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供冷组件、冷链箱及具有其的冷链运载工具

供冷组件、冷链箱及具有其的冷链运载工具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供冷组件、冷链箱及具有其的冷链运载工具,所述壳体设有第一风口、第二风口、连通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第二风口的风路;蓄冷单元,所述蓄冷单元位于所述风路内;位于所述风路内的防冷气外泄结构,沿风路的延伸方向,所述防冷气外泄结构位于所述蓄冷单元和所述第一风口之间,所述第一风口低于所述蓄冷单元的顶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开口的底部设置向上凸伸的防漏冷条,箱体内的冷气向外流动时被所述防漏冷条挡住,并改变流动路线,可以减少底部空气与外界空气的相对流动,减少箱体内的冷量损失。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217945950U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

  • 公开/公告日2022-12-0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雪波蓝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23453662.9

  • 发明设计人 陈金红;彭显正;

    申请日2021-12-31

  • 分类号B65D25/02(2006.01);B65D81/18(2006.01);

  • 代理机构苏州威世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5;

  • 代理人韩晓园

  • 地址 321000 浙江省金华市兰溪经济开发区江南园区三建大道3号

  • 入库时间 2022-12-29 17:40:3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12-02

    授权

    实用新型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链物流配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供冷组件、冷链箱及具有其的冷链运载工具。

背景技术

冷藏车是保证海鲜、农产品品质的重要冷链运输工具,但是冷藏车成本高,且国内冷藏车保有量少,不能满足全国的运输需求。而调查来看,不具有冷藏功能的货车保有量很大,从最初一公里、干线运输、最后一公里能够实现无缝衔接的全程配送。如何利用现有的货车,在需要时对其进行低成本改造,实现冷藏运输是解决当下冷链运输的一大关键。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供冷组件、冷链箱及具有其的冷链运载工具,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供冷组件、冷链箱及具有其的冷链运载工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供冷组件,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第一风口、第二风口、连通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第二风口的风路;

蓄冷单元,所述蓄冷单元位于所述风路内;

位于所述风路内的防冷气外泄结构,沿风路的延伸方向,所述防冷气外泄结构位于所述蓄冷单元和所述第一风口之间,所述第一风口低于所述蓄冷单元的顶端。

进一步地,所述防冷气外泄结构包括隔风板,所述隔风板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蓄冷单元的底部之间的壳体上、顶端与所述壳体间隔设置且高于所述第一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隔风板的顶端距所述壳体的顶部的距离介于2cm~所述隔风板的1/2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隔风板包括竖隔板,所述竖隔板的底端通过固定板固定于所述第一风口与所述蓄冷单元的底部之间的壳体上、顶端高于所述第一风口,所述蓄冷单元与所述第一风口分别位于所述竖隔板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竖隔板背向所述第一开口所在侧倾斜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防冷气外泄结构还包括用以延长风路的延长风路结构,所述延长风路结构位于所述隔风板与所述蓄冷单元之间、或位于所述隔风板与所述第一风口之间;

和/或,所述防冷气外泄结构还包括阻止空气自所述蓄冷单元处向所述第一风口流动的阻风结构。

进一步地,和/或,所述第一风口、所述第二风口采用如下任意一项设置方式:

所述第一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侧部的中下部或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第二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顶部,所述第一风口、所述第二风口沿所述壳体的对角设置;

或,所述壳体包括顶壁、侧壁,所述第一风口位于所述侧壁的中下部,所述第二风口位于所述顶壁上;

或,所述壳体包括顶壁、侧壁、底壁,所述第一风口位于所述底壁上,所述第二风口位于所述顶壁上;

和/或,所述壳体的一部分可拆卸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供冷组件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位于所述壳体内,或所述风机位于所述壳体外。

一种冷链箱,包括箱体、所述的供冷组件,所述供冷组件位于所述箱体内,或所述供冷组件的第一风口、第二风口与所述箱体连通。

一种冷链运载工具,包括所述的冷链箱;所述冷链运载工具包括但不限于冷链运输车、冷链运输船、冷链运输飞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所述风路内设计所述防冷气外泄结构,所述防冷气外泄结构沿风路的延伸方向位于所述蓄冷单元和所述第一风口之间,可以配合使用的风机停止工作时,避免蓄冷单元处的冷气会通过较低的所述第一风口向外泄漏,造成冷量的泄漏和外部环境的温度过低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供冷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分解图;

图3是图1移除固持结构后的另一立体图;

图4是图3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5是图4分截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于图5视角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于图5视角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于图5视角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于图5视角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冷链运载工具的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后视图,未图示门体;

图12是图11的截面图,移除了部分供冷组件;

图13是图12于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其中,100-供冷组件,1-壳体,10-风路,11-第一风口,12-第二风口,13-顶壁,14-侧壁,15-底壁,16-固定结构,2-蓄冷单元,3-防冷气外泄结构,31-隔风板,311-竖隔板,312-固定板,4-延长风路结构,5-阻风结构,200-冷链箱,201-分隔板,202-储物室,203-供冷室,204-第二开口,300-冷链运载工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图示中,为了便于图示,结构或部分的某些尺寸会相对于其它结构或部分夸大,因此,仅用于图示本实用新型的主题的基本结构。

为方便描述,按照供冷组件100在实际使用过程的方位,定义下方和上方。

请参阅图1~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供冷组件100,其包括壳体1、位于所述壳体1内的蓄冷单元2和防冷气外泄结构3。

其中,所述壳体1设有第一风口11、第二风口12、连通所述第一风口11与所述第二风口12的风路10;所述蓄冷单元2位于所述风路10内。本实用新型的供冷组件100优选搭配风机使用。

风机工作时,以第一风口11为进风口,第二风口12为出风口为例,外部环境的热空气从第一风口11进入壳体1内,沿风路10流动并与蓄冷单元2进行热交换获得冷量,降温后的空气从第二风口12流出所述壳体1,给外部环境提供冷气。

优选地,所述第一风口11位于所述壳体1的侧部的中下部或所述壳体1的底部,所述第二风口12位于所述壳体1的顶部。冷空气从高处的第二风口12吹向外界环境,根据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原理,能够尽快给外部环境降温,且外部环境温度相对较为均匀。

优选地,所述第一风口11、所述第二风口12沿所述壳体1的对角设置,本文的对角设置指的是大致沿所述壳体1的对角线设置,能够延长风路10,提高换热性能。

如图1~7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包括顶壁13和侧壁14,所述第一风口11位于所述侧壁14的中下部,所述第二风口12位于所述顶壁13上。优选地,所述第二风口12位于所述顶壁13上远离设有所述第一风口11的侧壁14的一侧,使得所述第一风口11与所述第二风口12沿所述壳体1的对角设置,也即大致沿所述壳体1的对角线设置,能够延长风路10,提高换热性能。

或,如图8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包括顶壁13、底壁15和侧壁14,所述第一风口11位于所述底壁15上,所述第二风口12位于所述顶壁13上。优选地,所述第一风口11、所述第二风口12分别靠近相对设置的两部分侧壁14上,使得所述第一风口11与所述第二风口12沿所述壳体1的对角设置,也即大致沿所述壳体1的对角线设置,能够延长风路10,提高换热性能。

优选地,所述壳体1的一部分可拆卸设置,方便制造,也方便后期维修、更换内部的蓄冷单元2等。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顶壁13可拆卸。

另外,所述壳体1的外侧还设有固定结构16,用以与冷链箱200相固定。

所述蓄冷单元2包括但不限于内设有蓄冷材料的蓄冷结构,所述蓄冷结构的形状不限,可以为板状、球状、方块状、蛇形管状等。所述供冷组件100可以直接放置于冷库中,对蓄冷单元2进行蓄冷;也可以将蓄冷单元2取出来单独放置于所述冷库中蓄冷;也可以通过一对充冷接口直接给蓄冷结构充入、回流低温的蓄冷材料;也可以通过一对充冷接口、充冷管给蓄冷结构内的蓄冷材料充冷。所述充冷接口设置于所述外壳1的外侧,便于充冷操作。

所述蓄冷单元2也可以为廉价的、蓄冷量高的冰块,当冰块用完时,直接在冷库中或通过加冰工具添加冰块即可。

所述蓄冷单元2可以如图1所示集中设置在风路10的一个位置处,优选地所述蓄冷单元2与所述第二风口12相邻设置,一方面,与所述蓄冷单元2热交换后的冷空气直接从所述第二开口204流出,不会在所述壳体1内逗留造成冷量损失;另一方面给所述蓄冷单元2与所述第一风口11之间留足足够的空间,设计所述防冷气外泄结构3。所述蓄冷单元2也可以分散在风路10的不同位置处,延长空气在风路10内的流动路径,空气在流动过程中逐渐与各部分蓄冷单元2进行热交换,提高整体的换热性能。

发明人研究发现:当所述第一风口11低于所述蓄冷单元2的顶端,在外部环境不需要冷量时,风机停止工作的情况下,但根据冷空气下沉原理,蓄冷单元2处的冷气会通过较低的所述第一风口11向外泄漏冷量,造成冷量的泄漏和外部环境的温度过低的现象。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在所述风路10内设计所述防冷气外泄结构3,所述防冷气外泄结构3沿风路10的延伸方向位于所述蓄冷单元2和所述第一风口11之间,可以在配合使用的风机停止工作时,避免蓄冷单元2处的冷气通过较低的所述第一风口11向外泄漏。

具体地,所述防冷气外泄结构3包括隔风板31,所述隔风板31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风口11与所述蓄冷单元2的底部之间的壳体1上、顶端与所述壳体1间隔设置且高于所述第一风口11。蓄冷单元2处的冷空气,不能直接到达所述第一风口11处,必须要爬过该所述隔风板31较高的一端后才能经所述第一风口11流出所述壳体1,可以有效避免冷气直接外泄。

具体地,所述隔风板31的顶端距所述壳体1的顶部的距离介于2cm~所述隔风板的1/2之间,能够有效防止冷气外漏,且风阻小。

在一类实施例中,所述隔风板31包括竖隔板311,所述竖隔板311的底端通过固定板312固定于所述第一风口11与所述蓄冷单元2的底部之间的壳体1上、顶端高于所述第一风口11,所述蓄冷单元2与所述第一风口11分别位于所述竖隔板311的两侧。例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风口11设置于所述侧壁14上,且所述第一风口11与所述侧壁14的底端距离小,所述竖隔板311的底端固定于所述壳体1的底部;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风口11设置于所述侧壁14上,所述竖隔板311的底端固定于该侧壁14位于开口下方的部分上。如8所示,所述第一风口11设置于所述底壁15上,则所述竖隔板311的底端通过固定板312固定于所述蓄冷组件下方的侧壁14或底壁15上。

进一步地,所述竖隔板311背向所述第一风口11所在侧倾斜设置,对空气从蓄冷单元2处流向所述第一风口11造成一定的阻力,进一步防止冷气外泄。优选地,该倾斜角度不大于5°,例如21°、或1.5°、或2°、或2.5°、或3°、或3.5°、或4°、4.5°。

另外,如图8所示,所述防冷气外泄结构3还包括用以延长风路10的延长风路结构4,通过延长风路10,冷气外泄流经路径长,在短时间不会造成冷量损失,且外部环境控温精准。

一实施例中,所述延长风路结构4位于所述隔风板31与所述蓄冷单元2之间,此时所述隔风板31与所述第一风口11相邻,相当于将所述第一风口11的位置提升到其顶部位置处,进一步避免冷气直接外泄。

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延长风路结构4位于所述隔风板31与所述第一风口11之间。优选地,沿风路10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风口11相邻的所述延长风路结构4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风口11与所述蓄冷单元2的底部之间的壳体1上、顶端与所述壳体1间隔设置且高于所述第一风口11,该延长风路结构4相当于将所述第一风口11的位置提升到其顶部位置处,进一步避免冷气直接外泄。

如图9所示,所述防冷气外泄结构3还包括阻止空气自所述蓄冷单元2处向所述第一风口11流动的阻风结构5,给冷空气向外的自流动造成阻力,可以进一步阻止冷空气外泄。所述阻风结构5可以设置于所述壳体1上,也可以设置于所述防冷气外泄结构3上,也可以直接放置于所述风路10内,固定方式不限。

当然,所述防冷气外泄结构3可以同时设有所述延长风路结构4和所述阻风结构5。

为了看的清楚,在图5~图9中,第一风口11直接用一大的开口表示。

另外,所述供冷组件100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位于所述壳体1内,或所述风机位于所述壳体1外;可以应用于无风机的外部环境中。该风机可以用自带电池工作,也可以用外部环境提供的电源工作。

请参阅图10~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冷链箱200,包括箱体、如上所述的供冷组件100。通过供冷组件100给所述冷链箱200供冷,使其具有冷藏或冷冻供能。所述冷链箱200可用于冷链运输过程中的任意阶段,例如:集货地、最初一公里、运输途中、最后一公里;甚至包括运送至目的地后的货物暂存和销售阶段。

所述冷链箱200包括具有用以装卸货物的开口的箱体1、打开或关闭所述开口的门体(未图示),所述供冷组件100位于所述箱体内,可以利用所述箱体的保温性能对所述蓄冷单元2进行保温,因此所述供冷组件100的壳体1无需设置为保冷的,可以减少其体积占用率。或者,所述供冷组件100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外侧,不占用运货空间;所述第一风口11、第二风口12与所述箱体连通,此时所述壳体1优选为保温材料,且一部分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直接更换蓄冷单元2或增加需要单元2。

优选地,所述冷链箱200还包括第二开口204、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开口204的第二门体(未图示)。所述第二开口204用以装卸所述供冷组件100、或给所述供冷组件100更换或增加蓄冷单元2、或给所述蓄冷单元2充冷。两个开口的设计,装货和装配供冷组件100互不干扰,也可以在途中补冷。

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冷链箱200包括分隔板201,所述分隔板201将所述箱体分割为储物室202和供冷室203,所述分隔板201的下半部分设有进风口2011,顶部设有出风口2012;所述供冷组件100位于所述供冷室203内,所述第二开口204与所述供冷室203连通。

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位于所述供冷室203的底部,所述风机位于所述壳体1的顶部。风机启动时,储物室202内的空气的循环路线为:储物室202、所述进风口2011、所述第一风口11、设有蓄冷单元2的所述风路10、所述第二风口12、所述出风口2012、储物室202。

请参阅图10~图13所示,所述冷链箱200可以装载于冷链运载工具300上使用,所述冷链运载工具300包括但不限于冷链运输车、冷链运输船、冷链运输飞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所述风路10内设计所述防冷气外泄结构3,所述防冷气外泄结构3沿风路10的延伸方向位于所述蓄冷单元2和所述第一风口11之间,可以配合使用的风机停止工作时,避免蓄冷单元2处的冷气会通过较低的所述第一风口11向外泄漏,造成冷量的泄漏和外部环境的温度过低的现象。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