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外转子盘、外转子、外转子电机、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外转子盘、外转子、外转子电机、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摘要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外转子盘、外转子、外转子电机、压缩机及制冷设备,该外转子盘包括外框体、轴盘和多个叶片,外框体与轴盘同轴设置,多个叶片环绕外转子盘的轴线间隔分布,叶片包括第一叶体和第二叶体,第一叶体与外框体在外转子盘的轴向上相互错位设置,第一叶体的一端连接于轴盘的外周边缘,相邻两个第一叶体间隔形成有第一散热区域,第二叶体的一端与第一叶体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二叶体的另一端与外框体相连接,相邻两个第二叶体间隔形成有第二散热区域。本申请提供的外转子盘具有较大的散热面积,能在运行时产生一定的向外的气流,从而将外转子电机工作时所产生的部分热量随气流向外排出,有效提升了外转子电机的散热效果。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7080875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安徽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220986230.X

  • 申请日2022-04-22

  • 分类号F04D29/28(2006.01);F04D29/30(2006.01);F04D29/44(2006.01);F04B39/00(2006.01);F04B39/06(2006.01);H02K1/2789(2022.01);H02K7/075(2006.01);H02K7/14(2006.01);

  • 代理机构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14;

  • 代理人陈卓宏

  • 地址 230031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学城彩虹路418号

  • 入库时间 2022-09-06 01:19:5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7-29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外转子盘、外转子、外转子电机、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压缩机作为制冷设备的核心部件,其电机技术对压缩机的工作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压缩机的能效、噪音、低电压启动、生产成本等方面。外转子电机因采用了转子外置结构,其具有启动能力强、能效高、低材料成本等突出优点,从而被越来越多的压缩机厂家所关注。

目前,为了实现对外转子电机进行散热,部分厂家会在外转子电机的外转子盘的底部开设散热孔,在外转子转动过程中,外转子电机内部的热量经由散热孔向外排出,但是采用开孔方式进行散热会增加外转子的转动风阻及转动噪音,降低了外转子电机的工作效率,而且由于开孔面积较小,导致外转子电机的散热效果较差。

针对上述问题,还有部分厂家会在外转子电机的外转子盘上设置多个叶片,在外转子转动过程中,各个叶片随之转动以产生自外转子盘的内部向外部流动的气流,从而将外转子电机内部的热量带走,达到散热的目的。然而,由于叶片的占用面积较大,导致外转子盘的散热面积减少,从而导致外转子电机的散热效果仍无法达到理想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转子盘、外转子、外转子电机、压缩机及制冷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外转子电机存在的因外转子盘的散热面积较小而导致外转子电机的散热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外转子盘,包括外框体、轴盘和多个叶片,所述外框体与所述轴盘同轴设置,多个所述叶片环绕所述外转子盘的轴线间隔分布,所述叶片包括第一叶体和第二叶体,所述第一叶体与所述外框体在所述外转子盘的轴向上相互错位设置,所述第一叶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轴盘的外周边缘,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叶体间隔形成有第一散热区域,所述第二叶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叶体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叶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外框体相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叶体间隔形成有第二散热区域。

可选地,所述第一叶体的迎风侧设有第一导风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风面为弧面或者斜面。

可选地,所述第二叶体的迎风侧设有第二导风面。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风面为弧面或者斜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叶体为后向叶片。

可选地,所述第二叶体为后向叶片。

可选地,所述外框体、所述轴盘和各个所述叶片一体成型;或者,所述叶片焊接于所述外框体与所述轴盘之间。

可选地,所述外框体的内周壁朝所述外框体的中轴线方向凸出形成有凸缘,所述第二叶体远离所述第一叶体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凸缘上。

本申请提供的外转子盘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通过将第一叶体与外框体在外转子盘的轴向上相互错位设置,使得第一叶体与外框体之间形成轴向间距,同时,将第二叶体连接于第一叶体和外框体之间,如此,使得相邻两个第一叶体之间形成有第一散热区域,且相邻两个第二叶体之间也形成有第二散热区域,当外转子盘转动时,在第一叶体和第二叶体的共同作用下,外转子电机内部产生自内向外流动的气流,其中,一部分气流经过第一散热区域向外排出,另一部分气流朝外转子盘的外周方向经过第二散热区域向外排出,这样,有效增加了外转子盘的散热面积,能够在运行时产生一定的向外的气流,从而将外转子电机工作时所产生的部分热量随气流向外排出,有效提升了外转子电机的散热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外转子,包括多个磁瓦,所述外转子还包括上述任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所述的外转子盘,各个所述磁瓦设置于所述外框体的内侧壁上,并且各个所述磁瓦环绕所述外转子盘的轴线均匀分布。

由于上述外转子采用了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外转子盘,外转子盘具有较大的散热面积,从而有效提升了外转子电机的散热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外转子电机,包括定子,所述外转子电机还包括上述外转子,所述定子嵌装于所述外转子盘内。

由于上述外转子电机采用了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外转子,其散热效果得到了大幅提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曲轴箱和曲轴,所述曲轴箱上设有轴座,所述曲轴可转动安装于轴座上,所述压缩机还包括上述外转子电机,所述定子固定套设于所述轴座上,所述外转子与所述曲轴固定连接。

由于上述压缩机采用了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外转子电机,外转子电机的外转子盘具有较大的散热面积,更有利于压缩机内的油液和气流流过外转子电机,有效提升外转子电机的散热效果,从而提高了压缩机的工作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包括上述压缩机。

由于上述制冷设备采用了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压缩机,有效提高了制冷设备的工作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外转子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外转子盘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外转子盘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所采用的第一叶体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采用的第一叶体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所采用的第二叶体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所采用的第二叶体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0、外转子电机;110、外转子;111、外转子盘;1111、外框体;11111、凸缘;1112、轴盘;11121、轴孔;1113、叶片;11131、第一叶体;11132、第二叶体;11133、第一导风面;11134、第二导风面;11135、第一散热区域;11136、第二散热区域;112、磁瓦;120、定子;200、曲轴箱;210、轴座;300、曲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外转子盘111,该外转子盘111作为外转子电机100的外转子110的安装支撑部件使用,具体地,外转子110的多个磁瓦112分别安装于外转子110的内周壁上,外转子盘111与外转子电机100的转轴固定连接。

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4,现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外转子盘111进行说明。该外转子盘111包括外框体1111、轴盘1112和多个叶片1113,外框体1111的外周轮廓呈圆形结构,外框体1111作为外转子110的支撑部件使用,具体地,外转子110的多个磁瓦112分别安装于外转子110的内周壁上,外框体1111与轴盘1112同轴设置,轴盘1112作为外转子110的安装部件使用,具体地,轴盘1112的中心部位开设有轴孔11121,外转子电机100的转轴固定连接于轴孔11121内。多个叶片1113环绕外转子盘111的轴线间隔分布,叶片1113包括第一叶体11131和第二叶体11132,第一叶体11131与外框体1111在外转子盘111的轴向上相互错位设置,以使第一叶体11131与外框体1111之间形成轴向间距,第一叶体11131的一端连接于轴盘1112的外周边缘,第一叶体11131自轴盘1112的外周缘朝外框体1111的外周缘方向延伸,相邻两个第一叶体11131间隔形成有第一散热区域11135,第一散热区域11135的开口方向与外转子盘111的轴向一致。第二叶体11132的一端与第一叶体11131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二叶体11132的另一端与外框体1111相连接,即第二叶体11132自第一叶体11131靠近外框体1111的一端朝外框体1111方向延伸,相邻两个第二叶体11132间隔形成有第二散热区域11136,第二散热区域11136的开口方向与外转子盘111的径向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叶片1113的数量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而定,在本实施例中,叶片1113的数量为六个,六个叶片1113环绕外转子盘111的轴线均匀且间隔分布,当然,叶片1113的数量还为三个、四个、五个、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提供的外转盘,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通过将第一叶体11131与外框体1111在外转子盘111的轴向上相互错位设置,使得第一叶体11131与外框体1111之间形成轴向间距,同时,将第二叶体11132连接于第一叶体11131和外框体1111之间,如此,使得相邻两个第一叶体11131之间形成有第一散热区域11135,且相邻两个第二叶体11132之间也形成有第二散热区域11136,请参阅图2,当外转子盘111沿方向X转动时,在第一叶体11131和第二叶体11132的共同作用下,外转子电机100内部产生自内向外流动的气流,其中,一部分气流经过第一散热区域11135向外排出,另一部分气流朝外转子盘111的外周方向经过第二散热区域11136向外排出,这样,有效增加了外转子盘111的散热面积,能够在运行时产生一定的向外的气流,从而将外转子电机100工作时所产生的部分热量随气流向外排出,有效提升了外转子电机100的散热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第一叶体11131的迎风侧设有第一导风面11133,当外转子盘111转动时,一部分气流沿第一导风面11133向外流出,有效提高了气流的流动速度,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外转子电机100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第一导风面11133为弧面,可以理解的,该弧面自第一叶体11131的迎风侧朝第一叶体11131的背风侧方向延伸,并且该弧面的进风边缘与外框体1111的端面的轴向距离大于该弧面的出风边缘与外框体1111的端面的轴向距离,通过采用弧面作为第一导风面11133,使得第一叶体11131更符合空气动力学设计,进一步提高了气流的流动速度,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外转子电机100的散热效果。

在其它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第一导风面11133还可为斜面,可以理解的,该斜面自第一叶体11131的迎风侧朝第一叶体11131的背风侧延伸,并且该斜面的进风边缘与外框体1111的端面的轴向距离大于该斜面的出风边缘与外框体1111的端面的轴向距离。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第二叶体11132的迎风侧设有第二导风面11134,当外转子盘111转动时,一部分气流沿第二导风面11134向外流出,有效提高了气流的流动速度,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外转子电机100的散热效果。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第二导风面11134为弧面,可以理解的,该弧面自第二叶体11132的迎风侧朝第二叶体11132的背风侧方向延伸,并且该弧面的进风边缘与轴盘1112的径向距离大于该弧面的出风边缘与轴盘1112的径向距离,通过采用弧面作为第二导风面11134,使得第二叶体11132更符合空气动力学设计,进一步提高了气流的流动速度,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外转子电机100的散热效果。

在其它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第二导风面11134为斜面,可以理解的,该斜面自第二叶体11132的迎风侧朝第二叶体11132的背风侧方向延伸,并且该斜面的进风边缘与轴盘1112的径向距离大于该斜面的出风边缘与轴盘1112的径向距离。

可以理解的,上述迎风侧是指叶片1113转动时叶体的处于迎风状态的一侧。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叶体11131的迎风侧设有第一导风面11133,第二叶体11132的迎风侧设有第二导风面11134,第一导风面11133为弧面,第二导风面11134为弧面。如此,经过第一散热区域11135向外排出的该部分气流的流动速度得到了大幅提升,经过第二散热区域11136向外排出的该部分气流的流动速度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有效提高了外转子电机100的热量排出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外转子电机100的散热效果。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第一叶体11131为后向叶片。具体地,第一叶体11131的迎风侧边为弧形边或者斜边,当第一叶体11131的迎风侧边为弧形边时,定义该弧形边的切线为第一切线,定义该弧形边的切线与外框体1111的外周边的交点所作的切线为第二切线,第一切线与第二切线所成夹角α小于90°,同理,当第一叶体11131的迎风侧边为斜边时,定义该斜边与外框体1111的外周边的交点所作的切线为第三切线,该斜边与第三切线所成夹角α小于90°。通过将第一叶体11131设计成后向叶片结构,有效减少了第一叶体11131转动的能量损失,提高了第一叶体11131的转动效率,从而提高了散热气流的流动速度,进一步提升了外转子电机100的散热效果。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第二叶体11132为后向叶片。具体地,第二叶体11132的迎风侧面为弧面或者斜面,当第二叶体11132的迎风侧面为弧面时,定义该弧面的切面为第一切面,定义该第一切面与外框体1111的外周面的相交线所作的切面为第二切面,第一切面与第二切面所成夹角小于90°,同理,当第二叶体11132的迎风侧面为斜面时,定义该斜面与外框体1111的外周面的相交线所作的切面为第三切面,该斜面与第三切面所成夹角小于90°。通过将第二叶体11132设计成后向叶片结构,有效减少了第二叶体11132转动的能量损失,提高了第二叶体11132的转动效率,从而提高了散热气流的流动速度,进一步提升了外转子电机100的散热效果。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叶体11131和第二叶体11132均为后向叶片,这样有效减少了第一叶体11131和第二叶体11132转动的能量损失,提高了第一叶体11131和第二叶体11132的转动效率,从而提高了散热气流的流动速度,进一步提升了外转子电机100的散热效果。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为简化外转子盘111的生产流程,同时提高外转子盘111的结构强度,外框体1111、轴盘1112和各个叶片1113一体成型,即外转子盘111为一体成型件,具体地,外转子盘111可采用一体冲压成型工艺制得,也可采用一体浇铸成型工艺制得,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叶片1113焊接于外框体1111与轴盘1112之间,具体地,第一叶体11131的靠近轴盘1112的一端与轴盘1112相焊接,第一叶体11131的靠近第二叶体11132的一端与第二叶体11132相焊接,第二叶体11132的远离第一叶体11131的一端与外框体1111相焊接。

在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外框体1111的内周壁朝外框体1111的中轴线方向凸出形成有凸缘11111,第二叶体11132远离第一叶体11131的一端连接于凸缘11111上。通过在外框体1111的内周壁设置凸缘11111,一方面有效提高了外框体1111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可保证第二叶体11132与外框体1111之间的连接面积,提高了第二叶体11132与外框体1111之间的连接强度。

请参阅图1,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外转子110,包括多个磁瓦112和上述任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的外转子盘111,各个磁瓦112设置于外框体1111的内侧壁上,具体地,各个磁瓦112承托于外框体1111的凸缘11111上,并且各个磁瓦112环绕外转子盘111的轴线均匀分布。

本申请提供的外转子110,采用了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外转子盘111,从而有效提升了外转子电机100的散热效果。

请参阅图1,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外转子电机100,包括定子120和上述外转子110,定子120嵌装于外转子盘111内。

本申请提供的外转子电机100,采用了上述外转子110,其散热效果得到了大幅提升。

请参阅图1,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压缩机,包括曲轴箱200、曲轴300和上述外转子电机100,曲轴箱200上设有轴座210,曲轴300可转动安装于轴座210上,定子120固定套设于轴座210上,外转子110与曲轴300固定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压缩机,采用了上述外转子电机100,外转子电机100的外转子盘111具有较大的散热面积,更有利于压缩机内的油液和气流流过外转子电机100,有效提升外转子电机100的散热效果,从而提高了压缩机的工作性能。

请参阅图1,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制冷设备,包括上述压缩机。

本申请提供的制冷设备,采用了上述压缩机,有效提高了制冷设备的工作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制冷设备的种类包含多种,如空调、冰箱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