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相关文献在2012年到2022年内共计97篇,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15056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武陵学刊、经济研究导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二届中国湖泊论坛等;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相关文献由19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姣、帅红、张灿明等。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5056 占比:99.92%

总计:115153篇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文趋势图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研究学者

  • 李姣
  • 帅红
  • 张灿明
  • 杨芳
  • 余姝辰
  • 冯秀萍
  • 刘宇赤
  • 彭保发
  • 董树军
  • 贺秋华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曹学琳; 许烜; 杨林欣
    • 摘要: 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经济协调发展,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重点在于如何科学地处理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基于2011—2018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DEA模型对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耦合效率进行了测度并分析。结果表明:1)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经济与环境耦合效率处于较高水平,耦合效率主要受规模效率的掣肘;2)规模效率是提升耦合效率的主导因素,需要进一步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由分散化经营转为大规模经营。
    • 董树军; 万美丽
    • 摘要: 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当前区域生态环境有效治理的必然要求,需要多元主体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建构高效的协同机制,最终形成共同参与、共享资源、合作共赢的新格局。具体而言,要通过建立权威的合作治理机构、完善的利益协调机制、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科学的考核问责机制来完善区域政府协同治理;通过科学布局产业规划、培育生态资本市场、推进治理技术革新优化政府与企业协同治理;通过培育公民生态公共精神、拓宽公民参与治理渠道、发展壮大社会环保组织提升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
    • 杨君; 周鹏全; 袁淑君; 谭鑫; 娄知斐
    • 摘要: [目的]探讨洞庭湖的生态服务功能物质量空间分布情况,提升研究区乃至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土壤保持、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提供参考。[方法]基于InVEST模型,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区域,评估2005,2018年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碳储存和生境质量4项生态系统服务物质量及4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间的权衡关系。[结果](1)土地利用转化以林地和耕地、水域和耕地间相互转化以及林地、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为主。(2)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功能显著提升,碳储存和生境质量功能略微下降。(3)水源涵养、碳储存、生境质量功能物质量低值区分布在研究区中部湖区附近,而高值区分布在东部地区;土壤保持功能物质量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西南部和西北部地区。[结论]受经济发展客观需要和退田还湖、退耕还林等相关生态保护政策影响,研究期内洞庭湖区土地利用情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物质量均发生较大变化,且研究区内水源涵养和生境质量之间为权衡关系,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持之间为兼容关系,其他各项生态系统服务间均为协同关系。InVEST模型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评估更全面。
    • 刘畅; 曾毅; 蔡雪琪; 赵旷纬
    • 摘要: 乡村是由人口、土地、产业等核心要素有机组合而形成的复杂巨系统。为了探究乡村人—地—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本研究基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县域面板数据,选取“人口—土地—产业”乡村发展三要素,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深度刻画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人—地—业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乡村人口、土地、产业各子系统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差异较大、不均衡的特点;大部分县域乡村人—地—业发展处于协调耦合阶段,形成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东部岳阳市发达区域为核心并以圈层的形式逐渐向外扩散的空间格局,呈整体水平逐年上升的趋势;耦合协调度呈现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和良好协调4个类型,乡村人—地—业耦合协调度在整体上呈现出由初级协调向中度协调发展的逐年上升特征。
    • 戈健宅; 李涛; 齐增湘; 巩雅博; 王佳瑞; 赵燕萍; 王志远
    • 摘要: 科学识别生态补偿空间并确定生态补偿时序是制定生态补偿政策的必要前提。现有生态补偿研究中缺乏完善的生态风险评估,直接影响区域生态补偿政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导致区域生态系统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和管理。研究构建了基于生态风险评估的生态补偿空间识别途径,通过依次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供给和生态风险状况,并结合区域经济状况计算生态补偿优先指数,识别生态补偿优先区域,提出确定各单元生态补偿分配权重的方法。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0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增长333.7亿元,增长率为7.6%,湿地面积增加是其增长的主要原因;(2)将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水平与生态系统服务风险水平评为0~5分,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水平空间分布呈现中心湖区突出、北部较低、由东西向内圈层式递减形态;而生态系统服务风险水平东南部较高,中部湖区最低。总体来看,研究区东部和南部生态供给与生态风险都处于较高水平,应优先给予生态补偿;(3)将研究区划分为4类生态补偿区域:优先补偿区、次级补偿区、一般补偿区和潜在补偿区。其中研究区东部和南部的安化县、平江县、石门县和桃源县作为优先补偿区,分配权重最大,分别为0.182、0.129、0.108和0.110。次级补偿区和一般补偿区的分配权重较低,分别为0.332和0.139。潜在补偿区不参与生态补偿的分配。该研究方法有助于更准确全面地划定生态补偿优先区,确定生态补偿金分配权重,指导区域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
    • 李鑫; 帅红
    • 摘要: 为提高区域恢复力状态、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选用改进TOPSIS法,探究生态、社会、生产子系统及其综合恢复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0年,研究区恢复力状态基本呈现下降趋势,至2018年恢复力状态回归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综合恢复力高值集中分布,低值分散分布;恢复力影响因子与恢复力状态之间为线性关系,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 摘要: 湖南湖北因洞庭湖而得名,一湖分南北,湘鄂一家亲。2014年4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标志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国家级重要发展片区,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部分。域内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湖泊,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等多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1年全国两会上,“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写入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当前,进一步推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高质量发展,对于守护好“一江碧水”、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经济带具有重要意义。
    • 邹娟; 刘助龙; 张永忠; 余姝辰; 贺秋华; 刘立; 高俊华
    • 摘要: 洞庭湖区砂石黏土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在湖区资源保障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2014年以来多期航空航天遥感影像,采用遥感解译、野外核查、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不同开采状态、不同矿种类型、不同区域的矿山开采变化信息。结果显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矿山开采具有明显的分带性;监测期内,在采矿山数量与占地面积逐年减小,废弃矿山逐年增加;从开采矿种看,砖瓦用黏土厂、堆沙场和采石场是区内的主要矿山类型,监测期内被大量关停/废弃或拆除/修复,效果明显;从行政区域看,岳阳市在采矿山数量减幅最大,关停/废弃和拆除/修复的矿山最多。
    • 张闯闯; 王爽; 童淑囡
    • 摘要: 运用熵值法测算涵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在内的湖南省13个地级市2008—2015年各市域绿色发展水平,并探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2008—2015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水平呈逐步上升趋势,但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2015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岳阳市和常德市绿色发展水平居中,益阳市绿色发展水平较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水平空间分布依次为常德市>岳阳市>益阳市。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应优化湖区产业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倡绿色消费,建立完善的区域协调机制,科学高效地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 汪杰; 李朗; 李姣; 周翠烟; 牛潜; 张灿明; 田书荣
    • 摘要: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用货币直接或者间接衡量生态系统服务的各种指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反映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基于DEM数字高程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土壤数据、气象数据和水资源统计数据,利用InVEST模型评估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碳储存三种生态系统服务物质量,并利用市场价值法和影子工程法等,计算该区域三种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结果表明:2005年、2010年、2015年区域三种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分别为2938.9258亿元、2888.8812亿元、3079.6160亿元.为真实反映生态资源供求关系和人们对维持良好生态系统的支付意愿,需建立完善的生态资源资产交易市场,实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市场转换,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