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扶桑

扶桑

扶桑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3年内共计58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园艺、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3篇;相关期刊382种,包括东南文化、游泳、华文文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五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扶桑的相关文献由644位作者贡献,包括扶桑、周忠实、王大力等。

扶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54 占比:94.0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34%

专利文献>

论文:33 占比:5.60%

总计:589篇

扶桑—发文趋势图

扶桑

-研究学者

  • 扶桑
  • 周忠实
  • 王大力
  • 刘刚
  • 李玲
  • 陈红松
  • 严歌苓
  • 刘珊
  • 李飞
  • 步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杨为刚; 杜婷
    • 摘要: “扶桑”始见于《山海经》,本义为“屹立于东方的太阳神树”。至唐代,“扶桑”作为文学意象大量见于唐诗中,且承载了更为多样的意涵。以杜甫、李白诗歌为代表,“扶桑”在唐诗中体现出“政治隐喻”“道教仙树”“代指日本、新罗等东方某地”等诸多意涵,从中亦可窥见唐朝重视事功、崇尚道教、对外开放等社会风貌。以李杜诗歌为中心,可清楚显示出“扶桑”意涵在唐诗中发生的流变,亦将对研究上古神话元素在后世文学书写中的沿革有所助益。
    • 李勇
    • 摘要: 《海内十洲记》《枕中书》“扶桑”的叙述模式较好提供了“扶桑”神话早期叙述模式,此时期“扶桑”在保留作为“神树”的基本语义情况下,通过“扶桑”与仙人、仙境的布局充分演绎了世人对神仙世界的构想。而汉至魏晋时期“扶桑”叙述模式的变化(由扶桑树为客观主体的形象到以“扶桑”仙人为主的描绘模式),充分反映了政治经济的变化对于“扶桑”这一形象主体的影响,也充分表现了“扶桑”在汉至魏晋时期的仙话化历程。
    • 孙峰; 叶伟峰; 潘志萍; 陆永跃
    • 摘要: 棉花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是我国一种重要外来入侵害虫.关于该害虫入侵发生对作物的危害程度一直是关注的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定量接种虫量的方法,研究了棉花粉蚧初孵若虫不同初始密度(50头/株、100头/株、200头/株、400头/株、800头/株)下扶桑苗生长规律.结果植株生长表明,随着初始种群密度增大,扶桑株高增长量、茎粗增长量逐渐降低,棉花粉蚧对扶桑生长的抑制作用逐渐加重.当初始虫量较大时,扶桑表现为生长显著减缓,叶片萎缩、脱落等症状.当初始虫量为50头/株时,扶桑株高及株高增长量分别降低15.4%、28.9%,显著低于对照;当初始虫量为400头/株时,扶桑受害严重,与对照相比株高、株高增长量分别降低了 38.7%、70.2%,茎粗和茎粗增长量分别降低了 21.2%和39.6%.对在扶桑上棉花粉蚧的危害时间和种群虫口当量分别与寄主株高、株高增长量、茎粗、茎粗增长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二次曲线拟合,分别建立了三者之间关系的拟合模型,并通过该模型计算出已知该虫种群密度在一定时间内危害寄主的株高、株高增长量、茎粗和茎粗增长量,推算出棉花粉蚧的防治指标.本研究结果为制定棉花粉蚧的防治指标提供了理论依据.
    • 杨晓燕
    • 摘要: 严歌苓的小说《扶桑》和《小姨多鹤》中的中国人大多处于被边缘化、"他者"的状态.《扶桑》对腐朽的、神秘的东方文化的描写满足了西方"观看"和"赏玩"东方的需要,扶桑拒绝克里斯拯救者式的爱情,然而最终为美国拯救会拯救;多鹤的善良和包容凸显了中国人的"自私"和"丑陋".因此,严歌苓并没有超越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限制,她笔下刻板的中国人形象不仅强化了外国读者对中国的偏见,还会使缺乏相关历史知识的中国读者陷入对自身群体的消极认知.如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讲好中国故事、客观地再现历史、向世界输出正面的中国形象,对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至关重要.
    • 刘怡
    • 摘要: 以撰述太平洋战争史和昭和史见长的日本著名作家半藤一利,于2021年1月12日被发现病逝在东京都市田谷区的家中,享年90岁。他在1999年撰成的全景式作品《莱特湾海战》,情节恢弘曲折,引人入胜。其中西村舰队夜闯苏里高海峡一节,虽然并非整个战役最具决定性的部分,却以“海军史上最后一次主力舰正面炮战”而闻名,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战沉于此役的两艘日军战列舰“扶桑”号与“山城”号,也因此留名于军史。
    • 王艳文; 魏博茹
    • 摘要: 北美新移民文学作为华文文学创作的重镇,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成绩斐然,作为华语流散文学的一部分,其所具有的文化沟通和世界共情的艺术审美张力,都离不开母国文化的根.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作为北美新移民文学的重要代表,严歌苓作品的道家思想书写,在实现其个人价值的同时,也是其"寻根"之旅.以严歌苓的小说《扶桑》为例,探究小说《扶桑》中的三个人物——扶桑、大勇和克里斯,揭示出扶桑的"柔"与"善"、大勇的尊生顺死的生命观以及克里斯崇尚自由和自然的价值观,这些不仅是道家文化的具体表现,也展示出作家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道家思想书写,三个人物形象散发出的人性光辉,具有的艺术审美张力都寄托了作者对原初生命形态的思考.
    • 姚津津
    • 摘要: 《扶桑》和《小姨多鹤》是严歌苓关注异国生存女性形象的两部作品,也是其自身真实情感与民族文化意识的投影。严歌苓赋予扶桑与多鹤相似的身份背景、时代环境与民族印迹,通过两人在异国生存的命运轨迹展现出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赞美了女性顽强的生命韧性。
    • 张慧; 杨敏(指导)
    • 摘要: 作为新移民文学的代表人物,严歌苓始终站在双重视角下,去关注不同的族群文化间的冲突和交流。在她的小说中均塑造了一些独具一格的他者形象,而其中一些他者形象往往不被大家所熟知,甚至被忽视。本文就以《扶桑》和《小姨多鹤》这两部作品为例,通过分析这些个性鲜明的他者形象,还有比较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力求揭示这些他者形象在特殊环境下的生存状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