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CH4排放

CH4排放

CH4排放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05082篇;相关期刊46种,包括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生态学报、土壤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等;CH4排放的相关文献由365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华、蔡祖聪、马静等。

CH4排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05082 占比:99.97%

总计:305184篇

CH4排放—发文趋势图

CH4排放

-研究学者

  • 徐华
  • 蔡祖聪
  • 马静
  • 于海洋
  • 张广斌
  • 黄耀
  • 宗良纲
  • 王毅勇
  • 八木一行
  • 吕世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肖启涛; 廖远珊; 刘臻婧; 胡正华
    • 摘要: 湖泊碳通量研究已成为全球碳循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太湖藻型湖区(西北湖区、梅梁湾、贡湖湾、西南湖区和湖心)为研究对象,基于为期一年的连续野外观测,旨在揭示富营养化湖泊DOC变化特征及其对CH_(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太湖藻型湖区DOC质量浓度均值为4.15 mg/L,且具有显著的空间变化.受外源输送和内部蓝藻增殖影响,西北湖区和梅梁湾DOC质量浓度较高,且其DOC时间变化与流域降雨量紧密相关,尤以西北湖区最为明显(R^(2)=0.67,P<0.01).但在受外源输送影响较小的湖心区域,其DOC的时间变化主要受蓝藻生物量驱动(R^(2)=0.60,P<0.01).太湖藻型湖区CH_(4)排放均值为0.083 mmol·m^(-2)·d^(-1),不同湖区CH_(4)排放量差异明显.藻型湖区较高的蓝藻生物量显著提高了CH_(4)的排放量,且DOC含量是蓝藻影响CH_(4)产生和排放的主要因子.总体上,太湖藻型湖区DOC的累积致使其是CH_(4)排放的热点区域,但DOC对CH_(4)产生和排放的影响受湖泊内部因子和外部因子的综合调控,其潜在的控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 李文涛; 杨立杰; 张丽莉; 于春晓; 武开阔; 宋玉超; 宫平; 薛妍; 李东坡; 武志杰
    • 摘要: 以东北潮棕壤为供试土壤,通过室外水稻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下氮肥和秸秆配施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在长期淹水(CF)和干湿交替(AWD)两种水分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设置无氮肥对照(CK)、单施秸秆(S)、单施尿素(U)、尿素+秸秆(US)4个处理,对水稻整个生长季CH_(4)排放进行监测,并测定不同生育期间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以及收获后水稻产量。结果显示:AWD模式下CH_(4)累积排放量低于CF模式;两种水分模式下CK与U处理CH_(4)累积排放无显著差异,添加秸秆处理(S,US)CH_(4)累积排放量显著增加。CF模式下US处理CH_(4)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S处理,但在AWD模式下正好相反。AWD模式在降低CH_(4)排放的同时并未显著降低水稻产量,尿素的施用显著增加了水稻产量,秸秆还田虽然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但它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有助于培肥地力。与CF模式相比,AWD模式显著降低了CH_(4)排放,同时,US处理施在降低CH_(4)排放和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增加土壤MBC含量,有助于培肥地力。因此,AWD模式是东北潮棕壤发育的水田中较为优异的水分管理模式,U和US处理是较为优异的施肥措施。
    • 李仲铭; 付伟; 陈建成; 罗明灿; 岳天祥; 孙志刚; 邓祥征
    • 摘要: 运用CH_(4)MOD模型和排放因子法对云南省农业活动CH_(4)排放量进行计算分析,并运用情景分析法对云南省农业活动CH_(4)排放量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2010—2019年农业源CH_(4)排放总量变化趋势为先波动上升再迅速减少最后趋于平稳,其中动物肠道发酵排放量贡献最大;2)云南省2010—2019年农业源CH_(4)单位农业增加值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单位农地面积排放强度为波动状态;3)云南省2020—2029年不同情景下农业活动CH_(4)排放量预测均为上升趋势.由此从水稻种植和畜禽养殖两方面提出减排措施,以期实现“双碳”目标和美丽中国建设.
    • 韩仕星; 陈允腾; 张懿晴; 杨胜勇; 王征
    • 摘要: 若尔盖泥炭地经历了长期人为排水,未来又面临着强烈的变暖干旱,会对泥炭地CH_(4)排放产生复杂影响。在若尔盖选取了近自然和长期人为排水两种泥炭地类型,采集1 m深泥炭柱,采用室内环境控制试验,设定不同的氧气、水分和温度条件,探索这两种典型泥炭地的泥炭CH_(4)排放对增温与干旱双重变化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1)由于水位降低和泥炭有机物质量下降,长期排水泥炭地的中下层泥炭(20-80 cm)CH_(4)累积排放量显著低于近自然泥炭地。(2)两种泥炭地的表层和深层泥炭CH_(4)排放都对升温不敏感,而中下层泥炭的CH_(4)累积排放量从5°C到15°C显著增加。(3)模拟增温10°C同时干旱水位降低20 cm条件下,中层泥炭受到了温度、水分和氧气变化的叠加影响,CH_(4)排放变化最剧烈。(4)最终整个1 m深泥炭近自然泥炭地高温低水位的CH_(4)总排放量为(204.29±15.13)μg/gC,比其低温高水位显著升高66.43μg/gC(约48%);排水泥炭地高温低水位的CH_(4)总排放量为(75.64±9.41)μg/gC,比其低温高水位升高11.95μg/gC(约19%)。综上,升温干旱气候会对若尔盖泥炭地的有机碳稳定性造成破坏性影响,会集中导致中层泥炭CH_(4)排放的剧烈变化,可能最终使本区域CH_(4)排放量显著提高。
    • 于海洋; 王天宇; 黄琼; 张广斌; 马静; 朱春梧; 徐华
    • 摘要: 大气CO_(2)浓度升高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稻田CH_(4)排放。深入研究长期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稻田CH_(4)排放及其相关微生物的影响,对评估和应对未来气候背景下稻田CH_(4)排放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长期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及其机制,依托连续运行10年以上的中国稻田FACE(free-air CO_(2) enrichment)平台,观测2016—2017年正常大气条件(ACO_(2))和大气CO_(2)浓度升高200µmol·mol^(-1)条件(ECO_(2))下稻田CH_(4)排放通量、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群落丰度,并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研究CO_(2)熏蒸年限对稻田CH_(4)排放及其相关微生物群落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比ACO_(2)处理,长期ECO_(2)处理使稻田CH_(4)排放降低28%(P0.05)。Meta分析结果发现,随着CO_(2)熏蒸年限的增加,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稻田CH_(4)排放和产甲烷菌群落丰度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对甲烷氧化菌群落丰度的促进作用却逐渐增大。因此,未来气候条件下,长期大气CO_(2)浓度升高会降低稻田CH_(4)排放,这对缓解水稻种植带来的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 程粟裕; 朱长俊; 李昕钰; 董宁; 周金蓉; 蒋静艳
    • 摘要: 为了研究畜禽粪便中磺胺类兽用抗生素磺胺二甲嘧啶(Sulfamethazine,SMZ)和典型重金属铜(Copper,Cu)复合污染对稻田土壤CH_(4)排放及其微生物相关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以猪粪为肥源,设置无污染、低、中、高4种SMZ和Cu不同污染水平的浓度,SMZ分别为0、0.1、1、5 mg·kg^(-1),Cu分别为0、100、500、1500 mg·kg^(-1),两两组合共计16个处理,通过长时间室内模拟淹水培养实验,定期测定CH4排放速率和相关土壤功能基因丰度,以期探索SMZ和Cu单一及复合污染影响CH4排放和相关功能基因丰度的浓度效应及影响时长。结果表明:培养前期(0~12 d),不同浓度的SMZ和Cu未显著影响CH4排放速率(P>0.05);培养中后期(13~71 d),单一低浓度SMZ(0.1 mg·kg^(-1))处理对CH4排放具有促进作用,高浓度SMZ(≥1 mg·kg^(-1))则反之,单一Cu污染及与不同浓度的SMZ复合污染处理均显著降低了CH4排放速率(P<0.05)。与对照(SMZ和Cu零添加)相比,除单一低浓度SMZ(0.1 mg·kg^(-1))处理的CH4累积排放量增加了19.7%外,其他处理均显著降低了CH4排放,尤其Cu和SMZ(≥1 mg·kg^(-1))复合污染处理显著降低了约77%(P<0.05)。SMZ单一污染对16S rRNA-CH4、mcrA和pmoA的基因丰度均有明显的浓度效应和输入时间效应,Cu单一污染则未有明显的浓度和时间效应,两者复合污染的联合作用比较复杂,主要取决于两污染物的起始浓度及SMZ输入土壤的时间。无论SMZ和Cu单一还是复合污染,中高浓度在培养的后期对三大基因丰度的影响均以降低为主,且pmoA基因丰度对Cu和SMZ单一及复合污染响应更敏感。研究表明,SMZ和Cu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稻田土壤CH4排放及相关微生物基因丰度,有利于温室气体减排,但规模化养殖业畜禽粪便还田后导致抗生素和重金属高残留的环境风险仍不可忽视。
    • 程粟裕; 朱长俊; 李昕钰; 董宁; 周金蓉; 蒋静艳
    • 摘要: 为了研究畜禽粪便中磺胺类兽用抗生素磺胺二甲嘧啶(Sulfamethazine,SMZ)和典型重金属铜(Copper,Cu)复合污染对稻田土壤CH4排放及其微生物相关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以猪粪为肥源,设置无污染、低、中、高4种SMZ和Cu不同污染水平的浓度,SMZ分别为0、0.1、1、5 mg·kg-1,Cu分别为0、100、500、1500 mg·kg-1,两两组合共计16个处理,通过长时间室内模拟淹水培养实验,定期测定CH4排放速率和相关土壤功能基因丰度,以期探索SMZ和Cu单一及复合污染影响CH4排放和相关功能基因丰度的浓度效应及影响时长.结果表明:培养前期(0~12 d),不同浓度的SMZ和Cu未显著影响CH4排放速率(P>0.05);培养中后期(13~71 d),单一低浓度SMZ(0.1 mg·kg-1)处理对CH4排放具有促进作用,高浓度SMZ(≥1 mg·kg-1)则反之,单一Cu污染及与不同浓度的SMZ复合污染处理均显著降低了CH4排放速率(P<0.05).与对照(SMZ和Cu零添加)相比,除单一低浓度SMZ(0.1 mg·kg-1)处理的CH4累积排放量增加了19.7%外,其他处理均显著降低了CH4排放,尤其Cu和SMZ(≥1 mg·kg-1)复合污染处理显著降低了约77%(P<0.05).SMZ单一污染对16S rRNA-CH4、mcrA和pmoA的基因丰度均有明显的浓度效应和输入时间效应,Cu单一污染则未有明显的浓度和时间效应,两者复合污染的联合作用比较复杂,主要取决于两污染物的起始浓度及SMZ输入土壤的时间.无论SMZ和Cu单一还是复合污染,中高浓度在培养的后期对三大基因丰度的影响均以降低为主,且pmoA基因丰度对Cu和SMZ单一及复合污染响应更敏感.研究表明,SMZ和Cu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稻田土壤CH4排放及相关微生物基因丰度,有利于温室气体减排,但规模化养殖业畜禽粪便还田后导致抗生素和重金属高残留的环境风险仍不可忽视.
    • 党慧慧; 刘超; 伍翥嵘; 王圆媛; 胡正华; 李琪; 陈书涛
    • 摘要: 为研究播期对稻田甲烷(CH4)排放及其综合效益的影响,以优选最佳播期实现水稻丰产和稻田CH4减排,于2019、2020年以粳稻(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开展了分期播种试验.试验设两个不同播期,延期播种(Ⅱ期)的播种和移栽时间均比对照(Ⅰ期)延迟了10 d.采用透明箱-高精度气体分析仪观测CH4通量;在水稻关键生育期,取水稻根际土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收获时进行水稻测产;根据产出与投入的差值计算水稻产量经济效益,进而计算基于CH4减排的水稻生产综合效益.结果表明,2019、2020年水稻生长季,Ⅰ期和Ⅱ期稻田CH4排放通量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均呈逐渐增长,达到峰值后再下降趋势.2019、2020年的稻田CH4累积排放量,Ⅱ期比Ⅰ期分别减小了15.4%(P=0.006)和26.3%(P=0.160).Ⅰ期和Ⅱ期的稻田CH4排放通量与土壤DOC含量、NO3–-N含量、土壤转化酶和脲酶活性均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NH4+-N含量呈负相关关系.2019、2020年,Ⅱ期的水稻产量比Ⅰ期分别降低了17.9%(P=0.004)和40.2%(P=0.000),Ⅱ期水稻生产综合效益比Ⅰ期分别减小了40.2%(P=0.000)和60.0%(P=0.000).研究表明,延期播种10 d降低了粳稻稻田CH4排放,同时也降低了水稻产量和水稻生产综合效益.
    • 张忠学; 韩羽; 齐智娟; 陈鹏
    • 摘要: 为探明秸秆还田下水氮耦合对黑土稻田CH4排放的影响,探寻节水、减排、增产的水肥管理模式,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以常规淹灌配施常量氮肥的处理为对照,设置了常规淹灌和控制灌溉两种灌溉方式,并设置4个氮肥梯度,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观测各处理的CH4排放通量,分析了水氮耦合下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各生育阶段土壤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和秸秆腐解率的变化,以及各因子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同时综合产量计算了减排效益.结果 表明:秸秆还田下常规淹灌CH4排放通量、累积排放量显著高于控制灌溉(P<0.05),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CH4排放通量、累积排放量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相比,常规淹灌增施氮肥使CH4累积排放量增加16.24% (P <0.05),产量降低了2.01%;在常规淹灌下适当减施氮肥不但对产量无显著影响,还使得CH4累积排放量降低18.59% (P <0.05);若采取控制灌溉减量施氮,与对照相比,则使得CH4累积排放量降低62.71% (P<0.01),产量提高21.16%(P<0.05).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施氮量、灌溉方式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CH4排放影响显著;水氮耦合下稻田土壤铵态氮含量、秸秆腐解率与CH4排放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氧化还原电位与CH4排放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综合减排效益分析,秸秆还田下采用控制灌溉、并适量减施氮肥可以使经济效益最大化,达到节水、减排、增产的目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