行同样的处理,到图10(b)所示的像素p350为止, 针对白像素,通过经过图10(a)的步骤S3,对附加浓度Ri设定0, 对于9个像素平均浓度(1/x)ΣCi成为1的像素,通过经过图10(a) 的步骤S9,原始的浓度Ci被设定为附加浓度Ri(参照图9(b)、(c))。

并且,如图10(b)的像素p356那样、原始的浓度Ci处于以斜 剖面线表示的浓度范围“0.15<Ci≤0.5的像素,若0.15<Ci<0.5,则 通过经过图10(a)的步骤S9,原始的浓度Ci原封不动被设定为附 加浓度Ri(参照图9(b)、(c))。

并且,Ci=0.5的情况下,也通过经过图10(a)的步骤S9,原 始的浓度Ci原封不动被设定为附加浓度Ri(参照图9(b)、(c))。

并且,如图10(b)的像素p556,浓度Ci处于以纵剖面线表示 的浓度范围“Ci≤0.15”的像素,也通过经过图10(a)的步骤S9,原始 的浓度Ci原封不动被设定为附加浓度Ri(参照图9(b)、(c))。

并且,如图10(b)的像素p681那样,浓度1的像素排列成一 列的像素,9个像素平均浓度(1/x)ΣCi全部为3/9=0.33以下,所 以该浓度小于第1阈值A即0.5,通过经过图10(a)的步骤S9,原 始的浓度Ci原封不动被设定为附加浓度Ri(参照图9(b)、(c))。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打印、印刷,意味着在介质上附加作为热 吸收剂发挥作用的物质。因此,附加作为热吸收剂发挥作用的物质的 方法,不限于打印、印刷,例如也可以是黑墨的涂布等其他的方法。 并且,热吸收剂意味着热吸收率比介质高的物质。

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包含于专利请求 的范围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