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扶正器和扶正方法

扶正器和扶正方法

摘要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扶正器和扶正方法,属于石油机械设备领域。扶正器包括:本体、至少三个扶正卡瓦、齿轮和驱动装置,至少三个扶正卡瓦设在本体内,且至少三个扶正卡瓦的一端与本体的内侧通过第一轴连接,至少三个扶正卡瓦的侧面与套设在本体上的齿轮的内表面啮合,齿轮与驱动装置啮合。本体的中心设有第一通孔,用于使待扶正的油管穿过第一通孔进入本体内。驱动装置用于通过齿轮带动至少三个扶正卡瓦的另一端向第一通孔收拢,以扶正油管。该扶正器的至少三个扶正卡瓦能够扶正油管,使油管与井口同心,从而避免由于油管偏离井口中心而影响油管卡盘的卡瓦下落,无法卡住油管的问题发生,无需人工手动扶正油管,省时省力,进而提高了修井的施工效率。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483757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2-08-0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0136896.6

  • 申请日2021-02-01

  • 分类号E21B17/10(2006.01);

  • 代理机构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侯晓雅

  • 地址 100007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北大街9号中国石油大厦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6:12:4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8-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21B17/10 专利申请号:2021101368966 申请日:2021020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22-08-02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石油机械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扶正器和扶正方法。

背景技术

在油田修井作业过程中,起下油管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修井工序,而人工进行起下油管的工作量大、效率低、危险性大,因此,通过机械方化起下油管已成为当前起下油管的主要发展方向。

在机械化起油管时,一般是通过大钩将需要起出的第一油管的顶部(接箍端)吊起,进而通过大钩将第一油管上提到井口上方,然后通过位于井口的油管卡盘将与第一油管的底部连接的第二油管的上部卡住,通过液压钳将第一油管从第二油管的顶部卸下(卸扣)后,机械手伸出将第一油管推离井口,从而实现第一油管的起出。而在机械化下油管时,一般是通过大钩将需下入的第一油管的顶部(接箍端)吊起,进而通过大钩将第一油管上提到被油管卡盘固定在井口的第二油管的上方,当第一油管的底部与油管卡盘卡住的第二油管的顶部对正后,通过液压钳将第一油管的底部与第二油管的顶部连接(上扣),进而将第一油管下入井内,从而实现第一油管的下入。

由于在起油管时,当遇到井口歪斜或悬挂大钩的井架底座晃动的情况时,会导致大钩吊起的第二油管的上部相对于井口倾斜或偏离井口中心,进而导致油管卡盘的卡瓦不能顺利下落卡住第二油管的上部,从而无法将第一油管从第二油管上卸下。而在下油管时,当遇到井口歪斜或悬挂大钩的井架底座晃动的情况时,会导致大钩吊起的第一油管的上部相对于井口倾斜或偏离井口中心,同样导致油管卡盘的卡瓦无法顺利下落卡住下入井内的第一油管的上部。而当油管卡盘不能顺利下落卡住起油管或下油管过程中需要固定的油管时,需要工作人员手动扶正油管,才能使油管卡盘的卡瓦下落卡住油管,这样导致起下油管时费时费力,降低了起下油管的施工效率,从而降低了修井的施工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扶正器和扶正方法,能够提高修井的施工效率。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扶正器,所述扶正器包括:本体、至少三个扶正卡瓦、齿轮和驱动装置;

所述至少三个扶正卡瓦设在所述本体内,且所述至少三个扶正卡瓦的一端与所述本体的内侧通过第一轴连接;

所述至少三个扶正卡瓦的侧面与套设在所述本体上的所述齿轮的内表面啮合;

所述齿轮与所述驱动装置啮合;

所述本体的中心设有第一通孔,用于使待扶正的油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进入所述本体内;

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通过所述齿轮带动所述至少三个扶正卡瓦的另一端向所述第一通孔收拢,以扶正所述油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扶正器还包括第一固定架;

所述第一固定架与所述本体的底部连接,且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架上;

所述第一固定架,用于将所述驱动装置固定在所述本体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每个扶正卡瓦上均设有第一轴;

所述本体的至少三个位置设有至少三个第二通孔,所述至少三个位置为与所述至少三个扶正卡瓦连接的位置;

所述至少三个扶正卡瓦的第一轴分别穿过一个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本体固定连接,使得所述至少三个扶正卡瓦分别基于所述至少三个第二通孔,在所述本体内同时分别绕着所述第一轴来回转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每个扶正卡瓦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用于使所述第一轴穿过,与所述扶正卡瓦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扶正器还包括多个第一滚轮和多个第二固定架;

所述多个第二固定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本体的上表面,所述多个第二固定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多个第一滚轮通过第二轴连接,其中,一个第二固定架连接一个第一滚轮;

设置在所述齿轮上表面的所述多个第一滚轮,用于防止所述齿轮转动时向上翘起。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扶正器还包括多个第二滚轮和多个第三固定架;

所述多个第三固定架的一端固定在所述本体的下部侧面,所述多个第三固定架的另一端与所述多个第二滚轮通过第三轴连接,其中,一个第三固定架连接一个第二滚轮;

设置在所述齿轮下部的所述多个第二滚轮,用于托起所述齿轮,减少所述齿轮转动时的摩擦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齿轮的上表面与所述驱动装置啮合;或者,所述齿轮的外表面与所述驱动装置啮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本体的侧面设有至少三个开口,所述至少三个扶正卡瓦的一端穿过所述至少三个开口与套设在所述本体上的所述齿轮啮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本体的顶部设有第一法兰,所述本体的底部设有第二法兰,所述第一法兰和所述第二法兰用于连接起下所述油管需配套的防喷器和油管卡盘。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扶正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起油管时,将上述任一实现方式所述的扶正器安装在防喷器和油管卡盘之间,第一油管为需要起出的一根油管,所述第一油管的底部与油井内的第二油管的顶部连接,所述第二油管的底部连接油井内的其他油管;

控制大钩吊起所述第一油管、所述第二油管以及油井内的其他油管,将所述第二油管的顶端穿出本体的第一通孔,到达液压钳上扣高度;

远程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向第一方向转动,通过所述齿轮带动所述至少三个扶正卡瓦的另一端向所述第一通孔收拢,扶正所述第二油管;

在所述第二油管被扶正后,远程控制所述油管卡盘固定住所述第二油管的上部;

在所述第二油管的上部被所述油管卡盘固定后,将所述第一油管从所述第二油管上卸下;

远程控制机械手将所述第一油管推离井口,至此实现了所述第一油管的起出。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扶正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下油管时,将上述任一实现方式所述的扶正器安装在防喷器和油管卡盘之间,其中,第一油管为需要下入的一根油管,第二油管为被油管卡盘固定于井口的一根油管,且所述第二油管的上部被所述扶正器扶正后,所述第二油管的上部被所述油管卡盘固定;

控制大钩吊起所述第一油管,将所述第一油管移至所述第二油管上部并与所述第二油管对正后,所述第一油管与所述第二油管连接;

远程控制所述油管卡盘松开所述第二油管的上部,远程控制驱动装置向第二方向转动,通过齿轮带动至少三个扶正卡瓦、的另一端远离第一通孔,即远离所述第二油管;

控制所述大钩下放所述第一油管,将所述第一油管穿过本体的第一通孔,进入所述本体;当所述第一油管顶端到达液压钳上扣高度时,停止下放;

远程控制所述驱动装置向第一方向转动,通过所述齿轮带动所述至少三个扶正卡瓦的另一端向所述第一通孔收拢,扶正所述第一油管;

在所述第一油管被扶正后,远程控制所述油管卡盘固定住所述第一油管的上部,至此,实现了所述第一油管的下入。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本体内设有至少三个扶正卡瓦,每个扶正卡瓦的一端与本体的侧部通过第一轴连接,每个扶正卡瓦的第三通孔端的侧齿通过齿轮与设置在本体外的驱动装置连接,这样驱动装置能够通过齿轮驱动至少三个扶正卡瓦绕与其连接的第一轴向本体的中心收拢,而待扶正的油管通过本体中心的第一通孔置于本体内,这样至少三个扶正卡瓦就能够扶正油管,使油管与井口同心,从而避免了因油管偏离井口中心而影响油管卡盘的卡瓦下落,无法卡住油管的问题发生,无需人工手动扶正油管,省时省力,进而提高了修井的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扶正器的扶正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扶正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扶正器的扶正卡瓦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扶正器的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扶正器的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扶正器的上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扶正器用于起油管的工作流程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扶正器用于下油管的工作流程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表示为:

1-本体;

101-第一通孔;

102-第二通孔;

2-扶正卡瓦;

201-第一轴;

202-第三通孔;

203-第一齿;

3-齿轮;

301-第四通孔;

302-第二齿;

303-第四齿;

4-驱动装置;

401-液压马达;

402-输出轴;

403-第三齿;

5-第一固定架;

6-第一滚轮;

601-第二轴;

7-第二固定架;

8-第二滚轮;

801-第三轴;

9-第三固定架;

10-第一法兰;

11-第二法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所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意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扶正器,参见图1,扶正器包括本体1、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齿轮3和驱动装置4,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设在本体1内,且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的一端与本体1的内侧通过第一轴201连接,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的侧面与套设在本体1上的齿轮3的内表面啮合,齿轮3与驱动装置4啮合。本体1的中心设有第一通孔101,用于使待扶正的油管穿过第一通孔101进入本体1内。驱动装置4,用于通过齿轮3带动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的另一端向第一通孔101收拢,以扶正油管。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本体1内设有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每个扶正卡瓦2的一端与本体1的内侧通过第一轴201连接,每个扶正卡瓦2的侧面通过齿轮3与设置在本体1外的驱动装置4连接,这样驱动装置4能够通过齿轮3,驱动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绕该与其连接的第一轴201,向本体1的中心收拢,而待扶正的油管通过本体1中心的第一通孔101进入本体1内,这样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就能够扶正油管,使油管与井口同心,从而避免了因油管偏离井口中心而影响油管卡盘的卡瓦下落,无法卡住油管的问题发生,无需人工手动扶正油管,省时省力,进而提高了修井的施工效率。

参见图1和图2,本体1为中空的圆柱体,本体1的内部设有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本体1与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通过第一轴201连接。

其中,每个扶正卡瓦2上均设有第一轴201,本体1的至少三个位置设有至少三个第二通孔102,至少三个位置为与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连接的位置,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的第一轴201分别穿过一个第二通孔102,与本体1固定连接,使得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分别基于至少三个第二通孔102,在本体1内同时分别绕着第一轴201来回转动。

其中,第一轴201的直径与第二通孔102的直径匹配,使得第一轴201能够穿过第二通孔102。第一轴201的长度与本体1的厚度匹配,使得第一轴201能够穿过本体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且不伸出到本体1的外部。

参见图3,每个扶正卡瓦2上设有第三通孔202,且第三通孔202设置在扶正卡瓦2的与齿轮啮合的一端,用于使第一轴201穿过第三通孔202,与扶正卡瓦2连接,且第一轴201的直径与第三通孔202的直径匹配,使得第一轴201能够穿过第三通孔202。当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转动时,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能够围绕与本体1连接的至少三个第一轴201,在本体1内绕第一轴201转动。

继续参见图1,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为花瓣形状,均匀分布在本体1的内部。

其中,扶正卡瓦2的数量至少为三个,即扶正卡瓦2的数量可以为三个、四个、五个等;当扶正卡瓦2的数量为三个时,三个扶正卡瓦2均匀分布在本体1的内部,互成120度。当扶正卡瓦2的数量为四个时,四个扶正卡瓦2均匀分布在本体1的内部,互成90度。当扶正卡瓦2的数量为五个时,五个扶正卡瓦2均匀分布在本体1的内部,互成72度。

继续参见图2,本体1的中心设有第一通孔101,用于使待扶正的油管穿过第一通孔101进入本体1内。

其中,第一通孔101的直径不小于防喷器的通径,不仅能够使待扶正的油管通过,还能使油管悬挂器、封隔器、锚定器、气锚、砂锚、配水器等各种井下工具穿过,进而使这些部件能够通过扶正器。

继续参见图1,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均匀的分布在第一通孔101的周围,当需要扶正油管时,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的接近第一通孔101的一端向第一通孔101收拢,通过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的配合,将待扶正的油管夹紧,以扶正油管。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体1还用于使钻井套管、钻杆等其他管柱穿过,进而使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扶正钻井套管、钻杆等其他管柱。

继续参见图2,本体1的外部套设有齿轮3,本体1内的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的侧面与齿轮3的内表面啮合。

参见图4,齿轮3形似一个中空的圆形盖子,包括侧面、上表面和下表面,齿轮3的中心设有第四通孔301,且第四通孔301的内径稍稍大于本体1的外径,使得本体1能够穿过第四通孔301,进而使齿轮3能够套设在本体1的外部。

其中,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的侧面设有第一齿203,齿轮3的内表面设有与第一齿203匹配的第二齿302,三个扶正卡瓦2和齿轮3通过第一齿203和第二齿302啮合。

参见图5,本体1的侧面设有至少三个开口,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的第一齿203的一端穿过至少三个开口与套设在本体1上的齿轮3啮合。三个开口的空间尺寸与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的安装及转动范围匹配,使扶正卡瓦2能够来回转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与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啮合的齿轮3,当齿轮3转动时,能够带动与其啮合的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向本体1的第一通孔101收拢,扶正油管。

继续参见图2,齿轮3与驱动装置4啮合,其中,齿轮3的上表面与驱动装置4啮合;或者,齿轮3的外表面与驱动装置4啮合。

其中,驱动装置4包括液压马达401和输出轴402,驱动装置4为液压驱动装置4,液压马达401与输出轴402之间通过传送轴连接,传送轴的一端连接液压马达401,另一端连接输出轴402,传送轴用于将液压马达401的动力传送给输出轴402。

其中,输出轴402安装在驱动装置4与齿轮3啮合的一端,液压马达401安装在驱动装置4的另一端,液压马达401可以采用卧式或立式的方式安装在驱动装置4的另一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输出轴402上设有周向的第三齿403,齿轮3的侧面设有与第三齿403匹配的第四齿303,驱动装置4和齿轮3通过第三齿403和第四齿303啮合。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输出轴402上设有周向的第三齿403,齿轮3的上表面设有与第三齿403匹配的第五齿,驱动装置4与齿轮3通过第三齿403和第五齿啮合。

当驱动装置4的液压马达401启动时,液压马达401将其产生的动力传送给输出轴402后,输出轴402开始转动,进而带动与输出轴402啮合的齿轮3反方向转动,齿轮3带动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向本体1的第一通孔101收拢,扶正油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液压马达401也可换成防爆电机等其他设备提供动力。

继续参见图2,扶正器还包括第一固定架5,第一固定架5与本体1的底部连接,且驱动装置4设置在第一固定架5上,第一固定架5,用于将驱动装置4固定在本体1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固定架5与本体1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第一固定架5焊接在本体1的底部,使得本体1与第一固定架5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固定架5与本体1采用螺纹的方式连接,第一固定架5上设有第一内螺纹孔,本体1上设有第二内螺纹孔,螺钉依次穿过第一内螺纹孔和第二内螺纹孔,实现第一固定架5与本体1的连接。

其中,第一固定架5的上端设有多个托板,多个托板用于支撑驱动装置4,实现驱动装置4与第一固定架5的连接。

继续参见图2,扶正器还包括多个第一滚轮6和多个第二固定架7,多个第二固定架7的一端固定在本体1的上表面,多个第二固定架7的另一端与多个第一滚轮6通过第二轴601连接,其中,一个第二固定架7连接一个第一滚轮6,设置在齿轮3上表面的多个第一滚轮6,用于防止齿轮3转动时向上翘起。

其中,第一滚轮6的数量与第二固定架7的数量匹配。第一滚轮6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并更改,在此不作具体限定;例如,第一滚轮6的数量为4-6个,则第二固定架7的数量为4-6个。

当驱动装置4驱动齿轮3转动时,由于驱动装置4仅与齿轮3的一端啮合,因此驱动装置4仅对齿轮3的一端施加有压力,则齿轮3在转动的过程中,可能造成齿轮3整体受力不均匀,则齿轮3未与驱动装置4啮合的部分由于未施加有压力而向上翘起。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个第一滚轮6和多个第二固定架7,多个第一滚轮6压在齿轮3的上表面,在齿轮3转动的过程中,多个第一滚轮6伴随齿轮3转动,可以防止齿轮3转动时向上翘起。

参见图6,扶正器还包括多个第二滚轮8和多个第三固定架9,多个第三固定架9的一端固定在本体1的下部侧面,多个第三固定架9的另一端与多个第二滚轮8通过第三轴801连接,其中,一个第三固定架9连接一个第二滚轮8,设置在齿轮3下部的多个第二滚轮8,用于托起齿轮3,减少齿轮3转动时的摩擦力。

其中,第二滚轮8的数量与第三固定架9的数量匹配。第二滚轮8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并更改,在此不作具体限定;例如,第二滚轮8的数量为4-8个,则第三固定架9的数量为4-8个。

齿轮3套设在本体1的外部,由于齿轮3的内径大于本体1的外径,齿轮3与本体1之间仅通过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的第一齿203啮合,齿轮3的下表面并没有支撑,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个第二滚轮8和多个第三固定架9,一方面,多个第二滚轮8设置在齿轮3的下表面,托着齿轮3,防止齿轮3在转动过程中晃动;另一方面,多个第二滚轮8设置在齿轮3的下表面,在齿轮3转动过程中,伴随齿轮3转动,可以减少齿轮3在转动时遇到的阻力。

继续参见图5,本体1的顶部设有第一法兰10,本体1的底部设有第二法兰11,第一法兰10和第二法兰11用于连接起下油管需配套的防喷器和油管卡盘。

其中,第一法兰10上均匀分布有多个第一螺栓孔,油管卡盘的底部设有第三法兰,且第三法兰上均匀分布有与多个第一螺栓孔匹配的多个第二螺栓孔,多个螺栓穿过多个第一螺纹孔和多个第二螺栓孔,实现第一法兰10与第三法兰的连接,进而实现本体1与油管卡盘的连接。

其中,第一螺栓孔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并更改,在此不作具体限定;例如,第一螺栓孔的数量为12个,则第二螺栓孔的数量为12个。第一螺栓孔的直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并更改,在此不作具体限定;例如,第一螺栓孔的直径为32mm,则第二螺栓孔的直径为32mm。

其中,第二法兰11上均匀分布有多个第三螺栓孔,防喷器的顶部设有第四法兰,且第四法兰上均匀分布有与多个第三螺栓孔匹配的多个第四螺栓孔,多个螺栓穿过多个第三螺纹孔和多个第四螺栓孔,实现第二法兰11与第四法兰的连接,进而实现本体1与防喷器的连接。

其中,第三螺栓孔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并更改,在此不作具体限定;例如,第三螺栓孔的数量为12个,则第四螺栓孔的数量为12个。第三螺栓孔的直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并更改,在此不作具体限定;例如,第三螺栓孔的直径为32mm,则第四螺栓孔的直径为32mm。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井口上未设置防喷器时,第二法兰11用于连接起下油管需配套的井口。井口的顶部设有第五法兰,且第五法兰上均匀分布有与多个第三螺栓孔匹配的多个第五螺栓孔,多个螺栓穿过多个第三螺纹孔和多个第五螺栓孔,实现第二法兰11与第五法兰的连接,进而实现本体1与井口的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本体1内设有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每个扶正卡瓦2的一端与本体1的侧部通过第一轴201连接,每个扶正卡瓦2的第三通孔端的侧齿通过齿轮3与设置在本体1外的驱动装置4连接,这样驱动装置4能够通过齿轮3,驱动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绕与本体连接的第一轴201,向本体1的中心收拢,而待扶正的油管通过本体1中心的第一通孔101处于本体1内,这样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就能够扶正油管,使油管与井口同心,从而避免了因油管偏离井口中心而影响油管卡盘的卡瓦下落,无法卡住油管的问题发生,无需人工手动扶正油管,省时省力,进而提高了修井的施工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扶正方法,参见图7,该方法包括:

步骤701:起油管时,将扶正器安装在防喷器和油管卡盘之间,第一油管为需要起出的一根油管,第一油管的底部与油井内的第二油管的顶部连接,第二油管的底部连接油井内的其他油管;

其中,通过第一法兰10和第二法兰11将扶正器安装在防喷器与油管卡盘之间。通过第一法兰10与油管卡盘底部的第三法兰连接,实现扶正器与油管卡盘的连接,通过第二法兰11与防喷器顶部的第四法兰连接,实现扶正器与防喷器的连接。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井口未设置防喷器时,将扶正器安装在井口和油管卡盘之间。

其中,通过第一法兰10和第二法兰11将扶正器安装在防喷器与油管卡盘之间。通过第一法兰10与油管卡盘底部的第三法兰连接,实现扶正器与油管卡盘的连接,通过第二法兰11与井口顶部的第五法兰连接,实现扶正器与井口的连接。

步骤702:控制大钩吊起第一油管、第二油管以及油井内的其他油管,将第二油管顶端穿出本体1的第一通孔101,到达液压钳上扣高度。

其中,控制大钩将井内需要起出的第一油管的顶端吊起,将第一油管上提,直至与第一油管的底部连接的第二油管的顶部(即接箍)到达用于卸扣的液压钳所在的高度;此时第一油管悬吊在第二油管的上方,第二油管自下而上依次穿过防喷器、扶正器和油管卡盘,且第二油管的顶部穿出油管卡盘,第二油管的上部均依次位于油管卡盘、本体1的第一通孔101及防喷器内。

步骤703:远程控制驱动装置4向第一方向转动,通过齿轮3带动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的另一端向第一通孔101收拢,以扶正第二油管。

其中,远程控制驱动装置4的输出轴402向第一方向转动,由于输出轴402与齿轮3啮合,进而带动齿轮3向第一方向的反方向转动,由于齿轮3与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的另一端啮合,进而齿轮3带动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向第一通孔101收拢,通过三个扶正卡瓦2的配合,将待扶正的第二油管夹紧,扶正第二油管。

步骤704:在第二油管被扶正后,远程控制油管卡盘固定住第二油管的上部。

其中,第二油管的上部位于油管卡盘内,油管卡盘内设有用于卡住第二油管的卡瓦,且扶正器与油管卡盘之间是联动的,扶正器的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扶正第二油管后,自动触发油管卡盘固定第二油管上部。

步骤705:在第二油管的上部被油管卡盘固定后,将第一油管从第二油管上卸下。

在第二油管的上部被油管卡盘固定后,通过液压钳将第一油管的底部从第二油管的顶部卸下(卸扣),即打开第一油管与第二油管之间的丝扣连接,使第一油管与第二油管分离。

步骤706:远程控制机械手将第一油管推离井口,实现第一油管的起出。

重复步骤702-706,依次进行下去,可起出井内全部油管。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扶正器能够驱动至少三个扶正卡瓦向扶正器的中心收拢,而待扶正的第二油管位于扶正器的中心,因此,通过该扶正器驱动至少三个扶正卡瓦向扶正器的中心收拢,就能够轻松的扶正第二油管,第二油管被扶正后,通过油管卡盘将第二油管的上部固定,进而能够将第一油管从第二油管的顶部卸下,实现第一油管的起出。由此可见,扶正器的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能够第二扶正油管,使第二油管与井口同心,从而避免了因第二油管偏离井口中心而影响油管卡盘的卡瓦下落,无法卡住第二油管的问题发生,无需人工手动扶正油管,省时省力,进而提高了修井的施工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扶正方法,参见图8,该方法包括:

步骤801:下油管时,将扶正器安装在防喷器和油管卡盘之间,其中,第一油管为需要下入的一根油管,第二油管为被油管卡盘固定于井口的一根油管,且第二油管的上部被扶正器扶正后,第二油管的上部被油管卡盘固定。

其中,步骤801具体实施方式与步骤70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802:控制大钩吊起第一油管,将第一油管移至第二油管上部并与第二油管对正后,第一油管与第二油管连接。

通过大钩将需要下入的第一油管的顶端的接箍端吊起,将第一油管上提到井口的上方,与井口的第二油管对中后,通过大钩稍微下放第一油管,使第一油管底部的丝扣端落入第二油管的接箍内,通过液压钳上扣,使第一油管的底部和第二油管的顶部连接在一起。

步骤803:远程控制油管卡盘松开第二油管的上部,远程控制驱动装置4向第二方向转动,通过齿轮3带动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的另一端远离第一通孔101,即远离第二油管。

其中,扶正器与油管卡盘之间是联动控制的,当油管卡盘松开第二油管后,自动触发扶正器的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远离第二油管。

其中,远程控制驱动装置4的输出轴402向第二方向转动,带动齿轮3向第二方向的反方向转动,齿轮3带动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的另一端远离第一通孔101,以远离第二油管,即扶正卡瓦2回归到未扶正第二油管前在本体1内的位置。

步骤804:控制大钩下放第一油管,将第一油管穿过本体1的第一通孔101,进入本体1,当第一油管顶端到达液压钳上扣高度时,停止下放。

其中,控制大钩下放第一油管,使第一油管自上而下依次穿过油管卡盘、扶正器和防喷器进入井内,且第一油管的顶部高出油管卡盘,处于液压钳上扣高度,第一油管的上部均依次位于油管卡盘、本体1的第一通孔101及防喷器内。

步骤805:远程控制驱动装置4向第一方向转动,通过齿轮3带动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的另一端向第一通孔101收拢,以扶正第一油管上部。

其中,远程控制驱动装置4的输出轴402向第一方向转动,由于输出轴402与齿轮3啮合,进而带动齿轮3向第一方向的反方向转动,由于齿轮3与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的另一端啮合,进而齿轮3带动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向第一通孔101收拢,通过三个扶正卡瓦2的配合,将待扶正的第一油管夹紧,扶正第一油管。

步骤806:在第一油管被扶正后,远程控制油管卡盘固定住第一油管的上部,至此,实现了第一油管的下入。

其中,第一油管的上部位于油管卡盘内,油管卡盘内设有用于卡住第一油管的卡瓦,且扶正器与油管卡盘之间是联动的,扶正器的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扶正第一油管后,自动触发油管卡盘固定第一油管,即实现了第一油管的下入。

重复步骤802-606,依次进行下去,可把全部油管下入井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扶正器能够驱动至少三个扶正卡瓦向扶正器的中心收拢或远离,而待扶正的第一油管位于扶正器的中心,因此,通过该扶正器驱动至少三个扶正卡瓦向扶正器的中心收拢,就能够轻松的扶正第一油管,第一油管被扶正后,通过油管卡盘将第一油管的上部固定,进而实现第一油管的下入。由此可见,扶正器的至少三个扶正卡瓦2就能够第一扶正油管,使第一油管与井口同心,从而避免了因第二油管偏离井口中心而影响油管卡盘的卡瓦下落,无法卡住第一油管的问题发生,无需人工手动扶正油管,省时省力,进而提高了修井的施工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