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利用豆类产品制造高蛋白有机液肥生产工艺技术

一种利用豆类产品制造高蛋白有机液肥生产工艺技术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豆类产品制造高蛋白有机液肥生产工艺技术,包括豆类、微生物、有机添加剂、发酵微生物、腐殖酸沼液原材料,具体将豆类研磨粉碎,添加水制备成浆液,并在浆液中添加微生物,进行淀粉蛋白质分离,同时在分离后的浓缩蛋白质中添加有机添加剂和发酵微生物,最后将上述的到淀粉液与蛋白质液与腐殖酸沼液混合,进行发酵,得到成品;该发明所提出的生产工艺技术通过分离浓缩发酵,变为颗粒较小的物质,能够通过滴灌、喷灌,根据作物需求,在不同时间为作物提供分解后的氮元素,满足作物不同生产期的需求。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50020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3-1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甘肃华瑞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1365591.4

  • 申请日2020-11-28

  • 分类号C05F17/20(20200101);C05F17/40(20200101);C05G3/00(20200101);C05G5/20(202001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734502 甘肃省张掖市乐县生态工业园区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16:30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肥料制备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利用豆类产品制造高蛋白有机液肥生产工艺技术。

背景技术

随着有机农产品生产不断发展,有机氮肥需求不断增加,稳定可靠的有机氮肥是国内外限制有机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有机氮肥主要依靠固体有机肥分解满足作物需求,由于固体有机肥的使用分解时间使用无法控制,因此造成作物单产降低,经济效益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豆类产品制造高蛋白有机液肥生产工艺技术,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利用豆类产品制造高蛋白有机液肥生产工艺技术,主要包括豆类、微生物、有机添加剂、发酵微生物、腐殖酸沼液原材料,具体包括下列制备步骤:

S1、将豆类研磨粉碎,添加水制备成浆液;

S2、在S1中制备得到的浆液中添加微生物,进行淀粉蛋白质分离;

S3、在S2中分离得到的分离后的浓缩蛋白质中添加有机添加剂和发酵微生物;

S4、将上述的到淀粉液与蛋白质液与腐殖酸沼液混合,进行发酵,得到成品。

优选的,所述微生物包括霉菌、子囊菌纲真菌、担子菌纲真菌等其中一种。

优选的,所述有机添加剂包括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钠、甲基纤维素等其中一种。

优选的,所述发酵微生物包括放线菌、酵母菌、节杆菌等其中一种。

优选的,所述微生物添加量为浆液质量的2-5%,所述有机添加剂的添加量为浓缩蛋白质的3-7%,所述发酵微生物添加量为浓缩蛋白质的1-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豆类产品的蛋白质与淀粉元素采用微生物添加,通过微生物与淀粉亲和淀粉沉淀分离蛋白质,将淀粉分离为细小颗粒,便于添加。

2、加入有机添加剂浓缩蛋白质,同时加入微生物发酵,有效促使蛋白质分解,进一步将蛋白质分离为细小颗粒,便于添加。

3、最后添加腐殖酸沼液与淀粉、蛋白质混合,混合调配营养成份,增加植物盛装所需元素,满足施肥要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利用豆类产品制造高蛋白有机液肥生产工艺技术,包括豆类、微生物、有机添加剂、发酵微生物、腐殖酸沼液原材料,其中微生物包括霉菌、子囊菌纲真菌、担子菌纲真菌等其中一种;有机添加剂包括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钠、甲基纤维素等其中一种;发酵微生物包括放线菌、酵母菌、节杆菌等其中一种。

且微生物添加量为浆液质量的2-5%,所述有机添加剂的添加量为浓缩蛋白质的3-7%,所述发酵微生物添加量为浓缩蛋白质的1-2%。

该工艺具体包括下列制备步骤:

S1、将豆类研磨粉碎,添加水制备成浆液;

S2、在S1中制备得到的浆液中添加微生物,进行淀粉蛋白质分离;

S3、在S2中分离得到的分离后的浓缩蛋白质中添加有机添加剂和发酵微生物;

S4、将上述的到淀粉液与蛋白质液与腐殖酸沼液混合,进行发酵,得到成品。

本发明中的植物蛋白通过分离浓缩发酵,变为颗粒较小的物质,能够通过滴灌、喷灌,根据作物需求,在不同时间为作物提供分解后的氮元素,满足作物不同生产期的需求。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