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无线充电

无线充电

无线充电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3年内共计18779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0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411814篇;相关期刊437种,包括电工技术学报、电力电子技术、电源学报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国际电动汽车学术研讨会暨中美清洁汽车联盟2015技术年会、四川省通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2014TRIZ实务与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创新方法研讨会等;无线充电的相关文献由23331位作者贡献,包括陆钧、贺凡波、王哲等。

无线充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60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11814 占比:99.76%

总计:412801篇

无线充电—发文趋势图

无线充电

-研究学者

  • 陆钧
  • 贺凡波
  • 王哲
  • 葛俊杰
  • 马俊超
  • 不公告发明人
  • 林桂江
  • 林谷
  • 杨凤炳
  • 万世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付琳琳; 逄海萍
    • 摘要: 无线充电过程中需要控制从电网侧流向电池的功率,在现有功率控制方式中,逆变器前附加DC/DC控制具有相对高的传输效率和控制精度,针对带前级DC/DC控制的磁耦合谐振式无线充电系统进行建模与分析。系统中引入解耦电容将DC/DC单元与其后级的逆变-耦合谐振单元解耦,采用状态空间平均法和广义状态空间平均法建立了整个系统的线性化模型。同时在Simulink下搭建系统拓扑模型,并将两种模型得到的状态变量的时域运动轨迹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数学模型的准确性。基于所建模型分析了系统稳定性及其控制特性,结果表明,系统是稳定的,并且在传输效率不变的前提下,前级DC/DC控制方式能够很好地实现对输出功率的控制。
    • 摘要: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推动数据中心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把握信息技术革命的先机,促进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中国通信学会高度重视通信行业节能降耗,密切关注氮化镓等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在能源效率提升方面的创新。根据研究,氮化镓比硅更适合做高频功率器件,可显著减少电力损耗和散热负载,有体积、功率密度方面的明显优势。应用于变频器、稳压器、变压器、无线充电等领域,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损耗。
    • 徐振宇; 李帅; 陈勇; 王文娜
    • 摘要: 电磁辐射是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发展的主要问题。对现有的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方式进行对比后,提出一种在电动汽车无线充电过程中降低辐射的方法,并从电路设计、内部程序设计以及仿真实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仿真测试出保持原并联网络处于谐振状态下所需的电容大小。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漏磁下,通过调整电路中电容的接入量进行修正之后,会降低充电过程中产生的电磁辐射,减少在充电过程中能量的损耗。
    • 翟千庆; 秦玉伟
    • 摘要: 文中设计了一种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电动小车无线充电系统,将5 V直流电通过磁耦合进行无线发送并由接收端接收,将接收到的电能储存在超级电容中,用于驱动电动小车运转。采用两个MSP430F149单片机,一个在发射端产生逆变器驱动脉冲,控制发射线圈的接入与断开,另一个在接收端控制小车的循迹和运动。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电能的高传输效率,传输功率范围大,传输距离适中,且具有一定的水平抗错位能力,能够用于电动小车、扫地机器人等的无线充电
    • 巩兆伟; 李金刚; 同向前; 张宁超
    • 摘要: 针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线圈偏移造成充电电流不稳定和效率低的问题,提出基于参数优化的LCC-LC串联混合型抗偏移恒流无线充电设计方法。建立LCC和LC补偿网络的数学模型,分析二者电流输出特性,得到LCC输出电流与互感呈正相关,LC输出电流与互感呈负相关。采用DDQ线圈结构,解决初级、次级线圈同侧解耦及异侧解耦控制,实现LCC和LC均与负载无关的独立恒流输出;通过系统参数优化选择合适的谐振网络参数,采用串联混合结构实现补偿网络电压输入互补,进而使系统具有抗偏移恒流输出能力。最终搭建310W实验样机,验证系统恒流抗偏移输出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横向偏移50%范围下系统输出电流仍能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在设定值的5%范围内波动,并且最高效率可达91%。
    • 摘要: “双碳”目标的确立,将推动电动汽车的进一步发展,电动汽车走向智能化、无人化无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如自主泊车等辅助驾驶功能已日渐成熟,开始得到应用。因此,实现自主泊车或无人驾驶的电动汽车或是承载未来交通出行的主力军。对于“智能化”的电动汽车而言,无需人工干涉的无线充电必将成为标配。近年来,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得到国内外学者和业界的广泛关注,其国内外标准亦已陆续发布。
    • 蔡光柱; 杨振; 郑鹏超
    • 摘要: 大跨越输电线路往往地处台风多发、振动强烈、盐渍严重等恶劣自然环境中,为解决大跨越输电线路日常无法人工巡检的难题,本文设计一款大跨越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系统。该巡检机器人本体通过越障装置可从塔头跨越到地线,进而沿地线开展巡检工作;两端塔头上安装有智能充电巢,可对机器人电池进行无线充电,解决机器人野外充电问题;RTK差分定位系统配合高精度行走码盘,可实现机器人厘米级别精确定位,提高了机器人图片、视频采集的准确率;通过4G模块,机器人可将自身状态、输电通道运行信息、图片、视频等传输到服务器远程监测平台,便于巡检人员远程实时查看线路运行是否正常。该机器人有效降低了输电线路巡检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工作危险性,实现了大跨越输电线路的高精度自动化巡检。
    • 鲁燕; 陈泽南; 张驰; 赵旭东
    • 摘要: 电力电子器件组成的信号控制电路是控制调节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桩的关键部分,为了能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以及保证相关操作人员的生命健康,它的电磁兼容设计必须符合电动汽车整车标准(GB/T 38775.4-2020)和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标准(GB/T 38659.1-2020)。对此,基于电磁仿真软件CST建立充电桩信号控制电路的外壳模型得到外壳屏蔽效能的仿真结果,利用传输线理论建立外壳的屏蔽效能等效模型并将仿真结果通过遗传算法(GA)提取外壳等效模型的相关参数,根据算法提取的参数结合传输线等效模型在100MHz-1000MHz内预测外壳的屏蔽效能,并将该预测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后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之后根据算法提取的等效参数结合传输线等效模型对箱内中轴线上屏蔽效能分布进行计算预测,最后通过暗室实验验证了预测结果的正确性。
    • 梁国祥
    • 摘要: 运用磁耦合谐振技术原理,设计一款车载手机无线充电器.介绍无线充电基本原理,分析影响充电效率的主要因素,并给出无线充电器的主要设计模块.通过Matlab软件仿真分析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间距对输出电压的影响,并根据实测数据计算出充电效率和系统输出功率,证明系统设计的可行性.
    • 林潇鸿; 吴钰鑫; 陈剑波; 姬乐钧; 何胤康
    • 摘要: 有线充电式手电筒在日常充电时可能会因为电源线过多、交叉而给生活带来不便,存在安全隐患,且传统手电筒功能单一,智能性差。无线充电式手电筒在目前手电筒领域应用较少,无线充电的转换率也不高。为此设计了一种基于无线充电技术的应急手电筒,在传统手电筒设计的基础上,采用磁耦合共振的无线传输技术实现无线充电。系统以STC89C52系列单片机为主控制芯片,设计了无线充电模块、智能亮度调节模块和SOS求助信号发送模块。实验表明,该手电筒操作方便,充电效率较高,灵活性、稳定性较强,对手电筒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