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设有空气动力学元件的机动车辆用扰流件

设有空气动力学元件的机动车辆用扰流件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有空气动力学元件的机动车辆用后扰流件(1),包括:设有开口(11)的主体(10);在所述主体(10)上的在缩回到所述主体(10)内的缩回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可动的可动元件(20),在所述展开位置上,所述可动元件(20)穿过所述开口(11)至少部分地处于所述主体(10)外;构造为在所述缩回位置上遮盖所述可动元件(20)与所述主体(10)之间的在所述开口(11)处的间隙的侧部元件(30)。

著录项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工业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能够调节车辆空气动力学性能的后扰流件。

背景技术

已知配备有扰流件的机动车辆。以下车身部件被称为“扰流件”:该车身部件形成布置在车辆后部上的车顶的延伸部,并且用于改善其上布置有该车身部件的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性能。扰流件还用于车辆的美观外观。它们位于并固定在车辆的后上部,位于车顶与车窗的上边缘之间,车顶上,或尾门上。某些扰流件还通过使得在车辆上方经过的空气转向向着后窗以将雨水从其上赶走而构成后窗清洁设备。

这些扰流件的一个缺陷在于不能根据速度来改善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性能。由此,后扰流件对于每个速度状态(régime de vitesse)具有平均的整体效率。它们不能针对每个速度状态获得最优效率。

已知一种类型的扰流件,其包括可动空气动力学元件,该元件能够根据车辆的速度状态而占据相对于扰流件的不同位置。该扰流件包括用于当空气动力学元件处于缩回位置时接收该空气动力学元件的区域。由此,空气动力学元件在该位置上完全被扰流件藏住,从车辆外部不再可见。

然而,在该类型的扰流件上,当空气动力学元件处于缩回位置时,可能会在空气动力学元件与扰流件之间产生间隙。实际上,为了满足技术或美观要求,空气动力学元件必须具有特定形状,例如遵循扰流件蒙皮的造型线的形状。由此,空气动力学元件可能会具有非矩形的形状,并具有宽度小于扰流件端部的宽度的边缘。在感知品质方面,形成于空气动力学元件的所述边缘与扰流件的端部之间的间隙不总是能够接受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尤其在于通过提出一种设有空气动力学元件的扰流件来弥补这些缺陷,该空气动力学元件具有更好的最终外观(finition),同时满足空气动力学元件的技术和美观要求。

为此,本发明的主题在于一种机动车辆用后扰流件,包括:

-设有开口的主体;

-在主体上的在缩回到主体内的缩回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可动的可动元件,在展开位置上,可动元件穿过开口至少部分地处于主体外;

-构造为在缩回位置上遮盖可动元件与主体之间的在开口处的间隙的侧部元件。

配备有可缩回的可动元件的扰流件能够改善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性能,这是因为可根据速度状态来选择空气动力学元件的位置。此外,本发明允许在展开位置上总是具有合适形状,这允许获得扰流件更好的空气动力学效率和更好的最终外观,这是因为它允许当可动元件处于展开位置时更好地遵循扰流件的蒙皮的造型线。

本发明还允许改善扰流件处于缩回位置时的空气动力学效率和最终外观。实际上,本发明允许消除根据可动元件的几何形状可能存在于扰流件的可动元件与主体之间的任何类型的间隙。

根据扰流件的单独或组合地采用的可选的其它特征:

-主体包括用于容置处于缩回位置的可动元件的容置部,该容置部构造为允许可动元件与主体之间的滑动连接。可动元件在其移动时得到更好的引导并在处于缩回位置时针对外部环境得到保护。

-可动元件具有大致梯形的形状,并且在缩回位置上,侧部元件设置在可动元件的两侧。梯形形状允许车辆有更好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并提供扰流件更好的最终外观,这是因为它允许当可动元件处于展开位置时更好地遵循扰流件的蒙皮的造型线。由此,在处于缩回位置的可动元件的两侧生成两个间隙,每个侧部元件能够帮助遮挡一个间隙。

-侧部元件被安装为相对于可动元件可动并构造为由可动元件致动。由此,侧部元件的运动是自动的,且与可动元件的运动是同时的。无需任何专用于侧部元件的其它致动装置。

-侧部元件构造为当可动元件处于展开位置时缩回到容置部中。由此,实现侧部元件移动到扰流件内,这允许节省空间。

-侧部元件构造为当可动元件处于展开位置时,移动到与主体上的开口相邻的区域。面对可动元件频繁的位置变化,侧部元件安装在扰流件的主体上更加可靠。

-主体包括引导装置,引导装置用于当可动元件在缩回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移动时在两个不同的位置之间引导侧部元件。所述位置中的一个对应于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上侧部元件遮挡可动元件处于缩回位置时在开口处的可动元件与主体之间的间隙。

-侧部元件被固定地安装在可动元件上。侧部元件可通过包覆模制、胶合或任何其它机械手段添置到空气动力学元件上。这提供简单且经济的解决方案。

本发明的主题还在于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前述后扰流件。

有利地,该车辆包括空气动力学元件的主动致动装置,该主动致动装置能使空气动力学元件在缩回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运动。

附图说明

阅读以下仅作为例子提供的参照附图做出的说明,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是一组视图,示出了设有根据现有技术的、处于不同位置的可动元件的扰流件(图1a、1b和1c);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设有两个侧部元件的可动元件的一组立体视图(图2a和2b);

图3是图2的可动元件处于缩回位置和展开位置时的一组示意性视图(图3a和3b);

图4是图2的可动元件处于缩回位置和展开位置时的一组示意性视图(图4a和4b);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可动元件处于缩回位置和展开位置时的一组示意性视图(图5a和5b);

图6是设有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可动元件的扰流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出了配备有可动元件20的后扰流件1,该扰流件1用于布置在车辆后部并形成能够改善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性能的延伸部。扰流件1水平地或竖直地固定在车顶上、尾门上、后备箱上,向车辆后方凸出。

如在图1a、1b和1c中可见,扰流件1包括主体10,该主体10设有开口11和用于将主体10连接到车辆的基部13。如在图1a和1b中可见,基部13的宽度比开口11的更大,这使得扰流件1的主体10具有两条底边略微弯曲的大致梯形的形状。如图1a、1b和1c所示,所述开口11使得能够通达主体10中的容置部12。

扰流件1另外还包括可动元件20,可动元件20被安装为在主体10的容置部12中可在缩回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运动,在缩回位置上,可动元件20完全隐藏在容置部12中(见图1a和1b),在展开位置上,可动元件20至少部分地穿过开口11位于容置部12外(见图1c)。可动元件20在两个位置之间以在容置部12中平移的运动来移动。为此,容置部12可包括用于与可动元件20的两侧协作以引导其平移的轨道或槽。

如在图1c中可见,可动元件20在展开位置上具有第一宽度L1。第一宽度L1大致对应于开口11的宽度,这使得当可动元件20处于展开位置时,在可动元件20与主体10之间没有任何可见的间隙。可动元件20在展开位置上在自由端部具有第二宽度L2,第一宽度L1大于第二宽度L2,这使得可动元件20在展开位置上具有大致梯形的形状。因此,当可动元件20处于缩回位置时,在可动元件20的自由端部与主体10之间,在开口11处产生间隙。

为了克服该问题,根据本发明的扰流件1包括侧部元件30、32、33,这些侧部元件构造为当可动元件处于缩回位置时遮盖这些间隙。

图2、3和4示出侧部元件的第一实施方式,其中,扰流件1包括两个呈片30形式的侧部元件30,侧部元件30被安装为能在可动元件20两侧滑动。

在所示出的例子中,尤其是如在图3中可见,可动元件20包括当可动元件20处于展开位置时位于主体外的部分,所述部分具有大致梯形的形状。可动元件20包括对称轴YO,在该图中仅示出可动元件20的所述部分的一半。为了从缩回位置转换到展开位置,如图3所示,可动元件20构造为沿方向D展开以远离扰流件1的主体10。

侧部元件30被安装为相对于可动元件20可动并构造为由可动元件20致动。为此,如在图4中可见,侧部元件30通过第一滑动连接被安装为能在可动元件20上滑动。此外,每个侧部元件30包括用于与主体10具有的槽或凸轮路径13协作的指部301,以形成如在图4中可见的第二滑动连接。凸轮路径13构造为引导指部301沿着与YO轴形成非零角度的方向平移移动。由此,当可动元件20从缩回位置(图3a)转换到展开位置(图3b)时,侧部元件30在可动元件20上移动以靠近对称轴YO。

每个侧部元件30还包括用于当可动元件20处于展开位置时处于主体10外的部分,所述部分具有梯形的形状。由此,当可动元件20处于展开位置时(图3b),侧部元件30的该部分位于主体10外,但大致被可动元件20隐藏;当可动元件20处于缩回位置时(图3a),侧部元件30的该部分缩回到容置部12中,但在可动元件20外部延伸,这允许填充可动元件20的端部和主体10的开口11形成的空的空间。

在图5中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该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侧部元件32构造为移动到与主体10上开口11相邻的区域中。如图5a和5b示意性地示出的,每个侧部元件32包括厚度大致等于可动元件20的自由端部的厚度的纵向体。侧部元件32在容置部12外设置在扰流件1的主体10上。侧部元件32被可动元件20的展开所致动,例如通过设置在容置部12或主体10上的不可见区域中的致动机构14。致动机构14可以构造为使得当可动元件20向展开位置移动时(图5b),侧部元件32被推向扰流件1外部。如在图5b中可见,在该位置上,侧部元件32不覆盖开口11,这允许可动元件20通过开口11。致动机构14可包括能够使得侧部元件32回到其初始位置(图5a)的复位装置,例如弹簧,在其初始位置上,侧部元件32部分地关闭开口11以填充可动元件20与主体10之间的间隙。

图6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根据该第三实施方式,侧部元件33被固定地安装在可动元件20上。如在该图中可见,可动元件20在其自由端部上包括设置在自由端部两侧的两个销33,其每个形成凸起部分。在该实施方式中,侧部元件33与可动元件20形成例如来自包覆模制的一体部件。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可动元件20由此具有更宽的自由端部,其宽度大致与开口11的相同,这允许消除在缩回位置上可动元件20和主体10形成的间隙。

本发明不限于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其它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会是明显的。尤其可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考虑其它致动装置和引导装置,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会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标记列表:

1:扰流件

10:主体

11:开口

12:容置部

13、14:引导装置

20:可动元件

30、32、33:侧部元件

301:指部

L1:第一宽度

L2:第二宽度

YO:对称轴

D:展开方向。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