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柞蚕卵为寄主混合繁育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方法

柞蚕卵为寄主混合繁育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柞蚕卵为寄主混合繁育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方法,在利用柞蚕卵大量繁育赤眼蜂的过程中,将小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以不低于4:1的比例,并控制蜂卵比不低于5:1的比例同时混合接入柞蚕卵,可以实现利用柞蚕卵同时成功大量繁育二种赤眼蜂的目的。本发明为尝试开发基于柞蚕卵的“一卵多蜂”系列产品提供新的思路,有利于开创基于柞蚕卵为中间寄主的赤眼蜂繁育与利用新模式,极大推动除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以外优势赤眼蜂种类在农业生产上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76680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07-2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吉林农业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610145652.3

  • 申请日2016-03-15

  • 分类号A01K67/033(20060101);

  • 代理机构22100 吉林长春新纪元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陈宏伟

  • 地址 130118 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开发区新城大街2888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0:03:49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3-03-03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A01K67/033 专利号:ZL2016101456523 申请日:20160315 授权公告日:20180427

    专利权的终止

  • 2018-04-27

    授权

    授权

  • 2016-08-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K67/033 申请日:201603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07-2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柞蚕卵为寄主混合繁育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方法,涉及利用柞蚕卵同时混合繁育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技术方法,属于农业害虫生物防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赤眼蜂是现代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上研究历史最长、应用范围最广、防治面积最大、治虫效果最好的一类天敌昆虫,许多种类已被成功大量繁殖释放用于鳞翅目害虫的防治。赤眼蜂工厂化生产需要大量的寄主卵。目前在我国已形成利用大卵柞蚕卵、小卵米蛾卵和麦蛾卵以及人工假卵并举大量生产赤眼蜂的格局。同人工繁育的米蛾、麦蛾等寄主昆虫种类相比,柞蚕因适于大规模野外人工饲养、价格低廉、操作简单、繁蜂效率高、质量优和储藏期长等特点,目前我国普遍应用柞蚕卵来工厂化繁殖松毛虫赤眼蜂以及螟黄赤眼蜂(少数品系),并于田间大量释放防治农业生产上大量发生的重要鳞翅目害虫如玉米螟、水稻二化螟等。2012年以来,吉林省每年大规模推广柞蚕卵繁育松毛虫赤眼蜂稳定在230万公顷左右,价格为2.45元/亩(含放蜂2次,约15000头蜂),目前柞蚕已成为我国人工大量繁育赤眼蜂的优良替代繁殖寄主。但因柞蚕卵可繁育优势赤眼蜂种类过少,目前仅限于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而极大限制了多数优势赤眼蜂种类的生产和推广应用。米蛾、麦蛾等小卵虽适于繁育多数优势赤眼蜂种类,如玉米螟赤眼蜂、黏虫赤眼蜂、稻螟赤眼蜂等,但小卵繁蜂的生产成本远高于大卵繁蜂,以米蛾卵繁育稻螟赤眼蜂为例,10000头蜂的价格在30元以上,因其价格过高,政府、企业和农民均无法接受,极大限制了其大面积推广应用。国内外已有研究发现,某些赤眼蜂种类如:玉米螟赤眼蜂、食胚赤眼蜂、广赤眼蜂、黏虫赤眼蜂等,能寄生柞蚕卵且可完成正常发育,但并不能穿破卵壳,因而限制了其利用柞蚕卵进行大量繁育。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柞蚕卵为寄主混合繁育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方法,可为推动我国利用柞蚕卵繁蜂技术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在23~29℃、60~90%RH以及光照周期为12-16L:12-8D条件下,将小卵(直径小于1.0mm,如米蛾卵、麦蛾卵等)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按4:1比例同时混合接入柞蚕卵24小时;繁蜂过程中,将接入赤眼蜂的总数量和柞蚕卵的数量比例控制为5:1。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在于:柞蚕是我国人工大量繁育赤眼蜂的优良替代繁殖寄主。但柞蚕卵目前主要用于松毛虫赤眼蜂繁育和螟黄赤眼蜂(少数品系),极大限制了其它优势赤眼蜂种类的生产和推广应用。本发明利用玉米螟赤眼蜂可以寄生柞蚕卵但不能破壳出蜂,而松毛虫赤眼蜂能正常寄生且顺利出蜂的特性,按一定蜂卵比同时接入二种赤眼蜂寄生柞蚕卵并完成发育,玉米螟赤眼蜂可以借助松毛虫赤眼蜂的出蜂孔顺利羽化出蜂,进而实现利用柞蚕卵同时大量繁育二种赤眼蜂的目的。本发明为尝试开发基于柞蚕卵的“一卵多蜂”系列产品提供新的思路,有利于开创基于柞蚕卵为中间寄主的赤眼蜂繁育与利用新模式,极大推动除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以外优势赤眼蜂种类在农业生产上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方案和病例应用,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实施例1

利用柞蚕卵同时繁育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蜂种

米蛾卵繁育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

1.2供试寄主

人工剖腹柞蚕雌蛾获得的新鲜柞蚕卵

1.3试验地点

吉林农业大学生物防治研究所

1.4试验处理

取1头玉米螟赤眼蜂雌蜂和1头松毛虫赤眼蜂雌蜂同时接入含有1粒柞蚕卵的玻璃试管,将其放入在以下条件的气候箱内:(1)23℃、70%RH以及光照周期为14L:10D;(2)26℃、70%RH以及光照周期为14L:10D;(3)29℃、60%RH以及光照周期为14L:10D。24小时后去蜂,然后将各温度接蜂处理的柞蚕卵转入26℃、90%RH以及光照周期为14L:10D的气候室。8天后,每日检查各种赤眼蜂的羽化蜂数,直至蜂全部羽化,最后记录羽化总蜂数、羽化玉米螟赤眼蜂数以及残留玉米螟赤眼蜂数。每个处理重复20次。

试验结果

玉米螟赤眼蜂与松毛虫赤眼蜂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接入柞蚕卵,结果如表1所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赤眼蜂羽化总数、玉米螟赤眼蜂羽化数及残留蜂数上均存在明显差异。26℃下,1头玉米螟赤眼蜂和1头松毛虫赤眼蜂同时接入1粒柞蚕卵,寄生24小时羽化出的玉米螟赤眼蜂明显多于23和29℃。由此可知,26℃是适合二种赤眼蜂同时接蜂的温度条件。

表1不同接蜂温度处理赤眼蜂羽化总数、玉米螟赤眼蜂羽化数以及残留蜂数比较

实施例2

利用柞蚕卵同时繁育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蜂种

米蛾卵繁育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

1.2供试寄主

人工剖腹柞蚕雌蛾获得的新鲜柞蚕卵

1.3试验地点

吉林农业大学生物防治研究所

1.4试验处理

在26℃、70%RH以及光照周期为14L:10D的气候箱内,将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按以下处理接入柞蚕卵(1)25头玉米螟赤眼蜂雌蜂和5头松毛虫赤眼蜂雌蜂同时接入含有5粒柞蚕卵的玻璃试管,12小时后去蜂;(2)25头玉米螟赤眼蜂雌蜂和5头松毛虫赤眼蜂雌蜂同时接入含有5粒柞蚕卵的玻璃试管,24小时后去蜂;(3)25头玉米螟赤眼蜂雌蜂接入含有5粒柞蚕卵的玻璃试管,12小时后,再接入5头松毛虫赤眼蜂雌蜂,12小时后去除2种寄生蜂。8天后,每日检查各种赤眼蜂的羽化蜂数,直至蜂全部羽化,最后记录羽化总蜂数、羽化玉米螟赤眼蜂数以及残留玉米螟赤眼蜂数。每个处理重复10次。

试验结果

玉米螟赤眼蜂与松毛虫赤眼蜂在柞蚕卵上不同接蜂处理后的结果如下表所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接蜂方法在赤眼蜂羽化总数、玉米螟赤眼蜂羽化数及残留蜂数上均存在明显差异。玉米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同时接入柞蚕卵寄生24小时的效果最好。25头玉米螟赤眼蜂和5头松毛虫赤眼蜂同时接入5粒柞蚕卵,寄生24小时,最终可以成功繁育58头玉米螟赤眼蜂。

表2不同接蜂处理后赤眼蜂羽化总数、玉米螟赤眼蜂羽化数以及残留蜂数比较

实施例3

利用柞蚕卵同时繁育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蜂种

米蛾卵繁育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

1.2供试寄主

人工剖腹柞蚕雌蛾获得的新鲜柞蚕卵

1.3试验地点

吉林农业大学生物防治研究所

1.4试验处理

在26℃、70%RH以及光照周期为14L:10D的气候箱内,将米蛾卵繁育的玉米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按以下处理接入柞蚕卵(1)20头玉米螟赤眼蜂雌蜂和5头松毛虫赤眼蜂雌蜂同时接入含有5粒柞蚕卵的玻璃试管,24小时后去蜂;(2)25头玉米螟赤眼蜂雌蜂和5头松毛虫赤眼蜂雌蜂同时接入含有5粒柞蚕卵的玻璃试管,24小时后去蜂。8天后,每日检查各种赤眼蜂的羽化蜂数,直至蜂全部羽化,最后记录羽化总蜂数、羽化玉米螟赤眼蜂数以及残留玉米螟赤眼蜂数。每个处理重复10次。

试验结果

玉米螟赤眼蜂与松毛虫赤眼蜂在柞蚕卵上不同接蜂处理后的结果如表3所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二种接蜂方法在赤眼蜂羽化总数、玉米螟赤眼蜂羽化数及残留蜂数上均不存在明显差异。20头玉米螟赤眼蜂和5头松毛虫赤眼蜂同时接入5粒柞蚕卵,寄生24小时,最终可以成功繁育74头玉米螟赤眼蜂。

表3不同接蜂处理后赤眼蜂羽化总数、玉米螟赤眼蜂羽化数以及残留蜂数比较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