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澜湄合作

澜湄合作

澜湄合作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20篇,主要集中在外交、国际关系、工业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562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国际安全研究、国际展望、国际问题研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8世界经济特区发展(深圳)论坛等;澜湄合作的相关文献由142位作者贡献,包括卢光盛、屠酥、郑国富等。

澜湄合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 占比:2.0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562 占比:97.89%

总计:5682篇

澜湄合作—发文趋势图

澜湄合作

-研究学者

  • 卢光盛
  • 屠酥
  • 郑国富
  • 刘稚
  • 徐秀良
  • 李志斐
  • 杨扬
  • 黎敏
  • 别梦婕
  • 周燕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任珂瑶; 翟崑
    • 摘要: 陆海新通道与澜湄合作对接是推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可能突破口。作为国际机制的陆海新通道与澜湄合作匹配基础好、对接难度小。但在对接过程中,仍面临着区域互联互通不畅、合作机制重叠低效,大国博弈日趋激烈、机制成员国和东盟对中国影响力扩大有疑虑等挑战。由此,可通过加强互联互通建设、增加与其它国际机制的合作、开展在第三方市场合作等路径,推动陆海新通道与澜湄合作实现高效对接,进而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中国西南方向实现突破,使中国与中南半岛乃至东盟国家实现联动发展。
    • 李卫海; 李雁; 张泉; 陈璐; 艾宇; 熊越; 王艳英
    • 摘要: 澜湄合作是中国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六国实施可持续开发和发展的重要国际合作机制。本文基于云南省区位优势和空间信息建设基础,面向澜湄六国开展空间信息基础平台建设、水资源监测与评价、边境替代种植、境外援建项目跟踪评估等示范案例,探讨以“高分+北斗”为主的国产卫星如何在澜湄合作区域更好地落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升我国空间信息的国际影响力。
    • 任华; 卢光盛
    • 摘要: 2019年以来,美国在湄公河问题上不断加大舆论投入,逐渐形成结构完善、功能齐全的对中国湄公河政策话语体系,其目的不仅在于以合适的身份介入湄公河问题,更在于塑造和恶化针对中国的舆论环境。在话语主体结构上,美国对中国湄公河政策的话语呈现出以美国为中心的水平话语结构和垂直话语结构相结合的特点;在内容结构上,则表现出强烈的互文性,将科学话语转换为政治话语,政治化和安全化湄公河问题,并妖魔化中国。其话语功能是在道德上美化美国行为的同时贬低中国,聚合本方力量,通过夸大中国对湄公河的负面影响、隐喻中国对湄公河责任缺失的方式,离间中国与湄公河国家之间的合作。因此,中国需从丰富话语主体结构和内容结构、改变在湄公河问题上的话语模式和鸵鸟心态等方面,扭转在湄公河问题上话语缺失的不利状况。
    • 摘要: 市政府外办线上出席全球湄公河研究中心智库论坛开幕式2021年12月10日,由全球湄公河研究中心(中国中心)和缅甸中心联合主办的全球湄公河研究中心智库论坛在线上举行。以"澜湄合作五周年:成就、经验及未来方向"为主题,来自澜湄国家的智库专家相聚"云"端,热议澜湄合作五周年的成就与经验,展望未来发展新方向和新机遇。
    • 黄璐; 郑茜; 周敏; 郑思敏; 郝钊
    • 摘要: 水资源合作是澜湄合作的五大优先领域之一。在此背景下,梳理澜湄区域国家水利人才发展现状,围绕澜湄水资源合作机制,研究分析澜湄国家水利人才培养模式与发展路径。澜湄国家依托中国水利科技资源优势培养水利人才,不仅可支撑澜湄区域国家水资源合作共同发展,提升湄公河水治理能力,同时有助于建立良好合作渠道、构建澜湄区域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对推动区域人才培育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姚全; 郑先武
    • 摘要: 随着中国崛起,作为域外大国的美国愈发重视湄公河区域的战略地位和价值,将其作为制衡中国的前沿阵地和关键区域。本文在梳理美国与湄公河区域关系进程的基础上,分析美国湄公河战略重塑及其给澜湄合作机制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挑战。在水资源议题上,美国持续加压,造成水资源议题政治化、“安全化”。在互联互通议题上,积极引入私有资本,制定基础设施建设新规则,正面挑战中国传统优势领域。在价值观议题上,战略布局深远,培养亲美青年领袖,对下一代湄公河国家领导人进行投资。在协调合作机制上,不断扩大参与湄公河事务的域外行为主体,协调与联合其他湄公河区域合作机制,对中国进行战略围堵。中国可通过水资源议题“去安全化”,建立互联互通领域的世界品牌,打造澜湄青年交流品牌项目,以及提升澜湄合作机制的竞争力等多种应对举措,扎实推进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破解美国的战略围堵和制衡。
    • 朱陆民; 张馨蓉
    • 摘要: 澜沧江—湄公河是一条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越南及柬埔寨的重要国际河流,六国围绕澜沧江—湄公河展开合作既有地理、历史基础,又对我国未来展开“河流外交”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澜湄合作仍然存在着诸多的挑战:地区制度竞争激烈,上游和下游水资源开发利益存在一定矛盾,域外大国的干预,各国接受程度的不同以及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等。中国需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澜湄合作不断向深入发展。
    • 韦红; 张辰
    • 摘要: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实现人类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必须正视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是中国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提出的有效解决方案,构建澜湄生命共同体将成为践行该理念的一次有益尝试。然而,澜湄地区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生物多样性安全正面临人类活动和生态退化的共同威胁,给澜湄六国的生态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过去,中国与湄公河国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中国在合作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日益显现,但六国也暴露出治理话语权不足、履约质量低、共同体意识薄弱等诸多问题。澜湄生命共同体的构建具备成熟的生态基础和机制条件,中国应借助澜湄合作机制,主动向湄公河五国发起共建澜湄生命共同体的号召,加强在合作模式引领、区域协同发展、共同情感搭建、整体法规制定和创新合作内容方面的协作,打造既具有“物理联通性”又具有“生态联通性”的澜湄生命共同体,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新模式。
    • 孙莹; 沈斌
    • 摘要: 经贸合作是澜湄六国合作机制建设的重点领域,认证认可互认格局有利于缓解由技术性贸易壁垒引发的贸易争端,提高贸易通关效率,降低贸易成本,从而有效促进贸易便利化发展。本文对当前澜湄合作框架下,各国认证认可发展、互认协议签署及合作状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进一步消除澜湄合作各国间的认证认可制度性障碍、推进双边及多边互认提出建议。
    • 王震
    • 摘要: 当前中南半岛次区域合作呈现多层次、多领域交叉重叠的复杂特性。以往对中南半岛次区域合作的研究侧重区域外大国分析视角,本文从次区域内中小国家视角,以泰国为分析对象梳理泰国区域主义的演进历程及其主导次区域合作的尝试。受历史认知、经济实力等因素影响,泰国一直抱有成为中南半岛次区域中心的诉求。总体来看,泰国的区域合作政策存在参与和主导两种不同的路径。“黄金四角”机制和三河流域合作机制是泰国试图将自身打造成区域中心的重要载体,并且,泰国以中南半岛次区域为中心的区域合作机制呈现出一种“曼陀罗”结构。泰国在区域合作中的角色及对主导地位的追求,揭示了中南半岛次区域合作层次互动的复杂性,也使得中国在推进“澜湄合作机制”进程中需注意泰国在中南半岛地区的地位诉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