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新能源汽车

摘要

本发明公开是关于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新能源汽车,涉及汽车制造领域,该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包括:至少一对外框架以及至少一对内框架,所述内框架贴合外框架,且沿外框架的表面往复运动,实现车身缩短或伸长;一个以上限位板,其中一个限位板设置于一对内框架表面限位贴合,其中另一个限位板与一对外框架的表面限位贴合,内框架与外框架同时相对远离或靠近,实现车身的变宽或变窄;所述相邻的限位板的表面相互贴合,且该相邻的限位板的的相对运动方向与车身的长度方向相同。本公开技术方案把车身体积大大缩小,原来的停车位就能停放更多数量的车,以缓解交通拥堵和停车位不足的不良影响。由于车身大大缩小,可以直接把汽车开进货梯开回家,节省车位空间。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19332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1-0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陈卓;

    申请/专利号CN202011202917.1

  • 发明设计人 陈卓;

    申请日2020-11-02

  • 分类号B62D25/00(20060101);

  • 代理机构44331 深圳壹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寇闯

  • 地址 315400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凤山街道同光村86号阳光公寓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9:30:39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尤其涉及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新能源汽车。

背景技术

由于受到传统燃油发动机的限制,导致汽车底盘的设计都大同小异,都是固定的,不能伸缩;大部分时间,一辆汽车只坐了司机一人,或两人,还有一半空间没利用,即使是有小型汽车,但舒适感很差,不被广泛接受,在汽车越来越多的情况下,道路就越来越拥堵,因此设计一种可横向及纵向伸缩的车身结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公开实施例提供了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发明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该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包括:

至少一对外框架以及至少一对内框架,所述内框架贴合外框架,且沿外框架的表面往复运动,实现车身缩短或伸长;

一个以上限位板,其中一个限位板设置于一对内框架表面限位贴合,其中另一个限位板与一对外框架的表面限位贴合,内框架与外框架同时相对远离或靠近,实现车身的变宽或变窄;

所述相邻的限位板的表面相互贴合,且该相邻的限位板的的相对运动方向与车身的长度方向相同。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分别设置于一对所述外框架的相对表面的至少一个滑轨以及分别设置于一对所述内框架的相背表面的至少一个滑块,所述滑块嵌装于同高度的所述滑轨内,且沿滑轨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框架的水平部的上表面或下表面设有凸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板的上表面或下表面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限位板同轴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框架的水平部的边缘处设有插舌,所述内框架的竖直部的下部设有滑轨,相对设置的其中一个内框架的插舌插入对称侧的内框架的滑轨内,限位内框架的变窄。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对所述内框架的水平部上下排布放置,一对所述外框架的水平部上下排布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的凹槽的侧壁与内框架的水平部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的凸台卡位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的凹槽的侧壁与外框架的水平部的上表面或下表面的凸台卡位连接。

根据本发明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装配有上述的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的新能源汽车。

本发明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车身缩短/伸长:利用前后车轮行驶方向相反来实现。如:前轮向后行驶,后轮向前行驶,就能实现车身缩短;前轮向前行驶,后轮向后行驶,就能实现车身伸长。

车身变窄/变宽:至少有两种方法来实现。一、利用万向节使四个车轮(四个车轮都能转向)都向内转向90度。当左侧两个车轮向右行驶,右侧两个车轮向左行驶,就能实现车身变窄;当左侧两个车轮向左行驶,右侧两个车轮向右行驶,就能实现车身变宽。二、车身底部中间安装四个液压装置,当需要车身变窄/变宽时,利用液压装置,把车身顶起,车轮离开地面即可,再利用电机或液压等控制车身变窄/变宽。

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本发明所述一种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的装配爆炸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第一内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第二内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所述第二外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所述第一外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的A部放大图;

图7是图1的B部放大图;

图8是图1的C部放大图;

图9是图1的D部放大图;

图10是图1的E部放大图;

图11是本发明所述一种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的主视图;

图12是本发明所述一种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的收缩后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所述一种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的伸展后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本发明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涉及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新能源汽车,尤其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在相关技术中,由于受到传统燃油发动机的限制,导致汽车底盘的设计都大同小异,都是固定的,不能伸缩;大部分时间,一辆汽车只坐了司机一人,或两人,还有一半空间没利用,即使是有小型汽车,但舒适感很差,不被广泛接受,在汽车越来越多的情况下,道路就越来越拥堵。基于此,本公开技术方案所提供的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把车身体积大大缩小,原来的停车位就能停放更多的车了。由于车身大大缩小,可以直接把汽车开进货梯开回家,又节省了车位,即由于车身大大缩小,原来的一车道,就相当于二车道了,能大大缓解交通拥堵的问题。

图1示例性示出了本发明公开技术方案所提供的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的装配爆炸图。根据图1至图13可知,实施例中的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包括第一外框架8以及第二外框架7,第一内框架1以及第二内框架2,其中,第一外框架8、第二外框架7、第一内框架1以及第二内框架2均为L形结构,第一外框架8和第二外框架7相对设置,第一外框架8的水平部设置于第二外框架7的水平部的上方,第一外框架8的水平部和第二外框架7的水平部可以相对横向远离或靠近,第一内框架1的水平部设置于第二内框架2的水平部的上方,第一内框架1的水平部和第二内框架2的水平部可以相对横向远离或靠近。

示例中,第一外框架8的竖直部设有3个相互平行的第二滑轨304、与第一外框架8靠近的第一内框架1的竖直部设有3个相互平行的第一滑块302,同高度的第一滑块302嵌装于相对应的第二滑轨304内,实现第一内框架1与第一外框架8的相对运动;第二外框架7的竖直部设有3个相互平行的第一滑轨303、与第二外框架7靠近的第二内框架2的竖直部设有3个相互平行的第二滑块301,同高度的第二滑块301嵌装于相对应的第一滑轨303内,实现第二内框架2与第二外框架7的相对运动。实现新能源汽车车身的变长或变短。

示例中,第一内框架1的竖直部的下部向下延伸形成设有第三滑轨102,第三滑轨102位于第一内框架1的水平部的下方,第二内框架2的水平部的边缘设置第二插舌203,在第一内框架1与第二内框架2的相对靠近的过程中,第二内框架2的第二插舌203插入第一内框架1的第三滑轨102内,第二内框架2的竖直部的下部设有第四滑轨201,第四滑轨201位于第二内框架2的水平部的上方,第一内框架1的水平部的边缘设置第一插舌103,在第一内框架1与第二内框架2的相对靠近的过程中,第一内框架1的第一插舌103插入第二内框架2的第四滑轨201内,从而限制第一内框架1和第二内框架2的最小缩进距离,保持驾驶席与副驾驶席的舒适度,二者之间的最小距离是车宽缩窄约为原车宽的一半。

示例中,第一内框架1的水平部的下表面形成第一凸台101,第二内框架2的水平部的上表面形成第二凸台201,如图11所示,第一限位板9设置于第二内框架2的水平部的上表面时,第一限位板9的下表面形成的第一凹槽901的侧壁与第二内框架2的第二凸台201的边缘卡位连接,限制第二内框架2的水平伸展长度;第二限位板4设置于第一内框架1的水平部的下表面时,第二限位板4的上表面形成的第二凹槽401的侧壁与第一内框架1的第一凸台101的边缘卡位连接,限制第一内框架1的水平伸展长度。

示例中,第一外框架7的水平部的上表面形成第三凸台701,第二框架8的水平部的下表面形成第四凸台801,如图11所示,第三限位板6设置于第一内框架7的水平部的上表面时,第三限位板6的下表面形成的第三凹槽601的侧壁与第一外框架7的第三凸台701的边缘卡位连接,限制第一外框架7的水平伸展长度;第四限位板5设置于第二外框架8的水平部的下表面时,第四限位板5的上表面形成的第四凹槽501的侧壁与第二外框架8的第四凸台801的边缘卡位连接,限制第二外框架8的水平伸展长度。

示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第一内框架1的竖直部的表面形成3个相互平行的第一滑块302,第二外框架8的竖直部的表面形成3个相互平行的有限长度的第一滑轨303,利用第一内框架1的第一滑块302嵌入第二外框架8的第一滑轨303,实现第一内框架1沿第二外框架8纵向延伸或缩短,从而改变车身的长度,其最大伸展长度,即内外框架的长度之和减去最大伸展后两者重叠部分长度。

示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二内框架2的竖直部的表面形成3个相互平行的第二滑块301,第一外框架7的竖直部的表面形成3个相互平行的有限长度的第二滑轨304,利用第二内框架2的第二滑块301嵌入第一外框架7的第二滑轨304,实现第二内框架2沿第一外框架7纵向延伸或缩短,从而改变车身的长度,其最大伸展长度,即内外框架的长度之和减去最大伸展后两者重叠部分长度。

所述内框架贴合外框架,且沿外框架的表面往复运动,实现车身缩短或伸长;一个以上限位板,其中一个限位板设置于一对内框架表面限位贴合,其中另一个限位板与一对外框架的表面限位贴合,内框架与外框架同时相对远离或靠近,实现车身的变宽或变窄;所述相邻的限位板的表面相互贴合,且该相邻的限位板的的相对运动方向与车身的长度方向相同。

本方案中的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解决了以下问题:

第一、极大缓解交通拥堵难题:当遇到道路拥堵时,本装置可以缩短、收窄车身,一车道就相当于二车道了,车辆就更容易通过,达到缓解拥堵的效果。

第二、解决停车难的问题:本来一个车位只能停放一车辆,本装置能把车身体积缩小为原来的约四分之一,就能停四车辆了。

第三、解决停车位不足的问题:车多地少停车位不好找是个社会难题,本装置能把车身体积大大缩小,原来的停车位就能停放更多的车了。由于车身大大缩小,可以直接把汽车开进货梯开回家,车位都省了。

第四、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不便的问题:本装置把车身体积大大缩小后,就能开回家,直接在家里充电即可,方便实惠不排队。(针对在家充电安全问题,可以为汽车配个相对正常行驶时的车身面积减小一半空间的充电安全保护罩,一旦汽车出现自然情况,也可以保证周围环境的相对安全。

第五、解决汽车“开门杀”的社会难题:时常有新闻报道此类事故,此类事故还比较难避免,一个不小心就能发生,往往后果非常严重;本装置就能杜绝此类安全隐患,该汽车结构,车门不像普通汽车那样在汽车的两侧,而是在汽车的前后,上下车都走汽车的前后门,这样“开门杀”的难题就解决了。

第六、解决暴雨后汽车被淹的问题:很多汽车是停放在地下停车场的,大雨容易形成城市内涝,地下停车场容易被淹,即便是停在路边,被淹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本新能源汽车能把将汽车缩小开回家,防止被淹。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