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有机团结

有机团结

有机团结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68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政治、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篇、专利文献2503356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伦理学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辽宁行政学院学报等; 有机团结的相关文献由8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雪飞、周修研、宋作宇等。

有机团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503356 占比:100.00%

总计:2503424篇

有机团结—发文趋势图

有机团结

-研究学者

  • 刘雪飞
  • 周修研
  • 宋作宇
  • 常亚楠
  • 张梦真
  • 杨玉庭
  • 赵丰
  • 闫智勇
  • 何瑶
  • 何立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斌; 潘小娟
    • 摘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已经成为我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举措。从新时代社会发展基础来看,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可以在健全有效参与的多元主体格局、达成集体认同的社会善治共识、完善运转有序的协同治理机制、构建法治保障的有机团结社会等方面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侯胜川
    • 摘要: 作为民间“头人”制度的一种反映,武术社会中常用掌门人一词来表述武术门派中的现实权威,并且基本确立了血缘传承、弟子传承和权力技术综合考量三种传承路径。通过口述史法、现场观察法、文献资料法对一个民间武术门派的掌门人选举、权威构建、日常运作的考察发现,掌门人在传统日趋式微的今天,具有凝聚集体意识的现实意义;人们通过现代选举制度、科层权威和传统权威来再造掌门人的现实权威;当代民间武术门派的发展必须经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同时指出,现代社会中的法理型掌门人在应对传统权威中的“种姓”制度时不得不做出“禅让”的妥协以维护自己的权威。
    • 赵恩国; 庞君芳
    • 摘要: 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话语坚持"人民本位",拒斥"个人本位",但它决不是将个人消弭在人民的普遍性概念之中,而是有着对个人本位民主话语的清醒认识.它既看到后者对个人自由的守护,也看到它固有缺陷对个人自由的限度.首先,作为存在论前提,人民本位规定了马克思主义民主话语不仅要求人民的"在场",更强调人民的"出场".其次,作为本质论前提,坚持人民本位的民主话语实现的是分属于不同家庭、阶层与社群中的人民的"有机团结",即有差异的同一.最后,作为目的论前提,坚持人民本位的民主话语是要解决个体与类,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历史性矛盾,以实现人在自由人联合体中的彻底解放.关于马克思主义民主话语立论前提的讨论,有助于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 秦国庆; 朱玉春; 马恒运; 贾小虎
    • 摘要: 随着农户分化的演进,建立在个体同质化基础上的"机械团结"型农田水利自治日益式微,与分化格局相适应的"有机团结"型自治亟需跟进.基于"结构-过程-功能"范式构建了农户分化背景下的制度变迁与农田水利自治分析框架,并采用案例分析揭示了三者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分化伴随着乡村社会的观念多元化、精英能人等关键群体的涌现以及决策主体的缩减,其从变异、选择与遗传三个层面推动了制度变迁的进程,改变了农户群体的规则感知与策略行为,并最终对农田水利自治效能产生影响.在农户分化的背景下,顺势推动乡村社会的观念进步,引导精英能人成为农田水利规则变革的带头人,创新水务决策模式,是推动农田水利自治迈向"有机团结"的可行路径.
    • 钟喜婷; 杨海晨; 冀宁
    • 摘要: 以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为分析框架,对林村(化名)民间体育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动员的过程进行田野调查,并对其动员逻辑展开分析.调查发现,林村民间体育组织通过复兴宋江阵,并依托其文化精神在村落内部发起"尊老育人"活动,与村落间共同举办民间武术赛事来引领乡村建设,使村落道德秩序得到了明显改善.分析认为,这种改善源于民间体育组织借助传统体育所蕴含的地方性知识长期进行的村落内部同质性社会动员和村落间的异质性社会动员,促使个体道德、组织内部道德及组织间道德形成并循环互构,由此重塑了村落内部的集体意识,进一步重构了村落道德秩序.同时,林村社会团结形态伴随着民间体育组织参与社会动员的过程也发生了转变,并呈现出有机团结与机械团结共存的复杂样态.
    • 刘智勇; 吴件
    • 摘要: 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有赖于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与创新.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的社会团结思想对探讨社会治理模式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养分.文章吸收这一思想中"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的核心观点,探讨社会团结与社会治理的契合性.按照社会团结的意识特征、分工特征、规范特征、组织特征四个要素,考察了当下我国社会治理模式现况,认为其具有"机械团结型"治理模式特征,还需要从强化服务意识、深化主体分工、完善治理规范、发展社会组织等方面,实现向"有机团结型"治理模式的治理转型与创新.
    • 常亚楠
    • 摘要: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创新思维,社会分工对员工建设性越轨行为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机械团结的社会中由于刻板的管理方式,员工普遍不会出现建设性越轨行为;在有机团结的社会中,由于管理方式更加灵活,员工出现建设性越轨行为的几率更大,并且有时间和精力将富有创造性的想法付诸行动,从而为企业提供前进的动力.由此看来,有机团结的企业在当今时代更有可能获得较快较好的发展.
    • 赵丰
    • 摘要: 社会团结理论起源于社会学,社会团结功能作为研究法学领域问题的范式已愈发受到西方学界的重视。根据涂尔干社会团结功能理论,社会团结功能的实现需要中间介质这一调节系统,但关于中间介质形式的争议尚乏定论。党内法规是依法治党的基本规范,亦具备中间机制所要求的价值引领、规则约束、社会缓冲和集体权威等必要特征。同时,在社会团结功能的实现路径上,其既有与职业群体、社会组织、法律等中间机制的共性,又兼及自身的特性。当然,党内法规在发挥社会团结功能的内容和结构上仍具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 赵丰
    • 摘要: 社会团结理论起源于社会学,社会团结功能作为研究法学领域问题的范式已愈发受到西方学界的重视.根据涂尔干社会团结功能理论,社会团结功能的实现需要中间介质这一调节系统,但关于中间介质形式的争议尚乏定论.党内法规是依法治党的基本规范,亦具备中间机制所要求的价值引领、规则约束、社会缓冲和集体权威等必要特征.同时,在社会团结功能的实现路径上,其既有与职业群体、社会组织、法律等中间机制的共性,又兼及自身的特性.当然,党内法规在发挥社会团结功能的内容和结构上仍具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