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热年代学

热年代学

热年代学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98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5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235819篇;相关期刊40种,包括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岩石学报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3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第十一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会议等;热年代学的相关文献由297位作者贡献,包括袁万明、万景林、李大明等。

热年代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5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35819 占比:99.96%

总计:235917篇

热年代学—发文趋势图

热年代学

-研究学者

  • 袁万明
  • 万景林
  • 李大明
  • 王瑜
  • 陈正乐
  • 保增宽
  • 吴珍汉
  • 李齐
  • 董金泉
  • 陈宣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皓; 刘彩彩; 张会平; 詹艳; 赵旭东
    • 摘要: 阿尔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自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后向北扩展的前缘断裂,其新生代活动性对于研究青藏高原隆升与扩展过程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运用热年代学、断裂几何学和运动学、沉积学、磁性地层学和地震学等方法对阿尔金断裂带的性质、组成结构、断裂活动时代、走滑断裂运动特征、走滑位移量和走滑速率等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而对阿尔金断裂带沿线受其控制的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地层年代、沉积演化特征虽然也有一定研究,但往往仅限于单个盆地,缺乏对沿线盆地整体的对比认识,造成对阿尔金断裂带走滑起始时间及阿尔金山的隆升历史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文对近二十年来阿尔金断裂带沿线新生代沉积盆地的磁性地层年代与沉积相演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建立阿尔金断裂带沿线盆地新生代沉积序列和年代框架;辅助热年代学等资料,提出阿尔金断裂带的三阶段演化模型:始新世-中中新世,阿尔金断裂带以大幅度的走滑运动为主,同时伴随着阿尔金山小范围的隆升;中中新世开始,阿尔金山开始大规模的隆升,伴随着较少量的走滑运动;晚中新世以来,阿尔金断裂带构造活动加强。
    • 张文高; 陈正乐; 郑利宏; 李季霖; 刘博; 赵同阳; 周振菊; 闫巧娟
    • 摘要: 新疆北山地区清白山矿集区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东天山造山带与北山造山带交界部位,近年来陆续发现一系列多金属矿产,成矿潜力巨大。研究从分析矿集区剥蚀程度的角度,以矿集区内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结合温度-时间热史模拟反演,推测矿集区的剥蚀程度,探讨清白山矿集区多金属矿产深部的找矿潜力。研究结果显示,样品裂变径迹年龄集中在((50±5)~(84±5))Ma之间,温度-时间反演模拟结果表明,北山地区在晚白垩世经历过快速隆升过程。100 Ma以来,清白山矿集区剥蚀厚度累计约2.85 km,结合矿集区矿产分布特征,认为研究区深部还有较大找矿潜力。
    • 王岳军; 王洋; 张玉芝; 钱鑫
    • 摘要: 三叠纪(印支期)是华南陆块构造演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是奠定华南及东亚地区基本构造格局的关键时期,因此阐明印支期变形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揭示华南腹地造山作用的驱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合了华南地区野外构造解析及热年代学等研究成果,提出了华南陆块南部三叠纪两阶段演变过程。其中印支早期(约250~225 Ma)变形表现为北西西或近东‒西向具右旋走滑压扭性逆冲构造体系。该构造体系的根带位于华南南部海南‒云开一线,以厚皮构造沿中‒上地壳拆离层低角度自南向北扩展为薄皮构造。印支晚期(约230~190 Ma)构造样式以一系列近平行的北东向左旋压扭性脆‒韧性冲断构造及褶皱体系为特征,区域上表现为花状背冲或鳄鱼式样式。结合华南陆块周缘印支期构造样式的基本面貌,认为华南陆块印支期两期变形样式的形成是在华南陆块向华北陆块深俯冲及东侧古太平洋板块阻塞作用围限下,华南南缘东古特提斯洋的剪刀式穿时关闭及随之的扬子与思茅‒印支陆块俯冲碰撞的结果。
    • 郑勇; 李海兵; 王焕; 司家亮; 张蕾; 李成龙; 张佳佳
    • 摘要: 中生代和新生代多期次的新老构造活动叠加造成了龙门山现今地震频发和复杂的构造格局。沿2008年汶川地震断裂带出露有多种断裂岩组合,为直接开展断裂带热年代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本研究首次尝试针对映秀-北川断裂带出露的假玄武玻璃开展^(40)Ar/^(39)Ar年龄的多重扩散域(MDD)模拟研究。与钾长石相似的阶梯状上升的年龄谱图表明假玄武玻璃同样具有开展MDD模拟的应用潜力。模拟结果显示,映秀-北川断裂带分别经历了~230Ma和~180Ma起始的构造热事件,对应青藏高原东缘中-晚三叠世统一的挤压造山运动和造山后的伸展垮塌。断裂带内新获得的断层角砾岩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结果与上、下盘已有结果共同组成了较为完整的年龄-高程剖面,揭示出年龄拐点出现在~13Ma,位于~1100m的海拔高度,与热历史反演结果一致,对应映秀-北川断裂带的出露位置,直接证实断裂活动在中中新世以来龙门山的隆升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中中新世以来,龙门山断裂带的快速剥蚀和地温梯度的显著降低很可能暗示了构造活动机制上的重要转变。
    • 李季霖; 陈正乐; 周涛发; 韩凤彬; 张文高; 霍海龙; 刘博; 赵同阳; 韩琼; 李平; 陈贵民
    • 摘要: 新疆中天山地块位于中亚造山带东南部,区内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西北部重要的多金属矿产分布区,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区内7个花岗岩体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结果表明,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变化范围为124~54 Ma,径迹长度介于(12.3±2.3)~(13.2±1.8)μm,显示该区磷灰石径迹形成后以较慢速度通过部分退火带,后期未发生明显升温。结合前人数据发现,花岗岩裂变径迹年龄可分为124~114 Ma、94~92 Ma、79~54 Ma 3组,分别对应3期区域性构造事件。温度-时间热史模拟结果表明,样品大多经历两个阶段的快速隆升期,分别为160~120 Ma和70~30 Ma。通过定量计算得出中天山地块内花岗岩体中—新生代剥蚀量为1.4~2.4 km,剥蚀速率0.011~0.036 mm/a。剥蚀深度与区内彩霞山铅锌矿、沙东和小白石头钨矿等中低温矿床成矿深度相似,对矿床保存不利。区内阿拉塔格铁矿、天宇-白石泉铜镍矿及尾亚铁矿等高温矿床成矿深度远大于花岗岩体剥蚀深度,推测中天山地块深部仍具较好的矽卡岩型铁矿床、铜镍硫化物矿床及钒钛磁铁矿床找矿潜力。
    • 韩帅; 李海兵; 潘家伟; 卢海建; 郑勇; 刘栋梁; 白明坤; 张进江
    • 摘要: 沿大型断裂带出露的深成岩体记录并保存了形成时的大地构造活动及后期演化和变形的重要信息.为了更好地理解羌塘西部花岗岩的成因机制和演化历史,本文选取了龙木错断裂南部的泽错岩体进行地球化学、SHRIMP锆石U-Pb年代学及云母和钾长石40 Ar/39 Ar热年代学分析.全岩地球化学判别图显示花岗岩样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至钙碱性系列和过铝质.矿物组合表明无角闪石且含白云母.以上特征均显示出明显的S型花岗岩趋势.锆石U-Pb年龄为123±1.7Ma至107±1.4Ma,表明岩浆侵位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此时班公-怒江洋仍在向北俯冲.云母和钾长石40 Ar/39 Ar年龄及前人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显示,侵位后岩体至少有四个阶段的冷却,包括120~ 90Ma、90 ~ 38Ma、38 ~ 26Ma和26~0Ma.第一阶段在侵位后10Myr内快速冷却至低于~320°C,而随后以相对较慢的速率冷却至~220°C.从90Ma到38Ma期间经历了较长时期极为缓慢的冷却,该阶段构造活动趋于静止,表明羌塘地体-拉萨地体碰撞应发生在90Ma之前.中新世受控于龙木错断裂左旋走滑的影响,最后一期的构造变形以东西向伸展为主,深成岩逐渐剥露至地表.龙木错断裂可能作为中新世以来高原物质向东运移西部边界的一条新的应力释放途径.
    • 喻顺12; 陈文12; 孙敬博12; 沈泽12
    • 摘要: 为了更好地理解锆石(U-Th)/He定年技术及应用潜力,文章基于热活化扩散过程原理,通过高精度分步加热实验研究锆石He的扩散特征,分析锆石He扩散动力学参数、封闭温度(Tc)、部分保留区(PRZ)及(U-Th)/He年龄等. FCT锆石标样循环分步加热扩散实验获取扩散系数ln(D/a^2)与温度倒数呈负相关,遵从期望的热活化扩散过程(Arrhenius方程).锆石He扩散活化能(Ea)分布在144~184kJ mol^-1,平均值为(169±12)kJ mol^-1,(U-Th)/He封闭温度介于144~216°C(冷却速率为10°CMa-1,半径为38~60μm),平均值为(176±18)°C.锆石He封闭温度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大而增加,缓慢冷却时(冷却速率为0.1°CMa^-1),平均值为~136°C;快速冷却时(冷却速率为100°CMa^-1),平均值为~199°C.当冷却速率不变时, He封闭温度随锆石半径增大而增加,对于快速冷却的FCT锆石,年龄受半径大小影响不明显. He保存或者重置与温度和时间条件密切相关,部分保留区温度窗口随持续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小.测试26粒FCT锆石(U-Th)/He年龄的几何平均值为(28.38±0.34)Ma(S.E.),与国内外实验室测试年龄(28.4±1.9Ma)一致. FCT锆石(U-Th)/He年龄较年轻,具有较好的重现性,锆石形成后快速冷却,具有低剂量的辐射损伤,且FCT锆石He年龄与eU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表明辐射损伤对He年龄及扩散动力学的影响不明显.
    • 宋春彦12; 王剑12; 付修根12; 陈文彬12; 谢尚克12; 何利12
    • 摘要: 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方法,研究青藏高原腹地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的杂岩体隆升与剥蚀。结果表明:研究区15件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的表观年龄为(57.0±5.0)~(118.0±7.0)Ma,混合年龄分解的峰年龄为(33.0±6.0)~(132.0±7.0)Ma;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热演化史反演结果,羌塘盆地的构造隆升主要发生于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和新生代,其中晚白垩世(100.0~80.0 Ma)是构造隆升的主体阶段,构造隆升剥蚀的厚度约为3.200 km。该结果对青藏高原腹地的隆升过程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 宋春彦; 王剑; 付修根; 陈文彬; 谢尚克; 何利
    • 摘要: The uplifting and denudation of complex rock mass in the central uplift zone of the Qiangtang basin in the hinterland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were studied based on apatite fission-track dating 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pparent ages of 15 apatite fission-track samples were (57.0±5.0) ~ (118.0±7.0) Ma, and the peak ages decomposed from the mixed ages were (33.0±6.0) ~ (132.0±7.0) Ma in the study area.The tectonic uplift of the Qiangtang basin mainly occurred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late Cretaceous and Cenozoic stages suggested by the inversion results of apatite fission-track thermal evolution history and other evidence.The late Cretaceous uplift (100.0~80.0) Ma is the main uplift among the three tectonic uplifts, and its uplift and denudation thickness was about3.200 km.The results have reference significances for the study of the uplift process in the hinterland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方法,研究青藏高原腹地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的杂岩体隆升与剥蚀.结果表明:研究区15件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的表观年龄为(57.0±5.0)~(118.0±7.0)Ma,混合年龄分解的峰年龄为(33.0±6.0)~(132.0±7.0)Ma;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热演化史反演结果,羌塘盆地的构造隆升主要发生于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和新生代,其中晚白垩世(100.0~80.0Ma)是构造隆升的主体阶段,构造隆升剥蚀的厚度约为3.200km.该结果对青藏高原腹地的隆升过程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