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组合物

一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组合物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漏芦5~10重量份;一叶萩6~12重量份;柳叶见血飞、凤尾草、宝盖草10~20重量份;白残花15~30重量份。注意孕妇慎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04130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6-2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仲崇允;

    申请/专利号CN202110402274.3

  • 发明设计人 仲崇允;

    申请日2021-04-14

  • 分类号A61K36/758(20060101);A61P25/02(200601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265715 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黄山馆镇新安西区130号楼2单元402室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1:40:48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

背景技术

面神经麻痹,也称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氏综合征,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疾病,不受年龄和性别限制,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临床上常见的是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典型症状表现为口眼歪斜、鼓嘴漏气,本病的发生和受寒、受风、劳累有密切关系。急性面神经麻痹的首选药物是尽早使用皮质类固醇(即激素),如泼尼松等。B族维生素可促进神经髓鞘恢复,维生素B1,B12(腺苷钴胺、甲钴胺)肌肉注射。带状疱疹引起的面瘫加用抗病毒药治疗。

激素使用会引起如肥胖、骨质改变、股骨头坏死等副作用。目前,没有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特效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进已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组合物,可以有效地改善甚至消除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治疗效果显著、治疗周期短、无毒副作用等特点。

《诸病源候论》风口候记载:“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面神经麻痹多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而入中经络,气血痹阻,面部足阳明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所致。现代医学认为,风寒导致面神经血管痉挛、缺血、水肿,使面神经受压,神经营养缺乏,以致引起神经变性而致病。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神经受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从而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

基于上述理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漏芦5~10重量份;一叶萩6~12重量份;柳叶见血飞、凤尾草、宝盖草10~20重量份;白残花15~30重量份。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案中,所述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组合物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漏芦10重量份;一叶萩12重量份;柳叶见血飞、凤尾草、宝盖草20重量份;白残花30重量份。

其中,一叶萩:味辛;苦;性微温。归肝;肾;脾经。祛风活血;益肾强筋。用于面神经麻痹等。

凤尾草:味淡、微苦,凉。清热解毒,利湿止痢,凉血止血。用于面神经麻痹等。

柳叶见血飞:味辛;性温。祛风除湿;活血止痛。用于神经痛;面神经麻痹。

宝盖草:味辛、苦,平。清热利湿,活血祛风,消肿解毒。用于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

白残花:苦、涩,寒。活血通络。用于面神经瘫痪。

漏芦:苦,寒。归胃经。清热解毒,消痈,下乳,舒筋通脉。漏芦能兴奋神经肌肉装置,促进周围神经的恢复过程,治疗由于末梢或中枢性运动神经原传导障碍之瘫痪,对实验性创伤性麻痹亦有治疗作用。

本发明是由中国传统的中草药制成,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及现代医学的若干原则,以某些成分确定、功效明晰的天然提取物的有序配伍,组合成了有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

本发明可以贯穿于面神经麻痹治疗的全过程,标本兼治,不易复发,安全可靠,无明显毒副反应,便于患者长期坚持服用,用药多年来,患者无任何不良反应,跟踪血液检查正常。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原料易得,工艺简单,成本低,效率高,有利于制药企业进行药品生产、质量控制;产品价格低,易于被患者接受。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治疗面神经麻痹效果显著,临床实验结果显示,用本药方施治,每日一剂,水煎100-150ml,分成两份,早晚各一份服用,一般一个月内见效,疗效显著确切,愈后效果好,标本兼治,见效快,费用低。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由上述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组合物制成的口服制剂,所述口服制 剂包括口服液、片剂、胶囊剂、丸剂等,优选剂型为片剂和胶囊剂,一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可以制备成多种剂型。例如,将煎煮后的药液杀菌消毒后装袋,制成口服液;或者将煎煮后的药液进行浓缩,烘干后,加入医学上可接收的辅料,然后制成片剂、胶囊剂、丸剂等。

所述医学上可接收的辅料包括淀粉、糊精、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二醇、磷酸氢钙、海藻酸钠、山梨酸钾等。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简单修改、等同变化或修饰,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