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密度泛函理论(DFT)

密度泛函理论(DFT)

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295篇,主要集中在化学、物理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2466篇;相关期刊118种,包括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宇航学会固体火箭推进24届年会等;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相关文献由859位作者贡献,包括阮文、伍冬兰、方志刚等。

密度泛函理论(DFT)—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4 占比:0.5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2466 占比:99.44%

总计:52761篇

密度泛函理论(DFT)—发文趋势图

密度泛函理论(DFT)

-研究学者

  • 阮文
  • 伍冬兰
  • 方志刚
  • 王永成
  • 罗文浪
  • 谢安东
  • 宋红莲
  • 肖鹤鸣
  • 余晓光
  • 庄志萍

密度泛函理论(DFT)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孙丽; 周铭; 吴玫晓; 杨旻蔚; 何品晶
    • 摘要: 采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测量了3,4-二氯苯胺和2,5-二氯苯胺在0.2~2 THz波段的吸收谱,3,4-二氯苯胺在1.00 THz,1.48 THz,1.88 THz处有3个吸收峰,2,5-二氯苯胺在0.83 THz,1.04 THz,1.17 THz处有3个吸收峰,吸收峰峰位强度也有明显不同。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进行理论光谱计算,理论光谱与实测光谱一致性良好。结果表明通过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可以实现3,4-二氯苯胺和2,5-二氯苯胺2种同分异构体的指纹检测,为太赫兹波段有明显特征吸收峰的毒性物质检测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的方法。
    • 刘世伟; 夏长宁; 范华军; 杜怀明
    • 摘要: 通过量子力学的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对全钒液流电池电解液中四、五价态钒离子的结构稳定性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本文以正极电解液V^(5+)和V^(4+)与V=O双键为基础,结合H_(2)O、HSO_(4)^(-)、SO_(4)^(2-)基团,根据拉曼光谱的结果、钒离子的价态、八面体配位结构的稳定性,设计了V(=O)(HSO_(4))(SO_(4))(H_(2)O)_(3)和V(=O)(SO_(4))(H_(2)O)_(4)结构。通过结构稳定性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模拟,对钒电池的储能机制提出了一个合理的解释。本文采用的模型和计算方式,对于其他类型钒离子在全钒液流电池的存在形式和作用具有借鉴意义,从而对全钒液流电池改性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 浦宁; 张文; 黄健; 杨清河; 徐超
    • 摘要: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通过量子化学计算研究了主要的石油卟啉,包括ETIO、DPEP、DI-DPEP、RHODO-ETIO、RHODO-DPEP或RHODO-DI-DPEP型和Ni^(2+)/VO^(2+)形成的金属卟啉配合物的分子结构、电子特性、解离能等。卟啉环的空腔尺寸、电荷分布、共轭特性均使其易于与Ni^(2+)/VO^(2+)发生络合,且配合物结构稳定。空间效应和竞争吸附使得VO^(2+)-卟啉配合物中的V原子和卟啉环不共面,VO^(2+)-卟啉环的配位作用弱于Ni^(2+)-卟啉环,因此Ni的脱除通常比V困难。Ni^(2+)/VO^(2+)-卟啉配合物表现出显著的取代基效应:供电子的环烷基促进了卟啉环和Ni^(2+)/VO^(2+)的配位;吸电子的苯基削弱了卟啉环和Ni^(2+)/VO^(2+)的配位。对原油中Ni^(2+)/VO^(2+)-卟啉化合物配位化学特性的研究,对于原油脱Ni/V技术的开发与改进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 郑健; 李强; 秦玉才; 宋丽娟
    • 摘要: 以HFAU分子筛为研究对象,噻吩为探针分子,采用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的方法探索Al(OH)^(2+)和Al^(3+)非骨架铝物种对Brønsted酸(简称B酸)性质的影响。通过对分子筛酸性位结构特性和电子性质的分析发现,Al^(3+)非骨架铝物种的Lewis酸(简称L酸)强度高于Al(OH)^(2+)非骨架铝物种,两个方向的Al(OH)^(2+)羟基非骨架物种具有相似的电荷性质,即相似的酸强度。电子性质结合去质子化能的结果发现,1-HFAU/Al(OH)^(2+)、2-HFAU/Al(OH)^(2+)和HFAU/Al^(3+)分子筛B酸中心具有相似的酸强度(1045±11)kJ/mol。由此可得Al(OH)^(2+)非骨架铝物种羟基方向的差异及Al(OH)^(2+)和Al^(3+)非骨架铝物种L酸强度的差异不影响B酸中心的酸强度。通过模拟噻吩分子的吸附发现,HFAU/Al^(3+)分子筛中噻吩易于吸附在Al^(3+)位(归因于Al^(3+)中心的强L酸强度)。而HFAU/Al(OH)^(2+)分子筛中的噻吩会优先吸附在B酸位(归因于Al(OH)^(2+)物种自身的结构特性)。此外,Al(OH)^(2+)非骨架铝物种可以对吸附在B酸位的噻吩施加一个弱的相互作用(色散作用)促进噻吩的吸附。吸附的模式依赖Al(OH)^(2+)物种的结构和羟基的方向。此项工作从电子层面探究了主体HFAU分子筛(含非骨架铝)和客体噻吩分子的本征特性,揭示了活性位间的协同作用模式。
    • 何蕾; 高元吉; 赵丽娟
    • 摘要: α-羟基-3,6-二烯化合物的质谱离子化特征独特,易形成脱羟基离子,采用大气压化学电离飞行时间质谱(APCI-TOF MS)检测该类化合物,谱图中会产生明显的[M-OH]^(+)峰。通过研究该类化合物的脱羟基过程及质谱裂解规律发现:芳香族-α-羟基-3,6-二烯化合物(Ⅰ)因邻位的共轭π键导致其可直接脱去羟基形成[M-OH]^(+)离子;脂肪族-α-羟基-3,6-二烯化合物(Ⅱ)则形成脱水质子加合离子[M-H_(2)O+H]^(+);而Ⅰ类化合物脱水后加合质子也可形成共轭结构,倾向于Ⅱ类化合物形成离子过程。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和高分辨质谱正离子模式,验证了α-羟基-3,6-二烯化合物可能存在直接脱羟基(Ⅰ)和脱水质子加合(Ⅱ)2种正离子形成过程。本研究可为α-羟基-3,6-二烯化合物及其同类型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提供参考,为质谱离子规范书写及裂解规律解析提供理论基础。
    • 阮文; 刘婷婷; 宋红莲; 伍冬兰; 罗文浪; 谢安东
    • 摘要: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研究平面星形CBe_(5)Li^(+)_(5)超碱离子团簇的结构及其储氢性能.结果表明,平面星形D 5h结构的CBe_(5)Li^(+)_(5)超碱离子团簇具有较高的热力学稳定性,氢分子能在Li+周围发生吸附,且每个Li+周围能有效吸附三个氢分子.结构的稳定性及合适的吸氢性能表明平面星形CBe_(5)Li^(+)_(5)超碱离子团簇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可能作为较好的储氢媒介.
    • 佘子强; 谢泉; 钱国林; 王莉
    • 摘要: 此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分别研究了本征、掺Cd、掺Sr的Mg_(2)Ge的能带结构、电子态密度和光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本征Mg_(2)Ge是一种间接带隙半导体,带隙值为0.228 eV.Sr的掺入使其变成带隙为0.591 eV的直接带隙半导体,Cd掺杂Mg_(2)Ge后表现出半金属性质.掺杂后的主要吸收峰减小,吸收谱范围增加.在可见光能量范围内,掺杂的Mg_(2)Ge有更低的反射率,对可见光的利用率增强.此外,掺杂还提高了高能区的光电导率.
    • 陈瑜; 代淑娟; 韩佳宏; 李鹏程; 李洪祥
    • 摘要: 采用多种手段研究了金矿石中白云母对氰化浸出液中的金吸附效应。吸附试验考察了不同粒级白云母对溶液中金吸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白云母粒度越细,溶液中金的吸附率越高,吸附率由1.29%提高至5.35%;电化学溶解实验表明,白云母粒度越小,金的溶解速率越大;对浸金产物的扫描电镜(SEM)和能谱(EDS)分析表明,金的氰化络合物易吸附在白云母端点处;红外光谱分析显示,金氰化物与白云母存在化学吸附。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计算结果显示,金氰化物与白云母(001)表面的吸附强度为[Au(CN)_(2)]^(-)>AuCN。
    • 余盛萍; 郭晓蕊; 石佳玉
    • 摘要: 采用密度泛函方法研究两种单原子催化剂PdMg4O4和PdMg14O13催化乙炔三聚环化制苯的反应机理,在B3LYP/Lanl2dz水平下优化得到反应通道上各驻点(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的几何构型,计算结果表明:该反应为单重态反应放热过程.在反应过程中,电子从单原子催化剂流向CnHn(n = 2,4,6),即单原子催化剂是电子供体,CnHn(n = 2,4,6)是电子受体.PdMg14O13催化乙炔三聚成环时的反应能垒较PdMg4O4低,PdMg14O13催化剂具有更好的催化效果,催化反应更容易进行.
    • 王美玲; 方志刚; 秦渝; 井润田; 廖薇
    • 摘要: 为了探究团簇NiMo3P的微观电子性质,在B3LYP泛函的条件下,文章采用Lanl2dz基组对Ni、Mo、P的价电子进行描述,并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对团簇NiMo3 P进行优化计算后,得到9种优化构型,其中四重态4种,二重态5种.对团簇NiMo3 P的电子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团簇NiMo3 P中,电子主要是由Mo原子流向Ni原子;在团簇NiMo3 P的内部,电子是由各原子的s轨道流向p、d轨道.从电子自旋密度分布角度分析可得构型1(4)的稳定性最好,电子自旋密度分布是影响团簇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但不起决定性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