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态赤字

生态赤字

生态赤字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45篇,主要集中在社会与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0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62831篇;相关期刊326种,包括资源开发与市场、资源科学、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第五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纪念中国地学会在津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报告会、第三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等;生态赤字的相关文献由1173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先贵、陈世发、马彩虹等。

生态赤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30 占比:0.84%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62831 占比:99.14%

总计:63375篇

生态赤字—发文趋势图

生态赤字

-研究学者

  • 赵先贵
  • 陈世发
  • 马彩虹
  • 兰叶霞
  • 耿家营
  • 董洪光
  • 任志远
  • 关劲峤
  • 王鹏
  • 薛惠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贾雪莹; 王佩将; 陈明琳
    • 摘要: 为探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以太原市为例,系统计算了该市2011—2020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状况。结果表明:太原市人均生态足迹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平均为7.9892hm^(2)/人,具体消费表现为木材、用电量以及煤炭的消耗增加。人均生态承载力平均为0.2761hm^(2)/人,整体呈现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耕地、林地和建筑用地生态承载力所占的比例较大。太原市环境表现生态赤字,近10年平均为7.6754hm^(2)/人,化石能源消耗量过大是首要原因。
    • 刘斯达; 冉清红
    • 摘要: 本文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对成都都市圈的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评价,对成都都市圈2009~2018年的生态足迹变化与生态盈亏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判断可持续发展状态,并对未来人口生产生活和城市发展方向提出了合理方案与建议。
    • 陈友根; 李婷
    • 摘要: 通过分析铜鼓县2012-2019年的生态足迹和森林资源及生态承载力变化,并比较分析这些指标,结果表明:2012-2019年,铜鼓县的生态足迹呈逐年稳定增长态势;年生态足迹从2012年的1.38 hm^(-2)·人^(-1)增加到2019年的1.47 hm^(-2)·人^(-1);铜鼓县的环境吞吐量和人均环境吞吐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人均环境吞吐量从2012年的1.0242 hm^(-2)·人^(-1)增加达到2019年的1.0402 hm^(-2)·人^(-1)。铜鼓县对生态足迹的最大贡献是化石能源的土地,最小的是林地;铜鼓人均环境足迹大于人均环境吞吐量。文章还针对铜鼓县生态承载力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对策。
    • 罗园
    • 摘要: 对湖北省2009—2016年的耕地资源可持续性进行研究,客观评价湖北省耕地资源状况,为湖北省耕地可持续发展和耕地资源的优化提供科学的依据。运用改进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湖北省耕地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亏和生态可持续性,并对湖北省的耕地可持续性进行评价。2009—2016年间,湖北省的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基本稳定,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耕地生态赤字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耕地持续性由弱不可持续状态向弱可持续状态发展。湖北省耕地资源的生态生产能力与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能力产生矛盾,耕地生态可持续性状态不容乐观,应通过降低耕地生态足迹和提升耕地生态承载力来增强湖北省耕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同时政府部门应当重视耕地资源保护,采取相关措施提高耕地的生态生产能力。
    • 徐智超; 温璐; 张雪峰; 宋洁; 王立新
    • 摘要: 生态安全关系到一个地区的资源利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程度。基于生态足迹法核算阿拉善地区1990—2017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运用区域生态赤字、生态压力和万元GDP生态足迹指数评价阿拉善地区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状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阿拉善地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均显著上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别提高4倍和8.5倍;虽然研究区在研究期间生态承载力增速远高于生态足迹,但总体上区域生态足迹仍大于生态承载力,表现为生态赤字;近30年阿拉善地区生态压力呈下降趋势,生态压力指数由1.57下降到0.81,下降了48.40%;研究期内阿拉善地区万元GDP生态足迹指数显著下降,由0.72下降到0.02,下降95%,表明研究期间该区域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居民的收入水平通过影响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驱动生态安全。从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核算角度分析,阿拉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目前尚处于非可持续状态,而区域生态承载力以及区域资源利用效率已有大幅提升,可更新资源的生态承载力仍低于区域生态足迹,区域生态安全问题仍需高度重视。
    • 叶婷; 胡雷
    • 摘要: 芜湖是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重要港口城市和华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利用生态足迹模型研究芜湖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协同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分析芜湖市2015年至2020年的生态足迹分析结果,重点评价芜湖市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动态.结果表明,2015年至2020年芜湖市人均生态足迹逐年下降,由2015年的3.38 hm^(2)减少到2020年的2.90 hm^(2),降幅达到14.2%;其中化石能源用地占比最大,达到人均生态承载力的69.27%,其次是耕地占比15.26%;而林地、草地等自然用地仅占人均生态承载力的4.45%.化石能源是芜湖市主要生态足迹消耗资源,且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突出.总体而言,2015~2020年芜湖城市发展均呈现生态赤字,处于强不可持续状态,总体生态安全形势较弱.本研究认为,应调整芜湖市的经济结构,平衡发展与生态的关系,继而达到芜湖市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 傅琳
    • 摘要: 面对全球生态赤字和产业发展升级的现状,可持续发展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密钥。放置于时尚产业,可持续时尚则是行业新增长的核心引擎。作为拥有百年历史,被奉为产业圣经的国际媒体,WWD肩负引导产业变革与升级的重任。
    • 蔡懿苒; 夏尚光; 苏守香; 李鹏翔
    • 摘要: 本文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安徽省近年来的生态盈亏状况.结果表明,安徽省经济的高速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超载问题不断加重,需要采取多方面的应对措施转变面临的生态赤字局面,努力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王炜; 朱玉林
    • 摘要: 传统生态足迹理论的缺陷在于固有的静态性和研究对象仅为生态系统的单一性,而深入进行Tapio脱钩分析的优势恰恰在于能动态反应变量的时间序列特征和有效评定双系统之间的耦合程度.因此在传统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压力之间的脱钩关系,以有效克服其缺陷并对区域可持续性做出综合评判.结果表明:1)娄底市人均生态足迹随时间呈倒"U"型分布,其中能源足迹的贡献率最大.2)长期面临严重的生态赤字,处于相对的不可持续状态.3)脱钩关系由"扩张性负脱钩"到"弱脱钩"到"强脱钩",表明系统间的耦合程度越来越低,但仍面临较大的生态压力.根据上述结论,提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等四点对策建议.
    • 王东
    • 摘要: 本文通过基于FDC的生态指标综合评价了太子河流域上水库建设对水文情势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库建设后,秋季高流量组分与发生频率减小,春季和夏季低流量组分值显著增加;(2)年生态盈余受水库影响小,生态赤字受水库影响较大,季节生态指标受水库影响较大,尤其在春季和夏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