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煤化作用

煤化作用

煤化作用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88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矿业工程、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95594篇;相关期刊48种,包括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沉积学报、地学前缘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第四届全国煤岩学学术讨论会、中国洁净煤技术发展研讨会等;煤化作用的相关文献由167位作者贡献,包括秦勇、曹代勇、杨起等。

煤化作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2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5594 占比:99.91%

总计:95682篇

煤化作用—发文趋势图

煤化作用

-研究学者

  • 秦勇
  • 曹代勇
  • 杨起
  • 王涛
  • Ashutosh Tripathy
  • 刘世奇
  • 刘焕杰
  • 卢共平
  • 姚多喜
  • 姚素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曹代勇; 刘志飞; 王安民; 王路; 丁正云; 李阳
    • 摘要: 煤是对温度和压力等地质因素十分敏感的有机岩,各种构造-热事件控制下的物理化学条件,是促进煤岩演化的根本动力。本文对煤变质作用过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着重讨论了煤岩在高煤阶-石墨演化阶段的控制因素、演化过程和演化机制。煤变质作用包括煤化作用阶段和石墨化作用阶段,共同构成一个连续的有机质演化过程,总体趋势是分子结构有序化、化学成分单一化,最终演变为以碳元素为主、三维有序结构的石墨。温度和压力(应力)是控制煤变质作用两大因素,在不同的演化阶段,这两大因素所起的作用和演变机理都有所差异。在低、中煤阶演化阶段,温度是煤化学结构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化学键断裂提供活化能,应力缩聚和应力降解则对煤化学结构演化具有催化作用。高煤阶-石墨化阶段的主要机制是导致基本结构单元BSUs之间相互联结使短程有序化范围增大的拼叠作用,构造应力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BSUs定向和面网间距不断减小,促进大分子物理结构演化。加强煤变质作用的高级阶段-石墨演化过程的研究,将丰富和深化对煤-石墨物理化学结构完整演化序列的认识。煤系石墨成矿机制的高温高压模拟实验,则为煤变质作用构造物理化学条件研究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手段。
    • 刘世奇; 王鹤; 王冉; 高德燚; Ashutosh Tripathy
    • 摘要: 煤层孔隙与裂隙发育特征是非常规油气沉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其研究对深入认识煤层流体赋存与传质过程微观机理、优化地质适配性开发工艺具有重要意义。煤层孔隙、裂隙成因类型复杂、尺度分布范围广、非均质性强,其发育特征是煤化作用、变质作用类型、构造演化作用、煤岩物质组成、地下流体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煤化作用是其内因,构造应力作用是其主要外因,内外因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煤阶、不同含煤盆地、不同构造部位煤层孔隙、裂隙发育的现今特征,而成煤物质、沉积环境、盆地埋藏史、热史等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煤层孔隙、裂隙的研究与煤层气高效开发紧密关联,未来研究中将煤层孔隙—裂隙作为具有整体性的解吸—扩散—渗流网络加以认识更具意义,而煤层孔隙—裂隙连通网络控制的渗透率来源和有效性、纳米尺度孔隙—裂隙发育特征与结构关系、孔隙—裂隙与煤层流体之间的界面性质、多尺度孔隙—裂隙结构表征等需要进一步探讨。数字岩石物理表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 刘世奇; 王鹤; 王冉; 高德燚; Ashutosh Tripathy
    • 摘要: 煤层孔隙与裂隙发育特征是非常规油气沉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其研究对深入认识煤层流体赋存与传质过程微观机理、优化地质适配性开发工艺具有重要意义.煤层孔隙、裂隙成因类型复杂、尺度分布范围广、非均质性强,其发育特征是煤化作用、变质作用类型、构造演化作用、煤岩物质组成、地下流体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煤化作用是其内因,构造应力作用是其主要外因,内外因作用下形成了不同煤阶、不同含煤盆地、不同构造部位煤层孔隙、裂隙发育的现今特征,而成煤物质、沉积环境、盆地埋藏史、热史等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煤层孔隙、裂隙的研究与煤层气高效开发紧密关联,未来研究中将煤层孔隙—裂隙作为具有整体性的解吸—扩散—渗流网络加以认识更具意义,而煤层孔隙—裂隙连通网络控制的渗透率来源和有效性、纳米尺度孔隙—裂隙发育特征与结构关系、孔隙—裂隙与煤层流体之间的界面性质、多尺度孔隙—裂隙结构表征等需要进一步探讨.数字岩石物理表征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 张钰; 李勇; 王延斌; 王壮森; 赵石虎; 韩文龙
    • 摘要: 为揭示不同变质程度煤岩纳米级孔隙特征,运用小角X射线散射方法(SAXS),采集镜质体反射率Rmax在0.31%~6.24%的15个样品,基于散射数据获取的煤岩孔隙率、孔径分布、比表面积和分形维数,讨论了煤化过程对煤岩纳米孔隙(0.3~100 nm)结构的影响,并用低温CO2和N2吸附DFT模型结果对孔径分布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Rmax4.0%后,煤岩孔隙率和比表面积缓慢增加,微孔增长幅度变缓,煤岩表面逐渐光滑.SAXS在0.3~100 nm孔径分布(本次实验范围)中用球形形状因子与低温CO2和N2吸附结果契合度较高,煤中纳米级孔隙率及比表面积主要由微孔贡献.
    • 摘要: 煤成气又称煤型气、煤系气,指成煤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物(含煤建造及亚含煤建造)在煤化作用过程中热成因形成的天然气。主要包括:a)含煤地层中煤、碳质页岩、油页岩、含有机质的泥岩产生的天然气;b)含煤地层中的腐殖型有机质及腐殖-腐泥型、腐泥型有机质产生的天然气;c)既有煤变质产生的气,也含有含煤地层中生成的液态烃变质形成的气。一般认为在泥炭化阶段形成的烃类气体属于生物成因,称为细菌气,不包括在煤成气之内。煤成气是由聚集有机质在成煤作用过程中逐渐煤化或演化产生的。从煤化作用阶段、方式和甲烷生成机理考虑,煤成气的生气机制有生物成因和热成因两种。
    • 摘要: 腐泥煤是由湖沼、潟湖或闭塞海湾环境中菌藻类及浮游生物遗体经腐泥化作用形成腐泥,再经煤化作用转变而成的煤。它光泽暗淡,结构均一,呈块状构造,常具有贝壳状断口,韧性较大,易燃,燃烧时有沥青味,多呈透镜状或薄层状赋存于腐植煤煤层中,偶尔也能形成单独的可采煤层。
    • 摘要: 煤炭源于陆生高等植物,煤的原始有机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木质素,成煤作用由泥炭化和煤化作用两个阶段完成。由植物-泥炭-褐煤-烟煤-无烟煤,是经过未成岩-成岩-变质作用-泥炭化-煤化的全过程。泥炭化阶段(成岩期前),
    • 摘要: 在当前世界范围的能源紧张情况下,煤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需要量与日俱增,为使煤得到合理利用与综合利用,必须加强煤的物质成分研究。煤的显微组分、显微类型和煤化作用,是近期煤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有机显微组分、无机显微组分、煤岩类型结合煤层及围岩沉积相的研究,确定含煤岩系的沉积环境和煤相;根据显微组分及其组合特征以及煤层的其他特征,进行煤层对比;通过显微定量和煤级的测定,预测煤的结焦性,选择炼焦配煤,
    • 摘要: 煤岩学是把煤作为有机岩石,以物理方法为主研究煤的物质成分、结构、性质、成因及合理利用的学科,是煤地质学的一个分支。1924年,R·波托涅在《普通煤岩学概论》中第一次使用煤岩学一词。显微镜下研究煤是煤岩学的主要手段。20世纪初期广泛开展煤的显微镜下的观察、研究,使煤岩学逐渐发展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显微镜下研究煤是煤岩学的主要手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