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植物毒性

植物毒性

植物毒性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48篇,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11711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菌物学报、生物技术通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全国植物化学控制与化感作用交流研讨会、2010植物免疫机制研究及其调控研讨会等;植物毒性的相关文献由450位作者贡献,包括林爱军、刘志凡、张红治等。

植物毒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4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1711 占比:99.90%

总计:111827篇

植物毒性—发文趋势图

植物毒性

-研究学者

  • 林爱军
  • 刘志凡
  • 张红治
  • 张贯京
  • 曾光明
  • 秦波
  • 罗渊
  • 葛新科
  • 高伟明
  • 魏连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廉宇航; 刘维涛; 史瑞滢; 王琦; 李剑涛; 郑泽其
    • 摘要: 为揭示生物可降解性不同的微塑料对农作物的毒性效应,选择聚乳酸(polylactic acid可生物降解)和聚乙烯(polyethylene难生物降解)微塑料(microplastics)为供试材料,以大豆为供试植物,深入探究了不同暴露水平(0.1%,1%,W/W)下两种不同的微塑料对大豆(Glycine max)生长、光合作用、抗氧化性、营养品质以及代谢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乙烯微塑料(PEMPs)对大豆根部鲜重有促进作用,而0.1%聚乳酸微塑料(PLAMPs)则抑制根部长度.大豆的叶绿素含量在0.1%PEMPs作用下能够显著提高.PLAMPs则能够导致大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下降,而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在0.1%PEMPs和1%PLAMPs下显著升高.此外,微塑料的暴露能够改变大豆根部中锰、铁以及铜的含量,其中0.1%PEMPs的效应最为显著.大豆叶片中的氨基酸代谢在PEMPs的作用下上调,而0.1%PLAMPs则引起有机酸以及糖类代谢下调.综上,微塑料的植物毒性效应与其生物可降解性及浓度密切相关,低浓度可生物降解微塑料的效应最强.这些发现有望为微塑料的植物毒理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 何颖; 朱威力(编译)
    • 摘要: 1引言在自然界中,数量有限的固定氮源选择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天然植物生命的生物多样性很高(Erisman等人,2013年)。对土壤施用猪粪后,当氮从田间渗出时,会导致下游水体酸化和富营养化(Steinfeld和Wassenaar,2007;Erisman等,2013)。过量的氮也会导致下游植物种群同质化,因为大剂量氮具有植物毒性,继而自然选择了耐氮物种(Erisman等,2013;Kenny和Hatfi eld,2008)。
    • 陈卓; 胡芯; 唐洪玉
    • 摘要: 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作为我国淡水水域常见的沉水植物,对水环境重金属污染修复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技术检测了黑藻中342个初级代谢产物,并采用单变量、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代谢物,以探究在不同浓度铅、锌胁迫下黑藻初级代谢产物的变化特性,弄清铅、锌对生物体代谢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铅单一胁迫主要促进黑藻机体酚酸类和糖类物质的生成,抑制脂类的生成,N-苯乙酰基-L-谷氨酰胺和异水杨酸-O-葡萄糖显著上调,相比单一铅胁迫,铅锌复合胁迫主要促进黑藻氨基酸、糖类、有机酸和脂质等代谢物的合成,抑制酚酸类、维生素和脂质等代谢物的合成;锌单一胁迫主要促进氨基酸、核苷酸、糖类和有机酸等代谢物的生成,抑制部分酚酸类和脂质代谢物的生成,相比单一锌胁迫,高浓度铅锌复合胁迫(Pb0.10+Zn2.00)可主要促进酚酸类、核苷酸、有机酸和脂质等代谢物的合成,抑制以谷胱甘肽为代表的氨基酸等代谢物的合成;超高浓度铅锌复合胁迫(Pb0.20+Z n4.00)可主要促进对苯二甲酸(C_(8)H_(6)O_(4))和去鼠李糖异洋丁香酚苷B(C_(23)H_(26)O_(11))2种酚酸类代谢物的合成,抑制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和有机酸等代谢物的合成。另外,N-苯乙酰基-L-谷氨酰胺(C_(13)H_(16)N_(2)O_(4))、酪氨(C_(8)H_(11)NO)、对香豆酰咖啡酰酒石酸(C_(22)H_(18)O_(11))、没食子鞣质(C_(13)H_(16)O_(10))和异水杨酸-O-葡萄糖(C_(13)H_(16)O_(8))可作为铅胁迫的代谢标记物,5-氨基戊酸(C_(5)H_(11)NO_(2))、L-(+)-精氨酸(C_(6)H_(14)N_(4)O_(2))和L-焦谷氨酸(C_(5)H_(7)NO_(3))等可作为锌胁迫的代谢标记物。
    • 郑泽其; 李剑涛; 吴佳妮; 连加攀; 史瑞滢; 刘维涛
    • 摘要: 为研究二氧化钛纳米颗粒(TiO_(2)NPs)对镉(Cd)的植物毒性及吸收分布的影响,于2020年5—7月采用土壤盆栽试验,探究了不同浓度TiO_(2)NPs(0、50、200 mg·kg^(-1))和Cd(0、2、10、50 mg·kg^(-1))处理对玉米幼苗生长、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Cd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200 mg·kg^(-1)TiO_(2)NPs的施用可显著(P<0.05)提高50 mg·kg^(-1)Cd胁迫下玉米幼苗的干质量。在Cd浓度为50 mg·kg^(-1)时,外源添加200 mg·kg^(-1)TiO_(2)NPs可使玉米幼苗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分别显著(P<0.05)增加42.48%和35.55%。在Cd和TiO_(2)NPs的共同暴露下,随着TiO_(2)NPs浓度的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均逐渐增强。当Cd处理浓度为10 mg·kg^(-1)时,添加50 mg·kg^(-1)TiO_(2)NPs显著提高了Cd的转运系数和Cd提取量。研究表明,TiO_(2)NPs有望应用于强化植物修复土壤Cd污染。
    • 刘源; 罗渊; 刘家辉; 程红艳; 孟祥茁; 王雨萌; 陈瑗瑗
    •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在添加玉米秸秆和黑木耳菌糠作为调理剂的牛粪好氧堆肥过程中植物毒性的主要来源。[方法]研究在牛粪所占堆肥物料质量比例(90%)不变的情况下,分别按质量比1∶0、4∶1、1∶1、1∶4、0∶1添加这2种调理剂,对应5个堆肥处理(T1~T5),测定了堆肥水浸提液的pH、电导率(EC)、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挥发性有机酸(乙酸、丙酸、异戊酸等)、重金属(Cu、Zn、Fe、Mn)、总氮(TN)、总磷(TP)、总钾(TK)含量和3种种子(大白菜、家独行菜和生菜)相对根长(RRG),并对种子RRG与其它理化指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至堆肥结束,添加不同比例调理剂的处理中EC值均小于4.0 mS∙cm^(–1),NH_(4)^(+)⁃N含量介于6.33~12.42 mg·L^(–1)。乙酸作为有机酸的主要成分,在T3处理中下降了48.85%。重金属含量可以有效促进植物生长而不会造成毒害。3种种子RRG均大于70%。相关性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NH_(4)^(+)⁃N和乙酸与种子RRG具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同一处理中大白菜RRG均小于家独行菜和生菜,即对堆肥植物毒性更为敏感。5个处理中T3处理的大白菜和家独行菜RRG均达到最大,分别为89.96%和174.08%。[结论]NH_(4)^(+)⁃N和乙酸是牛粪好氧堆肥过程中植物毒性的主要来源。
    • 张世莹; 马晓妍; 董珂; 郝丽伟; 张纬尧; 李莹; 王晓昌; 周进宏
    • 摘要: 为了探明自然光和紫外光(UV)对二级处理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及其毒性效应的削减特性,研究了在自然光和UV两种不同光源的辐照条件下,二级处理出水中DOM的光谱特性、遗传毒性和植物毒性变化,阐明了毒性效应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相比于自然光照,UV辐照可以明显降低二级处理出水的UV254,并达到21%矿化.自然光和UV均可降低二级处理出水中有色溶解性有机物(CDOM),但去除的组分有所差异.同时,自然光照与UV辐照均可降低二级处理出水的遗传毒性,其削减率分别达到92%和61%.遗传毒性的变化与CDOM荧光强度变化有显著相关性.UV辐照可降低二级处理出水的植物毒性,削减率达到81%,而自然光照对二级处理出水植物毒性的削减率仅为19%,削减效果较差.利用UPLC-MS检测二级出水中的除草剂,发现植物毒性削减的差异主要是由于自然光照下二级处理出水中的阿特拉津降解缓慢,表观降解速率常数为0.0033h-1;但是UV辐照下二级处理出水中的阿特拉津可快速降解,其表观速率常数为0.2225h-1.这为污水厂排放水毒性效应控制及生态安全保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 张艺菲; 李浙灿; 张力川; 李淑芹; 张晴雯; 展晓莹
    • 摘要: 明确沼液理化性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是确定沼液合理灌溉量的前提.该研究以猪粪厌氧发酵的沼液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新鲜沼液及预处理后沼液的理化性质,并将沼液理化性质与相对发芽率、相对根长和萌发指数建立函数关系,筛选了沼液中的植物毒性因子及安全阈值.对于秋田MD311这一玉米品种来说,铵态氮与乳酸是沼液中的植物毒性因子.种子达到最大萌发指数对应的铵态氮与乳酸的浓度分别为186与35.8 mg·L-1;二者浓度高于336与61 mg ?L-1时,具备植物毒性(萌发指数(70%),不可直接还田.通过静置和曝气过程可降低二种毒性因子的含量.研究表明,沼液还田时将铵态氮与乳酸含量控制在安全阈值内时可降低植物毒性,促进作物生长,最大限度地发挥沼液对无机肥的替代作用.
    • 金令凯; 汪梦妮; 叶梓沫; 陈敏
    • 摘要: 为研究白腐真菌对蒽醌染料的生物降解机制,以白腐真菌黄孢原毛平革菌为脱色降解菌株,分析了蒽醌染料活性艳蓝KN-R(RBBR)的浓度、金属离子及脱色参数对染料脱色的影响;采用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和植物种子毒性实验进行降解产物分析,以揭示RBBR可能的降解路径及其产物的毒性结果表明:在pH 4.2、28°C、5mmol/L的Mn2+条件下,脱色降解200mg/L RBBR,24h脱色率可达95%以上.推测RBBR的降解途径为:RBBR中连接苯环和蒽醌的氮键裂解,产生了1-氨基蒽醌和间-(β-羟乙基砜硫酸酯钠)苯胺.1-氨基蒽醌上的氨基被羟基取代,再经过氧化、脱环、重排产生了邻苯二甲酸,接着邻苯二甲酸氧化开环生成丁二酸;同时,间-(β-羟乙基砜硫酸酯钠)苯胺上的氨基被氧化,生成丁二酸及其他小分子酸、二氧化碳和水.植物种子毒性实验表明,黄孢原毛平革菌对RBBR有较好的脱毒作用.综上,黄孢原毛平革菌能高效降解高浓度的RBBR,同时可显著降低染料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 王国英; 袁京; 孔艺霖; 沈玉君; 杨燕; 李国学
    • 摘要: 种子发芽指数(Germination Index,GI)作为评价堆肥腐熟度的权威指标,被广泛应用于评价堆肥产品植物毒性等方面,但对于GI测定方法和供试种子类型仍缺少统一标准,导致不同堆肥研究的GI结果缺乏可比性.为此,该研究通过设置不同毒性梯度的堆肥试验、选取不同类型种子,详细介绍了GI测定方法,规定根长为0和1 mm的计量标准以及根长起始测量位置,并系统分析了表征堆肥腐熟度指标与种子发芽之间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最终产品GI以纯猪粪(26.54%~80.49%)、纯羊粪(16.71%~92.98%)、猪粪+秸秆(28.28%~110.74%)、羊粪+秸秆(43.38%~119.69%)的顺序递增.综合分析不同堆肥处理理化指标(温度、氧气、pH值、碳氮比)和植物毒性因子(电导率、铵根、有机酸和有机质)与不同种子GI(黄瓜、萝卜、白菜、油菜)相关性关系,发现萝卜种子响应度最高(r=0.96),在综合表征堆肥腐熟度和植物毒性上最具科学性和代表性.以上结果可为种子发芽指数测定、有机肥标准制定以及堆肥农田安全施用提供参考.
    • 马虹; 王学东; 李金瓶; 马义兵
    • 摘要: 以我国11种具有代表性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外源添加Cr(Ⅵ)进行大麦根伸长毒性测试,以了解土壤理化性质对Cr(Ⅵ)的大麦毒性阈值包括半数效应抑制浓度(EC50)和10%效应抑制浓度(EC10)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对Cr(Ⅵ)的植物毒性有显著影响,通过对数-对数剂量效应模型和刺激效应模型预测EC50值和EC10值,其变化范围分别为8.27~241.34 mg·kg-1和2.87~124.65 mg·kg-1,其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分别达到了29.2倍和43.4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铁、铝氧化物含量、pH值和有机碳含量与Cr(Ⅵ)对大麦根伸长的毒性阈值相关关系显著(P<0.05),其中,铝氧化物含量和铁氧化物含量分别为控制EC50和EC10最重要的单一因子(R2=0.448、R2=0.429),其次为pH值和有机碳含量.基于相关性因子和Cr(Ⅵ)对大麦的毒性阈值建立了一元和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最优方程可以分别解释70.1%的EC50和60.4%的EC10变异,表明利用土壤理化性质建立的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土壤外源Cr(Ⅵ)对大麦的毒性阈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