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基于工作环境实时信息大数据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方法

基于工作环境实时信息大数据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方法

摘要

一种基于工作环境实时信息大数据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对实验室条件下空气中危害因素浓度和有关环境参数的数值进行实时监测;拟合出空气中危害因素浓度与有关环境参数的曲线关系;根据拟合曲线,实际工作环境下测得的危害因素浓度与有关环境参数信息以及工作量,计算出该工作环境下工作人员对于危害因素的瞬时接触量;根据瞬时接触量,推算出该工作环境下工作人员对于危害因素在特定时长内的累积接触量;根据累积接触量和接触时间计算出暴露水平,进而根据暴露级别和职业接触限值计算出暴露级别;以及根据暴露级别和危害因素本身的危害级别,计算出风险级别。本发明能够提供有效的评估值。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598924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6-10-0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

    申请/专利号CN201610188682.2

  • 发明设计人 左弘;何家禧;李天正;丘海丽;

    申请日2016-03-29

  • 分类号G06F19/00;

  • 代理机构深圳市睿智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陈鸿荫

  • 地址 518001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布心路2019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0:38:3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9-25

    授权

    授权

  • 2016-11-0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6F19/00 申请日:20160329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6-10-0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职业病危害进行风险评估的方法,特别是对工作环境下化学品挥发量危害进行风险评估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工作场所化学品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价主要采用新加坡的半定量方法,包括:系统地对化学品危害进行识别、评价暴露或暴露的可能性,判定风险水平及基于风险水平所应采取的优先措施等。风险水平的获得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而来:

其中,HR:危害级别(1~5级);ER:暴露级别(1~5级);风险级别限制在1~5范围内,当风险级别不为整数时,应进行四舍五入,取整数值。具体而言,暴露级别的确定方法如下:

①、暴露水平(E)的计算公式

其中,F:每周暴露频率(如每天一次,每周就是5次,F=5);D:平均每次暴露时间(h);M:监测浓度(每周每个工作班的平均浓度);W:每周平均工作时间(40h)。

②、暴露级别的计算

ER=E/PEL

其中,ER:暴露级别;E:暴露水平;PEL:职业接触限值。

暴露评价是化学品风险评价的关键,但以上暴露水平的计算方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只能获得接触者的平均暴露水平;2、忽略了工作环境其它条件,例如:温度、湿度、光强及风力等有关环境因素的影响;3、未充分考虑实际运用中工作量的变化;4、由于监测浓度使用的是每个工作班的平均浓度,未考虑短时间大量接触的危害风险。

一方面,由于劳动者化学毒物接触情况与工业企业实际的生产工艺、生产方式、产量、接触时间、作业人员乃至有关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同时,由于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的实时检测需要昂贵的高灵敏度传感设备,在实际运用中监测浓度通常来源于一次或数次的定期检测资料,其真实性和代表性均欠佳,故现有的这种方法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接触者真实的暴露水平,用这种方法进行的风险评价只能算是一种半定量的方法。另一方面,由于这种方法未与工作量和其它有关环境因素直接关联起来,所以不能通过此方法建立预警模型。

综上可见,风险评价对于职业病危害防控工作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但由于此项工作需要大量翔实的数据、精确的数学模型和具体改进措施的指导追踪,目前尚无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具体风险评估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出一种基于工作环境实时信息大数据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方法,能够提供有效的评估值。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提供一种基于工作环境实时信息大数据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对实验室条件下空气中危害因素浓度和有关环境参数的数值进行实时监测;

拟合出空气中危害因素浓度与有关环境参数的曲线关系;

根据拟合曲线,实际工作环境下测得的危害因素浓度与有关环境参数信息以及工作量,计算出该工作环境下工作人员对于危害因素的瞬时接触量;

根据瞬时接触量,推算出该工作环境下工作人员对于危害因素在特定时长内的累积接触量;

根据累积接触量和接触时间计算出暴露水平,进而根据暴露级别和职业接触限值计算出暴露级别;以及

根据暴露级别和危害因素本身的危害级别,计算出风险级别。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曲线关系表述为:Df=Df(Te,We,Le,A),其中,Df:空气中危害因素浓度;Te:环境温度;We:环境湿度;Le:光强;A:风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瞬时接触量的计算公式为:Dt=Df(Te,We,Le,A)*L,其中,Dt为瞬时接触量;L为工作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累计接触量为单位班次接触量、周接触量或月接触量,其中,单位班次接触量根据瞬时接触量累积得到,周接触量根据单位班次接触量累积得到,月接触量根据周接触量累积得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暴露水平的计算公式为:E= DM/ T,其中,E:暴露水平;DM:累计接触量;T:接触时间;所述的暴露级别的计算公式为:ER=E/EPL,其中,ER: 暴露级别;E: 暴露水平;PEL:职业接触限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风险级别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HR:化学品的危害级别;ER:暴露级别。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空气中危害因素为正己烷气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实际工作环境下测得的危害因素浓度与有关环境参数信息是采用一职业病危害风险监测系统实现的,其包括:至少一职业病危害风险监测终端;以及与该至少一职业病危害风险监测终端通讯连接的监控中心装置;该职业病危害风险监测终端包括:主控模块;与该主控模块相连的有害气体传感模块,用于获取特定职业条件下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含量信息;与该主控模块相连的环境条件传感模块,用于测试特定职业条件下的环境参数信息;以及与该主控模块相连的数传模块,用于将所述发有害气体含量信息和环境参数信息传送出去。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环境条件传感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单元,用于获取特定职业条件下的温度参数信息;湿度传感单元,用于获取特定职业条件下的湿度参数信息;光传感单元,用于获取特定职业条件下的光参数信息;以及风力传感单元,用于获取特定职业条件下的风力参数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职业病危害风险监测终端还包括:与该主控模块相连的无线定位签到模块,用于与特定劳动者持有的身份认证设备进行通讯,获得特定劳动者出现在特定职业条件下的定位签到信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基于工作环境实时信息大数据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方法,通过巧妙地根据拟合曲线,实际工作环境下测得的危害因素浓度与有关环境参数信息以及工作量,计算出该工作环境下工作人员对于危害因素的瞬时接触量;进而根据瞬时接触量,推算出该工作环境下工作人员对于危害因素在特定时长内的累积接触量,能够提供有效的评估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基于工作环境实时信息大数据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监测系统的框图。

图3是本发明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监测终端的框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200 职业病危害风险监测系统 210 职业病危害风险监测终端 220 监测中心装置 211 主控模块 212 有害气体传感模块 213 环境条件传感模块 214 数传模块 215 无线定位签到模块 2131 温度传感单元 2132 湿度传感单元 2133 光传感单元 2134 风力传感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构造及特点所在,兹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说明如下。

由于化学毒物的挥发性与危害物使用的环境参数,例如:温度、光强、湿度、风力等是密切相关的,本发明方法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实验室测定从而获得对应岗位在不同环境参数下的危害因素的挥发量,形成相应的函数关系:Df=Df(Te,We,Le,A),其中,Df:空气中危害因素浓度;Te:环境温度;We:环境湿度;Le:光强;A:风力。进而结合产量、工作量和作业时间等具体参数,可以拟合出危害因素浓度与有关环境参数的曲线关系。然后,可以计算出瞬时接触量,累积接触量,最后计算出风险级别。举例而言,空气中危害因素为正己烷气体。

参见图1,图1是本发明的基于工作环境实时信息大数据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方法的流程图。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工作环境实时信息大数据的职业病危害风险评估方法,其大致包括以下步骤:

101、对实验室条件下空气中危害因素浓度和有关环境参数的数值进行实时监测。具体而言,通过图2和图3示出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监测系统200,可以对作业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时的环境参数的监控,获得工作场所危害因素浓度以及温度、湿度、光强及风力等相关信息。

102、拟合出空气中危害因素浓度与有关环境参数的曲线关系。具体而言,将上述通过系统200获得的危害因素浓度与有关环境参数信息,结合产量、工作量和作业时间等具体参数,可以拟合出危害因素浓度与有关环境参数的曲线关系。

103、根据拟合曲线,实际工作环境下测得的危害因素浓度与有关环境参数信息以及工作量,计算出该工作环境下工作人员对于危害因素的瞬时接触量。具体而言,瞬时接触量的计算公式为:

Dt=Df(Te,We,Le,A)*L,其中,Dt为瞬时接触量;L为工作量。

104、根据瞬时接触量,推算出该工作环境下工作人员对于危害因素在特定时长内的累积接触量。具体而言,单位班次接触量的计算公式为:

DL=,其中,DL: 每个工作班的接触量; Dt:瞬时接触量; t:接触时间。

周接触量的计算公式为:

DW=,其中,DW: 周接触量; Dt:班接触量; t:接触时间。

月接触量的计算公式为:

DM=,其中,DW: 月接触量; Dt:周接触量; t:接触时间。

依次类推,可以获得工作场所接触人员的真实接触水平。

105、根据累积接触量和接触时间计算出暴露水平,进而根据暴露级别和职业接触限值计算出暴露级别。具体而言,暴露水平的计算公式为:

E= DM/ T,其中,E:暴露水平;DM:累计接触量;T:接触时间。

暴露级别的计算公式为:ER=E/EPL,其中,ER: 暴露级别;E: 暴露水平;PEL:职业接触限值。

106、根据暴露级别和危害因素本身的危害级别,计算出风险级别。风险级别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HR:化学品的危害级别;ER:暴露级别。

本发明的方法,通过对工作场所环境参数和接触人员工作量的实时监控,能够真实有效地获取接触者的实际接触水平,解决了暴露水平的粗化测量,其有益效果至少包括:1、通过实验室手段可以准确获得不同岗位危害因素的浓度关系,在实际环境中不需要高精度的探测设备;2、通过工作量和环境参数确定岗位危害物散发浓度曲线;3、能计算各时间段危害因素的平均浓度,对瞬时高危时刻进行预警;4、能进行危害因素浓度与各种监测指标的关联性分析;5、能进行危害因素浓度变化与工作量变化的关联性分析;6、能建立预警模型,可对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瞬时和长时间的风险预警。总之,该方法可获得针对操作个体的实时职业病风险评估系数,及时、量化地为企业提供职业病防控指导,同时可用于建立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中毒防控的新型模型,为企业提供职业病危害的日常防控工具。

参见图2和图3,图2是本发明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监测系统的框图。图3是本发明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监测终端的框图。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以实现上述评估方法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监测系统200,其包括:至少一职业病危害风险监测终端210;以及与该至少一职业病危害风险监测终端210通讯连接的监控中心装置220。

该职业病危害风险监测终端210包括:主控模块211;与该主控模块211相连的有害气体传感模块212,用于获取特定职业条件下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含量信息,举例而言,该有害气体传感模块212为正己烷气体传感模块,用于获取特定职业条件下空气中的正己烷气体含量信息;与该主控模块211相连的环境条件传感模块213,用于测试特定职业条件下的环境参数信息;与该主控模块211相连的数传模块214,用于将所述有害气体含量信息和环境参数信息传送出去;与该主控模块211相连的无线定位签到模块215,用于与特定劳动者持有的身份认证设备进行通讯,获得特定劳动者出现在特定职业条件下的定位签到信息。

该环境条件传感模块213包括:温度传感单元2131,用于获取特定职业条件下的温度参数信息;湿度传感单元2132,用于获取特定职业条件下的湿度参数信息;光传感单元2133,用于获取特定职业条件下的光参数信息;以及风力传感单元2134,用于获取特定职业条件下的风力参数信息。

该数传模块214是具备公共移动数据传输功能的,举例而言,该数传模块214包括蓝牙收发器,能够使该职业病危害风险监测终端210与该监控中心装置220之间采用公共移动无线数据传输完成。该无线定位签到模块215包括RFID标签阅读器,能够对特定劳动者持有的RFID标签进行阅读,以获得所述的定位签到信息。

通过巧妙地设置包括有主控模块211、有害气体传感模块212、环境条件传感模块213以及数传模块214的职业病危害风险监测终端210,使得可以准确的获得劳动者有效劳动时间内的有害气体量和环境参数;通过设置包括至少一职业病危害风险监测终端210和与其通讯连接的监测中心装置220的系统200,通过将有害气体信息、环境信息和劳动者的劳动时间紧密关联起来,形成具有长时间有效累计的结果,通过接触量、综合环境参数以及工作量形成有效的职业病风险评估值,有助于指导劳动者进行职业病防护。

以上,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意在进一步说明本发明,而非对其进行限定。凡根据上述之文字和附图所公开的内容进行的简单的替换,都在本专利的权利保护范围之列。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