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热源控制装置、热源系统以及热源控制方法

热源控制装置、热源系统以及热源控制方法

摘要

在该热源控制装置、热源系统以及热源控制方法中,具备热源组(10、20)、多个组控制部(11、21)、以及台数控制部(30),组控制部(11、21)具有第一运转范围输出部和第二运转范围输出部,台数控制部(30)在要求负载超出第一适当运转范围时,增加热源组(10、20)的起动数量,并且以热源单元(12、22)的起动数量成为规定台数的方式控制组控制部(11、21)。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47394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4-0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480046895.0

  • 申请日2014-06-20

  • 分类号F24F11/02;

  • 代理机构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雒运朴

  • 地址 日本东京

  • 入库时间 2023-12-18 15:16:2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6-29

    授权

    授权

  • 2017-08-22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F24F11/02 登记生效日:20170803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40620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6-05-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F24F11/02 申请日:20140620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4-0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源控制装置、热源系统以及热源控制方法。

本申请基于2013年11月1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3-228348号而要求优先权, 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在大型建筑物等中使用了冷热水系统,该冷热水系统并联地设置多台冷热热源 机,并将空调机等的二次侧热负载源与这些冷热热源机连接。在各冷热热源机中具备用于 使由各自的冷热热源机生成的冷热水循环的冷热水泵。

在这样的冷热水系统中,与二次侧负载相应地,为了应对热负载所需的冷热水流 量发生变化。因此,在这样的冷热水系统中,必须控制向二次侧热负载源供给的冷热水流 量。

作为这样的冷热水控制方法,已知控制二次侧热负载源的旁通流量,并且进行冷 热热源机的台数控制的方法。在这样的台数控制方法中,通过考虑流量、热量、以及流量与 热量双方的方式而选择运转台数。

在该情况下,所使用的冷热热源机的冷热水泵通过根据负载而改变流量,从而使 冷热水循环。

作为与这样的背景相关的技术,已知各种各样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冷热水系统的冷热热源机输出分配控制方法,该冷热 水系统具备并联配置多台的冷热热源机、设置于各冷热热源机的冷热水泵、以及与多台冷 热热源机连接的二次侧热负载源。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在该冷热热源机输出分配控制方法 中,根据二次侧热源的热负载,而选择所使用的冷热热源机的台数。并且,在该冷热热源机 输出分配控制方法中,在使用多台冷热热源机的情况下,将所使用的冷热热源机划分为由 一台一台或者多台构成的两个组,以使将两个冷热热源机组汇总后的系统COP最大的方式 改变两组的冷热热源机的冷热水流量相对于向二次侧热负载源供给的冷热水流量的比率。 另外,按照规定的周期使一个组的比率向变大的方向变化,并且运算系统COP,与变化前的 系统COP进行比较,在增加的情况下,进一步向相同的方向变化,在减少的情况下向相反方 向变化。这样,通过该冷热热源机输出分配控制方法,从而作为系统整体能够以最大效率运 转冷热热源机而实现消耗电力的减少。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4356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中,当冷热热源机的台数增加时,控制周期延长,存在 需要应对的负载的状态变化的可能性。因此,根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存在探索结果 未必为最佳状态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在进行组的控制时,若具备与上位的控制装 置所具备的台数控制功能相同的功能,则通过一个组能够应对的负载范围与通过1台单元 能够应对的负载范围相比更大。因此,根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例如,对于在运转中的 组中10台单元正在运转的状态,当另外起动其它组时,成为运转中的组的单元运转台数从 10台变化为5台、并且另外起动的组的单元运转台数从0台变化为5台这种急剧变化的控制。 因此,无法进行不使组中连接的单元的运转台数急剧变化的控制。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热源控制装置具备:多个组控制部,其进行与多个热源单 元的热源组对应的热源单元的起动停止以及负载的分配;和台数控制部,其进行热源组的 起动停止以及负载的分配。组控制部具有:第一运转范围输出部,其根据各热源单元的特性 值,向台数控制部输出与运转中的热源单元的台数对应的一个特性值处于规定范围的负载 范围作为第一适当运转范围;和第二运转范围输出部,其向台数控制部输出另一个特性值 处于规定范围的负载范围作为第二适当运转范围。台数控制部在要求负载超出第一适当运 转范围时,增加热源组的起动数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在第一方式的热源控制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第 一运转范围输出部将表示效率系数与负载率的关系的COP信息作为特性值,向台数控制部 输出与运转中的热源单元的台数对应的一个特性值为规定值以上的负载范围作为第一适 当运转范围。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第二运转范围输出部向台数控制部输出另一个特性值 为规定值以上的负载范围作为第二适当运转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式,在第一方式的热源控制装置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第 一运转范围输出部将逆变器输入信息作为特性值,向台数控制部输出与运转中的热源单元 的台数对应的一个特性值为规定值以下的负载范围作为第一适当运转范围。也可以采用如 下方式,第二运转范围输出部向台数控制部输出另一个特性值为规定值以下的负载范围作 为第二适当运转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式,在第一至第三方式的任一个方式的热源控制装置中,也 可以采用如下方式,组控制部将与所连接的热源单元中的运转中的台数对应的最佳负载范 围、和与运转中的台数+1后的台数对应的可运转负载范围作为来自组控制部的发送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式,第一至第四方式的任一个方式的热源控制装置也可以采 用如下方式,在来自台数控制部的对热源组的负载分配大于与运转中的热源单元台数相对 的可运转负载范围的情况下,增加热源组内的热源单元运转台数,并且分别更新最佳负载 范围和可运转负载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式,第一至第五方式的任一个方式的热源控制装置也可以采 用如下方式,在来自台数控制部的对热源组的负载分配小于与运转中的热源单元台数相对 的可运转负载范围的情况下,减少热源组内的热源单元运转台数,并且分别更新最佳负载 范围和可运转负载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式,热源系统具备第一至第六方式的任一个方式的热源控制 装置、和多个热源单元的热源组。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式,热源控制方法具备:多个组控制步骤,进行与多个热源单 元的热源组对应的热源单元的起动停止以及负载的分配;和台数控制步骤,进行热源组的 起动停止以及负载的分配,组控制步骤具有:第一运转范围输出步骤,根据各热源单元的特 性值,向台数控制步骤输出与运转中的热源单元的台数对应的一个特性值处于规定范围的 负载范围作为第一适当运转范围;和第二运转范围输出步骤,向台数控制步骤输出另一个 特性值处于规定范围的负载范围作为第二适当运转范围,在台数控制步骤中,在要求负载 超出第一适当运转范围时,增加热源组的起动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发明的第一至第八方式的概要并非列举本发明的全部所需特 征的方式。另外,这些特征组的其他组合也成为发明的方式。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的热源控制装置、热源系统以及热源控制方法,能够以不伴随有急剧的 变化的方式,对多个热源组所包含的热源单元的工作台数进行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热源系统100的系统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是各组控制装置11、21的结构框图。

图3是表示适用于热源系统100的COP特性的图。

图4是表示适用于热源系统100的消耗电力量特性的图。

图5是对热源系统100的基本的控制动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6是对热源系统100的具体的控制动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7是对热源系统100的具体的控制动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8是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热源系统100的基本的控制动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9是对第三实施方式的热源系统100的基本的控制动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发明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说明,但以下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权利要 求书所涉及的发明进行限定,另外,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特征的组合并不全部是发明的解 决手段所必需的。

图1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热源系统100的系统结构的一例。这里,热源系统100是指 控制多个热源的系统。

热源系统100具备第一热源组10、第一组控制装置11、第二热源组20、第二组控制 装置21以及台数控制装置30。

第一热源组10包括多个热源单元12。这里,热源单元12是指具备热源装置和单元 总括基板13的单元。各热源单元12的输入侧与水入口41连通连接,输出侧与水出口42连通 连接。各热源单元12的输出侧与第一组控制装置11、台数控制装置30连接。

第一组控制装置11在控制热源单元12时,从单元总括基板13接收所需的数据,并 向单元总括基板13发送控制数据。并且,第一组控制装置11进行各热源单元12的起动停止 以及负载的分配。

第二热源组20与第一热源组10并联地连接,且包括多个热源单元22。这里,热源单 元22是指具备热源装置与单元总括基板23的单元。各热源单元22的输入侧与水入口41连通 连接,输出侧与水出口42连通连接。各热源单元22的输出侧与第二组控制装置21、台数控制 装置30连接。第二组控制装置21在控制热源单元22时,从单元总括基板23接收所需的数据, 并向单元总括基板23发送控制数据。这里,在从单元总括基板23接收的数据中还包括表示 各热源单元12、22的效率系数与负载率的关系的COP信息。

并且,第一组控制装置11进行各热源单元22的起动停止以及负载的分配。

台数控制装置30进行第一热源组10以及第二热源组20的起动停止以及负载的分 配。从台数控制装置30看来,第一热源组10以及第二热源组20分别被与大容量的制冷机同 样地处理。

图2表示各组控制装置11、21的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各组控制装置11、21具有第 一运转范围输出部14、24,该第一运转范围输出部14、24根据作为表示各热源单元12、22的 效率系数与负载率的关系的特性值的COP信息,向台数控制装置30输出与运转中的热源单 元12、22的台数对应的效率系数成为规定值以上的负载范围来作为第一适当运转范围。

各组控制装置11、21具有第二运转范围输出部15、25,该第二运转范围输出部15、 25根据COP信息,向台数控制装置30输出与比运转中的热源单元12、22的台数多的规定台数 对应的效率系数成为规定值以上的负载范围来作为第二适当运转范围。

台数控制装置30在要求负载超出第一适当运转范围时,增加各热源组10、20的起 动数量。

热源系统100将与连接于各组控制装置11、21的各热源单元12、22中的运转中的台 数对应的最佳负载范围、和与运转中的台数+1后的台数对应的可运转负载范围作为从各组 控制装置11、21向台数控制装置30发送的数据。

具体而言,例如,在第一组控制装置11上连接有10台热源单元12,且1台处于运转 状态的情况下,将与一个单元对应的最佳负载范围和与两个单元对应的可运转负载范围设 定为组整体的最佳负载范围和可运转负载范围。

在与各组控制装置11、21连接的各热源单元12、22中的全部单元停止的情况下,热 源系统100将与一个单元对应的最佳负载范围和可运转负载范围作为从各组控制装置11、 21向台数控制装置30发送的数据。

当在各热源组10、20中存在处于运转中的单元的情况下,台数控制装置30使用以 下的式(1)~(12)来设定各热源组10、20整体的最佳负载范围、可运转负载范围。

在式(1)~(6)中,将各热源组10、20的最佳负载范围Hi侧设为Loh_gi,将Lo侧设 为Lol_gi,将可运转负载范围Hi侧设为Lh_gi,将Lo侧设为Ll_gi,将运转中单元的可运 转负载范围Hi侧设为Loph_gi,将Lo侧设为Lopl_gi(i=1~20),将各热源单元12、22的最 佳负载范围Hi侧设为Loh_gkui,将Lo侧设为Lol_gkui,将可运转负载范围Hi侧设为Lh_ gkui,将Lo侧设为Ll_gkui(k=1~6,i=1~20),将运转台数设为m台。

【数学式1】

Loh_gi=Σk=1mLoh_giuk

【数学式2】

Lol_gi=Σk=1mLol_giuk

【数学式3】

Lh_gi=Σk=1m+1Lh_giuk

【数学式4】

Ll_gi=Σk=1mLl_giuk

【数学式5】

Loph_gi=Σk=1mLh_giuk

【数学式6】

Lopl_gi=Σk=1mLl_giuk

在式(7)~(12)中,将各热源组10、20的最佳负载范围Hi侧设为Loh_gi,将Lo侧设 为Lol_gi,将可运转负载范围Hi侧设为Lh_gi,将Lo侧设为Ll_gi(i=1~20),将各热源 单元12、22的最佳负载范围Hi侧设为Loh_gkui,将Lo侧设为Lol_gkui,将可运转负载范围 Hi侧设为Lh_gkui,将Lo侧设为Ll_gkui(k=1~6,i=1~20),将运转台数设为0台。

【数学式7】

Loh_gi=Σk=1mLoh_giuk

【数学式8】

Lol_gi=Σk=1mLol_giuk

【数学式9】

Lh_gi=Σk=1m+1Lh_giuk

【数学式10】

Ll_gi=Σk=1mLl_giuk

【数学式11】

Loph_gi=Σk=1mLh_giuk

【数学式12】

Lopl_gi=Σk=1mLl_giuk

图3是表示适用于热源系统100的COP特性的图。COP特性的信息表示各热源单元 12、22的效率系数与负载率的关系,包含于从单元总括基板23接收的数据中。在图3中,在横 轴示出制冷容量,在纵轴示出COP值。如图3所示,在外部气体温度例如为15℃、25℃、32℃的 情况下,COP特性与制冷容量的增加相应地具有抛物线状的特性。此时,适当运转范围为规 定值以上的负载范围。

图4是表示适用于热源系统100的消耗电力量特性的图。在图4中,在横轴示出制冷 容量,在纵轴示出逆变器输入。如图4所示,在外部气体温度例如为15℃、25℃、32℃的情况 下,消耗电力量特性具有与制冷容量的增加相应地正比例地增加的特性。此时,适当运转范 围为规定值以下的负载范围。

图5是表示对热源系统100的基本的控制动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如图5所示,通过 开始进行控制,首先,台数控制装置30判断在各热源组10、20中是否存在处于运转中的热源 单元(S101)。

台数控制装置30在各热源组10、20中存在处于运转中的单元的情况下,通过上述 的式(1)~(6)来确定各热源组10、20整体的最佳负载范围、可运转负载范围。

台数控制装置30在各热源组10、20中不存在处于运转中的单元的情况下,通过上 述的式(7)~(12)来确定各热源组10、20整体的最佳负载范围、可运转负载范围(S103)。

图6以及图7表示对热源系统100的具体的控制动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图6是使第 一热源组10先运转的情况。如图6所示,通过开始进行控制,首先,台数控制装置30开始运 转,发出组运转指令(S111)。组运转指令发送至第一组控制装置11,因此第一组控制装置11 开始运转(S112)。

第一组控制装置11将通过式(1)~(6)计算出的最佳负载范围、可运转负载范围向 台数控制装置30发送(S113)。最佳负载范围、可运转负载范围定期地发送至台数控制装置 30。

此时,第二组控制装置21将通过式(7)~(12)计算出的最佳负载范围、可运转负载 范围向台数控制装置30发送(S114)。最佳负载范围、可运转负载范围定期地发送至台数控 制装置30。

台数控制装置30判断要求负载是否大于运转中的最佳负载范围(S115)。第二组控 制装置21在通过台数控制装置30判断为要求负载大于运转中的最佳负载范围的情况下,开 始运转(S116)。

之后,第一组控制装置11将通过式(1)~(6)计算出的最佳负载范围、可运转负载 范围向台数控制装置30定期地发送(S117)。

第二组控制装置21定期地发送通过式(1)~(6)计算出的最佳负载范围、可运转负 载范围(S118)。

接下来,台数控制装置30将负载分配向第一组控制装置11、第二组控制装置21发 送。第一组控制装置11判断分配负载是否大于能够通过运转中台数应对的负载范围 (S119)。第一组控制装置11在判断为基于台数控制装置30的分配负载大于能够通过运转中 台数应对的负载范围的情况下,增加热源组中的单元运转台数(S120)。另外,第一组控制装 置11在判断为基于台数控制装置30的分配负载不大于能够通过运转中台数应对的负载范 围的情况下,不变更单元运转台数。

第二组控制装置21判断分配负载是否大于能够通过运转中台数应对的负载范围 (S121)。第二组控制装置21在判断为基于台数控制装置30的分配负载大于能够通过运转中 台数应对的负载范围的情况下,增加热源组中的单元运转台数(S122)。另外,第二组控制装 置21在判断为基于台数控制装置30的分配负载不大于能够通过运转中台数应对的负载范 围的情况下,不变更单元运转台数。

接下来,第一组控制装置11判断分配负载是否小于能够通过运转中台数应对的负 载范围(S123)。第一组控制装置11在判断为基于台数控制装置30的分配负载小于能够通过 运转中台数应对的负载范围的情况下,减少热源组中的单元运转台数(S124)。另外,第一组 控制装置11在判断为基于台数控制装置30的分配负载不小于能够通过运转中台数应对的 负载范围的情况下,不变更单元运转台数。

第二组控制装置21判断分配负载是否小于能够通过运转中台数应对的负载范围 (S125)。第二组控制装置21在判断为基于台数控制装置30的分配负载小于能够通过运转中 台数应对的负载范围的情况下,减少热源组中的单元运转台数(S126)。另外,第二组控制装 置21在判断为基于台数控制装置30的分配负载不小于能够通过运转中台数应对的负载范 围的情况下,不变更单元运转台数。

台数控制装置30判断要求负载是否小于运转中的最佳负载范围(S127)。在台数控 制装置30判断为要求负载小于运转中的最佳负载范围的情况下,对第一组控制装置11发出 停止指令,因此第一组控制装置11结束运转(S128)。此时,在运转中的组仅为第一热源组10 一个组的情况下,不发出停止指令。

台数控制装置30在判断为要求负载不小于运转中的最佳负载范围的情况下,判断 是否仅第二热源组20处于运转中(S129)。在台数控制装置30判断为仅第二热源组20处于运 转中的情况下,移至图7所示的(S145)。台数控制装置30在判断为并非仅第二热源组20处于 运转中的情况下,判断是否仅第一热源组10处于运转中(S130)。在台数控制装置30判断为 仅第一热源组10处于运转中的情况下,移至(S115),在台数控制装置30判断为并非仅第一 热源组10处于运转中的情况下,移至(S117),重复程序。

图7是使第二热源组20先运转的情况。如图7所示,通过开始进行控制,首先,台数 控制装置30开始运转,发出组运转指令(S141)。组运转指令发送至第二组控制装置21,因此 第二组控制装置21开始运转(S142)。

第二组控制装置21将通过式(1)~(6)计算出的最佳负载范围、可运转负载范围向 台数控制装置30发送(S143)。最佳负载范围、可运转负载范围定期地发送至台数控制装置 30。

此时,第一组控制装置11将通过式(7)~(12)计算出的最佳负载范围、可运转负载 范围向台数控制装置30发送(S144)。最佳负载范围、可运转负载范围定期地发送至台数控 制装置30。

台数控制装置30判断要求负载是否大于运转中的最佳负载范围(S145)。第一组控 制装置11在通过台数控制装置30判断为要求负载大于运转中的最佳负载范围的情况下,开 始运转(S146)。

之后,第一组控制装置11将通过式(1)~(6)计算出的最佳负载范围、可运转负载 范围定期地向台数控制装置30发送(S147)。

第二组控制装置21定期地发送通过式(1)~(6)计算出的最佳负载范围、可运转负 载范围(S148)。

接下来,台数控制装置30将负载分配向第一组控制装置11、第二组控制装置21发 送。第一组控制装置11判断分配负载是否大于能够通过运转中台数应对的负载范围 (S149)。第一组控制装置11在判断为基于台数控制装置30的分配负载大于能够通过运转中 台数应对的负载范围的情况下,增加热源组中的单元运转台数(S150)。另外,第一组控制装 置11在判断为基于台数控制装置30的分配负载不大于能够通过运转中台数应对的负载范 围的情况下,不变更单元运转台数。

第二组控制装置21判断分配负载是否大于能够通过运转中台数应对的负载范围 (S151)。第二组控制装置21在判断为基于台数控制装置30的分配负载大于能够通过运转中 台数应对的负载范围的情况下,增加热源组中的单元运转台数(S152)。另外,第二组控制装 置21在判断为基于台数控制装置30的分配负载不大于能够通过运转中台数应对的负载范 围的情况下,不变更单元运转台数。

接下来,第一组控制装置11判断分配负载是否小于能够通过运转中台数应对的负 载范围(S153)。第一组控制装置11在判断为基于台数控制装置30的分配负载小于能够通过 运转中台数应对的负载范围的情况下,减少热源组中的单元运转台数(S154)。另外,第一组 控制装置11在判断为基于台数控制装置30的分配负载不小于能够通过运转中台数应对的 负载范围的情况下,不变更单元运转台数。

第二组控制装置21判断分配负载是否小于能够通过运转中台数应对的负载范围 (S155)。第二组控制装置21在判断为基于台数控制装置30的分配负载小于能够通过运转中 台数应对的负载范围的情况下,减少热源组中的单元运转台数(S156)。另外,第二组控制装 置21在判断为基于台数控制装置30的分配负载不小于能够通过运转中台数应对的负载范 围的情况下,不变更单元运转台数。

台数控制装置30判断要求负载是否小于运转中的最佳负载范围(S157)。台数控制 装置30在判断为要求负载小于运转中的最佳负载范围的情况下,对第二组控制装置21发出 停止指令,因此第二组控制装置21结束运转(S158)。此时,在处于运转中的组仅为第二热源 组20一个组的情况下,台数控制装置30不发出停止指令。

台数控制装置30在判断为要求负载不小于运转中的最佳负载范围的情况下,判断 是否仅第一热源组10处于运转中(S159)。在台数控制装置30判断为仅第一热源组10处于运 转中的情况下,移至图6所示的(S115)。台数控制装置30在判断为并非仅第一热源组10处于 运转中的情况下,判断是否仅第二热源组20处于运转中(S160)。在台数控制装置30判断为 仅第二热源组20处于运转中的情况下,移至(S145),在台数控制装置30判断为并非仅第二 热源组20处于运转中的情况下,移至(S147),重复程序。

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热源系统100在将要脱离最佳负载范围的情况下, 首先进行增加热源组的动作。因此,热源系统100能够在连接于各热源组10、20的各热源单 元12、22中的仅1台正在运转的状态下,首先增加成为运转对象的热源组的数量,因此即使 在将负载分配向各热源组10、20等分的情况下,也能够以不使各热源组10、20中连接的各热 源单元12、22的运转台数急剧地变化的方式进行控制。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热源系统100能够在不大幅变更各热源组10、20中连接的各热 源单元12、22的运转台数的情况下,进行对于多个热源组10、20的台数控制以及负载分配, 并且作为各热源单元12、22的运转状态能够保持消耗电力小的最佳运转状态。

接下来,参照图8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标注相 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图8示出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热源系统 100的基本的控制动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热源系统100在来自台数控制装置30的对各热源组10、20的负载分配大于与运转 中的热源单元台数相对的可运转负载范围的情况下,增加各热源组10、20内的热源单元运 转台数,并且分别更新最佳负载范围与可运转负载范围。具体而言,热源系统100例如在第 一组控制装置11上连接有10台热源单元12(将通过热源组整体能够应对的负载范围设为 100%),且1台处于运转状态(与运转状态相应的可运转负载范围为10%)的情况下,若使来 自台数控制装置30的负载分配大于10%,则将运转台数从1台更新为2台,并且将与两个热 源单元相应的最佳负载范围和与三个热源单元相应的可运转负载范围设为热源组整体的 最佳负载范围和可运转负载范围。

如图8所示,通过开始进行控制,首先,第一组控制装置11以及第二组控制装置21 判断是否存在比运转中的热源单元的可运转负载范围Hi侧大的负载分配(S201)。

在存在比运转中的热源单元的可运转负载范围Hi侧大的负载分配的情况下,第一 组控制装置11以及第二组控制装置21增加热源单元的运转台数,并且更新各热源组10、20 整体的最佳负载范围、可运转负载范围。

此时,在不存在比运转中的热源单元的可运转负载范围Hi侧大的负载分配的情况 下,第一组控制装置11以及第二组控制装置21结束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的热源系统100中,从台数控制装置30看来,在所配置的热源组10、 20全部成为一个热源单元运转的状态后,通过增加负载分配,能够自动地增加热源组10、20 内的热源单元运转台数。

接下来,参照图9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位标注相 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图9示出对第三实施方式的热源系统 100的基本的控制动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热源系统100在来自台数控制装置30的对热源组的负载分配小于与运转中的热源 单元台数相对的可运转负载范围的情况下,减少热源组10、20内的热源单元运转台数,并且 分别更新最佳负载范围与可运转负载范围。具体而言,例如在各组控制装置11、21上连接有 10台热源单元(将通过热源组整体能够应对的负载范围设为100%),且2台处于运转状态 (与运转状态相应的可运转负载范围为20%)的情况下,若来自台数控制装置30的负载分配 小于20%,则将运转台数从2台更新为1台,并且将与一个热源单元相应的最佳负载范围和 与两个热源单元相应的可运转负载范围设为组整体的最佳负载范围和可运转负载范围。

如图9所示,通过开始进行控制,首先,第一组控制装置11以及第二组控制装置21 判断是否存在比运转中的热源单元的可运转负载范围Lo侧小的负载分配(S301)。

在存在比运转中的热源单元的可运转负载范围Lo侧小的负载分配的情况下,第一 组控制装置11以及第二组控制装置21减少热源单元的运转台数,并更新各热源组10、20整 体的最佳负载范围、可运转负载范围。

此时,在不存在比运转中的热源单元的可运转负载范围Lo侧小的负载分配的情况 下,第一组控制装置11以及第二组控制装置21结束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的热源系统100中,从台数控制装置30看来,在所配置的组全部成为 多个单元运转的状态后,通过减少负载分配,能够自动地减少热源组10、20内的热源单元运 转台数。

需要说明的是,热源系统以及热源控制方法不限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能够适当 地进行变形、改进等。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以不伴随有急剧的变化的方式,对多个热源组所包含的热源单元的工 作台数进行控制。

附图标记说明

100热源系统

10第一热源组

11第一组控制装置

12、22热源单元

13、23单元总括基板

14、24第一运转范围输出部

15、25第二运转范围输出部

20第二热源组

21第二组控制装置

30台数控制装置

41水入口

42水出口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