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兼容型现代化GNSS信号测距码生成方法

一种兼容型现代化GNSS信号测距码生成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兼容型现代化GNSS信号测距码生成方法,包括:将L序列、相位差、截断点和测距码存储至CPU端;根据CPU端存储内容对Ram进行写初始化配置;对Ram进行读操作;若Ram存储的为L序列,则将L序列输入数字电路端,通过时分复用计算单元产生导频支路测距码和数据支路测距码;若Ram存储的为测距码,则输出导频支路测距码和数据支路测距码。本发明通过将Weil码的生成移植到数字电路端,并用时分复用的方式生成所需的导频支路测距码和数据支路测距码,减少了CPU端的计算量,节约了存储资源。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69836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4-2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成都国星通信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1436153.2

  • 发明设计人 夏超;鲁俊成;向多春;

    申请日2020-12-10

  • 分类号G01S19/30(20100101);G01S19/37(20100101);

  • 代理机构51218 成都金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袁英

  • 地址 611730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西区国腾园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43:23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卫星导航定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兼容型现代化GNSS信号测距码生成方法。

背景技术

北斗三号导航系统B1C信号、GPS导航系统现代化L1C信号和Galileo导航系统E1信号为新体制现代化信号,其测距码生成方法不同于以往的Gold码生成方式,其中B1C和L1C信号通过Weil码截断的方式生成,E1信号为Ram码。B1C和L1C信号的导频支路与数据支路测距码周期为10ms,码片长为10230个码片,E1的导频支路和数据支路测距码周期为4ms,码片长为4092个码片。其中,B1C、L1C、E1信号的码环和载波环跟踪的是导频支路,解调电文用的是数据支路。在一个通道中需要同时产生数据支路的测距码和导频支路的测距码,常规方法是数字电路端将导频支路测距码和数据支路测距码存储在Ram中,然后通过查询方式输出;通过配置不同的测距码,一个通道可以兼容三种信号的测距码输出,测距码生成常规方法如图1所示。此种方法每个通道将占用20460bits的存储资源,若跟踪通道为64个,则需要占用64×20460bits数字电路端存储资源。

另一个不利的方面为,由于B1C和L1C信号测距码为Weil码截断的方式产生,Weil码的产生为L序列,若CPU端存储的为L序列,每次通道开启前,都需要计算对应卫星的Weil码,会大量占用CPU计算资源;若CPU端存储的为每颗卫星测距码,将大量占用CPU的存储资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兼容型现代化GNSS信号测距码生成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兼容型现代化GNSS信号测距码生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L序列、相位差、截断点和测距码存储至CPU端;

根据CPU端存储内容对Ram进行写初始化配置;

对Ram进行读操作;

若Ram存储的为L序列,则将L序列输入数字电路端,通过时分复用计算单元产生导频支路测距码和数据支路测距码;

若Ram存储的为测距码,则输出导频支路测距码和数据支路测距码;

其中,所述时分复用计算单元的设计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L序列对应的测距码的码速率和系统钟工作速率,确定时分复用计算单元每两个码钟之间的时间周期;

计数值0时刻,在码片计数值基础上,加上导频支路相位差作为读地址;从Ram中输出对应的L序列值Lp_w;

计数值1时刻,在码片计数值基础上,将导频支路相位差和截取点相加,然后对L序列的字节长度取模,将模值作为读地址;从Ram中输出对应的L序列值Lp_wp;

计数值2时刻,将Lp_w与Lp_wp异或,得到导频支路测距码;同时,在码片计数值基础上,加上数据支路相位差作为读地址,从Ram中将输出对应的L序列值Ld_w;

计数值3时刻,在码片计数值基础上,将数据支路相位差和截取点相加,然后对L序列的字节长度取模,将模值作为读地址,从Ram中将输出对应的L序列值Ld_wp;

计数值4时刻,将Ld_w与Ld_wp异或,得到数据支路测距码,并进入下一个时间周期。

进一步的,所述L序列包括10243bitsL序列和10223bitsL序列。

进一步的,所述10243bitsL序列用于产生B1C信号的测距码;所述10223bitsL序列用于产生L1C信号的测距码。

进一步的,所述测距码为8184bits测距码,用于产生E1信号的测距码。

进一步的,所述Ram总共为10243bits,所述Ram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部分存储长度为4096bits,存储内容为导频支路测距码。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部分存储长度为6147bits,存储内容为数据支路测距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将Weil码的生成移植到数字电路端,并用时分复用的方式生成所需的导频支路测距码和数据支路测距码,减少了CPU端的计算量,节约了存储资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测距码常规生成方法框图。

图2是本发明的测距码生成方式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B1C信号测距码生成的时序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E1信号测距码生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2所示,为B1C信号测距码的生成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将生成B1C信号测距码所需的L序列、相位差和截断点存储至CPU端;

根据CPU端存储内容对Ram进行写初始化配置;

对Ram进行读操作;

将该L序列输入时分复用计算单元,生成导频支路测距码和数据支路测距码。

其中,所述Ram的容量为10243bits,所述B1C信号测距码的L序列的长度为10243bits。

其中,所述Ram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4096bits,第二部分为6147bits,所述第一部分存储内容为导频支路测距码,所述第二部存储内容为数据支路测距码。

所述L序列输入时分复用计算单元后,生成导频支路测距码和数据支路测距码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B1C信号的码速率为1.023MHz,系统钟工作在62MHz,因此,两次读码间隔间有60个时钟,并用计数器0~59表示,时序示意图如图3所示;

1)计数值0时刻,在码片计数值基础上,加上导频支路相位差(w)作为读地址,在计数值1时刻Ram将输出对应的L序列值Lp_w;

2)计数值1时刻,在码片计数值基础上,将导频支路相位差和截取点相加(w+p),然后对10243取模,将模值作为读地址,在计数值2时刻Ram将输出对应的L序列值Lp_wp;

3)计数值2时刻,将Lp_w与Lp_wp异或,即得到导频支路测距码。同时在此时刻,在码片计数值基础上,加上数据支路相位差(w)作为读地址,在计数值3时刻Ram将输出对应的L序列值Ld_w;

4)计数值3时刻,在码片计数值基础上,将数据支路相位差和截取点相加(w+p),然后对10243取模,将模值作为读地址,在计数值4时刻Ram将输出对应的L序列值Ld_wp;

5)计数值4时刻,将Ld_w与Ld_wp异或,即得到数据支路测距码。

其中,L1C信号测距码产生方式与B1C信号测距码相同,生成L1C信号测距码所需的L序列的长度为10223bits,Ram存储大小满足要求,程序复用方式相同。

实施例2,如图4所示,E1信号测距码的生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E1信号测距码存储至CPU端;

根据CPU端存储内容对Ram进行写初始化配置;

对Ram进行读操作;

输出导频支路测距码和数据支路测距码。

其中,生成导频支路测距码和数据支路测距码包括以下步骤:

1)计数值0时刻,将码片计数值作为读地址,在计数值1时刻Ram将输出E1信号导频支路测距码;

2)计数值1时刻,将码片计数值向上偏移4096作为读地址,在计数值2时刻Ram将输出数据支路测距码。

其中,所述E1信号的码速率为1.023MHz,码长为4092个码片,周期为4ms,通过ICD接口文件对E1信号测距码定义,E1信号测距码只能通过查表方式实现。

本发明每个通道数字电路端只需要10243bits。若跟踪通道为64个,则需要占用64×10243bits的存储资源。同时CPU端只需要存储L序列、相位差(w)、截断点(p)和E1信号测距码;对于B1C、L1C,则不需要存储每个卫星的测距码;常规方法是Weil码生成在CPU端实现,本发明将Weil码生成移植到数字电路端实现,将减小CPU端的计算量和CPU端的存储资源;常规方法将占用两个10230bits的Ram,本发明通过时分复用的方式,最多只需存储10243bits的L序列,节省了数字电路端近一半的存储资源。

本发明通过将Weil码的生成移植到数字电路端,并用时分复用的方式生成所需的导频支路测距码和数据支路测距码,减少了CPU端的计算量,节约了存储资源。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