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复合相变材料

复合相变材料

复合相变材料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796篇,主要集中在一般工业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2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1055380篇;相关期刊125种,包括河北工业大学学报、材料导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2014年上海“机械工程、热能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等;复合相变材料的相关文献由1934位作者贡献,包括高鸿毅、王戈、张正国等。

复合相变材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2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55380 占比:99.97%

总计:1055663篇

复合相变材料—发文趋势图

复合相变材料

-研究学者

  • 高鸿毅
  • 王戈
  • 张正国
  • 方晓明
  • 宋志棠
  • 陈晓
  • 高学农
  • 汤甲
  • 董文钧
  • 凌子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钰颖; 魏雯珍; 李琦; 吴玉庭
    • 摘要: 本工作报道了一种通过冷压-热烧结法制备的具备低熔点、宽温域的复合定型相变材料,其中相变基体材料为硝酸钠、亚硝酸钠、硝酸钾和硝酸钙的共晶硝酸盐,结构支撑材料为埃洛石纳米管,导热增强材料为石墨。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激光导热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测试手段对复合相变材料的储热性能和物理化学性能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相变温度和分解温度分别为91.3°C和627.5°C,可使用温度区间为536.2°C,优于目前文献已有报道数据。在温度为25~625°C内,其储热密度达到630.15 kJ/kg;添加10%的石墨后复合材料的热导率从0.58 W/(m·K)提高到了1.18 W/(m·K);由于埃洛石纳米管具有中空管状结构,经高温烧结后四元硝酸盐能够吸附在埃洛石纳米管中,能有效解决熔盐材料的腐蚀、泄漏以及热分解问题;埃洛石纳米管和石墨的加入没有与熔盐材料发生化学反应,证明了复合材料具备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经100次循环后,复合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波动值小于3.5%,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本研究丰富了熔融盐复合相变材料的配方体系和使用温度范围,为其在工业余热回收以及低中温储热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 闫晓鑫; 冯妍卉; 邱琳; 张欣欣
    • 摘要: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能源结构从一次能源向新能源转变刻不容缓.由于新能源具有间歇性、波动性的特点,储能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相变材料作为储能技术的关键,其热导率低的问题亟需解决.赤藓糖醇作为中低温区常用的高焓值相变材料,热导率仅为0.7 W·m^(–1)·K^(–1),严重制约了实际应用中的能量利用效率.本文以赤藓糖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具有超高导热系数的单壁碳纳米管作为导热增强材料,借助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探究了碳纳米管长度、质量分数以及分布方式对赤藓糖醇/碳纳米管复合相变材料热导率的影响规律.当碳纳米管轴向长度小于其声子平均自由程时,复合相变材料热导率随碳纳米管轴向长度增加而增大,同时随碳纳米管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大,但表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由于引入赤藓糖醇–碳纳米管界面,复合相变材料径向热导率相比纯赤藓糖醇反而降低.当碳纳米管在赤藓糖醇中随机分布时,热导率的各向异性得到了显著改善且各方向热导率均得到了提升.通过对比复合前后赤藓糖醇与碳纳米管的声子振动态密度发现,由于两者间的相互作用,碳纳米管的声子振动受到抑制,而赤藓糖醇中声子热输运得到激发,从而提高了热导率.
    • 徐众; 李军; 吴恩辉; 蒋燕
    • 摘要: 以不同膨胀石墨(EG-300、EG-350和EG-400)为支撑材料,石蜡(PW)为相变主材,提钒尾渣(VT)为导电强化剂,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复合相变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稳定性和导电性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进行60次热循环,EG/PW复合材料质量损失率小于0.03%,VT/EG/PW复合材料质量损失率小于0.08%,添加VT对材料热稳定性影响较小;直线拟合表明质量损失率与循环次数存在线性关系(R^(2)范围在0.06143~0.85924之间);EG/PW复合相变材料的电阻率会随成型压力增加而减小,添加微米级VT之后规律一致,仅EG-300/PW电阻率随VT添加量增加而减小,添加量应该控制在2%以内,添加VT可以增强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压力从2 MPa变到8 MPa时,电阻率下降率在49%以下,添加VT后复合材料电阻率下降率变大,添加VT可以使复合材料电阻率的压敏性提高;指数拟合显示复合相变材料电阻率与压力之间的指数相关性较高。
    • 张明; 陈宝明; 常钊; 王惠临
    • 摘要: 分别将两种金属翅片(翅片1,翅片2)加入纯相变材料(石蜡),制备复合相变材料1,复合相变材料2。容纳石蜡的方腔长×宽×高为20 mm×10 mm×20 mm,翅片1的长×宽×高为15 mm×10 mm×1 mm,翅片2是在翅片1的基础上增加6个直径为3 mm通孔,金属翅片设置在方腔内部,垂直于左壁面平行布置。石蜡的初始温度为298.15 K,相变开始之前石蜡为固态。方腔左壁面为加热面,温度恒定为338.15 K,其余各面为绝热面。采用有限元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模拟方腔内石蜡的相变过程,分析加热过程中纯相变材料,复合相变材料的液相率分布,液相率随时间变化,速度场分布。纯相变材料内,在导热和对流换热的共同作用下,石蜡从左上角开始熔化直至右下角石蜡完全熔化。方腔内金属翅片的加入可改善熔化过程的均匀性,缩短了熔化时间。纯相变材料,复合相变材料1,复合相变材料2石蜡完全熔化时间分别为302,106,90 s,复合相变材料1,2比纯相变材料完全熔化时间缩短了约64%,70%,复合相变材料2比复合相变材料1完全熔化时间缩短了约15%。在石蜡熔化初期,主要以导热为主,复合相变材料1的液相率高于复合相变材料2,随着石蜡的熔化,自然对流作用逐渐显现,复合相变材料2的液相率逐渐高于复合相变材料1。纯相变材料熔化过程中,石蜡的流动主要集中在加热壁面和相变界面处,角化现象明显;复合相变材料1内,石蜡的流动靠近翅片的顶端以及上,下壁面靠近加热壁面处,呈局部流动;复合相变材料2内呈现环状流动趋势,比复合相变材料1内石蜡流动现象更加明显,自然对流换热效果更强。
    • 常钊; 陈宝明; 王惠临; 罗丹
    • 摘要: 分别将2种三维金属骨架(面中心法金属骨架,圆柱交叉金属骨架)加入纯相变材料(石蜡)制备复合相变材料1,2。采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相变传热过程,分析加热过程纯相变材料,复合相变材料的温度变化,液相率变化,速度场分布。容纳石蜡的方腔长×宽×高为5 cm×2 cm×5 cm,方腔左壁面为加热面,温度为65°C,其他壁面绝热。纯相变材料,复合相变材料的初始温度均为25°C。相同加热时间,复合相变材料的平均温度明显高于纯相变材料。对于纯相变材料,热量向方腔右侧壁面传递缓慢,加入金属骨架可加速热量向方腔右侧壁面传递。相同加热时间,复合相变材料的液相率明显高于纯相变材料。在加热初期,复合相变材料1液相率更高,添加面中心法金属骨架更有利于加速相变蓄热。纯相变材料内部传热由导热和自然对流传热共同作用形成。复合相变材料内部的传热也是由导热与自然对流传热共同作用形成。相同加热时间,复合相变材料1的液相区域要大于复合相变材料2,且相变更加均匀。对于纯相变材料,熔化过程中,石蜡的流动主要集中在加热面附近及左上角,角化现象明显。对于复合相变材料,在接近完全熔化及完全熔化状态,固态石蜡基本熔化完成,方腔内液态石蜡温度基本趋于一致,自然对流强度减弱,复合相变材料1,2内石蜡的流动并不明显。与复合相变材料2相比,复合相变材料1的速度场分布更加均匀。面中心法金属骨架的综合性能更优,适合作为相变材料的强化传热金属骨架。
    • 周涛涛; 熊志波; 吴志根; 李尚
    • 摘要: 采用混合搅拌方法制备膨胀石墨(EG)/石蜡复合相变材料,测试分析了EG含量、施加电压与EG/石蜡复合相变材料体积电阻率的关系,研究了直接自发热和正温度系数(PTC)电阻发热时复合相变蓄热单元的发热特性。结果表明,随着EG含量或施加电压的增大,复合相变材料体积电阻率逐渐减小;施加电压对样品体积电阻率的影响与复合相变材料中EG含量有关,EG含量越高,施加电压对复合相变材料体积电阻率的影响越明显。当施加电压为4.0V时,EG质量分数分别为4%、5%、8%的复合相变材料体积电阻率分别只有0.5V时的0.481倍、0.185倍、0.068倍。基于复合相变材料导电特性,直接负载电压可实现复合相变材料电热转化和相变蓄热;结合PTC电阻发热可灵活控制复合相变蓄热单元加热功率,实现其快速充热。
    • 刘建军; 沈梁玉; 杨效田; 王彩龙
    • 摘要: 水合盐相变储热材料普遍存在的过冷和相分离现象是影响其热稳定性和热储存性能的关键问题.以中低温水合盐相变储热材料MgCl_(2)·6H_(2)O(MCH)为主体材料,MgSO_(4)·7H_(2)O(MSH)为调节剂,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MCH和MSH复合相变储热体系,研究了MSH对复合相变体系的相变焓、相变温度、过冷度及相分离现象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MSH的构筑的MCH/MSH体系相变储热性能较MCH显著增加,当MSH含量为5%时,体系具有最小的过冷度、对相分离抑制效果最好、储热性能最佳,其初始焓变值可达到330.91 kJ/kg,经过往复循环后相变焓能够稳定在254.43 kJ/kg,表明所制备MCH/MSH复合体系具有良好的储热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 罗明昀; 凌子夜; 方晓明; 张正国
    • 摘要: 动力电池的最佳工作温度范围为20~50°C,因此热管理系统是其运行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相变储热材料在发生相变时可以吸收或释放大量的热量并且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在电池热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基于相变储热技术的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基于相变材料的被动式热管理系统、主动式热管理系统以及主动式和被动相结合的耦合式热管理系统。综合来看,复合相变材料形状稳定性好、热导率高,可以有效地降低电池组的温度,提高电池组的温度均匀性。导电复合相变材料的电热转换特性还可用于低温下快速加热电池,实现加热-冷却一体化。然而在相变材料被动式热管理系统中,相变材料吸收的热量无法及时释放出去,热量的堆积会造成系统失效。将主动散热技术与相变材料耦合得到的耦合式热管理系统具有更好的控温性能、稳定性和安全性。此外,相变乳液以及相变微胶囊浆液具有比热容大、可相变等优点,替代水作为电池热管理系统的冷却介质可以获得更好的温度均匀性和更低的功耗。但相变乳液本身的稳定性差、过冷度大等问题亟需解决。总之,电池在高温和低温下都需要进行有效地温控,相变材料如何解决电池全温度段的热管理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 杜柏林; 张甫仁; 李世远; 张林
    • 摘要: 目的为了解决锂电池组在放电倍率为2.5 C,环境温度为308.15 K下工作时,其最高温度、最大温差可能超过适宜温度的情况。方法建立基于复合相变材料(CPCM)/液冷复合的电池组散热模型,首先通过实验测得锂电池单体相关性能参数,然后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讨论CPCM厚度对电池组散热性能的影响。分析得出当CPCM厚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单一的相变材料冷却方式不能将电池组最高温度控制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因此提出CPCM/液冷复合散热方式,以复合相变材料厚度、液冷通道间距、液体流速为设计变量,电池组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为优化目标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结果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电池组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分别为316.88K和0.30K,满足设计要求,但相变材料在相变过程中存在泄露的风险。结论相较于单一的相变材料冷却方式,优化后的复合冷却模型能够大幅度降低电池组的最高温度,同时将最大温差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在保证散热模型最外层包装结构具有较高导热性的同时也要加强其结构设计,防止相变材料泄露。
    • 安治国; 张显; 祝惠; 张春杰
    • 摘要: 为了进一步减小圆柱型锂电池在高热负荷下的温升、最大温差及轴向温差,提出一种基于石蜡/膨胀石墨(EG)的蜂窝状相变材料(PCM)水冷复合式电池散热结构。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环境温度40°C时,冷却液流速、微型流道数量、CPCM厚度及EG的质量分数对该系统散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液体流速超过0.05 m/s时,流速的继续增加对该系统散热性能的提升不明显。与纯PCM相比,添加EG制备的复合相变材料(CPCM)对系统散热性能有显著提升。EG质量分数为12%时,在不同液体流速下既可以满足电池最大温差的要求,也可以保证电池的最高温度和CPCM的液相率最低,即系统的综合散热效果最佳;综合考虑电池温度分布均匀性、空间利用率及系统的额外能量消耗,确定了CPCM的最佳厚度为2 mm;微型流道数量为6时,在不同液体流速下电池的最大温差和轴向温差最小。特别在4 C放电倍率下,流速为0.01 m/s时,电池的最高温度、最大温差及轴向温差分别为45.8、1.7、0.04°C,可以保证锂电池工作在最佳温度范围之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