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甘蔗种植与水产立体养殖相结合的闭合循环农业模式构建方法

甘蔗种植与水产立体养殖相结合的闭合循环农业模式构建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甘蔗种植与水产立体养殖相结合的闭合循环农业模式构建方法,利用蔗梢叶、间套种和轮作作物研制成饲料饲养生态水产品,用鱼粪分离干燥与蔗叶、间套种作物秸秆混配炭化制成炭基缓释肥施用于甘蔗,排除的废水制成液态肥,水肥一体化灌溉到甘蔗地,降低化学肥料投入,增肥蔗地,提高产量。本发明的闭合循环农业模式无环境污染,产生的废弃物均可循环利用,形成稳定的循环系统之后,无需再投入肥料等,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97054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6-1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广西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2110152715.9

  • 申请日2021-02-04

  • 分类号A01G22/55(20180101);A01K61/10(20170101);C05G3/40(20200101);C05G3/80(20200101);C05G5/12(20200101);C05G5/30(20200101);

  • 代理机构45118 南宁市来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李瑞环

  • 地址 530004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大学东路100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1:32:36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甘蔗种植与水产立体养殖相结合的闭合循环农业模式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循环农业,是指在农作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往复多层与高效流动的活动,以此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就是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循环农业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作方式,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甘蔗是我国食糖工业的重要支柱,也是能源、纤维、糖基化工和饲料的原料,作为再生能源作物,甘蔗也有很大的潜力。广西是全国最大的糖料蔗主产区,其具有甘蔗生长得天独厚的亚热带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63%以上,甘蔗含糖量高达15%以上,是最好的能源及糖料作物之一。如今,2013年我区糖料蔗甘蔗种植面积达到1631.02万亩,糖业已成我区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全区有100余家糖企,10多万产业工人,年均贡献30多亿元税收,在产糖主产区提供的税收更是能占县域全部税收的60%以上,对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民生具有重要作用。

水分是制约甘蔗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受地形、地貌以及自然条件的影响,甘蔗主要种植在河谷台地、丘陵以及坡地,种植条件差,广西甘蔗长期处在“广种薄收”的粗放型种植状态,土地产出率低。甘蔗平均单产受到严重的制约。甘蔗是需水量大的热带作物,广西春、秋、冬干旱和冬季低温的“三旱一低”,干旱无水导致甘蔗生长缓慢甚至停长、错失增产时机,干旱缺水成为制约甘蔗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水资源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发挥水资源的效率极为重要。

此外,施用化肥是作物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施肥不但影响作物的生长,同时影响土壤性状,合理施肥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良土壤的性状,提高土壤肥力。自20 世纪70 年代末期以来,为了增加产量,甘蔗施肥量不断提高。目前在甘蔗施肥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1)偏施化肥、不重视有机肥、造成土壤肥力下降;(2)养分分布不均衡,重氮肥轻磷钾,重大量元素轻微中量元素,导致养分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的提高;(3)施肥技术落后,很多地区农户仍然根据经验施肥,多采用肥料撒施或大水冲施,导致肥料利用率低下,不仅浪费大量的肥料资源,也导致了大量的能源损失,甚至,破坏土壤固有的理化性状,使土壤中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农产品质量下降,加重环境污染。鉴于此,农业可持续发展逐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农业生产中减少化肥施用量,增加生态有机肥料投入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近几年来,随着甘蔗种植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蔗农也逐渐开始寻找新的种植模式,如:在甘蔗地套种或者轮作其他经济作物,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改善土壤;在甘蔗地发展立体种养生态循环模式,如专利申请CN110326542A公开了一种甘蔗种植与生猪养殖相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养殖装置,将甘蔗种植与生猪养殖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但是,目前的甘蔗种植模式依然存在经济效益低、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养殖业开始向着更加专业化、科技化发展。各种各样的立体养殖技术开始投入实际生产,现有技术中水产养殖比较常见的立体养殖形式有:(1)鱼-桑-鸡:在池塘里面饲养鱼类,池塘周围种植桑树,在桑树林里养殖鸡;池塘里的淤泥可以作为桑树的肥料,桑树的叶子可以作为鸡的食物,鸡粪可以作为鱼的食物。(2)牛-鱼:用饲料或者草料喂牛,牛粪处理后喂鱼,池塘淤泥作为农田的肥料。(3)鸡-猪-鱼:用饲料喂鸡,鸡粪处理后喂猪,猪粪处理后喂鱼。

现有技术中还未见有甘蔗与水产养殖结合的成熟模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甘蔗种植与水产立体养殖相结合的闭合循环农业模式构建方法,利用蔗梢叶、间套种和轮作作物研制成饲料饲养生态水产品,用鱼粪分离干燥与蔗叶、间套种作物秸秆混配炭化制成炭基缓释肥施用于甘蔗,排除的废水制成液态肥,水肥一体化灌溉到甘蔗地,降低化学肥料投入,增肥蔗地,提高产量。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甘蔗种植与水产立体养殖相结合的闭合循环农业模式构建方法,具体为:在甘蔗地套种大豆或玉米,以实现增收增产;大豆或玉米秸秆、甘蔗滤泥、甘蔗尾梢及甘蔗叶用于制备炭基缓释肥,炭基缓释肥施加于甘蔗地;在甘蔗地旁设置水产养殖池用于饲养淡水鱼,水产养殖池产生的养殖尾水直接用于灌溉甘蔗地,或者将养殖尾水进行处理后得到上层净化水用于养殖池,同时得到底层肥水制备成液体肥施加于甘蔗地;大豆或玉米收成后用于制备水产饲料投入到养殖池中,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本发明收获的甘蔗运输到制糖厂生产白糖,产生的蔗渣由纸浆厂用于造纸,蔗稍及蔗叶用于生产炭基缓释肥,真正实现了“无浪费”和“零排放”,是一种生态、环保、安全、高效的全新绿色种养模式。

具体地,所述的甘蔗地套种大豆或玉米的方法为:

(1)整地:对甘蔗地深耕整地,按大行距与小行距交替开沟,沟宽度20~30cm,深度30~45cm,大行距1.5~2.2m,小行距1.0~1.2m;

(2)播种:选择12月份至次年的3月份种植甘蔗,先在甘蔗地种植沟内施入基肥,将甘蔗种摆放在沟内形成单排蔗芽,覆土、浇水并加盖薄膜密封;待甘蔗长出后,于3~4月份在大行距之间播种1~2行大豆或玉米种子,大豆之间的行距为0.3~0.4m,玉米之间的行距为0.5~0.6m;

(3)田间管理:在甘蔗生长期间,根据需要用养殖尾水或者得到的底层肥水灌溉甘蔗地,大豆或玉米收割后,甘蔗地进行中耕松土并施加炭基缓释肥,施加量为100~150kg/亩;

(4)采收后管理:在年底甘蔗收割之后,甘蔗茎留宿根继续生长,下一年可继续套种大豆或玉米,宿根甘蔗留种2~3年之后对甘蔗地进行翻新,并换新的甘蔗种继续种植。

具体地,所述制备炭基缓释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大豆或玉米秸秆、甘蔗滤泥、甘蔗尾梢及甘蔗叶,干燥后备用;

(2)将大豆或玉米秸秆、甘蔗尾梢及甘蔗叶粉碎至粒度在50~100目,混合均匀,于氮气保护下进行热解炭化,炭化温度为450~650℃,保持3~4h,得到秸秆生物炭;

(3)将甘蔗滤泥输送到炭化炉,在温度为400~440℃条件下炭化3~3.5h,得到滤泥生物炭;

(4)按重量份数取硅藻土3~5份、环糊精1~2份、木质素2~3份,加水制备成包膜溶液;

(5)取步骤(2)得到的秸秆生物炭和步骤(3)得到的滤泥生物炭混合均匀,喷洒步骤(4)的包膜溶液,使其形成带有包膜层的湿物料,放置在30~35℃热风条件下干燥5~8min,再送入造粒机进行造粒,即得炭基缓释肥。

所述的炭基缓释肥还可以加入养殖尾水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固体杂质,固体杂质需经过发酵菌剂的发酵处理。

优选地,所述的发酵菌剂为: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圆褐固氮菌中的两种或三种。

优选地,所述养殖尾水的处理方法为:将养殖尾水过滤去除固体杂质,得到的水放在沉淀净化池中,沉淀3~8h,得到上层净化水可用于养殖池养鱼或者甘蔗地灌溉,得到的底层肥水用于甘蔗地灌溉。

在甘蔗种植后的1~4个月,及大豆或玉米套种的1~3个月,植物需水量相对较小,水产养殖池采用少量地下水及部分上层净化水进行水产养殖;在甘蔗种植4个月后,甘蔗需水量大幅增加,养殖尾水大部分用于甘蔗地灌溉植物,此时水产养殖池的补水以地下水为主。

本发明所述的甘蔗种植与水产立体养殖相结合的闭合循环农业模式构建方法,水产饲养主要为淡水鱼,鱼的种类可以是罗非鱼、禾花鱼、黄骨鱼、鳙鱼、鲢鱼等。

本发明的蔗鱼共生零排放种养循环新模式是一种生态、环保、安全、高效的全新绿色种养技术,能够解决“三旱一低”影响广西甘蔗单产提升的“瓶颈”问题。此模式是在已建成的糖料蔗“双高基地”的基础上,配套建设现代化生态养殖场,利用蔗梢叶、间套种和轮作作物研制成饲料饲养生态水产品,用鱼粪分离干燥与蔗叶、间套种作物秸秆混配炭化制成炭基缓释肥施用于甘蔗,排除的废水制成液态肥,水肥一体化灌溉到甘蔗地,降低化学肥料投入,增肥蔗地,提高产量。

蔗鱼共生零排放种养循环新模式以双高基地为依托,在蔗地搭建零排放罐式生态养殖装备进行种养循环新模,通过蔗地排放养殖尾水,满足甘蔗生长发育需求,降低污水净化成本。此技术配套物联网控制系统,监控养殖全过程及水质变化、尾水处理效果等,实现养殖生产信息化管理。水循环的开端,先用水泵(浮台式)将生态池塘上层富氧水不断抽至集零排放罐式生态养设备中,并利用鼓风机曝气提高罐内水体溶氧量,保障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在罐体内模拟仿生态环流,保持最优流速,促进鱼健康生长和品质提升。养殖产生的尾水,经斜面集污槽排出罐外,保持罐内水质清洁,养鱼过程不接触池塘底泥,避免了土腥味,可有效提升鱼肉品质。

养殖尾水排出箱后,经固液分离装置过滤,分离出的残饵粪便可作为有机肥料;过滤后经过无害化处理,制成液体肥灌溉蔗地,实现养殖废弃物的“零排放”。促进了水产养殖清洁生产,降低了养殖生物病害发生率,减少了药物使用,这种养殖技术,具备清洁生产、提升养殖容量,降低病害发病率、提升产品质量,降低人力成本、提高饲料转化利用效率,养殖尾水回用、节约水资源等多重优势,保证养殖生物安全,实现供应优质水产品的目标。

本发明构建一种以蔗糖产业为龙头、以生态养殖业为辅,形成种养互动联动的、资源共享、循环利用的“甘蔗-渔业-肥-蔗地”多个产业共同协调发展的高效绿色生态农业产业链,形成“共享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生态”的良好局面,真正实现蔗农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甘蔗种植与水产立体养殖相结合的闭合循环农业模式,利用蔗梢叶、间套种和轮作作物研制成饲料饲养生态水产品,用鱼粪分离干燥与蔗叶、间套种作物秸秆混配炭化制成炭基缓释肥施用于甘蔗,排除的废水制成液态肥,水肥一体化灌溉到甘蔗地,降低化学肥料投入,增肥蔗地,提高产量。本发明的闭合循环农业模式无环境污染,产生的废弃物均可循环利用,形成稳定的循环系统之后,无需再投入肥料等,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2、本发明养殖池产生的尾水,经斜面集污槽排出罐外,保持罐内水质清洁,养鱼过程不接触池塘底泥,避免了土腥味,有效提升了鱼肉品质。

3、本发明的炭基缓释肥,以养殖池废弃物、大豆秸秆、玉米秸秆、甘蔗滤泥、甘蔗尾梢及甘蔗叶等为主要原料,原料价格低廉,可进行废物回收利用,采用的包膜材料是无机物薄膜材料,无毒无害,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在土壤中可降解,无环境污染。本发明制成的生物炭基缓释肥有丰富的孔道,易分解,吸收不变质,耐磨损,还具优良的吸附、离子交换性能,能有效改善土壤肥力、结构、微生物等,提高土壤质量,改善土壤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甘蔗种植与水产立体养殖相结合的闭合循环农业模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1

一种制备炭基缓释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大豆或玉米秸秆、甘蔗滤泥、甘蔗尾梢及甘蔗叶,干燥后备用;

(2)将大豆或玉米秸秆、甘蔗尾梢及甘蔗叶粉碎至粒度在50目,混合均匀,于氮气保护下进行热解炭化,炭化温度为450℃,保持4h,得到秸秆生物炭;

(3)将甘蔗滤泥输送到炭化炉,在温度为400℃条件下炭化3.5h,得到滤泥生物炭;

(4)按重量份数取硅藻土3份、环糊精1份、木质素2份,加水制备成包膜溶液;

(5)取步骤(2)得到的秸秆生物炭和步骤(3)得到的滤泥生物炭混合均匀,喷洒步骤(4)的包膜溶液,使其形成带有包膜层的湿物料,放置在30℃热风条件下干燥8min,再送入造粒机进行造粒,即得炭基缓释肥。

所述的炭基缓释肥还可以加入养殖尾水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固体杂质,固体杂质需经过发酵菌剂的发酵处理。

所述的发酵菌剂为: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圆褐固氮菌三种混合。

实施例2

一种制备炭基缓释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大豆或玉米秸秆、甘蔗滤泥、甘蔗尾梢及甘蔗叶,干燥后备用;

(2)将大豆或玉米秸秆、甘蔗尾梢及甘蔗叶粉碎至粒度在80目,混合均匀,于氮气保护下进行热解炭化,炭化温度为550℃,保持3.5h,得到秸秆生物炭;

(3)将甘蔗滤泥输送到炭化炉,在温度为420℃条件下炭化3.5h,得到滤泥生物炭;

(4)按重量份数取硅藻土5份、环糊精2份、木质素2.5份,加水制备成包膜溶液;

(5)取步骤(2)得到的秸秆生物炭和步骤(3)得到的滤泥生物炭混合均匀,喷洒步骤(4)的包膜溶液,使其形成带有包膜层的湿物料,放置在32℃热风条件下干燥6min,再送入造粒机进行造粒,即得炭基缓释肥。

所述的炭基缓释肥还可以加入养殖尾水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固体杂质,固体杂质需经过发酵菌剂的发酵处理。

所述的发酵菌剂为:枯草芽孢杆菌、圆褐固氮菌。

实施例3

一种制备炭基缓释肥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大豆或玉米秸秆、甘蔗滤泥、甘蔗尾梢及甘蔗叶,干燥后备用;

(2)将大豆或玉米秸秆、甘蔗尾梢及甘蔗叶粉碎至粒度在100目,混合均匀,于氮气保护下进行热解炭化,炭化温度为650℃,保持3h,得到秸秆生物炭;

(3)将甘蔗滤泥输送到炭化炉,在温度为440℃条件下炭化3h,得到滤泥生物炭;

(4)按重量份数取硅藻土4份、环糊精1.5份、木质素3份,加水制备成包膜溶液;

(5)取步骤(2)得到的秸秆生物炭和步骤(3)得到的滤泥生物炭混合均匀,喷洒步骤(4)的包膜溶液,使其形成带有包膜层的湿物料,放置在35℃热风条件下干燥5min,再送入造粒机进行造粒,即得炭基缓释肥。

所述的炭基缓释肥还可以加入养殖尾水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固体杂质,固体杂质需经过发酵菌剂的发酵处理。

所述的发酵菌剂为:枯草芽孢杆菌、酵母菌和圆褐固氮菌。

实施例4

一种甘蔗种植与水产立体养殖相结合的闭合循环农业模式构建方法,具体为:在甘蔗地套种大豆,以实现增收增产;大豆秸秆、甘蔗滤泥、甘蔗尾梢及甘蔗叶用于制备炭基缓释肥,炭基缓释肥施加于甘蔗地;在甘蔗地旁设置水产养殖池用于饲养罗非鱼,水产养殖池产生的养殖尾水直接用于灌溉甘蔗地,或者将养殖尾水进行处理后得到上层净化水用于养殖池,同时得到底层肥水制备成液体肥施加于甘蔗地;大豆收成后用于制备水产饲料投入到养殖池中,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所述的甘蔗地套种大豆的方法为:

(1)整地:对甘蔗地深耕整地,按大行距与小行距交替开沟,沟宽度20cm,深度30cm,大行距1.5m,小行距1.0m;

(2)播种:选择12月份至次年的3月份种植甘蔗,先在甘蔗地种植沟内施入基肥,将甘蔗种摆放在沟内形成单排蔗芽,覆土、浇水并加盖薄膜密封;待甘蔗长出后,于3月份在大行距之间播种2行大豆种子,大豆之间的行距为0.3m;

(3)田间管理:在甘蔗生长期间,根据需要用养殖尾水或者得到的底层肥水灌溉甘蔗地,大豆收割后,甘蔗地进行中耕松土并施加炭基缓释肥,施加量为110kg/亩;

(4)采收后管理:在年底甘蔗收割之后,甘蔗茎留宿根继续生长,下一年继续套种大豆,宿根甘蔗留种2年之后对甘蔗地进行翻新,并换新的甘蔗种继续种植。

所述养殖尾水的处理方法为:将养殖尾水过滤去除固体杂质,得到的水放在沉淀净化池中,沉淀4h,得到上层净化水可用于养殖池养鱼或者甘蔗地灌溉,得到的底层肥水用于甘蔗地灌溉。

所述炭基缓释肥的制备方法如实施例1所示。

实施例5

一种甘蔗种植与水产立体养殖相结合的闭合循环农业模式构建方法,具体为:在甘蔗地套种玉米,以实现增收增产;玉米秸秆、甘蔗滤泥、甘蔗尾梢及甘蔗叶用于制备炭基缓释肥,炭基缓释肥施加于甘蔗地;在甘蔗地旁设置水产养殖池用于饲养罗非鱼,水产养殖池产生的养殖尾水直接用于灌溉甘蔗地,或者将养殖尾水进行处理后得到上层净化水用于养殖池,同时得到底层肥水制备成液体肥施加于甘蔗地;玉米收成后用于制备水产饲料投入到养殖池中,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所述的甘蔗地套种玉米的方法为:

(1)整地:对甘蔗地深耕整地,按大行距与小行距交替开沟,沟宽度30cm,深度35cm,大行距2.2m,小行距1.2m;

(2)播种:选择12月份至次年的3月份种植甘蔗,先在甘蔗地种植沟内施入基肥,将甘蔗种摆放在沟内形成单排蔗芽,覆土、浇水并加盖薄膜密封;待甘蔗长出后,于4月份在大行距之间播种2行玉米种子,玉米之间的行距为0.6m;

(3)田间管理:在甘蔗生长期间,根据需要用养殖尾水或者得到的底层肥水灌溉甘蔗地,玉米收割后,甘蔗地进行中耕松土并施加炭基缓释肥,施加量为130kg/亩;

(4)采收后管理:在年底甘蔗收割之后,甘蔗茎留宿根继续生长,下一年继续套种玉米,宿根甘蔗留种3年之后对甘蔗地进行翻新,并换新的甘蔗种继续种植。

所述养殖尾水的处理方法为:将养殖尾水过滤去除固体杂质,得到的水放在沉淀净化池中,沉淀6h,得到上层净化水可用于养殖池养鱼或者甘蔗地灌溉,得到的底层肥水用于甘蔗地灌溉。

所述炭基缓释肥的制备方法如实施例2所示。

实施例6

一种甘蔗种植与水产立体养殖相结合的闭合循环农业模式构建方法,具体为:在甘蔗地套种大豆,以实现增收增产;大豆秸秆、甘蔗滤泥、甘蔗尾梢及甘蔗叶用于制备炭基缓释肥,炭基缓释肥施加于甘蔗地;在甘蔗地旁设置水产养殖池用于饲养罗非鱼,水产养殖池产生的养殖尾水直接用于灌溉甘蔗地,或者将养殖尾水进行处理后得到上层净化水用于养殖池,同时得到底层肥水制备成液体肥施加于甘蔗地;大豆收成后用于制备水产饲料投入到养殖池中,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所述的甘蔗地套种大豆的方法为:

(1)整地:对甘蔗地深耕整地,按大行距与小行距交替开沟,沟宽度25cm,深度40cm,大行距2.0m,小行距1.1m;

(2)播种:选择12月份至次年的3月份种植甘蔗,先在甘蔗地种植沟内施入基肥,将甘蔗种摆放在沟内形成单排蔗芽,覆土、浇水并加盖薄膜密封;待甘蔗长出后,于3月份在大行距之间播种2行大豆种子,大豆之间的行距为0.4m;

(3)田间管理:在甘蔗生长期间,根据需要用养殖尾水或者得到的底层肥水灌溉甘蔗地,大豆收割后,甘蔗地进行中耕松土并施加炭基缓释肥,施加量为150kg/亩;

(4)采收后管理:在年底甘蔗收割之后,甘蔗茎留宿根继续生长,下一年继续套种大豆,宿根甘蔗留种3年之后对甘蔗地进行翻新,并换新的甘蔗种继续种植。

所述养殖尾水的处理方法为:将养殖尾水过滤去除固体杂质,得到的水放在沉淀净化池中,沉淀8h,得到上层净化水可用于养殖池养鱼或者甘蔗地灌溉,得到的底层肥水用于甘蔗地灌溉。

所述炭基缓释肥的制备方法如实施例3所示。

应用实施例:

本发明所述的甘蔗地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方法已经在广西南宁市郊区进行了小规模的试验,试验结果如下。

1、炭基缓释肥缓释效果检测

取实施例1-3制备的炭基缓释肥,分别检测缓释肥的养分释放率。检测方法如下:取相同重量的缓释肥放入容器中,加水浸泡,水温保持恒温25℃,分别检测浸泡不同天数的养分释放率,浸泡时间分别为24h、28天。

其中,养分释放率=(提供缓释肥的养分总量-缓释肥的养分剩余量)/提供缓释肥的养分总量*100%。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炭基缓释肥浸泡24h、28天的养分释放率

由表1可知,本发明的炭基缓释肥缓释效果较好。

2、采用实施例4-6的闭合循环农业模式,甘蔗以及鱼的产量均得到了提升,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甘蔗的产量及性能参数如表2所示。

表2 甘蔗的产量及性能参数

由表2可知,本发明生产的甘蔗产量较高,甘蔗的含糖量、平均株高、平均茎径、单茎重量等性能参数均较好,高于常规方法种植的甘蔗。

(2)罗非鱼养殖:

在1亩(666.7m

养殖池于鱼种入箱前7-10天下水,让养殖池壁附着一定的藻类,以防止鱼体摩擦损伤,提高鱼种成活率。选择体表光滑无伤、体质健壮、鱼体丰满、规格整齐、雄性率高、规格为30g/尾左右的罗非鱼苗,经5%的食盐水或5~1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后,放进养殖池。4月份中旬放鱼苗3000尾,放养密度为50尾/m

每日投放饲料3次,每天上午9~10时、中午12~13时、下午5~6时各1次;日投放量是鱼体重的 3%~3.5%。保持池水温度为18~30℃,并进行适当的鱼类疾病防控。

8月份第一次捕捞罗非鱼后,再投放一次鱼苗,至11~12月份捕捞,这样一年可养殖罗非鱼两茬。养殖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养鱼产量

表3是本发明的养鱼产量收成,其产量及鱼的成活率均较高,需投入的成本较低,养鱼的收益高于种植甘蔗的收益。本发明将甘蔗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既解决了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的难题,减少了环保压力,又可提高甘蔗的产量,大大提高了种植甘蔗的土地收益,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促进蔗糖产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