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明渠

明渠

明渠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642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农业工程、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6篇、会议论文33篇、专利文献943篇;相关期刊279种,包括长江科学院院报、东北水利水电、海河水利等; 相关会议29种,包括第七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十二届青年学术交流会、中国水利学会2014学术年会等;明渠的相关文献由3448位作者贡献,包括周义仁、崔巍、陈文学等。

明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66 占比:40.56%

会议论文>

论文:33 占比:2.01%

专利文献>

论文:943 占比:57.43%

总计:1642篇

明渠—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毛冉冉; 程年生
    • 摘要: 随着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有关植被的水力学研究近年来进展迅速。对于淹没植被,现有的研究一般认为植被表层水流仍满足对数分布。但在浅水情况下,表层水流流速明显偏离对数规律。本文首先通过改变表层水深、植被杆径和密度,开展了淹没植被浅水明渠流多工况水槽实验,并运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对垂线流速分布进行了测量;然后结合Prandtl紊流掺混理论,探讨了浅水情况下掺混长度沿水深的变化规律,并推导出非对数形式的流速分布公式。与实验资料的比较结果表明:理论公式能较好地描述淹没植被条件下浅水明渠流的流速分布规律。
    • 毛颂平; 朱海; 王玲玲; 华祖林; 陆圣杰; 薛晓鹏
    • 摘要: 为研究明渠交汇水流污染物混合规律,针对90°等宽顺直明渠水流交汇口,建立三维水动力污染物耦合输运数学模型,对6种不同汇流比情况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计算结果表明:交汇水流污染物分布存在明显的三维特征,且与二次流密切相关;水体表层污染带最大宽度与汇流比的关系和水体内部不同,表层水体污染带最大宽度在小汇流比工况下为主渠宽度,不随汇流比的变化而改变,在大汇流比工况下与汇流比呈良好的一次函数关系;中下层水体污染带最大宽度与汇流比呈二次曲线关系;汇流比越接近0.5,污染物混合越不均匀,且汇流比越大,污染物混合速率越快。
    • 陈燕平; 霍培书; 汤丁丁; 赵皇; 周艳; 郑碧娟; 刘军; 邓德宇
    • 摘要: 为改善城市内河生态基流小、水动力不足、水体流动性差、水环境容量小、黑臭水体现象严重等问题,文中以黄孝河明渠为例,进行不同调度方案条件下水质目标可达的生态补水方案探究。结合地下污水处理厂和调蓄池等工程措施对调度方案的影响,考虑旱天和雨天工况下不同补水水量和补水方式设置生态补水方案。采用MIKE11建立一维水动力水质模型,模拟分析不同生态补水方案条件下,主要污染物COD_(Cr)、氨氮和TP削减率及实现水质目标所需的补水时长。结果表明:旱天有排口排污工况下,无法实现水质控制目标;旱天无排口排污工况,补水量不少于6万t/d时,可通过生态补水方式实现明渠水质控制目标,且补水量越大,水质改善效果越好;持续补水和间歇补水方式均可实现雨后水质目标可达,相较持续补水,间歇补水方案下COD_(Cr)、氨氮和TP达到地表水V类水质标准所需补水时长较短,水质改善效果较好。文中基于水质目标可达,提出黄孝河明渠生态补水方案,为雨源型河流生态补水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借鉴,为高密度建成区城市内河黑臭水体治理提供了系统的解决方案。
    • 鲍子云; 王洁; 李王成; 杨郁挺; 王永平
    • 摘要: 为明确非满管电磁流量测箱在明渠正常输水及不同干扰物存在条件下测流结果的精确度及稳定性,将不同流量测箱与标准流量计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超声、压力液位流量测箱在不同工况下与标准流量计测得流量数据符合测流精度要求;从测流数据的稳定性角度考虑,超声、压力液位流量测箱测量数据的标准差等参数较压力A型流量计低,压力液位流量测箱的误差分布在0.04728~0.09134,超声液位流量测箱的误差分布在0.04750~0.09250,压力液位A型流量计误差分布在0.04490~0.09230;从宁夏灌区实际情况考虑,超声、压力液位流量测箱能在不同工况下工作且精度较高,可以适当推广应用.
    • 曾诚; 陈辰; 周舟; 周婕; 徐剑波; 王玲玲; 尹雨然
    • 摘要: 采用基于雷诺应力模型与体积函数法的等宽明渠交汇流三维数值模型,对7种交汇角和3种流量比的21种组合工况进行了模拟计算;采用基于主流向流速的等值线法定义分离区,对分离区尺度及其三维形态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断面涡量值的计算结果对交汇口下游二次流强度沿程分布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结果表明:当流量比增大或交汇角减小时,分离区的水平尺寸变小,平面形态变狭长;分离区域平均水深随着流量比或交汇角的增大而降低;交汇口下游二次流强度随着流量比的增大而逐渐减弱;在交汇口附近二次流强度受交汇角影响较大,沿主流方向交汇角影响逐渐降低。
    • 杨开林
    • 摘要: 正确模拟明渠水温是分析冰情及优化调蓄水库布局的基础。基于历史气象资料,本文提出了水体与大气热交换的线性化模型和非线性模型,这些模型包含了太阳辐射、长波辐射、蒸发和对流热交换等主要因素。建立了水体与混凝土衬砌渠道热交换的参数化模型,考虑了衬砌结构、导热性能和地温等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明渠一维流动水温模型,提出了水温发生变化的临界气温判据,然后利用特征线方法解析得到明渠水温的递推数值计算公式,提出了均匀流条件下水温由正转负的临界长度公式,分析了气温、渠道进口水温、地温和太阳辐射等对临界长度的影响,最后,通过典型算例比较了非线性热交换模型和线性热交换模型对临界长度的影响。
    • 陈词珊
    • 摘要: PC壁体桩是新型混合配筋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方桩,桩体强度高、刚度大、持荷均匀,近年来,在市政工程排水明渠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桩体施沉、灌注桩间密封孔、冠梁施工、支撑、开挖等工艺流程,可快速完成明渠施工,该施工技术既充分发挥了桩身抵抗土体水平侧压力的支护作用,桩体本身作为渠壁与渠顶、底结构一起形成了渠道的永久结构,不仅可根据排水流量需要灵活施作各种规格尺寸的渠道,而且防渗效果好、成型整齐美观,在节能、水保和环保建设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 王传涛; 张升堂; 张景洲; 王雯军; 马丽君
    • 摘要: 植被在影响河流的紊流中起着重要作用。为阐明斑块内植被组合分布下的紊流特性,运用CFD工具FLUENT,采用雷诺应力模型,设计4种不同的植被组合方式,对占据河道一半宽度的纵向不连续刚性植被斑块的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由于植被的存在,植被区流速相对于非植被区而言显著降低,植被区与非植被速度差异性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在植被覆盖度较大的区域更有利于泥沙的沉积和水生植被的生长。②非植被区域和植被区域之间的速度差较大,导致界面处出现自由剪切层,从而在该流动区域产生强大的质量和动量交换。③植被区的湍流明显大于非植被区,并随着植被区斑块密度增大而增大。
    • 王守广; 李忻语; 朱德泉
    • 摘要: 山东省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工程水闸闸门由分水功能转变为泄水功能,通过对废弃闸门的升级改造,完善了南水北调水质保护功能,节省了近80%的投资,并通过了运行实践,可对同类闸门改造提供借鉴.
    • 武佳兴; 曾利; 赵懿珺; 韩瑞; 纪平
    • 摘要: 取水明渠内外水动力特性与海生物迁移规律对核电厂取水防堵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减小海生物对取水明渠的阻塞,针对典型的核电厂明渠取水布置方式,采用三维水动力模型与粒子输运模型,系统研究了不同环境流速与取水流速条件下复合型取水明渠内外的流场特性与海生物迁移规律.流场计算结果表明:正、反向来流(环境水体主流向与取水口门进流向相同定义为正向来流,反之为反向来流)条件下,明渠内均出现显著的弯道流特征,反向来流条件下,取水口门处具有大尺度漩涡结构;取水流速增加对明渠内外大尺度流场结构无显著影响;明渠内部与取水口门呈135°的特征断面易于海生物的水动力疏导.海生物迁移轨迹模拟结果发现:弯道水流有利于随流跟随性较好的海生物随主流向凹岸迁移、聚集;正向来流条件下随流进入明渠内部的海生物较反向流情形多,对海生物防堵威胁更大;取水流速提高将导致进入明渠内部的海生物增加.可得结论:135°特征断面有利于海生物防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