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具有隧道涌水应急处理功能的移动式涌水检测设备

一种具有隧道涌水应急处理功能的移动式涌水检测设备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隧道涌水应急处理功能的移动式涌水检测设备,包括第一连接杆、检测机构和处置机构,检测机构包括导轨、支撑架、驱动组件、第二连接杆、导向轮、连接线、第二电机、绞盘、第二支撑杆和检测组件,处置机构包括转向组件、第四连接杆、第三支撑杆、第一限位块、第四支撑杆、第二限位块、挡板、第五支撑杆、第三电机和第二驱动轮,该具有隧道涌水应急处理功能的移动式涌水检测设备中,通过检测机构可以实时对隧道涌水进行检测,当隧道发生涌水时,涌水检测设备可以第一时间通知人们,将损失降到最低,通过处置机构,可以在检测到隧道涌水现象时,进行紧急处置,降低在发现涌水到维修人员到达现场的时间内,涌水对隧道造成的损失。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767613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8-02-0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深圳市晓控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711024671.1

  • 发明设计人 齐进才;

    申请日2017-10-27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前湾一路1号A栋201室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4:28:5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10-29

    授权

    授权

  • 2019-09-27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E21F17/18 登记生效日:20190910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71027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9-09-20

    著录事项变更 IPC(主分类):E21F17/18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71027

    著录事项变更

  • 2018-03-0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21F17/18 申请日:2017102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8-02-0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监测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隧道涌水应急处理功能的移动式涌水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公路隧道建设施工的过程中,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地质,隧道会经常发生突涌水现象,据统计这已经成为继隧道施工中塌方现象的又一较大地质病害,这样就会给整个隧道工程的实施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怎样有效地解决公路隧道突涌水的灾害处治,已经逐渐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现如今对于隧道突涌水的情况无法进行检测,导致隧道内有涌水现象发生时,人们无法第一时间检测到,导致对隧道涌水现象处理的滞后,从而导致隧道涌水对隧道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不仅如此,人们看到隧道内有涌水现象发生时,无法及时进行紧急处理,导致在维修人员赶到现场的这段时间内,隧道涌水给隧道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隧道涌水应急处理功能的移动式涌水检测设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隧道涌水应急处理功能的移动式涌水检测设备,包括第一连接杆、检测机构和处置机构,所述检测机构设置在第一连接杆的下方,所述处置机构设置在检测机构的下方;

所述检测机构包括导轨、支撑架、两个驱动组件、两个第二连接杆、两个导向轮、两个连接线、第二电机、绞盘、第二支撑杆和两个检测组件,所述导轨设置在第一连接杆的下方,所述支撑架的形状为开口向上的U形,两个驱动组件分别设置在支撑架的两端,两个驱动组件设置在导轨的上方,所述第二电机设置在支撑架的下方中间,所述第二电机与绞盘传动连接,两个第二连接杆分别设置在支撑架的下方两侧,两个导向轮分别铰接在两个第二连接杆上,两个连接线的一端均卷绕在绞盘上,两个连接线的另一端分别绕过两个导向轮设置在第二支撑杆上,两个检测组件分别设置在第二支撑杆的两端;

所述检测组件包括吸水海绵、第三连接杆、第一支撑杆和弹簧,所述第三连接杆设置在第二支撑杆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杆铰接在第三连接杆上,所述吸水海绵设置在第一支撑杆的一端,所述弹簧设置在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

其中,检测机构设置在隧道的顶部,通过第一电机驱动第一驱动轮转动,使第一驱动轮沿着导轨的方向移动,从而驱动支撑架沿着导轨的方向移动,通过第二电机驱动绞盘转动,在绞盘的作用下,连接线拉动第二支撑杆上下移动,从而实现了检测机构的升降,通过吸水海绵在隧道内壁上移动,当吸水海绵移动到隧道内涌水处时,吸水海绵因为吸收了水分,导致吸水海绵的重量增加,在杠杆原理的作用下,弹簧被第一支撑杆压缩,从而使两个触点接触,从而检测到隧道内的涌水处,实现了涌水检测设备对隧道涌水的检测功能;

所述处置机构包括转向组件、第四连接杆、第三支撑杆、第一限位块、第四支撑杆、第二限位块、挡板、第五支撑杆、第三电机和第二驱动轮,所述第四连接杆设置在第二支撑杆的下方,所述转向机构设置在第四连接杆的下方,所述第三支撑杆横向设置在转向机构上,所述第二限位块设置在第三支撑杆的上方一端,所述第四支撑杆设置在第三支撑杆的上方,所述第二限位块套设在第四支撑杆上,所述第一限位块设置在第四支撑杆的下方一端,所述第一限位块套设在第三支撑杆上,所述第五支撑杆设置在第一限位块的下方,所述第三电机设置在第五支撑杆上,所述第三电机与第二驱动轮传动连接,所述挡板设置在第四支撑杆的另一端;

其中通过第四电机驱动第二齿轮转动,由于第一齿轮固定在第四支撑杆上,在第二齿轮的驱动作用下,第三支撑杆绕着与第四连接杆的铰接点转动,从而实现了处置机构的转动功能,使处置机构能够对隧道涌水处进行锁定,通过第三电机驱动第二移动轮,从而通过第五支撑杆驱动第一限位块沿着第三支撑杆左右移动,从而驱动第四支撑杆沿着第三支撑杆左右移动,通过第二限位块对第四支撑杆的固定作用,使第四支撑杆更加稳固,通过第四支撑杆将挡板推动到隧道涌水处,从而对隧道涌水处进行止水,实现了对隧道涌水的紧急处理,使涌水对隧道的危害降到最低。

作为优选,为了使涌水检测设备能够沿着导轨在隧道内移动,从而对隧道内的涌水处进行检测,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一驱动轮,所述第一电机设置在支撑架的一端,所述第一电机与第一驱动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轮设置在导轨的上方。

作为优选,为了使涌水检测设备在检测到涌水之后能够发出报警,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方另一端和第二支撑杆的下方均设有触点,所述触点两两对应。

作为优选,为了使第二驱动轮能够沿着第三支撑杆移动,所述第二驱动轮与第三支撑杆接触设置。

作为优选,为了防止水从挡板的侧面溢出,所述挡板一侧还有橡胶圈。

作为优选,为了将涌出的水进行疏导和收集,所述挡板上还设有出水口

作为优选,为了使涌水检测设备能够锁定隧道涌水处,从而进行紧急处理,所述转向组件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第四电机,所述第三支撑杆铰接在第四连接杆上,所述第一齿轮设置在第三支撑杆的上方,所述第一齿轮套设在第四连接杆上,所述第四电机设置在第三支撑杆的下方,所述第四电机与第二齿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

作为优选,为了防止第三支撑杆从第四连接杆的下方脱落,所述第四连接杆的下方还设有支撑块。

作为优选,为了使涌水检测设备在没有检测到涌水的时候不发出报警,所述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作为优选,为了提高第二电机的驱动能力,所述第二电机为伺服电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具有隧道涌水应急处理功能的移动式涌水检测设备中,通过检测机构可以实时对隧道涌水现象进行检测,当隧道发生涌水的时候,涌水检测设备可以第一时间通知人们,将损失降到最低,不仅如此,通过处置机构,可以在检测到隧道有涌水现象发生时,进行紧急处置,降低在发现涌水到维修人员到达现场的时间内,涌水对隧道造成的损失。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具有隧道涌水应急处理功能的移动式涌水检测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具有隧道涌水应急处理功能的移动式涌水检测设备的检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具有隧道涌水应急处理功能的移动式涌水检测设备的处置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具有隧道涌水应急处理功能的移动式涌水检测设备的转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四电机,2.第一连接杆,3.导轨,4.第一驱动轮,5.支撑架,6.第一电机,7.第二连接杆,8.导向轮,9.连接线,10.吸水海绵,11.第三连接杆,12.第一支撑杆,13.弹簧,14.触点,15.第二支撑杆,16.第二电机,17.绞盘,18.第四连接杆,19.第三支撑杆,20.第一限位块,21.第四支撑杆,22.第二限位块,23.挡板,24.橡胶圈,25.出水口,26.第五支撑杆,27.第三电机,28.第二驱动轮,29.第一齿轮,30.第二齿轮,31.支撑块。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如图1-图4所示,一种具有隧道涌水应急处理功能的移动式涌水检测设备,包括第一连接杆2、检测机构和处置机构,所述检测机构设置在第一连接杆2的下方,所述处置机构设置在检测机构的下方;

所述检测机构包括导轨3、支撑架5、两个驱动组件、两个第二连接杆7、两个导向轮8、两个连接线9、第二电机16、绞盘17、第二支撑杆15和两个检测组件,所述导轨3设置在第一连接杆2的下方,所述支撑架5的形状为开口向上的U形,两个驱动组件分别设置在支撑架5的两端,两个驱动组件设置在导轨3的上方,所述第二电机16设置在支撑架5的下方中间,所述第二电机16与绞盘17传动连接,两个第二连接杆7分别设置在支撑架5的下方两侧,两个导向轮8分别铰接在两个第二连接杆7上,两个连接线9的一端均卷绕在绞盘17上,两个连接线9的另一端分别绕过两个导向轮8设置在第二支撑杆15上,两个检测组件分别设置在第二支撑杆15的两端;

所述检测组件包括吸水海绵10、第三连接杆11、第一支撑杆12和弹簧13,所述第三连接杆11设置在第二支撑杆15的一端,所述第一支撑杆12铰接在第三连接杆11上,所述吸水海绵10设置在第一支撑杆12的一端,所述弹簧13设置在第一支撑杆12和第二支撑杆15之间;

其中,检测机构设置在隧道的顶部,通过第一电机6驱动第一驱动轮4转动,使第一驱动轮4沿着导轨3的方向移动,从而驱动支撑架5沿着导轨3的方向移动,通过第二电机16驱动绞盘17转动,在绞盘17的作用下,连接线9拉动第二支撑杆15上下移动,从而实现了检测机构的升降,通过吸水海绵10在隧道内壁上移动,当吸水海绵10移动到隧道内涌水处时,吸水海绵10因为吸收了水分,导致吸水海绵10的重量增加,在杠杆原理的作用下,弹簧13被第一支撑杆12压缩,从而使两个触点14接触,从而检测到隧道内的涌水处,实现了涌水检测设备对隧道涌水的检测功能;

所述处置机构包括转向组件、第四连接杆18、第三支撑杆19、第一限位块20、第四支撑杆21、第二限位块22、挡板23、第五支撑杆26、第三电机27和第二驱动轮28,所述第四连接杆18设置在第二支撑杆15的下方,所述转向机构设置在第四连接杆18的下方,所述第三支撑杆19横向设置在转向机构上,所述第二限位块22设置在第三支撑杆19的上方一端,所述第四支撑杆21设置在第三支撑杆19的上方,所述第二限位块22套设在第四支撑杆21上,所述第一限位块20设置在第四支撑杆21的下方一端,所述第一限位块20套设在第三支撑杆19上,所述第五支撑杆26设置在第一限位块20的下方,所述第三电机27设置在第五支撑杆26上,所述第三电机27与第二驱动轮28传动连接,所述挡板23设置在第四支撑杆21的另一端;

其中通过第四电机1驱动第二齿轮30转动,由于第一齿轮29固定在第四支撑杆18上,在第二齿轮20的驱动作用下,第三支撑杆19绕着与第四连接杆18的铰接点转动,从而实现了处置机构的转动功能,使处置机构能够对隧道涌水处进行锁定,通过第三电机27驱动第二移动轮28,从而通过第五支撑杆26驱动第一限位块20沿着第三支撑杆19左右移动,从而驱动第四支撑杆21沿着第三支撑杆19左右移动,通过第二限位块22对第四支撑杆21的固定作用,使第四支撑杆21更加稳固,通过第四支撑杆21将挡板23推动到隧道涌水处,从而对隧道涌水处进行止水,实现了对隧道涌水的紧急处理,使涌水对隧道的危害降到最低。

作为优选,为了使涌水检测设备能够沿着导轨3在隧道内移动,从而对隧道内的涌水处进行检测,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电机6和第一驱动轮4,所述第一电机6设置在支撑架5的一端,所述第一电机6与第一驱动轮4传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轮4设置在导轨3的上方。

作为优选,为了使涌水检测设备在检测到涌水之后能够发出报警,所述第一支撑杆12的上方另一端和第二支撑杆15的下方均设有触点14,所述触点14两两对应。

作为优选,为了使第二驱动轮28能够沿着第三支撑杆19移动,所述第二驱动轮28与第三支撑杆19接触设置。

作为优选,为了防止水从挡板23的侧面溢出,所述挡板23一侧还有橡胶圈24。

作为优选,为了将涌出的水进行疏导和收集,所述挡板23上还设有出水口25

作为优选,为了使涌水检测设备能够锁定隧道涌水处,从而进行紧急处理,所述转向组件包括第一齿轮29、第二齿轮30和第四电机1,所述第三支撑杆19铰接在第四连接杆18上,所述第一齿轮29设置在第三支撑杆19的上方,所述第一齿轮29套设在第四连接杆18上,所述第四电机1设置在第三支撑杆19的下方,所述第四电机1与第二齿轮30传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29与第二齿轮30啮合。

作为优选,为了防止第三支撑杆19从第四连接杆18的下方脱落,所述第四连接杆18的下方还设有支撑块31。

作为优选,为了使涌水检测设备在没有检测到涌水的时候不发出报警,所述弹簧13处于压缩状态。

作为优选,为了提高第二电机16的驱动能力,所述第二电机16为伺服电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具有隧道涌水应急处理功能的移动式涌水检测设备中,通过检测机构可以实时对隧道涌水现象进行检测,当隧道发生涌水的时候,涌水检测设备可以第一时间通知人们,将损失降到最低,不仅如此,通过处置机构,可以在检测到隧道有涌水现象发生时,进行紧急处置,降低在发现涌水到维修人员到达现场的时间内,涌水对隧道造成的损失。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