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墨水补充容器、墨水补充系统以及墨水补充用转接器

墨水补充容器、墨水补充系统以及墨水补充用转接器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对墨罐适当地补充墨水的墨水补充容器、包括该墨水补充容器的墨水补充系统以及在该墨水补充系统中使用的墨水补充用转接器。墨水补充容器(63)具备:容器主体部(64),其具有墨水容纳室(76);墨水出口形成部(66),其设置于容器主体部的端部,并形成有能够使来自墨水容纳室内的墨水流出的墨水出口(65);以及阀(74),其设置于墨水出口形成部,并能够开闭墨水出口,在墨水出口形成部的外侧、且在墨水出口的中心轴的方向上,在比阀更靠容器主体部侧的位置,墨水出口形成部具备定位部(73),在为了向墨罐(41~45)补充墨水而使阀开阀时,定位部与墨罐侧的一部分抵接而使阀相对于墨罐定位。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8-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41J 2/175 专利申请号:2022105325945 申请日:20170608

    实质审查的生效

说明书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7年6月8日、申请号为202010658480.6、发明名称为“墨水补充容器、墨水补充系统以及墨水补充用转接器”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申请号202010658480.6的发明专利申请是申请日为2017年6月8日、申请号为201710428138.5、发明名称为“墨水补充容器、墨水补充系统以及墨水补充用转接器”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墨水补充容器、墨水补充系统以及墨水补充用转接器,该墨水补充容器向在内部贮存供给记录装置的墨水的墨罐补充墨水,该墨水补充系统构成为包括那样的墨水补充容器,该墨水补充用转接器在那样的墨水补充系统中使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将墨水向介质喷出而进行记录的记录装置上,以可供给墨水的状态,连接有在内部贮存有墨水的墨罐。并且,在这样的记录装置中,在墨罐内的墨水的余量所剩无几的情况下,需要使用墨水补充容器从外部向那样的墨罐补充墨水(例如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46021号公报

不过,在需要抑制墨水的补充不良等问题而恰当地进行向墨罐的墨水补充操作时,这样的补充操作一直以来都由记录装置的使用者进行。因此,为了使使用者能够恰当地进行这样的墨水的补充操作,需要在例如墨水补充容器等方面寻求进一步的改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实现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墨罐恰当地补充墨水的墨水补充容器、一种包括那样的墨水补充容器的墨水补充系统以及一种在那样的墨水补充系统中使用的墨水补充用转接器。

以下,对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载。

解决上述课题的墨水补充容器,其向内部能够贮存墨水的墨罐补充墨水,所述墨水补充容器具备:容器主体部,其具有能够容纳向所述墨罐补充的墨水的墨水容纳室;墨水出口形成部,其设置于所述容器主体部的端部,并形成有能够使来自所述墨水容纳室内的所述墨水流出的墨水出口;以及阀,其设置于所述墨水出口形成部,并能够开闭所述墨水出口,在该墨水出口形成部的外侧、且在所述墨水出口的中心轴的方向上,在比所述阀更靠所述容器主体部侧的位置,所述墨水出口形成部具备定位部,该定位部在所述阀开阀时与所述墨罐侧的一部分抵接,从而使所述阀相对于所述墨罐定位。

通过该结构,在从墨水补充容器向墨罐进行墨水补充时,阀在相对于墨罐被定位了的状态下被开阀,因此,能够抑制开阀时阀发生位置偏移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墨水泄漏、墨水补充不良等不良情况,能够恰当地向墨罐补充墨水。

另外,在上述墨水补充容器中,优选为,所述阀为如下的结构:在将所述墨水出口密封的弹性部件上设置有一个以上的狭缝,通过从所述墨水出口的外侧向内侧推开该狭缝从而使所述阀开阀。

通过该结构,能够提供较少的零部件个数且简单的构造的墨水补充容器。

另外,在上述墨水补充容器中,优选为,当沿所述墨水出口的中心轴的方向对所述墨水出口进行观察时,所述定位部设置为位于所述墨水出口的放射方向外侧。

通过该结构,当从墨水补充容器向墨罐补充墨水时,由于墨水补充容器以定位部位于墨水出口的放射方向外侧的状态与墨罐侧的一部分抵接,因此能够以稳定的姿态补充墨水。

另外,在上述墨水补充容器中,优选为,所述定位部由与所述墨水出口形成部独立的构件构成。

通过该结构,能够与墨罐、墨水补充容器的设计方式相匹配而使定位部最适化。

另一方面,解决上述课题的墨水补充系统,其具备:墨罐,其具备:能够贮存墨水的墨水贮存室;具有使该墨水贮存室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流路并且延伸的针;以及在该针的延伸方向上比该针的前端靠外侧的位置、沿与该针延伸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承接面,该承接面构成所述墨罐侧的所述一部分;以及上述结构的墨水补充容器,当所述针的前端插入所述墨水出口内而使所述阀开阀时,所述墨水补充容器的所述定位部与所述承接面抵接。

通过该结构,当向墨水补充容器的墨水出口中插入墨罐的针而使阀开阀时,墨水补充容器的定位部与墨罐的承接面抵接,从而决定阀与针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因此,能够通过针使阀适当地开阀,从而能够抑制墨水补充不良的发生。

另外,在上述墨水补充系统中,优选为,在以所述针为中心的放射方向上的、位于该针的外侧的区域,所述墨罐具有在该针延伸方向开口的凹部,在以所述墨水出口为中心的放射方向上的、位于该墨水出口的外侧的区域,所述墨水补充容器具有凸部,在所述针的前端插入所述墨水出口内时,所述凸部能够与所述凹部嵌合。

通过该结构,不会在墨水补充容器的凸部未与墨罐的凹部嵌合的状态下将针插入墨水出口,因此能够抑制墨罐与墨水补充容器的不适合连接。

另外,在上述墨水补充系统中,优选为,在该墨水出口形成部的外侧、且在所述墨水出口的中心轴的方向上,在比所述凸部更靠所述容器主体部侧的位置,所述墨水补充容器具备所述定位部。

通过该结构,能够抑制墨罐与墨水补充容器的不适合连接,并且能够在适当的定位状态下确保墨罐的针相对于墨水补充容器的墨水出口的插入状况。

另外,在上述墨水补充系统中,优选为,所述墨罐的所述针的前端位于比所述承接面更靠墨水贮存室侧的位置。

通过该结构,墨罐的针的前端没有比承接面更向外侧突出,因此即使在针的前端附着有墨水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该墨水附着在进行墨水补充操作的使用者的手、墨水补充容器上的顾虑。

另外,在上述墨水补充系统中,优选为,所述墨罐的所述针的所述流路由各流路的前端开口沿以所述针为中心的放射方向排列地配置的两条流路构成,在一方的流路作为使墨水流通的墨水流路而发挥功能的情况下,另一方的流路作为使空气流通的空气流路而发挥功能。

通过该结构,在从针的延伸方向向两条流路排列的放射方向倾斜的状态,将墨水补充容器与墨罐连接的情况下,两条流路中的墨水补充容器的墨水出口先接近的一侧的一方的流路作为墨水流路而发挥功能,另一方的流路作为空气流路而发挥功能。因此,使用者可以将两条流路中的任一个流路作为墨水流路,因此不会犹豫对作为墨水流路的流路做出选择,而能够迅速地进行墨水补充操作。

并且,解决上述课题的其他的墨水补充系统,其具备:墨罐,其具有:能够贮存墨水的墨水贮存室;能够使墨水向该墨水贮存室内流入的墨水入口;以及形成在以该墨水入口为中心的放射方向上的、位于该墨水入口的外侧的区域的凹部;以及墨水补充容器,其具有:能够容纳向所述墨罐补充的墨水的墨水容纳室;能够使来自该墨水容纳室内的所述墨水流出的墨水出口;以及在以该墨水出口为中心的放射方向上的位于该墨水出口的外侧的区域以能够与所述凹部嵌合的方式形成的凸部,在所述凹部的内表面上比该凹部的开口缘靠底面侧的位置,所述墨罐具备第一凹凸部,所述墨水补充容器在所述凸部设置有能够与所述墨罐的所述第一凹凸部卡合的第二凹凸部。

通过该结构,通过使墨水补充容器的凸部与墨罐的凹部嵌合,且使凸部的外表面的第二凹凸部与该凹部的内表面的第一凹凸部卡合,从而使用者能够识别与墨罐适合的墨水补充容器已被连接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墨罐与墨水补充容器的不适合连接,并且由于墨罐的凹部的内表面上比凹部的开口缘靠底面侧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凹凸部,因此墨水补充容器的凸部容易从墨罐的凹部的开口侧向底面侧被引导,从而能够容易进行其插入操作。

另外,在上述墨水补充系统中,优选为,所述墨罐的所述凹部的深度方向是所述墨水入口的中心轴的方向,所述第一凹凸部在所述凹部的内表面以沿着所述凹部的深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当使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嵌合,所述第二凹凸部与所述第一凹凸部卡合时,所述墨水补充容器的所述墨水出口与所述墨水入口连接。

通过该结构,随着凸部与凹部嵌合,能够使墨水补充容器的凸部的外表面的第二凹凸部与在墨罐的凹部的内表面以沿着该凹部的深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的第一凹凸部卡合,从而能够容易识别墨水补充容器的墨水出口相对于墨罐的墨水入口的连接方向。

另外,在上述墨水补充系统中,优选为,所述墨罐中的所述凹部的深度方向是在使所述墨水出口与所述墨水入口连接的状态下、与水平方向交叉且从上方朝向下方的方向。

通过该结构,能够抑制在墨水补充容器的墨水出口与墨罐的墨水入口连接的状态下,墨水从墨水补充容器的墨水出口返回墨水容纳室内,从而能够适宜进行从墨水补充容器向墨罐的墨水的补充操作。

并且,解决上述课题的其他的墨水补充系统,具备:墨罐,其具有:能够贮存墨水的墨水贮存室;能够使墨水向该墨水贮存室内流入的墨水入口;以及多个第一嵌合部,其在以该墨水入口为中心的放射方向上的、位于该墨水入口的外侧的区域内,以该墨水入口为中心点对称地形成;以及墨水补充容器,其具有:能够容纳向所述墨罐补充的墨水的墨水容纳室;能够使来自该墨水容纳室内的所述墨水流出的墨水出口;以及在以该墨水出口为中心的放射方向上的、位于该墨水出口的外侧的区域内,以能够与所述第一嵌合部嵌合的方式形成的第二嵌合部。

通过该结构,不管在墨水补充容器的第二嵌合部与墨罐中以墨水入口为中心点对称形成的多个第一嵌合部中的任一个第一嵌合部嵌合,都能够使该墨水补充容器的墨水出口与墨罐的墨水入口连接。因此,在补充墨水时能够容易进行墨水补充容器的相对于墨罐的连接操作。

并且,解决上述课题的其他的墨水补充系统,其具备:墨罐,其具有:能够贮存墨水的墨水贮存室;能够使墨水向该墨水贮存室内流入的墨水入口;以及第一嵌合部,其形成在以该墨水入口为中心的放射方向上的、位于该墨水入口的外侧的区域内;以及墨水补充容器,其具有:能够容纳向所述墨罐补充的墨水的墨水容纳室;能够使来自该墨水容纳室内的所述墨水流出的墨水出口;以及在以该墨水出口为中心的放射方向上的位于、该墨水出口的外侧的区域内,以能够与所述第一嵌合部嵌合的方式形成的第二嵌合部,所述墨罐具有表示与所述墨水贮存室内贮存的所述墨水相关的信息的第一部分,所述墨水补充容器具有表示与所述墨水容纳室内容纳的所述墨水相关的信息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设置在当使所述墨水补充容器的所述第一嵌合部与所述墨罐的所述第二嵌合部嵌合时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的位置。

通过该结构,当墨水补充容器与墨罐连接而进行墨水的补充时,通过目视确认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能够容易确认所补充的墨水是否适合。

并且,解决上述课题的其他的墨水补充系统,具备:墨罐,其具有:能够贮存墨水的墨水贮存室;能够使墨水向该墨水贮存室内流入的墨水入口;以及形成在以该墨水入口为中心的放射方向上的、位于该墨水入口的外侧的区域内的凹部;以及墨水补充容器,其具有:能够容纳向所述墨罐补充的墨水的墨水容纳室;能够使来自该墨水容纳室内的所述墨水流出的墨水出口;以及在以该墨水出口为中心的放射方向上的、位于该墨水出口的外侧的区域内以能够与所述凹部嵌合的方式形成的凸部,在所述墨水出口的中心轴的方向上,所述墨水补充容器的所述凸部比所述墨水出口更向所述墨水容纳室的相反方向突出。

通过该结构,当补充墨水时,由于在墨水补充容器上凸部比墨水出口更突出,能够减少墨水出口与使用者的手、墨罐的周边部分接触的顾虑,能够抑制墨水的附着而导致产生污染。

相反,墨水出口也能够比凸部更向所述中心轴的方向上的墨水容纳室的相反方向突出。在该情况下,当补充墨水时容易目视确认墨水出口。

另外,在上述墨水补充系统中,优选为,在以所述墨水出口为中心的放射方向上,所述墨水补充容器的所述凸部比设置有所述墨水容纳室的容器主体部的外周面更向外侧突出。

通过该结构,当使用者观察墨水补充容器时容易目视确认凸部,在补充墨水时容易使墨水补充容器的凸部与墨罐的凹部嵌合。其结果是,能够减少墨水补充容器相对于墨罐的错误连接。

另外,在上述墨水补充系统中,优选为,在以所述墨水出口为中心的放射方向上,所述墨水补充容器的所述凸部形成比设置有所述墨水容纳室的容器主体部的外周面更靠内侧的位置。

通过该结构,当墨水补充容器的墨水出口与墨罐的墨水入口连接时,能够使墨水补充容器的凸部难以成为阻碍。

并且,解决上述课题的墨水补充用转接器,其在从墨水补充容器向墨罐补充墨水时,将所述墨水补充容器与所述墨罐之间进行连接,所述墨水补充用转接器具备:罐卡合部,其能够在将多个墨罐聚集在一起的状态下,与具有能够贮存墨水的墨水贮存室的多个墨罐卡合;多个墨水入口,其分别设置在多个所述墨罐的每个墨罐上,从而能够使从所述墨水补充容器的墨水出口流出的墨水向所述墨水贮存室内流入;以及多个识别部,其分别设置在多个所述墨水入口的每个墨水入口,并能够识别具有能够与该墨水入口连接的所述墨水出口的所述墨水补充容器。

通过该结构,若将墨罐设置成通用的共通构造,并且将这些多个墨罐设置成聚集在一起的状态而使补充用转接器的罐卡合部进行卡合,则能够容易实现在补充墨水时能够抑制墨水补充容器的错误安装的构造。

并且,解决上述课题的其他的墨水补充用转接器,其在从墨水补充容器向墨罐补充墨水的状态下,安装在所述墨罐上,所述墨水补充用转接器具备:入口形成部,其能够使墨水入口流路部插通,且将所述墨水入口流路部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包围,所述墨水入口流路部设置在所述墨罐上,从而能够使所述墨水向设置在所述墨罐的墨水贮存室内流入;转接器侧定位部,其能够与设置在所述墨罐上的罐侧定位部卡合,从而进行所述墨水补充用转接器相对于所述墨罐的定位;以及识别部,其能够识别具有能够与所述墨水入口流路部连接的墨水出口的所述墨水补充容器。

通过该结构,由于墨水补充用转接器相对于墨罐定位,因此抑制了墨罐上设置的墨水入口流路部与墨水补充用转接器上设置的入口形成部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经由墨水补充用转接器,从墨水补充容器对墨罐适当地补充墨水。

另外,在上述墨水补充用转接器中,优选为,所述墨水补充用转接器一体地形成有:多个所述入口形成部;与多个所述入口形成部对应的所述识别部;以及多个所述转接器侧定位部。

通过该结构,由于入口形成部、识别部、转接器侧定位部一体地形成,因此与分别形成这些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制造墨水补充用转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以透视状态示意性地表示记录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设置于记录装置的箱体内的供墨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同一供墨单元的俯视图。

图4是沿着图3中的4-4线箭头截取的局部截面图。

图5是沿着图3中的5-5线箭头截取的局部截面图。

图6是将瓶盖取下的状态下的墨水补充容器的立体图。

图7是墨水补充容器的侧视图。

图8是墨水补充容器的主视图。

图9是墨水补充容器的俯视图。

图10是沿着图9中的10-10线箭头截取的截面图。

图11是沿着图9中的11-11线箭头截取的截面图。

图12是表示即将对墨罐进行墨水补充操作之前的状态的局部截断主视图。

图13是表示即将对墨罐进行墨水补充操作之前的状态的局部截断侧视图。

图14是表示对墨罐进行墨水补充操作中的状态的局部截断主视图。

图15是表示对墨罐进行墨水补充操作中的状态的局部截断侧视图。

图16是表示补充墨水时墨水补充容器的定位部与墨罐侧的承接面抵接的状态的局部截断主视图。

图17是表示补充墨水时墨水补充容器的定位部与墨罐侧的承接面抵接的状态的局部截断侧视图。

图18是具备第二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的复合机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向墨罐补充墨水的状态的复合机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将供墨单元的箱体拆卸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1是墨罐的部分立体图。

图22是墨罐的部分俯视图。

图23是供墨单元的部分立体图。

图24是供墨单元的部分俯视图。

图25是墨水补充用转接器的从下表面侧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26是墨水补充用转接器的仰视图。

图27是沿着图23中的F27-F27线箭头截取的截面图。

图28是沿着图23中的F28-F28线箭头截取的截面图。

图29是变形例的墨水补充容器的侧视图。

图30是变形例的墨水补充容器的主视图。

图31是其他的变形例的墨水补充容器的立体图。

图32是变形例的供墨单元的立体图。

图33是变形例的墨水补充用转接器的立体图。

图34是变形例的墨水补充容器的部分立体图。

图35是变形例的墨水出口与第二凹凸部的俯视图。

图36是变形例的墨水补充容器与瓶盖的局部截面图。

图37是变形例的墨水出口与密封部的示意截面图。

图38是表示墨水出口形成部的截面图。

图39是表示墨水出口形成部、阀以及保持件的截面图。

[标号说明]

40:供墨单元;41~45:墨罐;46:墨水供给管;47: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8:台阶部;49:墨水贮存室;50:目视确认部;53:墨水入口;54、55:流路;56:针(墨水入口流路部);57:余量传感器;58:顶面(承接面);59:下表面(罐卡合部);60:贯通孔;61:凹部(第一嵌合部);62:第一凹凸部(识别部);63:墨水补充容器;64:容器主体部;65:墨水出口;66:墨水出口形成部;67:容器附加部;69:外螺纹部;70:突起;71:凸部(第二嵌合部);72:第二凹凸部;73:定位部;74:阀;75:狭缝;76:墨水容纳室;91:结合部;92:筒部;93:导出流路;94:端面;102:保持件;103:凸缘部;113:罐侧定位部;119:入口形成部;121:转接器侧定位部;IK:墨水。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记录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该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是通过向介质喷出墨水而在介质上进行图像等的记录(印刷)的喷墨式的打印机。

如图1所示,记录装置21具备以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方体形状的箱体22。此外,图1以透视记录装置21的箱体22内的状态简单地图示。在箱体22内的靠后方的下部设置以左右方向为长度方向的支撑台23,该支撑台23的顶面沿着大致水平方向。作为介质的一个例子的纸张P被支撑于该支撑台23的顶面,同时被朝向作为输送方向的前方输送。另外,在箱体22内的支撑台23的上方位置架设有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引导轴24,在下表面侧设置有喷出墨水的记录头25的托架26支撑在该引导轴24上。即、托架26在引导轴24插入并穿过沿着左右方向贯通的支撑孔27的状态下,被支撑成相对于该引导轴24沿着左右方向往复自由移动。

另外,在箱体22内的位于引导轴24的两端的附近的位置,驱动轮28和从动轮29分别被支撑成自由旋转。托架电机30的输出轴与驱动轮28连结,并且在驱动轮28与从动轮29之间卷挂有一部分与托架26连结的环状的同步带31。并且,在托架电机30的驱动下,在托架26借助同步带31被引导轴24引导,并沿着成为对纸张P进行扫描的方向的左右方向往复移动时,针对在支撑台23上被向前方输送的纸张P,从托架26的下表面侧的记录头25向纸张P喷出墨水。

另外,如图1所示,在箱体22的前表面侧的、处于支撑台23的前方侧的位置开设有矩形的排出口32,在箱体22内,在支撑台23上纸张P被输送时,该排出口32将利用来自记录头25的墨水的喷出而进行了记录的纸张P向前方侧排出。在排出口32设置有能够支撑从箱体22内排出的纸张P的矩形板状的排出托盘33,该排出托盘33相对于作为排出方向的前方自由出没。另外,在排出口32内,在排出托盘33的下侧,沿着前后方向插拔自由地安装固定有供纸盒34,该供纸盒34能够以堆叠状态容纳用于记录的多张纸张P。

另外,如图1所示,前表面和顶面是矩形形状且右侧面呈直角三角形状的开关门35以设置于其下端的沿着左右方向的旋转轴36为旋转中心,沿着前后方向开闭动作自由地设置在箱体22的前表面上的比排出口32更靠左右方向的端部侧(图1中,右端部侧)的位置。在该开关门35的前表面形成有矩形形状的、由透明部件构成的窗部37,在开关门35关闭的状态下,使用者能够目视确认箱体22的内部(尤其是,开关门35的前表面的背侧)。

在记录装置21的箱体22内的处于开关门35的背侧的位置、即靠近前表面且靠近端部(该情况下,是靠近右端部)的位置容纳有向记录头25供给墨水的供墨单元40。供墨单元40是包括多个(本实施方式中是5个)墨罐41~45而能够一体地操作的构造体,如后所述,能够向各墨罐41~45补充墨水。

如图2和图3所示,供墨单元40构成为包括: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大致箱状的5个墨罐41~45;从各墨罐41~45的后面侧引出来的5个供墨管46;以及将这些墨罐41~45以统一的状态进行组装的长方体形状的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在全部的墨罐41~45以厚度方向为左右方向而横排地配置了的状态下,该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通过组装于全部的墨罐41~45的上部的前半部分被局部切除而形成的台阶部48上,从而与墨罐41~45一体化。此外,如图1所示,从墨罐41~45引出来的供墨管46与在托架26内形成的墨水流路(图中未示出)连接,并经由该墨水流路与记录头25连接。此外,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既可以构成覆盖墨罐41~45的箱体22的一部分,也可以与墨罐41~45一体地形成。

如图4和图5所示,墨罐41~45在其内部具有能够贮存墨水IK的墨水贮存室49。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黑色墨水贮存于在横排方向上位于右端的墨罐41的墨水贮存室49中。并且,除了黑色以外的彩色(青色、品红、黄色等)墨水贮存于在横排方向上比右端的墨罐41更靠左侧排列的其他各墨罐42~45的墨水贮存室49中。另外,在墨罐41~45的经由箱体22的前表面的窗部37能够目视确认的前壁部上,设置有能够目视确认墨水贮存室49内的墨水IK的液面的、由透明树脂形成的目视确认部50。并且,在该目视确认部50上标记有表示能够向墨水贮存室49内贮存的墨水IK的液面的上限的基准(使墨水不至于从墨水入口53溢出而能够注入的墨水量的基准的例子)的上限标记51和下限的基准(例如促使墨水的补充的基准)的下限标记52。

如图4所示,在墨罐41~45的台阶部48的水平部分的上侧设置有能够使墨水从外部向墨水贮存室49内流入的墨水入口53。墨水入口53构成为包括针56,该针56具有将墨水贮存室49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流路54、55,并朝向铅垂上方延伸。针56的流路54、55由各个前端开口沿以针56为中心的放射方向排列地配置的两条流路54、55构成,这两条流路54、55中的一方(图4中为右侧)的流路54与另一方(图4中为左侧)的流路55相比,其前端开口的高度较低且其流路的剖面积形成得较大。此外,在墨水贮存室49内的靠后方的下部设置有用于对墨水贮存室49内的墨水IK的余量进行检测的余量传感器57。此外,也可以不设置余量传感器57。

如图2~图5所示,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顶面58设为沿着与针56的延伸方向正交(相交)的方向的水平的面,沿着上下方向贯通到下表面59的通孔60作为墨水入口形成部形成在该顶面58上。该通孔60由使针56配置于中央的圆孔形状的墨水入口53和与墨水入口53的前后相连的前后一对矩形孔部构成,其下侧的开口被在墨罐41~45中使针56朝向上方突出地设置的台阶部48的水平部分堵塞。

因此,在通孔60中,在以墨水入口53为中心的放射方向上处于墨水入口53的外侧的区域内,前后一对凹部61以墨水入口53为中心,呈点对称地以铅垂下方作为深度方向凹陷地形成,该前后一对凹部61通过下侧的开口被堵塞了的前后一对矩形孔部而在作为针56的延伸方向的上侧开口。即、在与墨罐41~45一体化的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中,在包括针56在内的处于墨水入口53的外侧的区域,形成有以墨水入口53为中心呈点对称的多个(在该情况下,为前后成对的两个)的凹部61。此外,在该情况下,配置于圆孔形状的墨水入口53的中心的针56的顶端位于比成为包括墨水入口53和凹部61的通孔60的开口缘的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顶面58更靠墨水贮存室49侧的位置。即、在针56的延伸的方向上,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顶面58在比该针56的顶端更靠外侧的位置沿着与该针56延伸的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另一方面,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下表面59作为从上侧将沿着左右方向横排的多个墨罐41~45一并卡合的罐卡合部而发挥功能。

另外,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顶面58中的、各通孔60的上侧的开口缘的周边部分被着色成特定的颜色。即、被着色成与贮存于墨罐41~45的墨水贮存室49中的墨水的颜色相同的颜色,该墨水是经由该通孔60的墨水入口53流入的墨水。在这点上,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中的各通孔60的上侧的开口缘的周边部分作为将与墨水有关的信息表示于外部的第一部分而发挥功能,该墨水是指贮存在通孔60的墨水入口53与墨水贮存室49连通的墨罐41~45内部的墨水。顺便说下,与贮存黑色墨水的墨罐41的墨水贮存室49连通的墨水入口53所配置的通孔60的上侧开口的周边部分被着色成黑色。

另外,沿着水平方向呈特征性凹凸形状的第一凹凸部(第一销子(key)构造部)62沿着凹部61的深度方向(换言之,墨水入口53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地设置在凹部61的内表面(具体而言,沿着上下方向的内侧面)上的比凹部61的上侧的开口缘更靠底面侧(即、台阶部48的水平部分侧)的位置。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凹凸部62与多个(本实施方式中,是5个)墨罐41~45的各墨水入口53对应地设置。因此,在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中,在沿着上下方向与各墨罐41~45分别对应的位置上、形成的各通孔60中的矩形的凹部61中,分别按照每个通孔60形成有与设置在其他通孔60的凹部61的内表面上的第一凹凸部62不同的第一凹凸部62。即、这些第一凹凸部62作为能够识别具有墨水出口65(参照图6等)的墨水补充容器63(参照图6等)的识别部而发挥功能,该墨水出口65与形成有第一凹凸部62的通孔60内的墨水入口53连接。此外,“比凹部61的上侧的开口缘更靠底面侧的位置”是指,只要比开口缘稍微向底面侧后退了的位置即可。

接着,将对与墨罐41~45一起构成墨水补充系统,并向墨水余量变少的墨罐41~45补充墨水的墨水补充容器63进行说明。

如图6~图8所示,墨水补充容器63具备:作为该墨水补充容器63的主体的圆筒状的容器主体部64;墨水出口形成部66,其设置于容器主体部64的顶端部,并在顶端开口形成有能够使来自墨水补充容器63内的墨水流出的墨水出口65;以及容器附加部67,其以包围墨水出口65的方式附设在墨水出口形成部66上。墨水出口形成部66的墨水出口65以包括其周围的容器附加部67在内地由有底筒状的瓶盖68覆盖,从而在保管墨水补充容器63时被相对于外部隐蔽。即、在容器附加部67的呈圆筒状的下端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部69,而在瓶盖68的内周面形成有未图示的内螺纹部,通过瓶盖68的内螺纹部与容器附加部67的外螺纹部69螺纹螺合,瓶盖68以覆盖墨水出口65的方式安装于墨水补充容器63的顶端部。

此外,容器附加部67的整个外表面被着色成特定的颜色。即、被着色成与容纳于该容器附加部67要附加的容器主体部64内的墨水的颜色相同的颜色。在这点上,墨水补充容器63中的容器附加部67作为将关于容纳在该墨水补充容器63内部的墨水的信息表示于外部的第二部分而发挥功能。顺便说下,容纳黑色墨水的墨水补充容器63中的容器附加部67的外表面被着色成黑色。另外,在容器主体部64与瓶盖68的各基端部的外周面上,以等角度间隔(作为一个例子是90度间隔)形成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是4个)突起70。顺便说下,这些突起70为了实现防止呈圆筒状的墨水补充容器63的滚动而形成的。而且,容纳例如黑色墨水的墨水补充容器63的容器主体部64也可以形成得比容纳其他颜色的墨水的墨水补充容器63的容器主体部64粗。在该情况下,墨水出口形成部66也可以设为黑色墨水用与其他颜色的墨水用通用的粗细、形状。

另外,如图6~图8所示,在容器附加部67的比在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部69的圆筒状的下端部更靠上方的部分形成有凸部71,该凸部71形成在以墨水出口65为中心的放射方向上的处于墨水出口65的外侧的区域内,并在墨水出口65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比墨水出口65更向与容器主体部64相反的方向即上方突出。在使墨水入口53侧的针56的顶端插入墨水出口65内时,该凸部71作为第二嵌合部而发挥功能,该第二嵌合部能够与以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顶面58的凹部61为第一嵌合部进行嵌合,与从前后隔着墨水入口53的一对凹部61同样,该凸部71从前后隔着墨水出口65成对地设置。此外,如图6和图7所示,在墨水补充容器63中,凸部71在以墨水出口65为中心的放射方向上形成于比容器主体部64的外周面更靠内侧的位置。

如图6和图9所示,在各凸部71的外表面(图6和图9中,是左右两侧面)上形成有能够与在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凹部61的内表面上形成的第一凹凸部(第一销子(key)构造部)62卡合的第二凹凸部(第二销子(key)构造部)72。该第二凹凸部72以沿着凸部71的突出方向(换言之,墨水出口65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在使凸部71与凹部61嵌合、并使第二凹凸部72与第一凹凸部62卡合了时,使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出口65与墨罐41~45侧的墨水入口53连接。

另外,在沿着该中心轴线的方向观察墨水出口65时,与墨水出口65的中心轴线正交(相交)的平面形状的定位部73以位于墨水出口65的放射方向外侧的方式,设置在容器附加部67的形成有外螺纹部69的圆筒状的下端部与形成有第二凹凸部72的凸部71之间。即、该定位部73构成作为墨水补充容器63的外表面的一部分的容器附加部67的外表面的一部分,并在墨水出口65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设置于比凸部71的顶端更靠容器主体部64侧的位置。并且,在墨水补充容器63中,该定位部73设置在附加于墨水出口形成部66的容器附加部67上,因此,可以说是与墨水出口形成部66独立的部件的结构,且设置于墨水出口形成部66的外侧的结构。

另外,如图9所示,在形成于墨水出口形成部66的墨水出口65内,设置有以能够开闭该墨水出口65的方式对该墨水出口65进行密封的阀74,该阀74由例如硅膜等弹性部件构成。此外,在墨水出口65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阀74设置于定位部73处于容器主体部64侧的位置(例如,参照图14)。并且,在该阀74上,以其中心为交点以等角度间隔(作为一个例子是120度间隔)设置有相交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是3个)狭缝75,构成为通过从墨水出口65的外侧向内侧推开这些狭缝75从而开阀。即、在墨水入口53侧的针56的顶端插入到墨水出口65内时,作为常闭阀的阀74被该针56的顶端向内侧推开而开阀。

并且,此时,在墨水出口65的放射方向的外侧,定位部73与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形成有包括墨水入口53和凹部61在内的通孔60的顶面58抵接,并在墨水出口65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使阀74相对于墨罐41~45进行定位。在这点上,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顶面58是在为了向墨罐41~45进行墨水补充而在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出口65的阀74被开阀时,与墨水补充容器63的定位部73抵接的墨罐41~45侧的一部分,并且作为承接平面形状的定位部73的支撑面而发挥功能。

另外,阀74也可以像图38、39所示那样形成。如图38所示,在墨水出口形成部66设置有阀74与保持件102。阀74使墨水出口65能够开闭地将墨水出口65密封。在墨水出口形成部66上,阀74设置在导出流路93内,并从导出流路93内使墨水出口65能够开闭地将墨水出口65密封。阀74由橡胶、弹性体等弹性材料构成,在未作用有外力的状态下将墨水出口65密封。当向墨水出口65中插入墨罐41~45的连接管(针)56,并且通过连接管56对阀74作用有按压力时阀74打开。然后,当从墨水出口65拔出连接管(针)56而使得作用于阀74的外力解除时阀74关闭。

如图39所示,阀74以及保持件102构成为能够从墨水出口形成部66分离。即,墨水出口形成部66、阀74以及保持件102以互为分体的方式构成。阀74从墨水出口形成部66的结合部91侧插入导出流路93内。如图38所示,保持件102是对阀74的脱落进行限制的部件,设置在阀74的结合部91侧。保持件102也从墨水出口形成部66的结合部91侧插入导出流路93内。阀74被保持件102与墨水出口形成部66的凸缘部103夹持。由此,将墨水出口形成部66、阀74以及保持件102组装成一体。另外,凸缘部103是从筒部92的内侧面向筒部92的内径方向延伸的壁。凸缘部103的与结合部91侧相反侧的面相当于端面94。如图10和图11所示,墨水补充容器63中的容器主体部64是呈瓶形状的部件,在其内部具有能够容纳墨水IK的墨水容纳室76,在其上端部的颈部77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部78。另一方面,设置于容器主体部64的上端部的墨水出口形成部66具有:大径部79,其位于容器主体部64的颈部77的外周侧;小径部80,其在距容器主体部64最远的位置形成墨水出口65;以及中间部81,其将该大径部79和小径部80之间连结。并且,通过使形成在大径部79的内周面上的内螺纹部82与形成在容器主体部64的颈部77的外周面上的外螺纹部78螺合,从而墨水出口形成部66安装于容器主体部64的上端部。

另外,以包围墨水出口65的方式附加于墨水补充容器63中的墨水出口形成部66的容器附加部67,在其外周面形成有外螺纹部69的圆筒状的下端部构成了使其下端面与墨水出口形成部66的大径部79的上端面接合的接合部83。在该接合部83的内周面的前后方向上相对的面区域成为与墨水出口形成部66的中间部81的前侧的外表面和后侧的外表面面接触状态,从而该接合部83与墨水出口形成部66的大径部79接合。

关于如上所述构成的墨水补充系统的作用,以下将着眼于使用墨水补充容器63在向供墨单元40的墨罐41~45补充墨水之际的作用而进行说明。

此外,作为前提,如图2所示,由于多个横排地配置的墨罐41~45中的位于最右侧的黑色墨水的墨罐41内的墨水的液面高度降低到标记于目视确认部50的下部的下限标记52的高度,因此,以下将对向该墨罐41补充墨水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假设在用于墨水补充的墨水补充容器63中充分地容纳有黑色墨水,且已预先从该墨水补充容器63将瓶盖68取下。而且,形成在该墨水补充容器63的凸部71的外表面上的第二凹凸部72的形状与形成在位于墨罐41的墨水入口53的前后的凹部61的内表面上的第一凹凸部62的形状一致,随着凸部71相对于凹部61的插入而能够进行卡合。

那么,在向墨罐41进行墨水补充之际,首先,使用者使箱体22的开关门35从图1所示的闭锁状态以旋转轴36为中心向前方转动而成为开放状态。于是,供墨单元40的形成有墨罐41~45的墨水入口53的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顶面58暴露于箱体22的外部,使用者能够将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出口65从上方与所期望的墨水入口53连接。

因此,如图12和图13所示,使用者使容纳有用于墨水补充的黑色墨水的墨水补充容器63上下颠倒,并使墨水出口65以位于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中的最右侧的通孔60的上方的方式保持。即、使该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出口65的中心轴线与墨水补充对象的墨罐41的墨水入口53的中心轴线对齐。此时,使用者将由手保持着的墨水补充容器63的容器附加部67上被着色的颜色(第二部分)与作为此时的墨水补充对象的墨罐41的设置有墨水入口53的通孔60的上侧的开口缘周边上着色的颜色(第一部分)进行比较。并且,只要彼此的颜色相同(在该情况下,均为黑色),则使用者确认手中保持着适合此次墨水补充的墨水补充容器63,并开始墨水补充的后续操作。

并且,从图12和图13所示的状态使墨水补充容器63下降,将该墨水补充容器63的凸部71插入与墨罐41一体的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凹部61。于是,通过实现凸部71相对于该凹部61的插入状态,从而确保墨水出口65的中心轴线相对于墨水入口53的中心轴线的一致状态。此外,在该情况下,由于凹部61相对于作为墨水入口53的中心的针56处于点对称的位置状态,因此,凸部71能够插入任一凹部61。因此,无需使墨水补充容器63以墨水出口65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几次以确认凹部61与凸部71之间适合的位置关系,使用者就能够容易地进行凸部71相对于凹部61的插入操作。

但是,在该时间点,仅使凸部71稍微插入到凹部61,位于墨水入口53的中心的针56的顶端虽然也插入到比该凸部71的顶端稍微突出的墨水出口65的开口内,但尚未到达位于墨水出口65的内部深处的阀74。其理由在于,如图13所示,与凹部61的开口缘所位于的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顶面58到凹部61内的第一凹凸部62的上端之间的距离L1相比,凸部71的顶端与墨水出口65内的阀74之间的距离L2较长。因此,若从该状态起使凸部71进一步朝向作为凹部61的深度方向的下方插入,则凸部71的外表面的第二凹凸部72与凹部61的内表面的第一凹凸部62卡合。并且,若维持该卡合状态且进一步使凸部71在凹部61的深度方向上朝向底面侧插入,则墨水入口53的针56的顶端到达墨水出口65的阀74的位置而使该阀74开阀。

即、如图14和图15所示,针56的顶端相对于阀74将狭缝75从下方向上方(也就是说,从墨水出口65的外侧向内侧)推开,从而使阀74成为开阀状态。其结果是,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出口65与墨罐41的墨水入口53的针56连接,从而进行从墨水补充容器63内向墨罐41内的黑色墨水的补充。此时,墨水入口53的针56所具有的两个流路54、55中的一个流路作为使墨水流通的墨水流路而发挥功能,另一个流路作为使空气流通的空气流路而发挥功能,该一个流路的前端开口先接触使阀74开阀从而从墨水出口65流出的墨水。例如,当使用者在墨水补充容器63倾斜了的状态下要将墨水出口65与墨水入口53连接的情况下,基于该倾斜的方向的不同,两个流路54、55中的作为墨水流路的流路也变更。

此外,在将凸部71插入到凹部61内之后,在第二凹凸部72未与第一凹凸部62卡合的情况下,在该时间点,使用者能够识别到正在将黑色以外的其他颜色的墨水补充容器63错误地插入。在该情况下,假设如果是第一凹凸部62的上端位于与凹部61的开口缘相同的高度的结构,则不仅拒绝第二凹凸部72相对于该第一凹凸部62的卡合,也拒绝凸部71相对于凹部61的插入,因此,使用者即使尝试多少次向凹部61插入凸部71,有时也是白白浪费操作时间。在这一点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凹凸部62的高度比凹部61的开口缘低,因此,在凸部71要插入凹部61时在凹部61的深度方向上易于向底面侧引导,也抑制较长地浪费操作时间。

而且,如图14、图16和图17所示,在墨罐41侧的墨水入口53的针56使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出口65内的阀74开阀时,墨水补充容器63的定位部73与作为墨罐41侧的一部分的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顶面58抵接。即、墨水补充容器63通过该定位部73与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顶面58之间的抵接,从而使阀74以在墨水出口65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相对于墨罐41侧的针56被定位的状态被开阀。

另外,在此时,由于定位部73位于墨水出口65的放射方向外侧,因此,墨水补充容器63的使墨水出口65与墨水入口53连接了的姿势被稳定地保持。另外,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墨水补充容器63的定位部73与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顶面58抵接了时,墨水入口53中的针56的基端所位于的墨水入口53的底面与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出口65的顶端之间存在间隙。因此,墨水虽然易于积存于墨水入口53的针56的基端所位于的底面,但也避免这样积存的墨水附着于墨水出口65的顶端而弄脏墨水补充容器63。

并且,如图14和图16所示,在来自墨水补充容器63的相对于墨罐41的墨水补充结束时,在墨罐41内的墨水的液面高度仍然低于目视确认部50的上限标记51的情况下,也可以进一步使用相同黑色的墨水补充容器63进行进一步加注直到墨水补充到上限标记51。此外,在针对黑色墨水的墨罐41以外的其他颜色的墨罐42~45的情况,以上所述的墨水补充操作也同样地被进行。

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1)在从墨水补充容器63向墨罐41~45进行墨水补充时,阀74在相对于墨罐41~45被定位了的状态下被开阀。因此,能够抑制开阀时阀74发生位置偏移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墨水泄漏、墨水补充不良等不良情况,能够恰当地向墨罐41~45补充墨水。

(2)阀74由在硅膜等构成的弹性部件上设置有1个以上的狭缝75的狭缝阀构成,因此,能够提供较少的零部件个数且简单的构造的墨水补充容器63。

(3)当从墨水补充容器63向墨罐41~45补充墨水时,由于墨水补充容器63以定位部73位于墨水出口65的放射方向外侧的状态与墨罐41~45侧的一部分抵接,因此能够以稳定的姿态补充墨水。

(4)在墨水补充容器63中,定位部73设置在与墨水出口形成部66独立的部件的容器附加部67上,因此能够与墨罐41~45、墨水补充容器63的设计方式相配而使定位部73最适化。

(5)当向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出口65中插入墨罐41~45的针56而使阀74开阀时,墨水补充容器63的定位部73与墨罐41~45中作为墨水补充容器63的承接面而发挥功能的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顶面58抵接,从而决定阀74与针56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因此,能够通过针56使阀74适当地开阀,从而能够抑制墨水补充不良的发生。

(6)在补充墨水时,不会在墨水补充容器63的凸部71未与墨罐41~45的凹部61嵌合的状态下将针56插入墨水出口65,因此能够抑制墨罐41~45与墨水补充容器63的不适合连接。

(7)墨水补充容器63在墨水出口形成部66的外侧、且在墨水出口65的中心轴的方向上比凸部71更靠容器主体部64侧的位置具备定位部73。因此,能够抑制墨罐41~45与墨水补充容器63的不适合连接,并且能够在适当的定位状态下确保墨罐41~45的针56相对于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出口65的插入状况。

(8)另外,墨罐41~45的针56的前端未比成为墨水补充容器63的定位部73的承接面的、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顶面58更向外侧突出,因此即使在针56的前端附着有墨水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该墨水附着在进行墨水补充操作的使用者的手、墨水补充容器63上的顾虑。

(9)在将墨水补充容器63从自针56的延伸方向沿着两条流路54、55排列的放射方向倾斜的状态起与墨罐41~45连接的情况下,两条流路54、55中的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出口65先接近的一侧的一方的流路作为墨水流路而发挥功能,另一方的流路作为空气流路而发挥功能。因此,使用者可以将两条流路54、55中的任一个流路作为墨水流路,因此不会犹豫对作为墨水流路的流路做出选择,而能够迅速地进行墨水补充操作。

(10)通过使墨水补充容器63的凸部71与墨罐41~45的凹部61嵌合,且使凸部71的外表面的第二凹凸部72与该凹部61的内表面的第一凹凸部62卡合,从而使用者能够识别与墨罐41~45适合的墨水补充容器63已被连接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墨罐41~45与墨水补充容器63的不适合连接。另外,由于墨罐41~45的凹部61的内表面上比凹部61的开口缘靠底面侧的位置设置有第一凹凸部62,墨水补充容器63的凸部71容易从墨罐41~45的凹部61的开口侧向底面侧被引导,从而能够容易进行其插入操作。

(11)随着凸部71与凹部61嵌合,能够使墨水补充容器63的凸部71的外表面的第二凹凸部72(第二销子构造部)与在墨罐41~45的凹部61的内表面以沿着凹部61的深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的第一凹凸部(第一销子构造部)62卡合。其结果是,能够容易识别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出口65相对于墨罐41~45的墨水入口53的连接方向。

(12)由于设置在墨水入口53的放射方向的外侧的凹部61的深度方向是朝向铅垂下方的方向,因此能够抑制在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出口65与墨罐41~45的墨水入口53连接的状态下,墨水从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出口65返回墨水容纳室76内。其结果是,能够适宜进行从墨水补充容器63向墨罐41~45的墨水的补充操作。

(13)不管在墨水补充容器63的凸部(第二嵌合部)71与墨罐41~45中以墨水入口53为中心点对称形成的多个凹部(第一嵌合部)61中的任一个凹部嵌合,都能够使该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出口65与墨罐41~45的墨水入口53连接。因此,在补充墨水时能够容易进行墨水补充容器63的相对于墨罐41~45的连接操作。

(14)着色在墨罐41~45中的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墨水入口53的周边部分的颜色作为表示与墨水贮存室49中贮存的墨水相关的信息的第一部分而发挥功能,着色在墨水补充容器63的容器附加部67的颜色作为表示与墨水容纳室76中容纳的墨水相关的信息的第二部分而发挥功能。因此,当墨水补充容器63与墨罐41~45连接而进行墨水的补充时,通过目视确认墨罐41~45侧的第一部分与墨水补充容器63侧的第二部分能够容易确认所补充的墨水是否适合。

(15)墨水补充容器63的凸部71在以墨水出口65为中心的放射方向上形成在比设置有墨水容纳室76的容器主体部64的外周面更靠内侧的位置,因此当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出口65与墨罐41~45的墨水入口53连接时,能够使墨水补充容器63的凸部71难以成为阻碍。

(16)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具备多个第一凹凸部(识别部)62,该多个第一凹凸部(识别部)62能够在将多个墨罐41~45聚集在一起的状态下使下表面(罐卡合部)59侧与多个墨罐41~45卡合后,识别墨水补充容器63,该墨水补充容器63具有能够与墨罐41~45各自的墨水入口53连接的墨水出口65。因此,将墨罐41~45设置成通用的共通构造,并且将这些多个墨罐41~45设置成聚集在一起的状态而使成为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罐卡合部的下表面59卡合,则能够容易实现在补充墨水时能够抑制墨水补充容器63的错误安装的构造。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记录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墨罐与墨水补充用转接器的定位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不同。而且,其他的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因此对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18所示,复合机14具备:记录装置21、配置在记录装置21上而将记录装置21的上侧覆盖的图像读取装置15,复合机14整体呈大致长方体状。在记录装置21的前侧(前表面侧)设置有操作面板18,该操作面板18具有:用于进行复合机14的各种操作的按钮等操作部16、显示记录装置21、复合机14的信息等的显示部17。并且,在操作面板18的右侧设置有供墨单元40。

如图19所示,图像读取装置15通过设置在后侧(背面侧)的铰链等旋转机构19而被安装。图像读取装置15相对于记录装置21能够开闭可能,而在图18所示的关闭位置与图19所示的打开位置之间转动。而且,当使图像读取装置15位于打开位置时,供墨单元40的单元盖部100以及弹性盖92能够开闭。在向墨罐41~45(参照图20)补充墨水的情况下,如图19所示,使图像读取装置15、单元盖部100以及弹性盖92位于打开位置,将墨水补充容器63与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以及墨罐41~45连接。即,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以如下的方式安装,即,在从墨水补充容器63向墨罐41~45补充墨水的状态下,位于墨罐41~45的上方。换言之,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在从墨水补充容器63向墨罐41~45补充墨水时将墨水补充容器63与墨罐41~45之间连接。

如图20所示,在供墨单元40中,能够容纳的墨水量不同的两种墨罐41~45以将厚度方向设为左右方向而沿横向排列的方式配置。另外,容纳量较多的墨罐41与容纳量较少的墨罐42~45虽然厚度不同但是其结构相同。因此,在墨罐41~45中,对共通的结构标注相同附图标记从而省略重复说明。

首先,针56以从墨罐41~45的顶面111朝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而且,在与顶面111交叉的目视确认部50侧(前侧)的侧面112以朝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设置有罐侧定位部113。各墨罐41~45的罐侧定位部113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相邻的墨罐41~45上的罐侧定位部113的间隔大致相同。

在墨罐41~45的顶面111设置有俯视呈大致矩形,且能够吸收墨水的吸收部件123。在吸收部件123上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圆孔123a。而且,吸收部件123以如下的方式安装在墨罐41~45上,即,分别使针56插通圆孔123a,且将对墨罐41~45的开口进行密封的膜124中的、比顶面111更向上侧延伸突出的部分折叠。另外,吸收部件123也可以设置成将顶面111的整体覆盖的大小(参照图28)。

如图21、图22所示,罐侧定位部113具备:在比顶面111更靠下方的位置以从侧面112突出的方式设置的底壁114、从底壁114向上方立起设置的一对侧壁115。而且,罐侧定位部113以朝向前方以及上方开口的方式设置。

另外,在墨罐41~45的顶面111上,在与罐侧定位部113相邻的前端的位置设置有对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进行支承的突起状的突出部116。另外,突出部116也设置在顶面111的后端。换言之,突出部116在顶面111的前后方向的两端的位置以隔着针56的方式设置成一对。

如图22所示,在圆筒状的针56内,在前后方向的中央位置,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分隔壁117。而且,通过该分隔壁117来划分流路54、55。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流路54、55的前端开口的高度以及剖面积大致相等地形成。另外,该针56以能够使墨水向设置在墨罐41~45上的墨水贮存室49内流入的方式设置在墨罐41~45上。

接下来,对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进行说明。

如图23、图24所示,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具备入口形成部119,该入口形成部119将作为墨水入口流路部的一例的针56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包围。该入口形成部119在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顶面58沿左右方向并排地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与墨罐41~45数目相同的五个)。本实施方式的入口形成部119是有底的凹部,其形状在俯视时与贯通孔60(参照图3)大致相同。并且,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具备能够识别墨水补充容器63的作为识别部的一例的第一凹凸部62,该墨水补充容器63具有能够与针56连接的墨水出口65。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凹凸部62以凸部从入口形成部119的底面立起设置的方式设置。

如图24所示,在各入口形成部119的底面,形成有能够使针56插通的插通孔120。插通孔120的直径比针56的直径大,在针56与插通孔120之间设置有间隙。因此,在墨水从墨水补充容器63、针56泄漏的情况下,泄漏的墨水会通过插通孔120与针56之间的间隙而被吸收部件123吸收。

如图25、图26所示,在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下表面59上设置有转接器侧定位部121,该转接器侧定位部121相对于墨罐41~45对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进行定位。转接器侧定位部121能够与墨罐41~45上设置的罐侧定位部113卡合,且在比插通孔120靠前侧的位置,沿左右方向并排地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与墨罐41~45数目相同的五个)。另外,多个转接器侧定位部121的左右方向的间隔与墨罐41~45具备的罐侧定位部113的左右方向的间隔大致相等。

并且,在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下表面59上,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间隔地设置的一对肋122沿左右方向并排地设置有多组(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组)。一对肋122的前后方向的间隔与墨罐41~45的顶面111的大小大致相等。而且,转接器侧定位部121与肋122在一个插通孔120的左右方向的两侧各设置有一个。具体而言,如图26所示,通过插通孔120的中心且沿着前后方向的中心线A与转接器侧定位部121的间隔B,和中心线A与肋122的间隔C大致相等。另外,转接器侧定位部121以及肋122的角部被倒角。

如图24、图25所示,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一体地形成有多个入口形成部119、与多个入口形成部119对应的第一凹凸部62、多个转接器侧定位部121、以及多组肋122。

接下来,对如上述方式构成的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27、图28所示,以使针56插通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插通孔120的方式,将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安装在墨罐41~45上时,转接器侧定位部121会与罐侧定位部113卡合。具体而言,转接器侧定位部121通过进入罐侧定位部113的侧壁115之间,从而在左右方向上被定位。另外,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通过肋122从前后两侧夹入墨罐41~45,从而在前后方向上定位。而且,相对于墨罐41~45被定位了的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通过螺钉(省略图示)被固定在箱体22上。

另外,也可以对墨罐41~45的每个墨罐设置吸收部件123,该吸收部件123设置在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与墨罐41~45的顶面111之间。另外,吸收部件123也可以以从墨罐41~45的顶面111延伸至侧面112的方式设置(图27中仅图示出与墨罐45对应的部分)。

通过上述第二实施方式,除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1)~(16)的效果以外还能够得到如下的效果。

(17)由于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相对于墨罐41~45定位,因此抑制了墨罐41~45上设置的针56与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上设置的入口形成部119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经由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从墨水补充容器63对墨罐41~45适当地补充墨水。

(18)由于入口形成部119、第一凹凸部62、转接器侧定位部121一体地形成,因此与分别形成这些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制造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

另外,也可以像以下那样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

·如图29以及图30所示,也可以使墨水补充容器63的凸部71的前端在墨水出口65的中心轴的方向上向比墨水出口65更向与容器主体部64相反的一侧突出。通过该结构,在补充墨水时,由于在墨水补充容器63上凸部71比墨水出口65更突出,因此能够减少墨水出口65与使用者的手、墨水补充容器63的周边部分接触的顾虑,能够抑制墨水的附着而导致污染。

·如图31所示,若墨水补充容器63在沿墨水出口65的中心轴的方向比阀74更靠容器主体部64侧的位置具有定位部73,则也可以不具有凸部71,当向墨罐41~45补充墨水时该定位部73与墨罐41~45侧的一部分抵接而使阀相对于墨罐41~45定位。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不在墨罐41~45侧设置凹部61。

·如图32所示的变形例那样,供墨单元40也可以是墨水入口53平常被封闭的构造。即、该变形例的供墨单元40在多个墨水入口53的每一个上都设置有手柄状的瓶盖支撑部件90。瓶盖支撑部件90的基端部被旋转轴91转动自由地支撑,该旋转轴91以沿着与墨水入口53的中心轴线相交的方向(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在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顶面58上。在各瓶盖支撑部件90的长度方向上的比中央更靠顶端侧的位置,设置有呈能够与墨水入口53嵌合的形状的弹性瓶盖92,瓶盖支撑部件90平常处于该弹性瓶盖92与墨水入口53嵌合了的封闭状态。并且,在墨水补充时,弹性瓶盖92与墨水入口53嵌合而处于封闭状态的瓶盖支撑部件90,被手搭于其顶端的曲折的把手部93的使用者倾斜移动,从而形成弹性瓶盖92与墨水入口53分开的开放状态。此外,如图32所示,也可以将一并地覆盖在多个瓶盖支撑部件90的上方的单元罩100进一步设置成自由开闭。另外,弹性瓶盖92由例如合成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瓶盖支撑部件90由刚性比例如聚苯乙烯、ABS树脂等构成的弹性瓶盖92的刚性高的材料形成。

·如图33所示的变形例那样,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也可以以能够相对于墨罐41~44移动的方式安装在供墨单元40上。即,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具备:固定在箱体22上的固定部125、能够相对于墨罐41~44位移的位移部126、连接固定部125与位移部126的连接部127。另外,连接部127能够变形,位移部126能够沿与针56延伸的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位移。因此,位移部126在墨水补充容器63与入口形成部119卡合的状态下位移,而能够使墨水补充容器63与针56相对移动。因此,由于能够容易使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出口65与针56对位,因此能够减少墨水泄漏的顾虑。

·如图34所示的变形例那样,也可以在墨水出口65的前端形成槽部129。并且,也可以在墨水出口65的前端与定位部73之间以沿着小径部80的外周的方式形成至少一个(在本变形例中为两个)环状凸部130。通过设置槽部129,能够减少在使对墨罐41~45补充了墨水的墨水补充容器63立起的情况下,墨水从墨水出口65下垂的顾虑。并且,通过设置环状凸部130,即使在墨水从墨水出口65下垂的情况下,也能够拦阻墨水。

·如图35所示的变形例那样,也可以将沿着通过墨水出口65的中心的直线D而形成为一对的凸部71分成多个(在本变形例中为六个)区域E,通过在各区域E的每个区域上设置的识别凸部132a~132c而构成第二凹凸部72。另外,在本变形例中通过三种识别凸部132a~132c来构成第二凹凸部72。具体而言,也可以通过任意组合从直线D至凸部71的侧面的长度较长的第一识别凸部132a、比第一识别凸部132a短的第二识别凸部132b、比第二识别凸部132b短的第三识别凸部132c来构成第二凹凸部72。通过增加区域E的数量、识别凸部132a~132c的种类,由此增加了第二凹凸部72的类型,能够与墨水的量、种类相配地进行应对。

·如图36所示的变形例那样,小径部80也可以由透明或半透明的材料形成。并且,小径部80的内侧的面中的比阀74更靠墨水容纳室76侧的面也可以通过例如褶皱加工等而设置成带有凹凸的粗糙面80a。粗糙面80a的润湿性较高从而容易残留墨水,因此能够容易从小径部80的外侧识别墨水的颜色。

·如图36、图37所示的变形例那样,瓶盖68以与墨水补充容器63的安装面134接触的方式安装,而成为安装状态。并且,瓶盖68具备在安装状态下对墨水出口65进行密封的圆环状的密封部135。密封部135的内表面135a以越靠前端越宽的方式倾斜形成。而且,在瓶盖68的安装状态下,内表面135a与墨水出口65的角136接触,从而对墨水出口65进行密封。因此,即使在瓶盖68与安装面134松弛地卡合而安装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内表面135a与角136的接触来减少墨水从墨水出口65泄漏的顾虑。另外,角136是朝向不同方向的两个面交叉的部分,也可以弯曲。

·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第一凹凸部62、转接器侧定位部121、肋122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由独立的个体形成。另外,也可以不设置形成在前后两侧的肋122中的前侧的肋122。只要至少设置一个后侧的肋122即可,也可以通过后侧的肋122与转接器侧定位部121,从而沿前后方向对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进行定位。并且,也可以不设置肋122。

·只要罐侧定位部113与转接器侧定位部121相互卡合而能够将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定位在墨罐41~45上,则能够任意变更其形状。例如,罐侧定位部113也可以设置成形成在针56的周围的台阶部,转接器侧定位部121也可以设置成包围台阶部的凹部、孔。通过将罐侧定位部113、转接器侧定位部121设置在靠近针56的位置,由此能够提高入口形成部119相对于针56的位置精度。

·墨水补充容器63的凸部71也可以在以墨水出口65为中心的放射方向上比设置有墨水容纳室76的容器主体部64的外周面更向外侧突出。通过该结构,当使用者观察墨水补充容器63时,容易目视确认凸部71,在补充墨水时容易使墨水补充容器63的凸部71与墨罐41~45侧的凹部61嵌合。其结果是,能够减少墨水补充容器63相对于墨罐41~45的错误连接。

·用于表示与该墨罐41~45贮存的墨水相关的信息而在墨罐41~45的每个墨罐设置的第一部分,以及用于表示与该墨水补充容器63容纳的墨水相关的信息而在各墨水补充容器63设置的第二部分,除了利用着色信息以外也可以是文字信息、形状信息等。另外,也可以不设置与该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相关的结构。

·只要在墨罐41~45侧设置有多个凹部61,则墨水补充容器63侧的凸部71也可以是单一的结构。另外,只要凹部61有多个,则可以未必是以墨水入口53为中心的点对称的配置。

·只要墨罐41~45侧的多个凹部61位于点对称的位置,则除了180度点对称的一对凹部61以外,则也可以是120度点对称的三个凹部61、90度点对称的四个凹部61等其他的多个点对称的配置结构。

·也可以将补充墨水时嵌合的凹部61与凸部71中的凸部71作为第一嵌合部而设置在墨罐41~45侧,将凹部61作为第二嵌合部而设置在墨水补充容器63侧。

·只要墨罐41~45侧的凹部61的深度方向沿着位于墨水入口53的中央的针56的延伸方向,则未必局限于朝向铅垂下方,也可以是与铅垂方向倾斜交叉的方向。然而,为了抑制墨水泄漏,不优选将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向作为凹部61的深度方向。

·凹部61的内表面的第一凹凸部62的前端的高度也可以是凹部61的开口缘的高度以上。

·只要另行设置有能够识别墨水补充容器63的识别部,则未必需要设置凹部61的内表面的第一凹凸部62与凸部71的外表面的第二凹凸部72,该墨水补充容器63具有能够与墨罐41~45的墨水入口53连接的墨水出口65。

·墨水入口53的针56所具有的两条流路54、55两方的前端开口可以具有相同的高度,另外,也可以由两个以外的多个流路构成。

·墨水补充容器63的凸部71、定位部73也可以不设置在附设于墨水出口形成部66上的容器附加部67上,而直接形成在墨水出口形成部66上。即,容器附加部67可以不附设在墨水出口形成部66上,而与墨水出口形成部66一体地形成。

·只要墨水补充容器63中的定位部73位于以墨水出口65为中心的放射方向上的位于墨水出口65的外侧的区域,则也可以不设置在以墨水出口65为中心的多个放射方向的外侧而设置在一个放射方向的外侧。

·只要墨水补充容器63的墨水出口65的阀设有一个以上的狭缝75即可,而不局限于三条,也可以设置两条、四条等其他的多条狭缝75。另外,不局限于设置有狭缝75的狭缝阀,也可以不设置狭缝75,而采用被针56从下方按压而在开阀方向上位移的结构的阀。

·墨水补充容器63中的定位部73不局限于平面形状,只要在补充墨水时与墨水补充用转接器47的顶面(承接面)58抵接,则也可以是一个以上的突起形状、肋形状。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