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混相驱油

混相驱油

混相驱油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9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环境保护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73814篇;相关期刊37种,包括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世界石油工业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开发技术座谈会、2011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二氧化碳专业委员会年会、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等;混相驱油的相关文献由227位作者贡献,包括沈平平、李成文、江怀友等。

混相驱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73814 占比:99.95%

总计:173906篇

混相驱油—发文趋势图

混相驱油

-研究学者

  • 沈平平
  • 李成文
  • 江怀友
  • 任韶然
  • 康峻
  • 张亮
  • 张佳旋
  • 施文
  • 李振泉
  • 杨若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鹏涛; 吴向阳; 朱杰; 甄浩
    • 摘要: 为分析二氧化碳蓄能压裂过程各项参数对压裂效果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某低渗油藏为背景,建立了油藏地质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产量和压力历史拟合,在准确建立地质模型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压裂过程注入排量、裂缝半长及间距、裂缝导流能力对压裂效果的影响,通过压裂过程参数模拟优化,建议注入量为140 t、注入速度控制在35~40 t·d-1之间、压裂后尽快开井求产,在经济性的前提下获得最优的压裂效果.
    • 王翠翠
    • 摘要: 二氧化碳无水蓄能压裂技术在形成地层高导流裂缝的同时,通过与原油相互作用表现出了一系列有别于常规压裂的增产特性,包括降黏、体积膨胀和混相等.因此其优化设计过程也不同于常规压裂优化设计.首先利用地层原油取样进行室内二氧化碳与原油相互作用实验,获取最小混相压力;利用液态二氧化碳压裂时裂缝长度与储层物性参数关系模板,确定裂缝参数;以最小混相压力为条件,以裂缝参数和井底注入压力为基础,利用三维油藏数值模拟方法预测二氧化碳波及范围、混相带范围,最后确定最优的二氧化碳用液量.利用FracProPT拟三维压裂裂缝模拟软件,结合沿程摩阻损失,以保证井口和井下管柱结构安全稳定为设计前提,从水马力效率和经济效益角度优化施工排量;建立压后地层温度压力计算模型,模拟关井后混相带面积,确定最优关井时间为混相带面积最大时即压后井底压力大于最小混相压力的时间.吉林油田二氧化碳无水蓄能压裂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致密油井,二氧化碳无水蓄能压裂后产油量均较压前有显著提高,6口井压后平均日产油是同区块常规重复压裂的2.7倍.研究结果表明,该二氧化碳无水蓄能压裂参数优化设计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 段永伟; 张劲
    • 摘要: Limited control range of a single well and insufficient formation energy supplement have long been critical problem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ight oil reservoirs. Monitoring of downhole micro seism data during fracturing oper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volume of formation stimulated with CO2 water-free fracturing is 2.5 times of the volume of formation stimulated with conventional hydraulic fracturing using the same volume of water as that of the CO2 used, and the CO2 water-free fracturing creates fractures of increased complexity. Laboratory experiment and crude oil sampling after fracturing operation have proved that CO2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viscosity of crude oil. With the water-free fracturing, miscibility of crude oil is realized and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is enhanced. Static pressure test after fracturing shows that oil production after water-free fracturing is remarkab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e oil production before fracturing, an effect that is similar to advanced formation energy supplement of a well. CO2 water-free fracturing technology has been successfully used on 5 oil wells with tight reservoir, remarkably increasing oil production after fracturing. Average oil production increase of 2.31 t/d per well has been gained. The CO2 water-free fracturing also caused adjacent wells to produce more oil and more liquid, demonstrating that CO2 water-free fracturing, a prospective technology in tight oil reservoir development, is effective in well stimulation.%单井控制范围有限和地层能量补充困难一直是困扰致密油储层开发的关键问题.压裂过程井下微地震数据监测表明,二氧化碳无水压裂改造体积是同等液量常规水基压裂的2.5倍,并能显著增加裂缝的复杂程度.室内实验和压后原油取样分析证实,二氧化碳能够有效降低原油黏度,通过无水压裂施工实现了原油混相,提高了驱油效率.压后地层静压测试显示,压后地层压力较压前有显著提高,具有单井超前补充地层能量的效果.二氧化碳无水压裂技术已在吉林油田成功应用5口致密油井进行了应用,这些井压裂后产油量均较压前有显著提高,平均单井日增油量2.31 t,且施工后邻井产油、产液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说明了二氧化碳无水压裂增产效果良好,该技术在致密油藏开发中具有广阔的前景.
    • 郭丽华; 吕庆升; 王文芝
    • 摘要: 本文论述了油井CO2吞吐机理,油井CO2吞吐的主要机理是降低原油粘度和膨胀原油体积,在CO2注入和浸泡时间.若油井井底压力大于CO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时,则CO2对流扩散到近井壁地层时CO2与接触的原油可能发生混相驱油.通过某油田现场试验,证明该工艺是小砂体油藏提高油井产能的有效技术,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张硕
    • 摘要: 鉴于气驱技术对开发低渗透油藏的良好效果,运用了目前最可靠的测量最小混相压力的细管实验方法,进行了对CO2气体与原油最小混相压力的预测研究.详述了细管实验的实验条件、实验方法、具体步骤与原理.分析结果得到了注采压差、采油速度和采收率随驱替压力的变化规律,并测量了原油与CO2作用的最小混相压力,给出了合理的驱替压力范围,为油藏开采提供了参考依据.
    • 张婷
    • 摘要: 蒸发气混相注入和凝析气混相注入已在世界大量油藏中得以应用.这些注入气的特性往往通过实验室分析及组分模拟得到.本文研究了①多次接触混相驱油的物理过程;②应用Coats关系模拟气-油相对渗透率随界面张力的变化,以及预测原油采收率相关误差的可能性;③气/油非平衡效应在预测原油采收率及气油比方面的重要性.通过使用一款商业组分模拟器达到了上述研究目的,即基于性能完善的玻璃珠人造岩心进行实验,预测了多次接触混相注入的特征.利用在外界条件下能展现上临界点的三元液态体系研究了凝析气驱与蒸发气驱.凝析气法与蒸发气法驱油十分高效,注入1 PV驱替液可采出90%的原油储量.与非混相驱替相比,突破时采出程度与总采收率分别提高8%和20%.然而,无论是凝析气驱还是蒸发气驱(假设是在平衡条件下),组分模拟均过高预测了原油采收率.进一步的模拟证实了产生这种误差的原因有可能是在接近混相时Coats相关系数不能够精确地描述相对渗透率特征,或是由于产生的流体处于非组分平衡状态,或者两种原因都存在.
    • 沈平平; 江怀友; 陈永武; 李吟天; 刘俊姝
    • 摘要: 21世纪环境保护受到高度关注,由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峻,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用CO2提高采收率是埋存CO2的重要途径,CO2注入包括水与气交替注入方式和重力稳定注入方式.通过研究CO2注入机理和最佳应用思路,实现CO2埋存与提高原油产量的有机结合.CO2提高采收率技术应用广泛,必将为全球石油资源的高水平、高效益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 江怀友; 沈平平; 陈立滇; 齐仁理; 姚约东; 吕威
    • 摘要: 环境保护受到高度关注,由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峻,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用CO2提高采收率是埋存CO2的重要途径,美国拥有应用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的成熟技术.CO2提高采收率包括混相驱油和非混相驱油2种方式,实现了最大CO2的埋存和提高原油产量有机结合,改善开发效果.北美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和应用思路研究,必将为全球生态保护,石油资源的高水平、高效益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 江怀友; 沈平平; 李相方; 薛红兵; 齐仁理; 郑玲玲; 纪常杰
    • 摘要: 由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峻,二氧化碳减排问题备受世界瞩目,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应用CO2提高采收率是埋存CO2的重要途径,CO2提高采收率项目分为混相驱油和非混相驱油,CO2的埋存量决定于储层的性质和提高的采收率数值.通过对欧盟二氧化碳埋存计算方法的研究,实现CO2埋存和提高原油产量最大化,改善开发效果,这必将为全球生态保护,石油资源的高水平、高效益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 付美龙; 易发新; 张振华; 刘尧文
    • 摘要: 在模拟辽河冷43块稠油油藏的烧结模型上进行了氮气泡沫调剖实验研究。起泡剂LH 1溶液与氮气质量比为1∶1,驱替流量按相似条件求出,驱替程序包括:饱和地层水,水驱,氮气泡沫驱,后续水驱。常压下在均质模型中注入起泡剂溶液和氮气时,阻力因子随LH 1浓度增大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略减小,在30、60、80°C下,0.5%LH 1浓度时分别为5.81,5.78,5.67;后续注水时残余阻力因子随温度升高略有减小,在以上3个温度下分别为1.83,1.78,1.68。在非均质模型上,在围压高于内压2MPa条件下,高渗低渗层流量比在水驱时为3.00~3.17,注入1.0%LH 1溶液和氮气时下降至1.44~1.67,后续水驱时回升至2.08~2.23;常压(0.1MPa)、60°C或80°C下该组流量比值相差不大;60°C、压力0.1、10、20MPa下的该流量比,注剂时分别为1.44,1.63,1.67,后续水驱时分别为2.08,2.08,2.13。两组实验结果表明:LH 1的浓度宜选择0.5%~0.6%;同时注入起泡剂溶液和氮气可在岩心中产生泡沫,泡沫先进入高渗层,起调剖和使后续泡沫流和水流转向的作用;在高压下泡沫仍具有这种调剖和使流体流转向能力,只是略有减弱。表2参4。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