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滇中

滇中

滇中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387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地质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51464篇;相关期刊170种,包括致富天地、创造、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水利学会2000学术年会、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等;滇中的相关文献由622位作者贡献,包括单芹丽、吴丽芳、杨春梅等。

滇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8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51464 占比:99.93%

总计:551834篇

滇中—发文趋势图

滇中

-研究学者

  • 单芹丽
  • 吴丽芳
  • 杨春梅
  • 阮继伟
  • 吴鹏
  • 宋娅丽
  • 王克勤
  • 汪国鲜
  • 余蓉培
  • 张有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梦琪; 吴鹏; 王蝶; 杨航; 龚红胜
    • 摘要: 滇中腊梅铁矿床位于西南“三江”地区金沙江-哀牢山-红河富碱斑岩带中段,其矿化类型不明,成矿机制和资源潜力不清,制约了该区找矿勘查的深入研究。本次研究工作在详细的地质调查基础上,根据矿(化)体产出特征,将磁铁矿划分为正长斑岩内的豆状-星点状磁铁矿(Ⅰ-Mag)、透辉石角岩内浸染状-团块状磁铁矿(Ⅱ-Mag)和层间破碎带内脉状及囊状充填型磁铁矿(Ⅲ-Mag)3种类型。通过LA-ICP-MS原位微区成分对比,发现3类磁铁矿总体富集Ti、Mn、V、Mg、Zn及Ni,贫Sn、Ga及Sc等元素,并且从Ⅰ-Mag→Ⅱ-Mag→Ⅲ-Mag, Mg、V、Zn含量及Ni/Cr值逐渐增加,Cr、Sn及REE含量逐渐降低,反映3类磁铁矿具有从岩浆成因向热液成因演化的特征。结合Ni/(Cr+Mn)-(Ti+V)、(Al+Mn)-(Ti+V)图解及磁铁矿矿相学特征,认为该矿床属于接触交代热液型铁矿床,其成矿物质来源与富碱斑岩密切相关。3类磁铁矿形成温度约300~500°C,Ⅰ-Mag→Ⅱ-Mag→Ⅲ-Mag的氧逸度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温度、氧逸度等信息指示,腊梅铁矿床深部具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潜力。
    • 崔燚; 温汉捷; 于文修; 罗重光; 杜胜江; 凌坤跃; 徐飞; 杨季华
    • 摘要: 战略性关键金属锂是重要的新能源金属。近期发现的碳酸盐黏土型锂矿床具有储量大、开采成本低等特点,将成为我国锂矿资源开发的又一重要方向。然而,该新发现的锂矿床存在锂的赋存状态和富集机制不明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对该类型锂资源的评价、预测及综合开发利用。本文以西南地区滇中碳酸盐黏土型锂矿为研究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能谱(SEM-EDX)分析了富锂黏土岩的矿物成分和形态。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焦离子束(FIB)切片结合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TOF-SIMS)的方法分析了富锂黏土岩微米尺度上的元素分布特征。结果表明,Li的富集区域与Si和Mg吻合,指示Li的载体矿物为富Mg黏土矿物。基于透射电镜(TEM)和能谱(TEM-EDX)分析了FIB切片横截面纳米尺度上的元素分布和矿物组成特征,鉴定出富Li矿物为蒙皂石或锂绿泥石。综合滇中碳酸盐黏土型锂矿的地质背景、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推测碳酸盐岩风化过程中形成了Li的载体矿物——蒙皂石,蒙皂石在风化-沉积过程中结合Li,并在成岩阶段转化为锂绿泥石。本研究获得的认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碳酸盐黏土型锂矿的成矿模型。
    • 张雨鉴; 宋娅丽; 王克勤; 郑兴蕊; 潘禹; 梁阳森
    • 摘要: 【目的】研究氮(N)沉降下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碳氮磷释放和化学计量特征响应情况,为揭示亚热带高海拔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在未来大气N沉降的影响下养分循环的变化趋势提供参考。【方法】以滇中亚高山高山栎林(Quercus aquifolioides)为研究对象,利用尼龙网袋法于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开展模拟N沉降下高山栎林凋落叶、凋落枝原位分解试验,设置4个N沉降处理水平,分别为对照(CK,N 0 g/(m^(2)·a))、低氮(LN,N 5 g/(m^(2)·a))、中氮(MN,N 15 g/(m^(2)·a))和高氮(HN,N 30 g/(m^(2)·a))。测定不同处理凋落叶、凋落枝C、N、P残留率的变化,并分析N沉降1年后凋落叶、凋落枝及土壤中C、N、P含量以及C/N、C/P、N/P的变化,最后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对凋落叶、凋落枝和土壤C、N、P及其化学计量比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N沉降下,凋落叶、凋落枝的C、N、P释放模式分别为直接释放、富集-释放、缓慢释放,凋落叶C、N、P释放速率较凋落枝快。N沉降抑制了凋落物(叶、枝)中C、N、P的释放,与CK相比,N沉降1年后,凋落物C、N、P残留率分别增加了1.70%~10.15%,8.45%~23.96%,3.11%~15.78%。N沉降1年后,与CK相比,N沉降处理均增加了凋落物(叶、枝)和土壤中C、N、P含量,且对凋落物(叶、枝)C、N影响达显著水平;N沉降均降低了凋落物和土壤中C/N、C/P值,且对凋落物C/N影响达显著水平。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N沉降下,凋落叶和凋落枝C、N、P含量均与土壤中N、P含量相关性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土壤P对凋落物化学计量的影响较大,土壤N次之,土壤C则影响最小。【结论】在大气N沉降的背景下,滇中区域高山栎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C、N、P养分释放受到了抑制,土壤中的N、P含量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化学计量变化特征及养分释放具有重要作用。
    • 杨大禹; 王玲
    • 摘要: 广泛分布于云南省滇中地区典型的“一颗印”民居,被称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类型之一。近年来,这种使用最普遍、适应性最强的传统民居在时代的变迁中逐渐消失。文章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实地调研,重新对这一被众多民族居住的“一颗印”传统民居进行更加系统全面的梳理分析,着重从建筑平面组合、空间特征、构架应用、文化表征等方面探讨“一颗印”传统民居的典型特征,并力求通过追溯其历史演变,进一步挖掘“一颗印”传统民居形成与发展的轨迹,厘清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变化及成因,以更加完整地展现这一传统民居所具有的鲜明地域性、广泛适应性、灵活变通性以及独特的建构技艺。
    • 陈健鑫; 魏玉倩; 刘乐荷; 孙会林; 马焕成; 伍建榕
    • 摘要: 显脉松寄生(Taxillus caloreas var.fargesii)是桑寄生科(Loranthaceae)半寄生性多年生种子植物,是滇中地区云南油杉林毁灭性的生物灾害之一.为了解滇中地区云南油杉林显脉松寄生与重寄生的发生情况,研究通过样地调查法,评估其感染危害程度,同时基于形态学特征与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云南油杉的寄生性种子植物为显脉钝果寄生的变种显脉松寄生(Taxillus caloreas var.fargesii),重寄生植物为硬序重寄生(Phacellaria rigidula),是一类寄生于桑寄生科的亚灌木.显脉松寄生对云南油杉危害严重,寄生率达64%,重寄生率为56%.重寄生发生严重的样地云南油杉桑寄生害的病情指数为26.7,而重寄生发生较少的样地病情指数高达58.4.研究首次报道了滇中地区显脉松寄生在自然条件下具有重寄生的现象,硬序重寄生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显脉松寄生的蔓延.作为一种自然的生物控制因子,硬序重寄生在桑寄生害的防治上具有重要意义.
    • 段佳鑫; 董有浦; 吴可; 汝鑫; 张东越; 王丹
    • 摘要: 滇中地区作为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发育了许多活动走滑断裂,并且在该区域上密布着不同级别的河网,为利用河网分析断裂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揭示滇中河网发育与断裂活动内在联系,本文基于30 m分辨率的SRTM-3数字高程模型(DEM)在ArcGIS环境下提取了滇中地区金沙江、珠江、红河内的20条支流的河流网络,分析其典型的河网参数(分支比和长度比),通过这些比值与Horton定律描述的一般性河流网络进行对比.同时,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及Matlab程序脚本系统,对这20条河流流域纵剖面进行定量化研究,分析其河道基岩侵蚀力模型,得到S-A拟合图解.结果表明:滇中地区金沙江、珠江、红河中大多数与断裂带重合的高级别河流的支流,河网发育明显地受到了断裂活动的影响;在河道基岩侵蚀力模型S-A拟合图中呈现为上凸和下凹相间排列,这一现象在金沙江流域的各支流最为显著,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研究区内的河道主要受走滑断裂控制,当断裂以压扭性为主时,河道的隆升量大于剥蚀量,S-A拟合曲线表现为上凸;当断裂以张扭性为主时,河道的隆升量小于剥蚀量,S-A拟合曲线表现为下凹.通过对河网构造地貌特征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该地区的构造活动特征.
    • 潘禹; 王克勤; 宋娅丽; 张雨鉴; 郑兴蕊
    • 摘要: 研究模拟氮(N)沉降下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对探究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内在机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以滇中亚高山华山松林(Pinus armandii forest)为研究对象,采用尼龙网袋法于2018年2月—2019年1月在华山松林开展模拟N沉降下凋落叶、枝原位分解试验,分别设置4个N沉降水平:对照CK(N 0 g·m?2·a?1)、低氮LN(N 5 g·m?2·a?1)、中氮MN(N 15 g·m?2·a?1)和高氮HN(N 30 g·m?2·a?1).结果表明:华山松林凋落叶和枝C元素均为直接释放模式;凋落叶和枝N元素分别为淋溶-富集-释放和富集-释放模式;凋落叶和枝P元素分别为淋溶-富集-释放和富集-释放模式;凋落叶的C、N、P养分释放速率(40.71%、53.83%、47.06%)均高于凋落枝(20.98%、22.04%、13.15%);各N处理下,凋落叶和枝C释放速率均表现为LN>MN>CK>HN;N沉降总体增加了凋落叶C、N含量,但对P含量无显著影响;N沉降显著降低了凋落叶ω(C)/ω(N)和ω(N)/ω(P)、凋落枝ω(C)/ω(N);凋落叶、枝N、P含量与土壤N、P含量密切相关,土壤P对凋落叶化学计量影响最大,土壤N对凋落枝化学计量影响最大,土壤C对凋落物化学计量影响最小.在短期内N沉降能抑制凋落物分解过程中C、N、P的释放,但对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无明显影响,滇中华山松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化学计量变化特征及养分释放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对N沉降的响应机理,特别是土壤N、P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将为后续研究的重点内容.
    • 杨强; 陈亚颦
    • 摘要: 利用交通通达度原理和相关数理统计方法,对比分析滇中五州市2015年以来基础交通建设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出结果如下:①研究区的旅游经济随着近年云南交通的大力投资建设呈正比增长,但是增长速度较慢,整体水平较低;②研究区的交通建设进度与旅游经济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匹配现象,逐渐形成以昆明为中心、与曲靖、玉溪和红河构成的交通网和旅游圈;③总体上,研究区的交通通达度在2015年至2019年间均有提高,其中以红河发展最快,与对旅游经济的带动作用效果最匹配.
    • 邓欢; 程峰; 王金亮
    • 摘要: 干旱是制约植被生长的重要因素,滇中地区干旱频发,喀斯特地貌广布,生态环境脆弱,研究植被对干旱的响应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滇中地区39个气象站点的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数据和结合Landsat-OLI卫星遥感数据计算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析了1995—2018年NDVI时空分布特征和多时间尺度的SPEI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995—2018年间滇中地区SPEI和NDVI变化趋势接近,呈正相关关系,但变化速率有一定差异,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相关性表现为相关系数随时间尺度的增大而减弱,月尺度的SPEI与NDVI相关系数较好,r均大于0.45,表明NDVI对其有较强的响应关系.SPEI干旱指数能够反映滇中地区的干旱状况,月尺度的SPEI与植被的生长变化有一定的响应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