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未利用地

未利用地

未利用地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62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0篇、专利文献303672篇;相关期刊127种,包括山东国土资源、西部资源、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等; 未利用地的相关文献由233位作者贡献,包括赵丽、刘新平、周新等。

未利用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0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303672 占比:99.91%

总计:303932篇

未利用地—发文趋势图

未利用地

-研究学者

  • 赵丽
  • 刘新平
  • 周新
  • 张蓬涛
  • 陈雅倩
  • 何玲
  • 冯文祥
  • 刘建国
  • 吴全
  • 周寅康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自2022年起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通知》指出,普查对象为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其中,林地、草地重点调查与食物生产相关的土地,未利用地重点调查与可开垦耕地资源相关的土地,如盐碱地等。
    • 赵丽; 陈雅倩; 苏孟维; 王雪燕; 许皞
    • 摘要: 开展县域生态风险评价可为县域生态风险防控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河北省唐县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年、2007年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从风险源、风险受体暴露度、风险效应三个方面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唐县未利用地转型前后的生态风险及其时空变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8年,提供生态空间的未利用地面积显著减少,提供生态空间的草地、林地面积及提供生产空间的耕地面积和提供生活空间的城镇和居民点面积显著增加,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使得生态空间向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转化。未利用地转型后,研究区生态风险略有提高,生态风险值由2000年的0.079增加到2018年的0.107,低风险区面积比例降低,中高风险区面积比例增加,总体处于较低风险水平。与生态风险相关性较大的指标有土地利用指数、建设用地比例、农田面源压力、人口压力,应合理规划开发未利用地,注意从风险源头进行生态管控,加强生态建设。研究结果对于区域未来土地利用与管控及保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 张凤荣
    • 摘要: 目前,沙地被归类为未利用地,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的其他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土地四个主要二级地类中,沙地面积最大.但是,沙地是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作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先天禀赋差,将其作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必须科学评价,根据沙地特性采取适宜的方式才行得通.
    • 郧文聚
    • 摘要: 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紧缺,为支持重大项目落地,在陕北榆林实施了一批补充耕地项目.然而,渭南占地榆林补,实质是占用传统经典平原耕地,补充典型脆弱生态区的未利用地.这不得不警醒我们,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必须要权衡得失算好损益账,切实做到三个不打折扣:耕作制度不打折扣,不能占三熟两熟补一熟;地类不打折扣,不能占水田补旱地,占水田补水浇地,更不能占水浇地补旱地;补充旱地不打折扣,必须精算产能亏损账、生态亏欠账.
    • 姚礼堂; 张学斌; 周亮; 罗君; 王梓洋; 雷越; 李意霞
    • 摘要: 开展复合生态系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效应研究可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和强化生态系统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依据。以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系统的典型区域张掖市为例,基于1987年、2000年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以乡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引入相对优势度指数划分山地、绿洲、荒漠子系统,研究复合系统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效应。结果表明:(1)张掖市复合系统呈现地域分异特征,由南部山地系统,中部绿洲系统和北部荒漠系统构成;山地系统以林地和草地为主,绿洲系统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荒漠系统以未利用地为主。(2)从时间上看,2000—2018年各系统的土地利用变化更强烈,其中,绿洲系统的耕地面积增加量最大,为363.08km^(2),荒漠系统的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幅度最大,为78.23%。各系统土地利用转移模式为:山地系统以草地转耕地为主,绿洲系统和荒漠系统以未利用地转耕地为主。(3)张掖市复合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呈增加趋势,其中,荒漠系统生态服务价值量的增幅最大,各子系统的价值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山地系统>绿洲系统>荒漠系统,耕地对各系统生态服务价值贡献量最大。(4)张掖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协同效应大于权衡效应,其中荒漠系统的生态服务之间均为协同关系,山地系统中供给服务与其他服务呈现权衡关系,占比32.73%,绿洲系统中调节服务与其他服务呈现权衡关系,占比18.18%。
    • 任艳; 冯杨伟
    • 摘要: 豫西卢氏城区存在发展空间局限的难题,城郊未利用地建设生态宜居新城潜力巨大。在对卢氏县城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通过科技文献资料调研,基于生态城镇化现状数据,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围绕宜居生态新城建设进程、新型城镇布局、民生经济发展、城镇生态文明成效、基础设施建设等5个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卢氏县利用未利用地建设生态宜居新城存在问题并给出建设性意见。研究结果表明:卢氏县城郊洛河沿岸缓坡浅滩等未利用地开发促进了人口市民化,优化了城镇化空间格局,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等,为加快建设宜居生态城镇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 郭紫镤; 张祥德
    • 摘要: 兰州市50%以上的未利用地与生态脆弱区高度重合,主要分布在黄土梁峁沟壑丘陵区域的矮半灌木荒漠草原.当前,兰州市亟须统筹破解生态本底脆弱与生态建设需求迫切的矛盾、有限的盆地河谷与各级战略投放的矛盾、紧约束下人粮争地的矛盾.新时代,为了推进西部大开发,建立新格局,提出实施差别化用地政策,使未利用地再次成为兰州市的政策红利区与空间统筹弹性区.要推进国家的现代化治理,须强化全要素统筹管理,兰州市提出"一减三增"思路:优先系统化建设生态空间,提升生态服务能力,锚固生态基底;统筹耕地分布,化零为整、提质增量,实现农业现代化战略目标;在此基础上适量增加建设用地,优化全域国土空间格局.论文阐述了兰州市未利用地的开发探索历程,分析了兰州市保护与发展的核心矛盾,并提出新时代兰州市未利用地的统筹使用方向.
    • 魏涛; 黄晓辉
    • 摘要: 未利用地开发促进了人口迁入,提高了城镇化率;推进了"一心四片、三轴多点,林田环绕、村野点缀"城镇化空间格局的建设;落实了"宜居、宜业、宜游"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加速构建"两区、三廊、一轴"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格局,推进海绵型城市建设进程,加快了新区城乡生态转型;加快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乡共享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
    • 潘勇; 刘春杰
    • 摘要: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光伏产业迅猛发展,光伏建设可利用的未利用地日益减少,单一的光伏发电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需求,而因地制宜,结合建设条件、太阳能资源等关键因素充分开发复合式光伏发电项目是光伏产业发展的重要实施路径,复合光伏项目也是未来能源项目用地主要趋势。
    • 杨青洲; 张晓平
    • 摘要: 在我国众多以资源开采为主要产业的县区,由于矿产的大面积开采,导致部分原有耕地被占用,耕地总量持续下降,对宜耕未利用地进行合理开发可以有效增加耕地面积,保证耕地保有量指标不被突破,是提高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针对县域未利用地开发潜力进行研究,确定待开发土地的范围,选择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个方面的多项评价因子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确定宜耕未利用地的等级,最后测算出各等级潜力区的新增耕地面积.评价结果得出:大余县县域宜耕未利用地待开发区总面积517.7622 hm 2,预计完成新一轮土地开发项目后可新增耕地面积为490.6759 hm 2.其中池江镇、南安镇、青龙镇未利用地开发潜力最大,开发后可补充耕地规模分别为105.3377、78.2877 hm 2和117.5026 hm 2,占大余县未利用地开发潜力的61.37%,为规划期内重点整治区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