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热电耦合

热电耦合

热电耦合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74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90650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大众科技、科技创新导报、中国民航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消防协会电气防火专业委员会2015年年会、第四届全国脉冲功率会议、2009年全国压电和声波理论及器件技术研讨会暨2009年全国频率控制技术年会等;热电耦合的相关文献由529位作者贡献,包括任德鹏、乔尔敏、杜辉等。

热电耦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0650 占比:99.90%

总计:90738篇

热电耦合—发文趋势图

热电耦合

-研究学者

  • 任德鹏
  • 乔尔敏
  • 杜辉
  • 杨崇岳
  • 贾阳
  • 何雅玲
  • 余剑武
  • 冷鹏
  • 刘义达
  • 周一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昌青; 王树文; 罗德春; 师文辰; 刘晓; 崔国胜; 陈波阳; 辛舟; 芮执元
    • 摘要: 采用连续驱动摩擦焊技术焊接纯铝1060/Q235低碳钢异质接头,开展两个周期(30天/60天)热电耦合实验(静载392 N+高温300°C+直流60 A),研究热电耦合对铝/钢异质接头焊缝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及界面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原始态接头界面径向金属间化合物(IMCs)层厚度不均匀,中心区域无明显IMCs生成。热电耦合30天后界面中心生成宽度为0.3~0.5μm且以颗粒状由钢侧向铝侧弥散分布的IMCs层,整体拉伸断裂在铝母材的热力影响区。热电耦合60天后IMCs层与钢侧之间出现腐蚀沟槽,IMCs破碎,钢侧无裂纹产生,铝侧形成大量由IMCs层向铝母材内部扩展的裂纹和孔洞,焊缝及裂纹尖端处成分偏析,整体拉伸断裂在焊缝处。界面腐蚀和失效速率与界面IMCs层的厚度成正比,即v_(center)热电耦合实验过程中界面不同位置组织生长速率的差异,使得热电耦合后接头界面2/3 R位置出现不同断裂形貌的分界线,2/3 R内侧以准解理断裂方式为主,2/3 R外侧为韧窝断裂和准解理断裂的综合结果。
    • 刘通; 朱文豪; 梅悦旎; 陈健; 张静; 顾洪汇; 高蕾
    • 摘要: 小型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对储能电池系统提出了轻量化、大功率的要求,现有的SAR卫星用电池难以满足需求,急需开发高能量高功率的锂离子电池。采用兼具容量和功率性能的镍钴铝酸锂(LiNi_(x)Co_(y)Mn_(z)O_(2),NCA)作为正极活性材料,高容量中间相炭微球(MCMB)作为负极活性材料,显著提升了电池体系的容量和比能量。通过设计极片的活性物质载量和电解液用量,保证了电池功率性能(≥10 C)的发挥;通过加大电极片面积和极柱尺寸,控制了大倍率放电时电池温升。研制了兼顾高比能和高功率的锂离子电池单体,额定容量20 Ah,1 C放电比能量达到180 Wh·kg^(-1),且10 C放电容量相较1 C保持率96.24%,15 C下持续放电比功率超过2000 W·kg^(-1),可以满足下一代轻小型SAR卫星能源供电需求。
    • 王璐; 马飞; 艾蘅; 韩继先; 赵越超; 郝健男
    • 摘要: 随着大电流连接器应用的不断推广,大电流连接器的可靠性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针对连接器使用过程中因温升过高导致的电连接器失效问题,本文以某大电流连接器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了电连接器的热电耦合温升仿真模型,分析不同电流大小对其温升的影响,根据仿真获得电连接器的温度场分布,最后通过试验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为电连接器的热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 代凯凯; 蔺红
    • 摘要: 在中国西北地区冬季供热期,热电机组“以热定电”运行模式严重限制其调峰能力,致使弃风现象严重。为了解决风电消纳问题,从提升系统调节能力角度出发,提出利用光热电站联合供热提高热电机组的调峰能力的消纳方案。首先分析光热电站与热电机组的运行特性,研究光热电站和热电机组联合调峰的电热特性和调峰能力,并制定联合系统的调峰运行策略;其次以机组调峰成本与储热成本作为目标函数,建立光热电站储热系统容量优化模型;最后,基于西北某区域实测数据,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结果表明,在满足供热需求的情况下,通过配置光热电站最佳储热容量提升了热电机组的调峰能力,从而系统增加了风电上网空间2.7%,使弃风减少了21.6%。
    • 摘要: 近日,东方汽轮机成功中标浙江仙鹤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湖北分公司2个项目,将为项目提供4台套热电联供汽轮发电机组。机组均采用东方汽轮机最新一代通流技术,具备高效稳定的热电耦合功能和调频特性,高度契合现场热电联供的工艺需求,实现客户利益最大化。
    • 摘要: “双碳”目标背景下,原火电机组协同改造任务日渐紧迫。寻求燃煤电站碳减排技术已是大势所趋,由于CO的体量较大,减少其排放始终是减排任务的重中之重。对于常规火电机组自身的改造,仍以低负荷稳燃和快速升降负荷能力(机组调频)等提高其灵活性措施为主要方向,同时由此带来的非设计工况运行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也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焦点;对于承担供暖季民生之本的热电联产机组,打破其热电耦合关系已成为各界人士的共识,尤其是结合储能技术(储热和蓄电)特点的优化研究逐渐成为业内的主流;在“零碳”能源方面.
    • 周鑫; 仇友泽; 乔璐
    • 摘要: 文章结合当前的国家双碳目标和区域消纳新能源、燃煤热电量产机组灵活性改造的发展需求,以东北区域某发电厂的600 MW亚临界供热机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机组在实施应用低压缸切缸供热灵活性技术后,对机组供热能力和电调峰能力的影响。结论表明:600 MW亚临界机组低压缸切缸供热灵活性技术应用后,在蒸汽管道现有条件下,机组供热能力增加124 MW以上,调峰能力最大可增加约110 MW,且运行安全稳定,这一技术应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在区域能源保供、消纳新能源、节能减碳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
    • 张昌青; 史煜; 王烨; 谷怀壮; 马东东; 芮执元
    • 摘要: 目的解决铝/钢摩擦焊接头在热电耦合后失效的问题,探究过渡元素对热电耦合后接头力学性能与界面组织的影响机理。方法采用刷镀法在Q235钢棒端面添加过渡元素Ag并与1060纯铝棒进行连续驱动摩擦焊接,与未添加Ag的接头一起开展为期56 d、静载40 kg、高温300°C、直流60 A的热电耦合实验,对比分析热电耦合影响下未添加Ag与添加Ag两种接头力学性能与界面微观组织的变化。结果经过热电耦合处理后的接头界面发生脆断,其抗拉强度为原始接头的96.2%,伸长量为原始接头的28.9%,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出现裂纹、孔洞等缺陷。添加过渡元素Ag后,接头抗拉强度为原始接头的98.2%,断裂部位为铝母材并出现颈缩,界面金属间化合物层未出现裂纹、孔洞等缺陷。结论在为期56 d、静载40 kg、高温300°C、直流60 A的热电耦合作用下,添加过渡元素Ag的铝/钢接头可以维持原始接头的力学性能和界面组织。
    • 王大奎; 娄文忠; 冯恒振; 孙毅; 郑学均
    • 摘要: 针对引信小型化、高安全需求,本文设计了一种具有低发火电压的引信用固态安全开关(ON-OFF),建立了MEMS固态控制器的数学模型,给出了MEMS固态控制器作用限定条件.并利用Matlab工具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到了热电耦合规律.之后利用COMSOL软件对MEMS固态控制器的实体模型进行了仿真,得到了与数值计算类似的结果,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
    • 赵琼; 任庆; 李明超; 钟崴; 林小杰
    • 摘要: 随着集中供热的发展,我国热能工程领域对热电联产机组热电解耦的需求日益迫切.本文针对这一需求开展了热电机组特性研究.基于模块化建模方法开发了电厂热力系统稳态建模仿真软件,实现了热力系统常用设备的泛化通用型部件模块的开发,同时开发了流模块以构建实际热力系统的拓扑结构.该软件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可满足电厂的泛化建模需求.在此基础上,对多抽汽方案的热电联产机组热电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设计工况的建模校核,基于低误差的校核结果模型,进行了机组的衍生工况建模研究.结果 表明,多抽汽方案的热电联产机组在定负荷下也可通过不同的供热抽汽方案组合实现热电解耦,可减小机组为调节热电关系进行变负荷时带来的损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