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星载SAR

星载SAR

星载SAR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522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航天(宇宙航行)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3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77261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电子与信息学报、雷达科学与技术、雷达学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1成像雷达对地观测高级学术研讨会、2011年小卫星技术交流会、第十届东北三省测绘学术与信息交流会等;星载SAR的相关文献由978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杰、李春升、董臻等。

星载SAR—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3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77261 占比:99.76%

总计:77446篇

星载SAR—发文趋势图

星载SAR

-研究学者

  • 陈杰
  • 李春升
  • 董臻
  • 杨威
  • 邓云凯
  • 张永胜
  • 王宇
  • 余安喜
  • 孙造宇
  • 王鹏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陶满意; 胡广清; 黄源宝; 陈国忠; 苏小明
    • 摘要: 常规的星载SAR模糊度计算方法是基于距离向一维方向图和方位向一维方向图,独立进行距离向模糊度和方位向模糊度分析。由于星载SAR对地观测是二维的,因此距离模糊度是全方位的,且真实的模糊能量仅来自于距离向模糊信号,方位向模糊是基于距离向模糊信号的基础上由于成像处理导致的模糊信号重组。为解决系统设计时预估分析的距离向模糊度值与实际成像效果不一致的问题和还原方位向模糊度本质,提出了星载SAR模糊度分析和计算的新方法。该方法首先从模糊特性机理出发,分析了距离和方位模糊产生的原因和两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建立了方向图任意指向角度与对地实际观测之间的角度转换模型,同时以二维方向图为基础给出了全方位模糊度计算的方法和步骤;最后进行了仿真设计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全方位模糊度计算方法更加符合实际成像效果,且为后续高分辨率星载SAR系统设计和模糊度抑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 张润宁; 王旭莹; 王志斌
    • 摘要: 分辨率和测绘带是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技术的两个重要指标,传统星载SAR由于最小天线面积的限制,不能同时实现方位向高分辨率和距离向宽测绘带。文章分析了星载SAR在同时实现高分和宽幅成像方面的固有约束以及传统SAR体制的局限性,分析比较了实现高分宽幅的新体制的技术特点、系统代价以及涉及的关键技术,从卫星总体角度分析了高分宽幅成像对卫星平台能源、数传等支撑能力的需求,并对未来高分宽幅SAR技术体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李志伟; 许文斌; 胡俊; 冯光财; 杨泽发; 李佳; 张恒; 陈琦; 朱建军; 王琪洁; 赵蓉; 段梦
    • 摘要: 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可使地球表层或内部应力发生变化,进而产生灾害事件。获取灾害事件与灾害过程的关键地学参数对于准确理解灾变过程、科学解释灾变机制、正确拟定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InSAR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导致的灾害事件与灾变过程的参数反演。本文首先介绍了InSAR卫星的发展和地表形变监测的基本原理;然后分析了InSAR地学参数反演在地震、火山活动、地下水抽取、矿山开采、冻土冻融、冰川运动、地下流体迁移等各类潜在致灾事件中的研究现状;最后分析了InSAR地学参数反演存在的主要挑战和问题。
    • 梁泽浩; 王晋; 李广雪
    • 摘要: SAR是一种主动式微波遥感技术,具有不受气候和环境影响、能够长时间稳定连续地获取地表信息等优点.近些年星载SAR及其衍生技术不断发展,被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海洋、灾害监测等多个领域.本文首先对比光学遥感,介绍了SAR遥感的特点、SAR卫星的发展概况及全球主要星载SAR系统,其次分类总结了各种SAR衍生技术及应用领域,最后综合上述内容对星载SAR技术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 肖文光; 金东勇
    • 摘要: 为解决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相控阵天线中成千上万个微波组件的可靠性控制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并行链式拓扑的波控系统设计方案.该方案采用链式拓扑总线简化单元互联,实现轻量化设计;提出接收电路归一化方法,实现波控单元对等互换;从直流偏置、故障隔离和同步传输三方面阐述了预防接口电路失效的可靠性设计措施.测试结果表明,当接收芯片阈值为400 mV时,直流偏置电阻值小于690?,能避免接收端输出不定态;当总线中任意接收端失效时,串接1 k? 隔离电阻,能避免总线通信瘫痪;当接收数据时钟下降沿均位于数据码元的1/2长度时,同步传输无误码.研究结果可以为后续星载大型相控阵雷达波控系统以及其他类似航天载荷的可靠性设计提供参考.
    • 叶兴彬; 庄磊; 张如伟; 李楠; 魏春
    • 摘要: 针对L频段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大功率载荷和高灵敏度双频导航接收机同时工作时潜在的同频干扰问题,基于某型SAR卫星,开展了SAR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星内、星地同频干扰分析及实物验证.星内同频干扰分析,表明星内存在较为严重的同频干扰问题,需要采用在导航接收机前端,增加随SAR载荷发射脉冲信号联动工作的电子微波开关的抗干扰抑制措施.利用实物在暗室无线环境下,完成了干扰措施有效性验证,导航原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措施有效且简单易行;针对星地同频干扰,由于SAR载荷合成孔径、低占空比脉冲工作的特点,使得地面GNSS接收机能够被SAR载荷照射的时间很短、照射概率很低,且照射强度也低于接收机的饱和电平,预期不会对接收机造成影响.
    • 梁健; 张润宁; 王清泉; 矫轲; 陈刚
    • 摘要: 针对当前工程设计中星地一体化指标分解不充分导致工程实现难度增大的突出问题,研究了姿态稳定度误差对星载聚束SAR成像质量的影响;在构建距离向与方位向姿态稳定度误差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成像过程中姿态稳定度误差与成像质量指标之间的定量传递关系.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姿态稳定度误差会引入成对回波,姿态稳定度误差频率越高成对回波离主瓣越远,幅度越大成对回波的幅度越大,成对回波会导致SAR成像分辨率、旁瓣比等指标恶化.研究成果可为卫星方案设计阶段误差分配与指标体系构建提供理论支撑.
    • 田鹤; 于海锋; 朱宇; 刘磊; 张润宁; 袁莉; 李道京; 周凯
    • 摘要: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稀疏重航过3维成像技术通过交轨向的多次飞行观测,获得观测场景的第3维分辨.该文给出了单颗卫星SAR稀疏重航过轨道分布,为有效缩短重访时间,同时给出了编队双星SAR轨道分布,对应的交轨向等效孔径长度为20 km.提出了一种基于干涉处理和频域压缩感知(CS)的稀疏3维成像方法,利用稀疏重航过中的部分回波形成参考3维复图像,对待重建SAR 3维图像信号进行干涉处理,使信号在频域具备稀疏性.在大轨道分布范围下,建立频域距离向-交轨向线性测量矩阵,利用CS理论联合求解稀疏表征下的图像频谱,避免交轨向和距离向的回波信号耦合.将求解所得频谱逆变换至空间域,可得到观测场景的3维图像重建结果.仿真结果表明,该文方法在稀疏采样率74.4%条件下,仍可获得与满采样成像性能相当的结果,验证了干涉处理频域稀疏方法在星载SAR 3维成像中的有效性.
    • 林璐; 周群强; 王爽; 梁爽; 张海霞; 任赳龙
    • 摘要: 基于SAR技术,完成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快速更新与维护工作,并通过建立SAR遥感影像的典型地理要素解译规则和要素解译样本库,实现了在更新工作中对目视解译准确性的提高和对野外核查工作量的降低.实例表明,基于星载SAR技术的基础地理信息更新技术流程和关键技术应用,弥补了在更新工作中应用光学影像受限于天气情况的影响,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能够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快速更新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