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东山

东山

东山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经济计划与管理、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2篇、专利文献7篇;相关期刊783种,包括风景名胜、中国水产、苏州杂志等; 东山的相关文献由1194位作者贡献,包括潘家林、薛利华、潘洁敏等。

东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2 占比:99.46%

专利文献>

论文:7 占比:0.54%

总计:1289篇

东山—发文趋势图

东山

-研究学者

  • 潘家林
  • 薛利华
  • 潘洁敏
  • 熊戴玺
  • 张金陵
  • 杨维忠
  • 何舒悦
  • 曹建新
  • 李宗宪
  • 李楠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摘要: 海口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审定海口市南渡江东山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划的请示》(海府报【2022】8号)收悉。经省政府同意,现函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你市南渡江东山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具体划定范围如下(拐点坐标及划分示意图见附件)。
    • 摘要: 南京市东山高级中学,是品牌名校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发展壮大、资源优化重组后的“升级版”。2021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东山高中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她在美丽的方山脚下如约绽放,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第一届高一学子步入求学的殿堂,正向着“打造区域最强高中”的总目标昂扬奋进。
    • 俞志慧
    • 摘要: 谢安东山再起的"东山",史载有上虞、临安和南京三处,但在谢安同时的王修龄、支遁、戴逵,稍早的竺道壹、阮裕,以及略晚的何胤、谢朏等士人的行状中,有多处归隐东山的记载。东山在东晋南朝指的是高蹈者避世的林泉,并不指向某一座具体的山丘,更不专属于谢安。"东山之志"即归隐之志,"厉操东山"即在林泉之胜中陶冶情操。此"东山"典出左思《招隐诗》,因为左思的声望,"东山"由《诗经·豳风·东山》开创的征夫行役义一变而为林泉隐逸义。到唐代特别是李白的诗作中,诗人将谢氏的"东山再起"与"携妓"的生活方式翻出新义,后者为浪漫的诗人所追捧,前者复起的意象极具积极的暗示性和感召力,遂成为中国文化喜闻乐见的符号,其影响力甚至遮蔽了《豳风·东山》与左思《招隐诗》,也就在此时,东山专属于谢安并定格成为上虞一座具体的山丘。
    • 摘要: 岁月易得,别来行复四年。三年不见,《东山》犹叹其远,况乃过之,思何可支!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
    • 王亚均
    • 摘要: 通过对对台小额贸易发展现状的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对台小额贸易点很多、优惠政策不少、监管条件在不断优化、港口条件在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对台小额贸易点缺乏精准定位、台湾当局限制小额贸易、走私、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不完善、贸易波动大、总体规模小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对台小额贸易发展应从找准定位、建立互利互惠机制、治理走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配套服务、挖掘产品特色、扩大贸易规模等方面寻求突破.
    • 黄丽淳
    • 摘要: 《诗经·豳风·东山》是一首反映周代征夫受战役之苦和征夫对家乡及亲人思念的著名诗篇,是诗经中表现行役内容最优秀的篇章之一.《东山》全文共四章,一百九十二字,表达出了多重情感:反战,惜民,思乡,念妻.这既得益于诗人对想象和联想的运用,也离不开贯彻全诗的景物描写,尤其是其中含有动物意象的环境描写.
    • 徐侠
    • 摘要: 《诗经》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爱情、婚姻、别离、思念、农业、渔猎、宴饮、劳役、祝颂等等。战争诗作为其中一个类型,作品数量虽然不多,但多上乘之作,如《邶风·击鼓》《卫风·伯兮》等,《采薇》和《东山》亦是其中佳作。文章从主人公对待战争的态度、诗作的情感表达方式、诗的叙述视角三个方面来比较分析《采薇》和《东山》两首战争诗,以窥《诗经》之文学特色。
    • 乔迁
    • 摘要: 武老姜丢了一只羊。确切地说,是丢了一张羊皮。如果真是丢了一只羊,那一定是东山上的那匹狼叼去了。每次武老姜去东山放羊,那匹狼都在山顶向下张望,望他和他的那群羊,还有他的那条叫细花的牧羊犬。每次那匹狼一出现,细花便龇着牙咧着嘴吼叫着冲向它。可每次冲到离狼十几米远的地方便止步不前了,冲狼狂吠发狠。
    • 傅红艳
    • 摘要: 2021年伊始,贵阳市区的东山,刷爆了各大社交平台,一下子晋升为网友们新的打卡热门地。一张张俯瞰城市景象的照片,在朋友圈流传,一个个登顶欣赏落日的视频,成为抖音热搜。东山,这个有故事的地标,穿过历史尘烟,再次成为这座城市的焦点。
    • 殷柱山; 席腾华
    • 摘要: 我十五岁那年,身患癌症的父亲去世了,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子,无论多么困难,在生活上母亲总是给我特别的照顾。也是从那年开始,在母亲的引导下,我挑起了这个家的重担。那个年代燃料匮乏,山里人烧饭用的全是柴草。山庄上的柴草,平时都被有力气的成年人,利用上下工的空余时间,拾捡得干干净净。我们这些没有精壮劳动力的家庭,全都要上十五华里以外的东山上去打柴草。我上东山上打柴,利用的是寒假十五天的时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