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2年内共计568篇,主要集中在戏剧艺术、音乐、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66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6篇;相关期刊179种,包括当代人(下半月)、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当代人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对接京津——京津乐道 绿色廊坊研讨会、香山科学会议第S42次学术会议等;河北梆子的相关文献由502位作者贡献,包括甄光俊、周喜俊、王德彰等。

河北梆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66 占比:93.7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33%

专利文献>

论文:36 占比:5.96%

总计:604篇

河北梆子—发文趋势图

河北梆子

-研究学者

  • 甄光俊
  • 周喜俊
  • 王德彰
  • 刘玉花
  • 刘贤
  • 孙志英
  • 封海龙
  • 李玉敏
  • 牛煜华
  • 马新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李顾硕
    • 摘要: 竹笛,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竹笛的流传地域非常广大,所以流传至今,派系和品种繁多,主要可分为南派和北派,竹笛也基本分为梆笛、曲笛、新笛,他们在乐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梆笛,因伴奏梆子戏而得名。通常分为:小G调梆笛、小A调梆笛等。音色高亢、明亮,主要流行在北方,多用于北方的评剧、秦腔、河北梆子等的伴奏,也可用来独奏,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代表曲目有《五梆子》、《喜相逢》等。
    • 周喜俊
    • 摘要: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艺术生命”“我是农民的女儿,是党培养了我,是人民哺育了我。艺术是我的生命,我将毕生奉献给党和人民,奉献给伟大的祖国……”2014年6月,由河北省文化厅、省演艺集团主办,省河北梆子剧院等部门承办的“人民的艺术家齐花坦师生大型戏曲演唱会”在石家庄人民会堂隆重开幕,1200多人的会堂座无虚席,时年77岁的齐花坦几句开场白,让全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 方金良
    • 摘要: 作为胡琴类板面弓弦乐器,板胡一直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乐器,长期流行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各个地区。自古以来,板胡在戏曲伴奏中就一直处于突出位置,如河北梆子、晋剧、豫剧、秦腔、蒲剧、眉户剧等地方戏曲都是以板胡作为主要乐器。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豫剧板胡目前已进入比较成熟的时期。早期的豫剧板胡只是几个部件的简单拼装组合,在音乐表现力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豫剧板胡在形制、音色、音域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变化和显著提高,可谓日新月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将原有的平头改为“如意头”“龙头”,新世纪以来又推出“提琴头”“大弯头”“祥云头”“大象头”等等。其次是“千金”的变化。由原来捆绑在琴秆上的“死千金”变成了带有轨道的“活千金”,用来调整把位高低,后来又改为“变调”千金,即多个千金的联合体,分可变5个调、7个调两种。由于其能够瞬间变调,操作方便,受到板胡初学者的青睐,现已得到逐步推广。第三是壳和底座的变化。现在的壳是大壳内套小壳,正面安扩音罩,底座由原来的小平座换成了大包托。
    • 张盼
    • 摘要: 京剧、昆曲、评剧、河北梆子、北京曲剧名家和知名戏剧人,与身在宝岛的京剧和昆曲表演艺术家“云端”相会,畅叙两岸戏剧情缘。“文化艺术是最容易打破隔阂,让彼此心灵贴近的形式。”曾三度赴台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说,台湾观众很热情,他们喜欢看大陆送去的演出,尤其喜欢听我们说北京话。新冠肺炎疫情虽影响两岸演出交流,但两岸艺术家始终互相牵挂。“大家如今隔着屏幕相见,也觉得非常亲切。这种艺术上的交流对话,拉近了两岸的距离。”
    • 祁凤霞; 赵婷; 祁悦
    • 摘要: 新媒体时代迅速发展,河北梆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却不容乐观,传承和弘扬传统戏曲文化,并不能仅仅只靠外在的制度性保护,必须真正提升其自身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因此,河北梆子要在戏曲创新传播的基础上积累经验,剖析自身特点,完善发展思路,结合当今时代人们的审美与精神需求,以各类新型媒介为载体,与不同领域、不同专业方向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跨界融合,在创作形式上、创作思路及创作方法上开展合理化、创新化的新探索,进而加强河北梆子的多样性表现,探寻河北梆子艺术文化创新发展的新出路。近年来,动漫工作者不断吸取戏曲艺术养料,积极探索戏曲元素与动漫艺术表现相融合的新形式,也使中国带有戏曲元素的原创动漫作品大放异彩。动漫产业对推动河北梆子的传承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经典剧目创作、动画短片制作、绘本创作、衍生产品开发等方式,对河北梆子创新发展进行深化研究,并借助新媒体为这些原创戏曲动漫作品提供新的创作平台和传播途径,明确河北梆子再度创作的新亮点,并进一步完善、改良。
    • 甄光俊
    • 摘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天津剧作家冯育坤老师,于我有半师半友之谊,我们在河北梆子剧院的"写作集体"共事多年,我称她"老师",非仅仅出于礼貌,无论是为人之道抑或编剧、写作方面,冯老师对我都有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之恩。虽然她谢世已经40年,许多感人的细枝末节依稀就在眼前,久久挥之不去。方纪称她是才女编剧冯育坤老师出生于1928年8月16日,祖籍浙江绍兴,寄籍北京。其父冯惟德,上世纪20年代历任中东路护路军秘书、哈尔滨地亩局局长、黑河市市长,后因东北地方局势动荡导致家境没落,1933年举家迁到天津,一家人生活拮据。
    • 牛现争
    • 摘要: 大平调本名"平调",属梆子声腔系统。因比山东梆子、河南豫剧、河北梆子的音调低,故称平调,据今已有500多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通称"大平调"。该剧种主要流行于苏、鲁、豫、皖、冀五省及周边地区。大平调的表演艺术风格粗犷豪放,在黄河两岸广大地区有着很大影响,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 车祉娆
    • 摘要: 在咏叹调《娘在那片云彩里》中,大量地运用了河北梆子中的音乐特点,采用具有梆子传统的语言组合形式,同时也对于咏叹调中的散、慢、中、快、散等节奏、结构特征进行富有个性化的创意.文章认为,这首咏叹调的结构、声调特征不仅展现出大慢板在这首作品中的优势表达特点,还对大慢板转小慢板的传统进行了探索性的运用.
    • 车祉娆
    • 摘要: 在咏叹调《娘在那片云彩里》中,大量地运用了河北梆子中的音乐特点,采用具有梆子传统的语言组合形式,同时也对于咏叹调中的散、慢、中、快、散等节奏、结构特征进行富有个性化的创意。文章认为,这首咏叹调的结构、声调特征不仅展现出大慢板在这首作品中的优势表达特点,还对大慢板转小慢板的传统进行了探索性的运用。
    • 王素宁
    • 摘要: 戏曲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一样,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古往今来的水灾也不例外,在戏剧中多有表现。在现代戏中,及时反映抗洪救灾的剧目,是1997年初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排演的舞台剧《中校张金垠》(下半年又改编为电视剧《情满月圆时》)和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的《张金垠》。这两个戏写的都是抗洪英雄张金垠的动人事迹。张金垠是河北省驻军一名正团职中校军官,在1997年赞皇县水灾中,他为了抢救9名遇险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