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库车坳陷

库车坳陷

库车坳陷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624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7篇、会议论文47篇、专利文献2375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沉积学报、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38种,包括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十四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库车坳陷的相关文献由1313位作者贡献,包括雷刚林、李勇、张荣虎等。

库车坳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77 占比:19.24%

会议论文>

论文:47 占比:1.57%

专利文献>

论文:2375 占比:79.19%

总计:2999篇

库车坳陷—发文趋势图

库车坳陷

-研究学者

  • 雷刚林
  • 李勇
  • 张荣虎
  • 吴超
  • 谢会文
  • 马玉杰
  • 张惠良
  • 李贤庆
  • 汤良杰
  • 肖中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蔡振忠; 徐珂; 张辉; 王志民; 尹国庆; 刘新宇
    • 摘要: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大,但地质背景复杂,目的层埋深普遍大于6000 m,甚至超过8000 m,油气勘探开发难度大。针对库车坳陷超深井地质工程特点及现存问题,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提出了解决思路,并介绍了塔里木油田首口盐层下部大斜度井的成功实践。研究及实践表明,地质力学研究有利于减少钻井复杂事故并提高机械钻速,助力有利储集层优选和改造方案优化,支持钻井提速和改造提产;地质工程一体化是复杂油气藏高效开发的必然选择,需要充分发挥多学科协同工作的优势,且贯穿于各井全生命周期,以产生最大的效益,实现从井位部署、钻井工程、完井改造到采油气工程的整体进步,从而助力大油气田建设。
    • 倪玲梅; 李忠; 郭春涛; 罗威
    • 摘要: 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线衍射、地层水及物性参数等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依奇克里克构造带下侏罗统阿合组砂岩的岩石学、成岩作用及地层水等特征,结合依奇克里克构造带阿合组热史—埋藏史、裂缝和断层分布规律,探讨依奇克里克背斜轴部和翼部阿合组砂岩储层成岩流体封闭性特征及其油气保存条件。结果表明:依奇克里克背斜轴部阿合组砂岩自生高岭石体积分数较高,背斜翼部的较低;背斜轴部与翼部阿合组砂岩成岩演化序列出现差异的时间距今约为5 Ma;相较于背斜翼部,背斜轴部阿合组地层水中钠氯系数及脱硫系数较高,变质系数较低;背斜轴部阿合组砂岩的成岩流体系统封闭性比背斜翼部的弱,影响天然气聚集。该结果对预测依奇克里克构造带油气藏分布具有指导意义。
    • 汪林波; 韩登林; 王晨晨; 袁瑞; 林伟; 张娟
    • 摘要: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为典型的超深层裂缝-孔隙型砂岩储层。通过岩石薄片观察和阴极发光分析对裂缝内充填的碳酸盐脉体和孔隙内赋存的碳酸盐胶结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微区原位元素测试等技术手段,对比分析了库车坳陷克深井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孔缝碳酸盐流体性质、期次和来源等。研究结果表明:(1)库车坳陷克深井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孔隙中赋存2期方解石胶结物和2期白云石胶结物;裂缝中充填2期方解石脉体和1期白云石脉体。(2)研究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孔隙中赋存的第Ⅱ期方解石胶结物与裂缝中充填的第Ⅰ期方解石脉体阴极发光均呈橙黄色,且具有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δCe弱负异常,δEu明显正异常),显示孔隙和裂缝中存在着同期同源流体,且该期流体的胶结倾向于发生在裂缝内,对裂缝周边孔隙的保存具有建设作用。
    • 王珂; 肖安成; 曹婷; 张荣虎; 魏红兴; 余朝丰
    • 摘要: 地质结构、构造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是制约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北部构造带油气勘探进程的重要因素。以地震剖面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背景、露头地层特征以及钻井资料,对北部构造带3个构造段(吐格尔明、迪北—吐孜、巴什)的地质结构进行了详细解剖,恢复了构造演化史,并分析了变形特征,最后在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的基础上,讨论了北部构造带的潜在勘探领域。结果表明,吐格尔明段为古隆起和基底卷入断层共同控制的背斜构造;迪北—吐孜段和巴什段均发育深浅两套变形系统,深层为基底逆冲断层控制的褶皱带,浅层发育相对简单的断层-褶皱体系。吐格尔明段、迪北—吐孜段、巴什段的构造活动分别始于白垩纪—古近纪早期、新近纪中期、新近纪晚期,均定型于新近系库车组沉积期—第四纪。新近系吉迪克组—康村组沉积期(23~5 Ma),迪北—吐孜段和吐格尔明段形成古油藏,巴什段下侏罗统形成大面积、低丰度的含油带;新近系库车组沉积期(5~2 Ma),早期古油藏遭到破坏,局部仍有古油藏保留,同时形成规模不等的天然气藏或凝析气藏;第四纪西域组沉积期(2 Ma~),先前形成的气藏及残留古油藏发生大规模调整改造,形成现今的成藏格局。吐格尔明段的油气勘探应避开核部剥蚀区,背斜北翼、南翼、东西倾伏端分别发育裂缝性岩性油气藏、孔隙型岩性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迪北—吐孜段的迪北南斜坡是裂缝性致密砂岩油气藏勘探的重要潜在领域,依奇克里克油田是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现实领域,迪北2井区和巴什段的巴什1井单斜带均为高风险勘探领域;巴什段南部克拉苏构造带的中下侏罗统可作为后备风险勘探领域。北部构造带的油气勘探应以中下侏罗统为主,兼顾浅层多目的层系,从而进一步拓宽油气勘探领域。
    • 徐珂; 张辉; 刘新宇; 王志民; 来姝君
    • 摘要: 为了明确深层复杂背景条件下储层现今地应力的分布特征,基于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大北12气藏,开展现今地应力研究,探讨地应力非均质分布机理,并据此提出支持井位部署的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克拉苏构造带埋深超过4500 m的储层为走滑型地应力机制,大北12气藏最大水平主应力为125~160 MPa,最小水平主应力为118~130 MPa,地应力非均质性强且井间差异大。复杂的地质边界条件和储层的互层岩性造成地应力分布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地应力有利区和不利区交替分布,在构造高部位也可能钻遇地应力不利区,不能简单地采用“沿长轴、占高点”的方案部署井位。定向井具有有利区穿越广、裂缝钻遇率高、井眼轨迹安全稳定及避障避险的多重优势,是复杂地质背景条件下的优势井型,建议沿地应力低、裂缝发育且井壁稳定的方向设计井眼轨迹,并根据地应力状态选择合理的储层改造方式。
    • 杨茜; 包建平; 倪春华; 朱翠山
    • 摘要: 借助于色谱和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羊塔克构造上两组原油中烃类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以研究蒸发分馏作用对金刚烷类化合物分布与组成特征的影响。轻烃分析结果表明,YT5和YT101井两组原油都经历了蒸发分馏作用的改造,其中上部储层产次生凝析油,而下部储层产经蒸发分馏作用改造的残留油。相似的甾、萜烷分布与组成表明两组原油具有相同的来源。金刚烷类分析结果表明,蒸发分馏作用对次生凝析油和残留油中单金刚烷和双金刚烷系列的相对组成基本没有影响,但对它们的浓度影响显著,如次生凝析油中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浓度远高于残留油,且单金刚烷系列浓度升高的幅度远大于双金刚烷系列,但对金刚烷类成熟度参数影响甚微。因此,金刚烷类化合物的浓度不适用于判断遭受蒸发分馏作用改造原油的成熟度,但相关成熟度参数仍能正常使用。
    • 韩涛
    • 摘要: 新疆库车坳陷巴什基奇克组是重要储集层,利用天然气组分定量和碳同位素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巴什基奇克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晚白垩世巴什基奇克组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甲烷含量大于90%的占统计样品的95%以上,非烃气体主要为CO_(2)和N_(2),主要是有机成因气;研究区晚白垩世巴什基奇克组天然气δ^(13) C_(1)从-37.5‰~-15.7‰,主频率在-36.2‰~-18.5‰;δ^(13) C_(2)从-26.5‰~-15.3‰,主频率为-20.0‰~-15.7‰;δ^(13) C_(3)从-24.2‰~-13.1‰,主频率分布介于-21.9‰~-18.8‰。总的来说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组成普遍较重,属于煤成气。根据不同公式计算煤成气的成熟度值,可知天然气都是在烃源岩在过成熟阶段产生的煤成气。
    • 冯佳睿; 高志勇; 张宇航; 李晓红; 周鹏; 尚江伟; 李晨晨
    • 摘要: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盐下深部储层是天然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白垩系储层岩盐广泛发育,储层含盐特征的精细表征和评价对该区勘探区带优选具有重要意义。以库车坳陷大北克深井区白垩系砂岩储层72件岩心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薄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与QEMSCAN(岩石矿物定量分析)等技术手段,对研究区白垩系砂岩储层的含盐特征、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及来源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岩盐晶体主要赋存在碎屑颗粒间、碎屑颗粒表面和溶蚀孔与裂缝中,呈格架状、晶粒状和团块状集合体等3种赋存状态,不同状态岩盐晶体Na和Cl等元素的原子分数存在差异;岩盐分布规律为,平面上表现出西高东低的特点,垂向上距上覆膏盐岩层越近,岩盐体积分数越高;不同的盐源供给条件、储层埋藏深度、砂岩粒级、分选性等制约岩盐晶体的集合体形态;岩盐来源主要为古近系膏盐类沉积物的溶蚀渗流,也可能与含盐流体沿构造断裂的侧向渗入有关。
    • 刘立炜; 周慧; 张承泽; 闫炳旭; 杨凤来; 屈元基
    • 摘要: 克拉苏构造带构造非常复杂,经过30余年的油气勘探开发,构造规律不清楚、构造圈闭不落实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本文通过大量三维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建模及实钻资料验证,发现克拉苏构造带在剖面上呈分段分层变形、平面上呈雁列式展布特征。提出克拉苏构造带两种协同变形机制,较好地解释了在膏盐层调节作用下盐上、盐层、盐下3个构造层的差异变形现象。结合遥感影像及重力异常影像分析了盆山耦合关系,提出了南天山造山带的差异隆升推覆作用,南部温宿、新和、牙哈古隆起的阻挡作用和古近系膏盐层的调节作用是变形的3个主要影响因素,并据此较好地解释了克拉苏构造带构造圈闭平面展布格局。
    • 赵光杰; 李贤庆; 刘满仓; 董才源; 李谨; 刘洋; 肖中尧
    • 摘要: 库车坳陷北部构造带断裂活动时间长且多期次叠加,对油气成藏作用产生重要影响。通过生长指数剖面法、典型剖面伸展(压缩)率法、构造平衡剖面法3种方法联合,研究了库车坳陷北部构造带断裂的发育特征、活动时期及其油气成藏意义。结果表明:库车坳陷北部构造带断裂主要发育早期逆冲断层、晚期逆冲断层和长期活动断层3种类型;断裂活动时期有5期,分别为古近纪(E)、新近纪吉迪克组沉积期(N1j)、康村组沉积期(N1k)、库车组沉积期(N2k)、第四纪(Q),其中N1j、N1k、N2k为断裂活动的关键时期;断裂活动会导致克孜勒努尔组(J2kz)烃源岩沉积厚度变大,有利于构造、岩性等多类型圈闭的形成;断裂活动期(N1j、N1k、N2k)与烃源岩的主生排烃期(E、N1j、N1k、N2k)匹配关系良好;断裂活动有利于依南2和吐东2油气藏的生成和聚集,也会使依南4井和依深4井油气逸散,导致成藏保存条件被破坏。研究结果对分析该区油气藏成藏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