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动物

土壤动物

土壤动物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974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动物学、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8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111576篇;相关期刊293种,包括生态学报、生物多样性、土壤学报等; 相关会议30种,包括2017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中国动物学会北方七省市区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中国生态学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等;土壤动物的相关文献由2073位作者贡献,包括殷秀琴、张雪萍、张健等。

土壤动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8 占比:0.71%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11576 占比:99.26%

总计:112406篇

土壤动物—发文趋势图

土壤动物

-研究学者

  • 殷秀琴
  • 张雪萍
  • 张健
  • 高梅香
  • 刘长海
  • 肖玖金
  • 吴鹏飞
  • 吴东辉
  • 朱永恒
  • 陈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魏雪; 李雨; 吴鹏飞
    • 摘要: 为缓解草蓄矛盾,青藏高原人工草地得到快速发展。土壤线虫对环境变化敏感,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同牧草人工草地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尚不明确。2016年7月,对多年生禾本科(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早熟禾Poa annua L.和羊茅Festuca ovina L.)、一年生禾本科燕麦Avena sativa L.和多年生豆科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等6种单播牧草人工草地(建植期4年)和天然草地(对照)的土壤线虫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土壤线虫隶属于2纲8目32科58属,平均密度为1754个/100 g干土;紫花苜蓿样地的线虫密度最低,为949个/100 g干土;燕麦样地最高,为3267个/100 g干土;(2)与天然草地相比,燕麦样地的线虫群落总密度、多样性以及植食性和杂食-捕食性线虫密度显著增加,而其他人工草地的线虫群落密度、多样性以及植食性、食真菌和食细菌线虫密度均无显著变化;(3)土壤线虫总密度以及各营养类群密度在不同人工草地间差异显著,且均在燕麦样地最高;(4)建植人工草地改变了土壤线虫的群落组成,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全钾、碳氮比、全磷和有效钾是影响线虫群落组成的重要因子。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建植人工草地通过改变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线虫群落产生影响,其中种植燕麦短期内可显著提高土壤线虫群落的密度和多样性。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在大面积建植人工草地前应对地下生态过程进一步深入研究。
    • 黄伟家; 张盼盼; 臧建成
    • 摘要: [目的]较为全面地反映出目前我国在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领域的发展态势,为今后在该领域研究的决策和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文献中分别提取发表年份、资源类型分布、作者隶属机构分布、文献来源、学科领域分布、基金项目:等字段,利用Excel等统计分析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2012、2013、2014、2016年相关研究论文最多,之后略微下降呈平稳的趋势,总的来说10年内的发文量较多。文献资源类型分布方面,发文量最多的为期刊,达344篇,占73.82%;文献发布机构较多集中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等。发文数量最多的研究机构是四川农业大学55篇,发表有10篇以上的机构依次为哈尔滨师范大学28篇、东北师范大学26篇、西南民族大学21篇。文献来源及学科领域分布方面较多,其中发文最多的学科为农业基础科学392篇,然后依次为农艺学291篇、林业109篇。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在西北地区研究较早,并在推广应用中取得了巨大成绩;项目基金方面,在所检索出来的466篇文献中得到基金支持的有418篇占89.69%。[结论]近10年来关于土壤动物方面课题逐步得到重视和广泛关注,土壤动物的研究对生态学领域问题逐步得到重视。
    • 刘洋; 李豫悦; 马玉荣; 杨鑫
    • 摘要: 植物凋落物分解是草原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关键过程,是天然草原土壤碳(carbon,C)、氮(nitrogen,N)固持的重要来源。根系凋落物是植物凋落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分解过程是有机质和养分输入土壤的主要途径之一。从根系凋落物自身特性、非生物因子(温度、降雨与土壤养分)、生物因子(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等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了草原植物根系凋落物分解过程及相关机理。在分析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根系凋落物分解的研究内容、试验方法进展和不足,并对未来草原植物根系凋落物分解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深入理解植物根系凋落物分解的地下过程提供参考。
    • 王海燕; 朱永恒
    • 摘要: 以庐山低、中、高海拔样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海拔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和土壤腐殖质特性,为庐山土壤动物研究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于2019年9月下旬,沿庐山低、中、高海拔设置3个样地,对土壤动物和腐殖质组分进行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1 210头,属于2门5纲20目12科。土壤动物个体数与DG指数随海拔升高先上升后下降,类群数则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各样地腐殖质组分差异显著(P<0.05),腐殖质、腐殖酸、胡敏酸、胡敏素均随着海拔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富里酸则呈上升趋势,PQ比值和HA/FA与腐殖质的变化趋势一致。
    • 谢致敬; 常亮; Scheu Stefan; 吴东辉; 孙新
    • 摘要: 山脉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以往关于山脉的研究多集中于地上植物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相关的研究明显滞后。跳虫(Collembola)是土壤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在分解有机质、疏松和活化土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跳虫为研究对象,采用梯度格局法,在长白山北坡自海拔800 m至1700 m,每隔150 m进行凋落物层和土壤层样品的采集,对比分析了土壤层和凋落物层的群落组成与群落结构,采用4个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4个功能多样性指数(功能丰富度FRic指数、功能均匀度FEve指数、二次熵Rao′s Q指数和功能离散FEiv指数),探讨了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共获得跳虫5542头,隶属于12科42属83种,其中等节跳科为绝对优势类群(相对密度>50%)。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的跳虫群落结构差异显著,长角跳科、鳞跳科和疣跳科物种多分布于凋落物层,而棘跳科物种多分布于土壤层。线性或二次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在凋落物层跳虫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沿海拔梯度的变化呈增加格局;但在土壤层跳虫物种多样性指数沿海拔梯度的变化无明显趋势。在凋落物层,跳虫的功能丰富度指数和功能离散度Rao′s Q指数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呈现单峰分布格局;在土壤层,跳虫的功能丰富度指数随海拔梯度的变化也呈现单峰分布格局,但其他功能多样性指数沿海拔梯度的变化无明显趋势。研究表明凋落物层和土壤层跳虫的群落组成,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跳虫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功能多样性指数对海拔梯度变化的响应不同,未来在探讨土壤动物沿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及其物种共存机制时,应综合考量垂直分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和多个度量维度(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
    • 邓承佳; 袁访; 卜通达; 梁红; 宋理洪
    • 摘要: [目的]揭示土壤动物在喀斯特森林凋落物分解中的作用,深入认识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植物-土壤系统养分的循环过程。[方法]采用凋落物袋法,以贵州中部地区喀斯特森林优势木本和草本植物凋落物(白茅、圆果化香树和翅荚香槐)为研究对象,进行持续1年的原位分解,通过排序分析、随机森林模型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究不同体型土壤动物群落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不同处理间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差异显著,草本植物凋落物白茅质量损失率最高,木本植物凋落物翅荚香槐损失率最低。一定范围内,凋落物质量损失率与碳氮比成反比。土壤动物平均增加了24.89%的凋落物分解,中小型土壤动物作用(15.34%)大于大型土壤动物作用(9.55%);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率在分解前期较后期大。从凋落物袋中共捕获土壤动物13733头,分属21个类群,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和弹尾目;随机森林模型结果显示,前气门亚目、长角䖴目、短角䖴目、伪蝎目、中气门亚目、蚁甲科在凋落物分解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结论]除草本植物外,黔中喀斯特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与碳氮比成反比。土壤动物在凋落物的分解中具有重要作用,且在分解前期贡献较大。
    • 陈祯; 王意锟; 朱强根; 邓先俊; 徐倩; 金爱武
    • 摘要: 为了研究城市绿地微环境对土壤动物群落产生的影响,本文探讨了海桐(Pittosporum tobir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雪松(Cedrus deodara)、瓜子黄杨(Buxus sinica)树冠内外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海桐、雪松、瓜子黄杨冠幅内土壤动物密度高于冠幅以外,且海桐冠幅内土壤动物密度最高,而侧柏冠幅内外土壤动物密度没有显著差异。4种植被冠幅内外优势类群均为蜱螨目甲螨亚目和弹尾目球角跳科,但甲螨亚目在海桐冠幅内分布相对较少,而在侧柏、雪松、瓜子黄杨冠幅内分布较多。总的来说,城市绿地微环境对土壤动物多样性有显著影响,土壤温度、水分等微环境因子不仅会影响土壤动物的密度,还会使群落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土壤生态功能。
    • 王意锟; 吕耀平; 丁枫华; 陈祯; 雷凌华; 邓先俊; 刘瑞瑜; 朱强根
    • 摘要: 于2015年6月,在浙江省丽水市分别选取城市森林绿地、城市公园绿地、交通道路绿地、草坪绿地、撂荒地等5种土地利用方式不同的绿地类型,每种类型绿地设置3块样地,每块样地沿对角线用土钻法采集土样18份;测定土壤密度、pH、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土壤理化性质;采用手检法对大型土壤动物计数、采用干漏斗法对中小型土壤动物分离,测定土壤动物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Jaccard群落相似性指数;采用冗余分析法分析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动物群落密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不同类型城市绿地,土壤动物密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城市森林绿地土壤动物密度最高、草坪绿地土壤动物密度最低,不同绿地间土壤动物的类群数没有显著差异。②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指数,以城市森林绿地最高,而道路绿地的土壤动物优势度指数最高。③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密切相关,冗余分析显示,土壤密度、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是影响城市绿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
    • 王洪涛; 丁晶; 邵元虎; 张卫信; 傅声雷
    • 摘要: 蚯蚓肠道是微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潜在存储库。砷对蚯蚓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已被证实,但砷在不同蚯蚓肠道菌群中生物转化的差异仍不清楚。为了进一步阐述土壤中广泛存在的低浓度砷(浓度为5,15,25 mg/kg)对不同种类蚯蚓肠道微生物影响的差异,将4种典型蚯蚓暴露于砷污染土壤后,测定其肠道微生物组成变化,并分析砷对不同蚯蚓肠道内砷富集、形态和砷生物转化基因的影响。结果显示,所有蚯蚓组织内均存在明显的砷富集,其富集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安德爱胜蚓(1.93)>加州腔蚓(0.80)>通俗腔蚓(0.78)>湖北远盲蚓(0.52),蚯蚓组织和肠道内砷形态主要以无机砷为主,其中As(Ⅲ)含量比例>80%,部分蚯蚓组织内还发现少量有机砷。4种蚯蚓肠道微生物群落在门水平上主要以变形菌、厚壁菌和放线菌为主,并与周围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在土壤和肠道内共检测到17个砷转化基因,其中蚯蚓肠道内As(V)还原和砷转运相关基因相对丰度较高,而砷(去)甲基化基因丰度较低。此外,低浓度砷污染对蚯蚓生长无显著影响,却能引起蚯蚓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紊乱。蚯蚓种类和砷污染是引起蚯蚓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变化的主要因素。综上,蚯蚓肠道是一个微生物介导的砷生物转化的重要热区,本研究拓展了我们对土壤动物肠道内砷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的认知。
    • 李勋; 张艳; 彭彬; 李云松
    • 摘要: 作为草地生态系统向湿地生态系统过渡的生态系统类型,草甸湿地的植被种类和覆盖度明显低于湿地生态系统,对于全球气候变化极为敏感,是我国高海拔寒冷地区最为典型、最为脆弱的生态系统。因此,草甸湿地生态功能的保持和提升已成为横断山区、青藏高原等高寒地区生态保护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大量研究表明,鼠害是草甸湿地逆向演替的主导因子之一。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高原鼠兔的研究多集中于通过降低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来调控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然而,土壤种子库和土壤动物作为生态系统中主要的生物因子,两者的种群结构对于草甸湿地生态功能保持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草甸湿地土壤种子库与土壤动物对高原鼠兔干扰的响应研究进展,并对鼠兔干扰对草甸湿地干扰这一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