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其包括:透氧性低于2.0×10‑5m3/m2·d·Pa、透湿性低于2.0×10‑4kg(s·m2)的薄膜基材;设置在薄膜基材下表面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其中,溶剂的残留量为5mg/m2至RL值,丙烯酸总迁移量为6mg/kg至RL值;设置在丙烯酸压敏粘合剂的下表面的硅油底纸/膜。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用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制成的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和所述食品接触材料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本发明所述的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透氧性、透湿性、溶剂残留量、丙烯酸总迁移量、异氰酸酯残留量均符合食品接触及食品接触包装的需要。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769915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8-02-1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广州市金万正印刷材料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710965316.8

  • 发明设计人 李书锋;李书芒;周秋妹;

    申请日2017-10-17

  • 分类号C09J7/38(20180101);C09J7/24(20180101);C09J7/25(20180101);C09J133/08(20060101);C08F220/18(20060101);C08F220/06(20060101);C08F220/14(20060101);G09F3/02(20060101);

  • 代理机构44421 广州市合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林玲

  • 地址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安乐路16号101厂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4:33:06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7-06

    授权

    授权

  • 2018-03-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C09J7/38 申请日:201710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8-02-1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标签材料及标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作为信息裁体的压敏胶标签,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其基本功能是承载着被贴商品及其制造者的信息,点缀和美化被贴商品。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商品及其包装形式的日益多种多样,作为信息裁体标签的更高功能性要求也日益多样。因此,功能性标签的开发和应用也随之多样化,出现了许多功能化标签,例如耐高温标签、经受冷冻标签、可打印标签、耐有机溶剂擦拭标签、流水作业过程标签、导气网纹标签等等。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数据,全球每年有多达13亿吨粮食被浪费,部分原因在于新鲜的食品在运输、储存、货架展示过程中以及消费者启封后没有及时食用造成的食品变质;此外,即便仍可食用,还有大量食品因为包装物的缺失造成食品的保质期缩短而被当垃圾扔掉;还有因食品包装物没有设立阻隔性能而造成氧气、潮湿侵入使食品香味、营养流失,甚至变质。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六年前联合全球领先企业、组织和研究机构,发起了SAVEFOOD(节约粮食)倡议。其共同目标是:在整个价值创造链中寻找避免食品损失和浪费的解决方案。为此,必须创造出合适的基础设施、审视并调整食品包装方式、标准和规范,并对食品包装物本身进行研究。

现有技术的压敏标签是由多种丙烯酸酯构成的压敏粘合剂,其聚合是以水或者有机溶剂为介质。以水为介质的压敏粘合剂称之为水性压敏粘合剂,因其溶于水、醇和油类(如橄榄油),用于食品接触将造成大量的丙烯酸酯迁移于食品中;以有机溶剂为介质的压敏粘合剂称之为溶剂型压敏粘合剂,当作介质的溶剂通常以丙酮、异丙醇、乙酸乙酯、丁酮、甲苯、二甲苯等,其因为有害物质存在于制品中或法规的禁用而不能用于食品接触性包装。依据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条例FDA21,175.105标准规范和GB/968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要求,创造和开发食品接触再密封压敏胶标签材料是当今包装材料领域的当务之急。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其透氧性、透湿性、溶剂残留量、丙烯酸总迁移量、异氰酸酯残留量符合食品包装材料的要求,满足食品包装的需要。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的制备方法,通过该方法获得一种安全性能,满足使用要求的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该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经1-160次反复粘贴在被贴物上不残留胶粘剂。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在食品接触和食品包装中的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其包括:

透氧率低于2.0×10-5m3/m2·d·Pa、透湿性低于2.0×10-4kg(s·m2)的薄膜基材;

设置在所述薄膜基材下表面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丙烯酸压敏粘合剂中,溶剂残留量为5mg/m2至RL值,丙烯酸总迁移量为6mg/kg至RL值;

设置在所述丙烯酸压敏粘合剂的下表面的硅油底纸/膜。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本发明所述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是包括作为第一液的丙烯酸类单体和作为第二液的异氰酸酯交联剂形成的食品接触再密封溶剂型丙烯酸二液交联压敏粘合剂丙烯酸压敏粘合剂,其以重量份计分别为:

丙烯酸类单体20份-60份;

异氰酸酯类交联剂1份-0.5份;

引发剂0.2-0.5份;

溶剂40份-80份。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本发明所述的薄膜基材为聚烯烃类、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氯乙烯、尼龙、EVOH等,包含聚丙烯、聚乙烯、聚酯、合成PP、合成BCA中的一种材质的薄膜或两种以上材质共混共挤薄膜;或者为在聚烯烃类、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氯乙烯、尼龙、EVOH等,包含聚丙烯、聚乙烯、聚酯、合成PP、合成BCA中的一种材质的薄膜或两种以上材质共混共挤薄膜上经蒸镀铝或者涂覆PVDC形成的薄膜基材。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本发明所述的丙烯酸类单体为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异辛酯、丙烯酸丙酯、丙烯酸乙酯中的三种或三种以上共聚合物。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本发明所述的异氰酸酯类交联剂为甲苯-2,6-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甲苯-2,4-二异氰酸酯,萘-1,5-二异氰酸酯、苯基异氰酸酯、环己基异氰酸酯、六亚基异氰酸酯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本发明所述的溶剂为丙酮、异丙醇、乙酸乙酯或丁酮。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本发明所述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中,异氰酸酯残留量在0.01mg/kg至N'D值之间。

一种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

制备丙烯酸压敏粘合剂步骤;

红外线辐射干燥步骤:将上述涂布粘合剂后的硅油底纸/膜转入到远红外辐射区域,采用远红外对丙烯酸二液交联压敏粘合剂进行辐射穿透,然后进入烘道,所述烘道中设置有温度逐级递增的烘烤区域,经过烘烤区域进行热风干燥;

粘合剂与薄膜基材复合的步骤:将上述经过远红外线辐射干燥固化后的丙烯酸二液交联压敏粘合剂经过复合转移到透氧性低于2.0×10-5m3/m2·d·Pa、透湿性低于2.0×10-4kg(s·m2)的薄膜基材上。

一种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备丙烯酸压敏粘合剂步骤;

涂布粘合剂的步骤:将上述丙烯酸二液交联压敏粘合剂涂布在预备的硅油底纸/膜上表面;红外线辐射穿透步骤:将上述涂布粘合剂后的硅油底纸/膜转入到远红外辐射区域,采用远红外对丙烯酸二液交联压敏粘合剂进行辐射穿透,然后进入烘道,所述烘道中设置有温度逐级递增的烘烤区域,经过烘烤区域进行热风干燥;

面材处理步骤:对薄膜基材进行电晕处理,使薄膜基材的下表面的黏基力大于44mN/m;

粘合剂与薄膜基材复合的步骤:将上述经过远红外线辐射干燥固化后的丙烯酸二液交联压敏粘合剂再经过复合转移到透氧性低于2.0×10-5m3/m2·d·Pa、透湿性低于2.0×10-4kg(s·m2)的薄膜基材上。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本发明所述的制备丙烯酸压敏粘合剂步骤中,制备丙烯酸压敏粘合剂的原料按照重量份分计别为丙烯酸类单体20份-60份、引发剂0.2-0.5份、溶剂40份-80份、异氰酸酯类交联剂1份-0.5份;具体步骤为:先将配比中的丙烯酸酯类单体和一半重量的溶剂混合均匀后加入反应釜中,然后将引发剂溶于剩下的一半溶剂中,溶解后的引发剂滴加到反应釜中反应,得到第一液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再将第一液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和第二液的异氰酸酯类交联剂共混高速搅拌,得到食品接触再密封溶剂型丙烯酸二液交联压敏粘合剂。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本发明所述的制备方法中,所述远红外辐射穿透步骤中,远红外辐射有效波长为6-200μm。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本发明所述的制备方法中,在粘合剂与薄膜基材复合的步骤前对薄膜基材进行电晕处理,使薄膜基材的下表面的黏基力大于44mN/m,将硅油底纸/膜上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层投锚于薄膜基材下表面,再经50℃-60℃的热固化96h-120h。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本发明所述的制备方法中,所述的烘烤区域包括15个控温区,每个控温区长度为2米,烘烤温度从第一个控温区的80℃逐级递增至第十一个控温区为160℃,然后逐级降低温度,涂布有丙烯酸二液交联压敏粘合剂的硅油底纸/膜以30-80米/min的速度经过烘烤区域;所述烘烤区域的15个控温区上对应设置有若干个排风口,排风口的风速5m/s逐级递增至30m/s。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本发明所述的制备方法中,所述制备丙烯酸压敏粘合剂步骤中,反应釜反应温度为75-82℃,反应时间为6-10小时,反应结束后降温至40-45℃并在该温度下保温1-2小时。

一种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采用本发明所述的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经过模切和/或印刷产品信息图案后形成的标签。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本发明所述的标签可直接接触食品,因此成为食品接触标签。

一种本发明所述的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为零毒性。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所述的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其透氧性、透湿性、溶剂残留量、丙烯酸总迁移量、异氰酸酯残留量符合GB968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2.在本发明所述的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经过毒性试验验证显示零毒性;

3.本发明所述的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及标签即使长期暴露在室外,直接受阳光照射,也不会发生标签褪色或老化现象,安全环保,为食品接触的包装安全保驾护航。

4.本发明所述的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的胶粘层为溶剂型压敏胶粘剂,其作为丙烯酸类单体为主要成分的胶粘层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食品模拟物(如3%的乙酸、10%乙醇、20%乙醇、50%的乙醇、橄榄油)中,避免了因胶粘剂溶解而迁移到所接触的食品上面,解决了水性压敏胶因易溶于水而迁移到所接触的食品上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丙烯酸类单体迁移量检测过程中丙烯酸类单体的标准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所述的“RL值”是指在检测过程中遇到低含量或未检出的结果报告,特别是对未检出和低含量的判定,以(RL,report;RoL,limit ot report)表征。本发明中溶剂残留量、丙烯酸总迁移量、异氰酸酯残留量均按照GB9685-2016的要求和相关方法进行检测。

本发明所述的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其包括:

透氧率低于2.0×10-5m3/m2·d·Pa、透湿性低于2.0×10-4kg(s·m2)的薄膜基材;

设置在所述薄膜基材下表面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

设置在所述丙烯酸压敏粘合剂的下表面的硅油底纸/膜。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本发明所述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是包括作为第一液的丙烯酸类聚合物和作为第二液的异氰酸酯交联剂形成的食品接触再密封溶剂型丙烯酸二液交联压敏粘合剂丙烯酸压敏粘合剂,其以重量份计分别为:

丙烯酸类单体 20份-60份;

异氰酸酯类交联剂 1份-0.5份;

引发剂 0.2-0.5份;

溶剂 40份-80份。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本发明所述的薄膜基材为聚烯烃类、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氯乙烯、尼龙、EVOH等,包含聚丙烯、聚乙烯、聚酯、合成PP、合成BCA中的一种材质的薄膜或两种以上材质共混共挤薄膜;或者在聚烯烃类、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氯乙烯、尼龙、EVOH等,包含聚丙烯、聚乙烯、聚酯、合成PP、合成BCA中的一种材质的薄膜或两种以上材质共混共挤薄膜上经蒸镀铝或者涂覆PVDC形成的薄膜基材。本发明中为了达到最有效的效果,所述薄膜基材为聚烯烃类、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氯乙烯、尼龙、EVOH等,包含聚丙烯、聚乙烯、聚酯、合成PP、合成BCA中的一种材质的薄膜上涂覆PVDC形成的基材薄膜。本发明所述的PVDC是高分子化合物聚偏二氯乙烯的简称,PVDC分子间凝集力强,结晶度高;PVDC分子中的氯原子有疏水性,不会形成氢键,氧分子和水分子很难在PVDC分子中移动,从而使其具有优良的阻氧性和阻湿性,且其阻氧性不受周围环境湿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在任何温度和湿度条件下,PVDC兼具卓越的阻隔水汽、氧气、气味和香味的能力;由于PVDC均聚体热稳定性差,成型加工性能差,不能应用于常规的塑料成型加工方法加工成型,所以,在本发明中通过将PVDC用常规的涂布工艺涂覆于聚烯烃类、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包含聚丙烯、聚乙烯、聚酯、聚氯乙烯、PP合成、BCA合成及其共混共挤薄膜的任意一种薄膜上形成高度结晶的PVDC薄膜基材。并且在本发明的研究中发现PVDC涂覆于薄膜基材上,以双向拉伸的聚丙烯薄膜为例,涂覆后其透氧率降低1000倍,透水率降低3倍;涂覆可以单层或多层,一般单层涂覆为2μm即可获得良好阻隔性和阻湿性,正是由于其良好阻隔性能够延缓包装的内容物发生氧化变质现象,避免包装的内容物的香味、水和醇的散失的同时可以阻隔外部异味的侵入;而由于PVDC的阻湿性能够防止包装内容物,特别是高湿含量、高醇含量、液体香味因失水变干,防止定量制品发生自然损耗(失重)。此外,对于包装内容物为干燥产品,如饼干、肉干等,PVDC的阻湿性能够阻止外部湿气侵入。由于本发明所述的PVDC的阻气性能不因环境湿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使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也不引起内容物的变质和变量。

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薄膜基材经过蒸镀铝,以提高所述薄膜基材的阻隔性能。真空镀铝薄膜作为阻隔性包装材料,是在高真空设备中,铝经高温汽化,然后汽化的铝骤冷,沉积、堆积涂覆到塑料薄膜的表面上,在塑料薄膜上形成一个镀铝层而得到的薄膜。阻隔性镀铝薄膜,则是利用镀铝层对氧气、水蒸气、低分子香料成分的阻隔性能,从而达到所述的透氧性低于2.0×10-5m3/m2·d·Pa、透湿性低于2.0×10-4kg(s·m2)的薄膜基材。

在具体的方案中,本发明所述的丙烯酸类单体为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异辛酯、丙烯酸丙酯、丙烯酸乙酯中的的三种或三种以上共聚合物。所述的异氰酸酯类交联剂为甲苯-2,6-二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甲苯-2,4-二异氰酸酯,萘-1,5-二异氰酸酯、苯基异氰酸酯、环己基异氰酸酯、六亚基异氰酸酯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聚合物。在本发明中丙烯酸类单体作为丙烯酸压敏粘合剂的主要成分,而异氰酸酯类作为交联剂。其作用是与主体胶粘剂交联,使固化后的物质达到一种理想状态,交联剂又名固化剂、硬化剂、熟化剂或变型剂,是一类增进或控制固化反应的物质或混合物。交联是经过缩合、闭环、加成或催化等化学反应,使热固性树脂发生不可逆的变化过程,固化是通过添加固化(交联)剂来完成的。交联剂是必不可少的添加物,交联剂对胶粘层的力学性能、耐热性、耐水性、耐腐蚀性等都有很大影响。在现有技术中,添加于丙烯酸粘合剂中的异氰酸酯交联剂,时常超标残留于制品中,而异氰酸酯的残留具有明显的刺激和致敏作用,如人体反复接触,能引起过敏性哮喘,呼吸功能可受到影响。因此,是欧盟和中国食品安全法规中严格限量的物质,作为本发明使用的异氰酸酯交联剂,通过本发明所述的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的制备方法,异氰酸酯残留量在0.01mg/kg至N'D值之间,在本发明的多数实施例中,异氰酸酯在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中残留为ND。本发明所述异氰酸酯残留量符合GB/968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用添加剂中,异氰酸酯残留量≤0.1mg/kg的使用标准和要求。

本发明所述的薄膜基材的下表面的黏基力大于44mN/m,“黏基力(keying)”具体是指胶粘剂与基材或胶粘剂与底涂剂及底涂剂与基材之间的黏合力。本发明所述的黏基力,是指由所述的作为第一液的丙烯酸类聚合物和作为第二液的异氰酸酯交联剂形成的食品接触再密封溶剂型丙烯酸二液交联压敏粘合剂,基材或胶粘剂与底涂剂及底涂剂与基材之间的黏合强度。基材或者涂覆于基材下表面的底涂剂的表面自由能大小和所述的压敏胶粘剂的内聚强度,是决定黏基力大小的重要条件。在现有技术中,对己形成为压敏胶标签,其黏基力大小无法用测试来表征。在本发明研究中发现,压敏胶制品的黏基力需要用基材(和/或底涂剂)的表面张力mN/m(dyne)来表征。本发明所述的黏基力大于44mN/m,目的在于使所述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经1-160次反复撕贴的情况下,在被贴物上不残留胶粘剂。在本发明的研究和试验过程中,将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粘贴于表面张力大于44mN/m,即46mN/m或者48mN/m或者50mN/m的试验板上,然后经过66℃、相对湿度80%的高温高湿48-96h的老化试验,并且以5-50/s的速率和120°左右的角度把标签从试验板上剥离,以此来试验和确认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的胶粘剂不残留于被贴物上,并且通过高温高湿和48-96h的试验来预判该密封标签粘贴于所述包装袋和包装容器的一年和二年的时期内是否残留胶粘剂于被贴物上(详细参考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01610692962.7的《压敏胶黏制品残胶等级试验方法》,并以引用并入本申请)。由此可见,本发明所述的黏基力大于44mN/m对于所述的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粘贴于所述包装袋和包装容器或者直接粘贴于食品上,经1-160次的开启、密闭,再开启、再密闭的密封应用是有益的,从而实现所述丙烯酸总迁移量符合国家食品安全GB9685-2016标准的要求。

在具体的方案中,本发明所述的溶剂为丙酮、异丙醇、乙酸乙酯、丁酮。

进一步的,本发明所述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溶剂捕捉剂。具体的所述溶剂捕捉剂选自环氧丙烷、环氧丁烷、二酚基丙烷环氧树脂、四酚基环氧树脂、二氧化乙烯基环乙烯环氧树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混合。所述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庚腈中的一种或两种混合。在涂布固化过程中,溶剂捕捉剂对残留的溶剂进行捕捉,大幅度的降低了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中的溶剂残留量。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本发明所述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中,所述溶剂残留量在5mg/m2至RL值之间,所述丙烯酸迁移量在6mg/kg至RL值之间,所述异氰酸酯残留量在0.01mg/kg至ND值之间。

一种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

制备丙烯酸压敏粘合剂步骤;

红外线辐射干燥步骤:将上述涂布粘合剂后的硅油底纸/膜转入到远红外辐射区域,采用远红外对丙烯酸二液交联压敏粘合剂进行辐射穿透,然后进入烘道,所述烘道中设置有温度逐级递增的烘烤区域,经过烘烤区域进行热风干燥;

粘合剂与薄膜基材复合的步骤:将上述经过远红外线辐射干燥固化后的丙烯酸二液交联压敏粘合剂经过复合转移到透氧性低于2.0×10-5m3/m2·d·Pa、透湿性低于2.0×10-4kg(s·m2)的薄膜基材上。

一种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备丙烯酸压敏粘合剂步骤;

涂布粘合剂的步骤:将上述丙烯酸二液交联压敏粘合剂涂布在预备的硅油底纸/膜上表面;红外线辐射穿透步骤:将上述涂布粘合剂后的硅油底纸/膜转入到远红外辐射区域,采用远红外对丙烯酸二液交联压敏粘合剂进行辐射穿透,然后进入烘道,所述烘道中设置有温度逐级递增的烘烤区域,经过烘烤区域进行热风干燥;

面材处理步骤:对薄膜基材进行电晕处理,使薄膜基材的下表面的黏基力大于44mN/m;

粘合剂与薄膜基材复合的步骤:将上述经过远红外线辐射干燥固化后的丙烯酸二液交联压敏粘合剂再经过复合转移到透氧性低于2.0×10-5m3/m2·d·Pa、透湿性低于2.0·×10-4kg(s·m2)的薄膜基材上。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本发明所述的制备丙烯酸压敏粘合剂步骤中,制备丙烯酸压敏粘合剂的原料按照重量份计分别为丙烯酸类单体20份-60份、引发剂0.2-0.5份、溶剂40份-80份、异氰酸酯类交联剂1份-0.5份;具体步骤为:先将配比中的丙烯酸酯类单体和一半重量的溶剂混合均匀后加入反应釜中,然后将引发剂溶于剩下的一半溶剂中,溶解后的引发剂滴加到反应釜中反应,得到第一液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再将第一液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和第二液的异氰酸酯类交联剂共混高速搅拌,得到食品接触再密封溶剂型丙烯酸二液交联压敏粘合剂。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本发明所述的制备方法中,所述红外线辐射穿透步骤中,远红外辐射有效波长为6-200μm。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本发明所述的制备方法中,在粘合剂与薄膜基材复合的步骤前对薄膜基材进行电晕处理,使薄膜基材的下表面的黏基力大于44mN/m,再经50℃-60℃的热固化96h-120h,将硅油底纸/膜上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层投锚于薄膜基材下表面。通过电晕处理后再将丙烯酸压敏粘合剂层投锚于薄膜基材下表面,能够使丙烯酸类单体与异氰酸酯交联剂进一步缩合交联,使得异氰酸酯交联剂残留量实现ND值。

红外线是波长为0.72~1000μm的电磁波,通常将波长在5.6μm以上的称远红外线,波长在5.6μm以下的称近红外线。红外线干燥是利用辐射传热干燥的一种方法。红外线辐射器所产生的电磁波,以光的速度直线传播到达被干燥的物料,当红外线的发射频率和被干燥物料中分子运动的固有频率(也即红外线的发射波长和被干燥物料的吸收波长)相匹配时内部发生激烈摩擦产生热而达到辐射穿透的目的。在本发明的远红外线干燥中,由于被干燥的粘合剂层中表面溶剂介质不断蒸发吸热,使粘合剂层表面温度降低,形成粘合剂层内部温度比表面温度高,这样使粘合剂层的热扩散方向由内往外。同时,由于粘合剂层内部存在水分梯度而引起水分移动,总是由水分较多的内部向水分含量较小的外部进行湿扩散。所以,粘合剂层内部水分的湿扩散与热扩散方向是一致的,从而也就加速了溶剂介质内扩散的过程,也即加速了辐射、穿透、干燥的进程。本发明采用远红外线辐射穿透,实现了丙烯酸压敏粘合剂层由里而外的全穿透,由于湿物料及溶剂介质等在远红外区有很宽的吸收带,对此区域频率的远红外线有很强的吸收作用,加速了辐射、穿透、干燥的进程。由于受辐射穿透粘合剂层的深度(透热深度)约等于波长,而远红外线比近红外线波长,也就是说用远红外线干燥比近红外线干燥彻底、深层,效果好。特别是由于远红外线的发射频率与塑料、高分子、溶剂等物质的分子固有频率相匹配,引起这些物质的分子激烈共振。这样,远红外线即能穿透到这些被加热干燥的粘合剂层内部,并且容易被吸收,所以两者相比,远红外线干燥更好些。因此,优选的方案中,本发明所采用的远红外辐射有效波长为6-200μm,在一个实施例中所采用的远红外辐射有效波长优选为60-150μm,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采用的远红外辐射有效波长优选为80-120,辐射时间为30-15秒。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本发明所述的制备方法中,所述红外线辐射干燥步骤中,所述的烘烤区域包括15个控温区,每个控温区长度为2米,烘烤温度从第一个控温区的80℃逐级递增至第十一个控温区为160℃,然后逐级降低温度,涂布有丙烯酸二液交联压敏粘合剂的硅油底纸/膜以30-80米/min的速度经过烘烤区域;所述烘烤区域的15个控温区上对应设置有若干个排风口,排风口的风速5m/s逐级递增至30m/s。优选的方案中,烘烤温度从第一个控温区的90℃逐级递增至第十一个控温区的150℃,然后逐级降低温度。在本发明中用红外线干燥时,结合烘烤区域的逐级升温和风速变化的热风干燥,热射线穿透压敏粘合剂到达硅油底纸/膜的表面,使硅油底纸/膜表面发热,热量先辐射穿透到丙烯酸压敏粘合剂的底层,然后通过热风传递作用将溶剂介质吸收到丙烯酸压敏粘合剂层的表面,所以这种辐射、穿透、干燥过程是由内向外的,溶剂蒸气逸出自然稳当,内层的溶剂及丙烯酸酯飘逸物均能完全蒸发掉,解决了普通热干燥方法表面先受热,干燥结膜,使压敏粘合剂层下面的溶剂蒸气不易逸出的缺陷。在本发明的多数实施例中,通过本发明所述的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制备方法,所述的溶剂在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中残留量为ND。本发明所述溶剂残留量符合GB/10004-2008国家标准中,溶剂残留量≤5mg/㎡的使用标准和要求。

进一步的,具体的排风口的数量为15个,每个控温区对应一个排风口,每个排风口的风速设置如下:

第一个排风口风速为5m/s;

第二个排风口风速为5m/s;

第三个排风口风速为10m/s;

第四个排风口风速为10m/s;

第五个排风口风速为10m/s;

第六个排风口风速为15m/s;

第八个排风口风速为15m/s;

第九个排风口风速为20m/s;

第十个排风口风速为20m/s;

第十一个排风口风速为25m/s;

第十二个排风口风速为20m/s;

第十三个排风口风速为15m/s;

第十四个排风口风速为10m/s;

第十五个排风口风速为5m/s。

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本发明所述的制备方法中,所述制备丙烯酸压敏粘合剂步骤中,反应釜反应温度为75-82℃,反应时间为6-10小时,反应结束后降温至40-45℃并在该温度下保温1-2小时。

一种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采用本发明所述的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经过模切和/或印刷产品信息图案后形成的标签。

一种食品接触标签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包括直接粘贴于食品上的标签和/或容器本体和/或贴于容器本体上的标签,其特征在于,所述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为零毒性。

以下是本发明所述的实施例,在下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原料、试剂等均可以通过购买方式获得。

实施例1

一种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其包括:

透氧率为1.15×10-5m3/m2·d·Pa、透湿性为1.44×10-4kg(s·m2)的薄膜基材,所述薄膜基材为蒸镀铝的聚乙烯膜;

设置在所述薄膜基材下表面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所述丙烯酸压敏粘合剂是包括作为一液的丙烯酸类单体和作为二液的异氰酸酯交联剂的食品接触再密封溶剂型丙烯酸二液交联压敏粘合剂,以重量份计分别为:

丙烯酸 10份;

丙烯酸丁酯 15份

丙烯酸甲酯 5份

环已基异氰酸酯 1份;

偶氮二异丁腈 0.5份;

丙酮 70份;

设置在所述丙烯酸压敏粘合剂的下表面的硅油底纸/膜;

该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制备方法如下:

制备丙烯酸压敏粘合剂步骤:按照配比先将丙烯酸、丙烯酸丁酯、丙烯酸甲酯和一半重量的溶剂混合均匀后加入反应釜中,然后将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溶于剩下的一半溶剂中,溶解后的偶氮二异丁腈滴加到反应釜中反应,反应釜反应温度为79-82℃,反应时间为8小时,反应结束后降温至40℃并在该温度下保温2小时;得到第一液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再将第一液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和第二液的异氰酸酯类交联剂1份共混高速搅拌,得到食品接触再密封溶剂型丙烯酸二液交联压敏粘合剂;

涂布粘合剂的步骤:将上述丙烯酸压敏粘合剂涂布在预备的硅油底纸/膜上表面;

红外线辐射干燥步骤:将上述涂布粘合剂后的硅油底纸/膜转入到远红外辐射区域中,采用有效波长为60-150μm的远红线外对涂布粘合剂后的硅油底纸/膜上表面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进行辐射穿透,然后进入烘道,所述烘道中设置有温度逐级递增的烘烤区域,所述烘烤区域包括15个控温区,每个控温区长度为2米,烘烤温度从第一个控温区的90℃逐级递增至第十一个控温区的150℃,然后逐步降温至第十五个温控区的60℃,所述烘烤区域的15个控温区上对应设置有15个排风口,排风口的风速设置如下:第一个排风口风速为5m/s;第二个排风口风速为5m/s;第三个排风口风速为10m/s;第四个排风口风速为10m/s;第五个排风口风速为10m/s;第六个排风口风速为15m/s;第八个排风口风速为15m/s;第九个排风口风速为20m/s;第十个排风口风速为20m/s;第十一个排风口风速为25m/s;第十二个排风口风速为20m/s;第十三个排风口风速为10m/s;第十四个排风口风速为5m/s;第十五个排风口风速为5m/s;涂布有丙烯酸压敏粘合剂的硅油底纸/膜以40米/min的速度经过烘烤区域进行热风干燥;

粘合剂与薄膜基材复合的步骤:将上述经过远红外线辐射干燥固化后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转移到薄膜基材上,再经60℃的热固化120h。

实施例2

一种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其包括:

透氧率为1.10×10-5m3/m2·d·Pa、透湿性为1.46×10-4kg(s·m2)的薄膜基材,所述薄膜基材为涂覆PVDC的聚酯薄膜;

设置在所述薄膜基材下表面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所述丙烯酸压敏粘合剂是包括作为一液的丙烯酸类单体和作为二液的异氰酸酯交联剂的食品接触再密封溶剂型丙烯酸二液交联压敏粘合剂,以重量份计分别为:

丙烯酸 3份

丙烯酸异辛酯 17份

丙烯酸丙酯 5份

丙烯酸甲酯 10份;

环氧丁烷 1份

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 0.5份;

偶氮二异庚腈 0.4份;

异丙醇 65份;

设置在所述丙烯酸压敏粘合剂的下表面的硅油底纸/膜;

该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制备方法如下:

制备丙烯酸压敏粘合剂步骤:按照配比先将丙烯酸、丙烯酸异辛酯、丙烯酸丙酯、丙烯酸甲酯、环氧丁烷溶剂捕捉剂和一半重量的溶剂混合均匀后加入反应釜中,然后将引发剂偶氮二异庚腈溶于剩下的一半溶剂中,溶解后的偶氮二异庚腈滴加到反应釜中反应,反应釜反应温度为80-82℃,反应时间为6小时,反应结束后降温至40并在该温度下保温1小时;得到第一液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再将第一液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和第二液的异氰酸酯类交联剂0.5份共混高速搅拌,得到接触再密封溶剂型丙烯酸二液交联压敏粘合剂;

涂布粘合剂的步骤:将上述丙烯酸压敏粘合剂涂布在预备的硅油底纸/膜上表面;

红外线辐射干燥步骤:将上述涂布粘合剂后的硅油底纸/膜转入到远红外辐射区域中,采用有效波长为80-120μm的远红线外对涂布粘合剂后的硅油底纸/膜上表面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进行辐射穿透,然后进入烘道,所述烘道中设置有温度逐级递增的烘烤区域,所述烘烤区域包括15个控温区,每个控温区长度为2米,烘烤温度从第一个控温区的80℃逐级递增至第十一个控温区的150℃,然后逐步降温至第十五个温控区的60℃,所述烘烤区域的15个控温区上对应设置有15个排风口,排风口的风速设置如下:第一个排风口风速为5m/s;第二个排风口风速为5m/s;第三个排风口风速为10m/s;第四个排风口风速为10m/s;第五个排风口风速为10m/s;第六个排风口风速为15m/s;第八个排风口风速为15m/s;第九个排风口风速为20m/s;第十个排风口风速为20m/s;第十一个排风口风速为25m/s;第十二个排风口风速为20m/s;第十三个排风口风速为15m/s;第十四个排风口风速为10m/s;第十五个排风口风速为5m/s;涂布有丙烯酸压敏粘合剂的硅油底纸/膜以60米/min的速度经过烘烤区域进行热风干燥;

粘合剂与薄膜基材复合的步骤:薄膜基材进行电晕处理,使薄膜基材的下表面的黏基力大于44mN/m,将上述经过远红红外线辐射干燥后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层投锚转移于薄膜基材下表面,再经55℃的热固化100h。

实施例3

一种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其包括:

透氧率为1.12×10-5m3/m2·d·Pa、透湿性为1.45×10-4kg(s·m2)的薄膜基材,所述薄膜基材为涂覆PVDC的聚丙烯薄膜;

设置在所述薄膜基材下表面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所述丙烯酸压敏粘合剂是包括作为一液的丙烯酸类单体和作为二液的异氰酸酯交联剂的食品接触再密封溶剂型丙烯酸二液交联压敏粘合剂,以重量份计分别为:

丙烯酸 5份;

丙烯酸乙酯 10份

丙烯酸甲酯 5份

丙烯酸异辛酯 15份;

甲苯-2,4-二异氰酸酯 1份;

偶氮二异丁腈 0.3份;

乙酸乙酯 60份;

二酚基丙烷环氧树脂溶剂捕捉剂 0.5份;

设置在所述丙烯酸压敏粘合剂的下表面的硅油底纸/膜;

该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制备方法如下:

制备丙烯酸压敏粘合剂步骤:按照配比先将丙烯酸、丙烯酸乙酯、丙烯酸甲酯、丙烯酸异辛酯、二酚基丙烷环氧树脂溶剂捕捉剂和一半重量的溶剂混合均匀后加入反应釜中,然后将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溶于剩下的一半溶剂中,溶解后的偶氮二异丁腈滴加到反应釜中反应,反应釜反应温度为78-80℃,反应时间为8小时,反应结束后降温至45℃并在该温度下保温1小时;得到第一液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再将第一液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和第二液的甲苯-2,4-二异氰酸酯1份共混高速搅拌,得到食品接触再密封溶剂型丙烯酸二液交联压敏粘合剂;

涂布粘合剂的步骤:将上述丙烯酸压敏粘合剂涂布在预备的硅油底纸/膜上表面;

红外线辐射干燥步骤:将上述涂布粘合剂后的硅油底纸/膜转入到远红外的辐射区域中,采用有效波长为6-200μm的远红线外对涂布粘合剂后的硅油底纸/膜上表面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进行辐射穿透,辐射时间为30/s,所述烘道中设置有温度逐级递增的烘烤区域,所述烘烤区域包括15个控温区,每个控温区长度为2米,烘烤温度从第一个控温区的80℃逐级递增至第十一个控温区的150℃,然后逐步降温至第十五个温控区的80℃,所述烘烤区域的15个控温区上对应设置有15个排风口,排风口的风速设置如下:第一个排风口风速为5m/s;第二个排风口风速为5m/s;第三个排风口风速为10m/s;第四个排风口风速为10m/s;第五个排风口风速为10m/s;第六个排风口风速为15m/s;第八个排风口风速为15m/s;第九个排风口风速为20m/s;第十个排风口风速为20m/s;第十一个排风口风速为25m/s;第十二个排风口风速为20m/s;第十三个排风口风速为15m/s;第十四个排风口风速为10m/s;第十五个排风口风速为5m/s;涂布有丙烯酸压敏粘合剂的硅油底纸/膜以50米/min的速度经过烘烤区域进行热风干燥;

粘合剂与薄膜基材复合的步骤:薄膜基材进行电晕处理,使薄膜基材的下表面的黏基力大于44mN/m,将上述经过后外红外线辐射干燥后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层投锚转移于薄膜基材下表面,再经50℃的热固化120h。

实施例4

一种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其包括:

透氧率为1.18×10-5m3/m2·d·Pa、透湿性为1.51×10-4kg(s·m2)的薄膜基材,所述薄膜基材为涂覆PVDC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

设置在所述薄膜基材下表面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所述丙烯酸压敏粘合剂是包括作为一液的丙烯酸类单体和作为二液的异氰酸酯交联剂的食品接触再密封溶剂型丙烯酸二液交联压敏粘合剂,以重量份计分别为:

丙烯酸 8份;

丙烯酸甲酯 12份;

丙烯酸乙酯 20份

甲苯-2,6-二异氰酸酯 0.5份;

偶氮二异庚腈 0.2份;

丁酮 70份;

四酚基环氧树脂溶剂捕捉剂 0.6份;

设置在所述丙烯酸压敏粘合剂的下表面的硅油底纸/膜;

该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制备方法如下:

制备丙烯酸压敏粘合剂步骤:按照的配比先将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四酚基环氧树脂溶剂捕捉剂和一半重量的溶剂混合均匀后加入反应釜中,然后将偶氮二异庚腈溶于剩下的一半溶剂中,溶解后的偶氮二异庚腈滴加到反应釜中反应,反应釜反应温度为79-81℃,反应时间为10小时,反应结束后降温至40℃并在该温度下保温2小时;得到第一液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再将第一液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和第二液的异氰酸酯类交联剂0.5份共混高速搅拌,得到食品接触再密封溶剂型丙烯酸二液交联压敏粘合剂;

涂布粘合剂的步骤:将上述丙烯酸压敏粘合剂涂布在预备的硅油底纸/膜上表面;

红外线辐射干燥步骤:将上述涂布粘合剂后的硅油底纸/膜转入到烘道中采用有效波长为20μm的远红线外对涂布粘合剂后的硅油底纸/膜上表面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进行辐射穿透,所述烘道中设置有温度逐级递增的烘烤区域,所述烘烤区域包括15个控温区,每个控温区长度为2米,烘烤温度从第一个控温区的90℃逐级递增至第十一个控温区的150℃,然后逐步降温至第十五个温控区的80℃,所述烘烤区域的15个控温区上对应设置有15个排风口,排风口的风速设置如下:第一个排风口风速为5m/s;第二个排风口风速为5m/s;第三个排风口风速为10m/s;第四个排风口风速为10m/s;第五个排风口风速为10m/s;第六个排风口风速为15m/s;第八个排风口风速为15m/s;第九个排风口风速为20m/s;第十个排风口风速为20m/s;第十一个排风口风速为25m/s;第十二个排风口风速为20m/s;第十三个排风口风速为15m/s;第十四个排风口风速为10m/s;第十五个排风口风速为5m/s;涂布有丙烯酸压敏粘合剂的硅油底纸/膜以60米/min的速度经过烘烤区域进行热风干燥;

粘合剂与薄膜基材复合的步骤:薄膜基材进行电晕处理,使薄膜基材的下表面的黏基力大于44mN/m,将上述经过后外红外线辐射干燥后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层投锚转移于薄膜基材下表面,再经60℃的热固化96h。

实施例5

一种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采用上述实施例1-4所述的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经过模切和印刷产品信息图案后形成的标签。

实施例6

一种食品包装容器,包括容器本体和贴于容器本体上的标签,所述标签为实施例5所述的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

性能检测及效果评价

1.对上述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中丙烯酸压敏粘合剂层进行效果和性能测试,依据GB/T 1038-2000的压差法测试透氧性,依据GB/T 17146-1997的方法测试透湿性;依据GB/2792-2014剥离强度试验方法测试粘合力,依据GB/14216-2008塑料片润湿张力的测定方法测试黏基力;测试效果参见表1。

表1:效果和性能测试结果

项目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不残胶的撕贴次数>160次>160次>160次>160次透氧率/10-5m3/m2·d·Pa1.151.101.121.18透湿性/10-4kg(s·m2)1.441.461.451.51粘基力mN/m48454444粘合力N/英寸3.25.14.86.9常温保持力>72>72>72>72丙烯酸压敏粘合剂层μm20242326离型力g/英寸8121516

2.丙烯酸压敏粘合剂的毒性检测

依据GB15193.3-2003中的方法处理实施例1-4所述的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层;按照GB15193.3-2003的检测方法,采用KM小鼠,SPF级,体重18-22g,经采用一次限量法,经口LD50>5.0g/Kg,试验结果参见表2。

表2:毒性试验结果

实验动物在染毒后观察期间没有出现任何中毒症状和中毒死亡,雌雄动物体重的增长未见异常,实验结果观察结束后,对受试动物进行大体病例解剖检查没有出现异常变化。表2的结果根据急性毒性分级,本发明的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的丙烯酸压敏粘合剂层属实际无毒。

3.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中丙烯酸压敏粘合剂层的丙烯酸类单体迁移量检测

试验方法:

1)根据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的实际用途,将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剪切好放入干净的玻璃器皿中,以6d㎡食品接触面的表面积对应1L食品模拟物的比例放入,在器皿口以表面皿或铝箔纸进行密封,按欧盟(EU)NO 10/2011法规规定的迁移温度和迁移时间进行迁移试验,完毕后冷却至室温,将其中的食品模拟物转移到干净的玻璃器皿中待后续处理;其中,食物模拟物A为3%乙酸水溶液(W/V),用于模拟PH值<4.5的酸性食品;食品模拟物B为10%乙醇水溶液(V/V),用于模拟PH值>4.5的酸性水性食品;食品模拟物C为20%乙醇水溶液(V/V),用于模拟含酒精且酒精含量不超过20%的食品,食品模拟物D1为50%乙醇水溶液(V/V),用于模拟含酒精且酒精含量大于20%的食品以及油水乳化液,食品模拟物D2为橄榄油,用于模拟表面含有游离脂肪的食品。

2)分别取迁移试验后的食品模拟物A、B、C 10mL于50mL具塞离心管中,加入4mL乙酸甲酯和1g氯化钠,加塞后置于分液漏斗振荡器中剧烈振荡提取10min,取上清液待测;

3)取迁移试验后的食品模拟物D1 10mL于50mL具塞离心管中,加入4mL乙酸甲酯和1g氯化钠后,再加入2mL饱和硫酸钠溶液,加塞后置于分液漏斗振荡器中剧烈振荡提取10min,离心分层后取上清液过0.45μm滤膜待测;

4)取迁移试验后的食品模拟物D2 10g于50mL具塞离心管中,加入4mL甲醇+乙腈=1+1的混合液和1g氯化钠后,加塞后置于分液漏斗振荡器中剧烈振荡提取10min,离心分层后取上清液过0.45μm滤膜待测;

5)分别对未进行迁移处理的食品模拟物A、B、C、D1、D2对应按照步骤2)-4)的方法处理;

6)检测

丙烯酸(实施例1)迁移量的检测条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检测条件为色谱柱:DB-5ms柱,高×内径×膜厚=30m×0.25mm×0.25μm,或相当者;柱温:40℃保持6min;20℃/min升至200℃,保持5min;进样口温度:180℃;载气流速:0.8mL/min;分流模式:以分流比为10:1进行分流;进样量1μL;色谱/质谱接口温度:280℃;离子源温度:250℃;四级杆温度:150℃电离方式:EI;电力能量70eV;扫描方式:选择离子监测方式(SIM);溶剂延迟:2.5min;

丙烯酸酯(实施例2-4)迁移量的检测条件:为色谱柱:DB-FFAP柱,高×内径×膜厚=30m×0.32mm×0.50μm,或相当者;柱温:40℃保持2min;20℃/min升至230℃,保持4min;进样口温度:220℃;载气流速:1.8mL/min;分流模式:不分流;进样量:1μL;色谱/质谱接口温度:280℃离子源温度:250℃四级杆温度:150℃电离方式:EI;电力能量70eV;扫描方式:选择离子监式;溶剂延迟:5min。

7)检测结果

丙烯酸酯类单体的标准曲线参见图1。由图1结果显示:丙烯酸酯类单体在0.6-10.0mg/L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75,该检测方法检出限为0.006-0.12mg/kg。测定结果,所述丙烯酸总迁移量在1mg/kg至RL值之间。

4.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丙烯酸压敏粘合剂层的丙烯酸类单体残留量检测

将实施例1-4所述的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与2017年5月27日送至英格尔检测认证集团进行丙烯酸类单体迁移量检测的检测。检测结果参见表3。

表3:丙烯酸类单体迁移量检测结果

测试项目测试方法测试仪器测试结果该方法检出限(RL值)丙烯酸GB9685-2016气相色谱仪ND0.012mg/L丙烯酸甲酯GB9685-2016气相色谱仪ND0.012mg/L丙烯酸丁酯GB9685-2016气相色谱仪ND0.012mg/L丙烯酸异辛酯GB9685-2016气相色谱仪ND0.012mg/L

备注:其中ND表示未检出,RL值为方法检出的上限值。

5.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中丙烯酸压敏粘合剂层的溶剂残留量检测

参照GB/T10004-2008和HS-GC-MS中的方法将实施例1-4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于2017年5月24日送SGS检测机构对粘胶剂层的溶剂的残留量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参见表4。

表4:溶剂的残留量检测结果

备注:其中ND表示未检出,RL值为方法检出的上限值。

6.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中异氰酸酯类交联剂的残留量检测

参照GB/T31604.45-2016中的方法将实施例1-4食品接触再密封标签材料于2017年4月25日送SGS检测机构对粘胶剂层的异氰酸酯类交联剂残留量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参见表5。

表5

测试项目单位检测值RL值环己基异氰酸酯mg/kgND0.1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mg/kgND0.1甲苯-2,4-二异氰酸酯mg/kgND0.1甲苯-2,6-二异氰酸酯mg/kgND0.1

备注:其中ND表示未检出,RL值为方法检出的上限值。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